在杨绛的《我们仨》第164页有一段文字:(钱钟书)饶是如此,还免不了背后被扎一刀。如此不是档案里的东西在大字报里暴露出来,我们还不知道。这件事我在《干校六记》里有过交代。我们夫妻喜欢玩福尔摩斯,证实诬陷我们的是某某人。我不免有些担忧,钟书与世无争,还免不了遭人忌恨。钟书倒安慰我:“他也不会随心的”。这句话给我增加了一分智慧。(大意如此)
同样在《我们仨》后面有段话:我有些迷信,这个位置(指社科院副院长)是那个诬陷我们的人想要的,可是给一个不想当的人当了。世界上常有这样的奇事。(大意如此)
我们不由的猜想,这个人是谁呢?
社科院那么多学者教授,要猜对当然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我们如果是有心人,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首先,这个人想当社科院副院长,想来应该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否则也不敢作此想。
另外呢,如果我们读过钱钟书和杨绛的许多文章,就发现有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考虑到钱钟书夫妇俩是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在他们书中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应该也是非常之多。但这人不是一般的人,首先,他是陈寅恪的高足,曾受他的提携,也得到过胡适的赏识,在学界也是一响当当的人物;第二,他与钱钟书是校友,钱前脚刚进清华大学,他后脚也迈进了清华大学,前后相差不到两年,按常理来说他们应该认识;第三,这一点也很重要,在这个人的所有回忆文章里,也从来没出现过钱钟书夫妇。同是著名学者,同是清华校友,同在一个社科院里,互相不通生气,这未免太奇怪了吧。
讲到这里,这个人可以呼之而出了。
且慢,我再讲一个有意思的片断,我记在在几年的一天前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中央为了表明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视,分别看望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中温家宝探望的就是这个人。这个人当然垂垂老矣,但在领导面前居然精神还好,当温问到他是否后继有人时,他“咔喳”一声赶快接上:有,有好多人!其思维之敏捷,反应之快速,令人惊讶,也让人感到别扭,连温家宝脸上都露出会心的笑容。
在领导面前如此想挣面子的人,当然不会入钱钟书的法眼。
这个人就是: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