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享有一种共同语言互相沟通的愿望至少可以追溯到《圣经》。《旧约.创世纪.十一章》记载,其时整个地球的人类使用同种语言,在巴比伦城建造一座通天塔,藉此要上达天堂。上帝恐慌地说,如果人类使用一种语言,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了。为了阻止人类的企图,上帝开始让人类使用不同语言,造成交流障碍,互相困惑,通天塔因此也没有建成。此后,巴比伦塔在西语中常表示语言不通的意义(英文BABELISM、瑞典文BABBEL都表示让人听不懂的话)。
假如巴比伦塔之毁灭属实,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虽由於各民族语言不同而互异其趣,丰富多彩,上帝还是为人类共享文学财富制造了障碍.不同民族要互相分享文学成果必须通过文学翻译,似乎可比登天之难.诗人弗罗斯特就认为诗歌几乎是无法翻译的。中国作家汪增祺、阿城,中文都至上乘境界,但至今的翻译都无法尽传其美其神其趣。
翻译因此成为向上帝的挑战。有翻译优秀者,可以传神,还原地球上所有人类的同类性,实现人类互相沟通的渴望。荷马但丁因此可以行吟各国,莎士比亚易卜生因此可以登上各国舞台。特别是在当今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用图书做砖建起的书城书塔在全世界比比皆是,而文学翻译也已成为目前世界出版业最活跃的领域,在许多国家的图书市场上,翻译图书甚至压倒本国文学创作的数量。
2005年,世界性作家组织国际笔会完成了一份“全球化与文学翻译”的报告,对各国文学翻译和出版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本人负责撰写报告的中文文学翻译部分。此报告在2006年国际笔会柏林年会上通过,并报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今年十一月底,在欧盟支持下,由西班牙巴塞罗纳拉蒙。吕尔研究院(INSTITUT RAMON LLULL)主办了题为“让文学旅行”的研讨会,探索如何促进世界文学翻译的问题.文学翻译比喻为发放旅行签证,借以通行各国。会议特别邀请国际笔会报告的数位执笔人出席发言,本人也有幸侪列其中,并在会议上做了题目为“让什么样的文学旅行”的发言,强调文学作品也多有不同价值,而翻译应该注重文学美学价值而非商业和政治价值,应该注重高质量的美文文学翻译.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翻译问题很多,其中之一是商业化影响,市场考虑主导了翻译趣向,翻译质量也反而减退。在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创作环境很差,但有文学兴趣素养的学者转而从事翻译,因此产生不少优秀译着译者,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译者傅雷,据法国汉学家评价其译笔实在超过原着文笔.而现在中国市场上的翻译,除京沪老牌出版社还有较好译着外,其余多粗制滥造,错误百出,也难有傅雷级的翻译再以译笔着名。
另一大问题是英语正成为统一世界的“巴比伦”语言,英语文学翻译为压倒多数,在很多国家图书市场都达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相对来说,非主流的少数族群语言文学的翻译处於边缘状态,而其主要翻译对象也是英语.保护与促进少数族群语言的文学翻译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和文学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建立相关网页和数据库(www.unesco.org/culture/xtrans/),记录1979年以来各国翻译160多万件。欧盟从2000年起投入资金资助文学翻译,特别是少数族群语言,2005年达到140万欧元。此次会议因此也有英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欧盟翻译基金会的代表出席。
这次国际会议在西班牙东部都市巴塞罗纳举行并非偶然。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这里的本地语言是卡塔兰语(CATALANIA)而非西班牙语.在佛朗哥独裁政权当政的时代,卡塔兰语被全面禁止,直到75年佛朗哥倒台西班牙民主化后才得以恢复,拉蒙。吕尔为着名卡塔兰语诗人,以其命名的研究院即是致力恢复维护卡塔兰民族语言的机构,其院长也是国际笔会下属卡塔兰笔会负责人。因深感强势语言的压迫,卡塔兰文化界大力促进少数族群语言的文学翻译,其自身的文学出版也成绩卓着。2007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就将以“卡塔兰”为主题.
就中文文学翻译成各国文字而言,每年翻译出版包括各种语言在内不超过百种,仍很有限。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则为数十倍。大陆统计的比例目前为10﹕1左右,即仅大陆地区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就千种以上。不过,由於各国对中文文化包括当代文学的兴趣有增无减,中文着作出口数量肯定会日益增加,法兰克福书展去年中文与外文图书成交比例已接近4﹕6.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一向有邀请专家介绍不同语言文学的传统,近闻再度邀请中国文学专家撰写有关报告,可见对中文文学继续关注。独立中文笔会最近也加入了国际笔会“翻译与语言权利委员会”,该委员会原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下属机构,主旨是促进国际间介绍翻译介绍文学,最近已经在其网站特别推荐十名中国作家的翻译作品,促进中文文学翻译(http://www.diversity.org.mk/)。
作为用中英文从事文学翻译的实践者与热心推动者,笔者希望,至少从象征意义上,湮灭与历史尘埃下的巴比伦塔可以通过文学翻译得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