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在上海这座分外希腊化的城市里,掀起了一场“宁要横的移植,不要纵的继承”的现代主义思潮。
1989年是平静的先锋派登台的一年。
——陈接余
迄今的文献资料表明,上海的“现代派运动”始源于有“大杨浦”之称的前殖民主义厂区的遗址上。1983年,在那里出现了三本现代派诗集《梦与真》、《梦与真之二·走调》、《梦与真之三·移动》,作者吴非。此外,还出现了二本现代派小说集《梦之雁之一》、《梦之雁之二》,作者梦雁(陈接余)。这两名作者都是不满十七岁就进入工厂做工的青工。时年,吴非25岁,梦雁21岁。
白洋淀之于中国七十年代的诗歌的作用与意义,已获得广泛的肯定与研究,然而,发祥于大杨浦的“现代派话语”就象上海的传奇中许多个被湮没的如洋泾浜英语一样,这二十年来,不是遭到普遍的忽视,便是受到严重的歪曲。
但文学史方面的重现价值,肯定也不是本文集的旨趣之一。对我说来,谁是历史上的第一人,象这样的争辩便毫无乐趣可言。一首诗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它写于哪一年,比如说,吴非的《升华》:
升华
先输个精光
先点点头上跳蚤般诗行
再耸耸
肩上的凯旋门肛门地狱之门
就这样走向
四 面
八 方
醒来后象葡萄又落下
踏一脚气流
你
有的是发生
我们走向半径
开你的封封闭闭
开你的
就这一次
读者一旦知道该诗写于1985年1月25日,或许会吃惊不小,可这首诗的审美价值,无疑除了在诗歌的一个门外汉眼里,并不因此获得改变。从文学史上说,把某个诗人重新奠为“撒娇诗”或“下半身”们的鼻祖,于我说来,也同样是一件索然寡味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撒娇诗”或“下半身”们“造就”出来的美学趣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吴非写于八十年代的诗。
八十年代,陈接余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方面,但本文集只收录他主要写于九十年代的文论。理由也是一样的:历史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还在今天活着,还在继续影响着明天。
2003年3月14日傍晚,上海下起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在与不在’画展诗歌朗诵会”在即,而我却依然站在大雨的路边。
我从浦东乘地铁二号线,除了知道不远处是人民广场外,我的感觉只是雨越下越大、路灯金黄、人群熙熙攘攘的闹市。
半小时过去了,连一辆出租车也等不到。我想也许等的不是地方,便走到马路对面。刚在丁字路口、明亮的路灯下停稳脚步时,一辆急驶而来的出租车奇迹般地在我身旁停了下来,那车上坐着的竟然是阿钟!他也乘地铁二号线从浦东赶来,仿佛我们约好似的。我在丁字路口上站了前后不满半分钟。是的,肯定不满半分钟,因为站在大雨的街道上,我的手上中没有伞。阿钟乘的出租车恰巧就遇到了我。
“诗歌朗诵会”其间,我把这段奇遇告诉给坐在我身旁的青年诗人韩博听。韩博笑了。他说,差不多的时候,他也在马路上等出租车,但等了半小时后,最后只好乘公共汽车赶来了。
如果没读过我的《金花的秘密》的人,也许难以理解我为什么会花费笔墨在这样的小事上。是的,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一桩,但我们的生活却因此充满了灵性。一刹那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我们的“萨波卡秋”刚刚开始的年代。
阿钟的《梦之旗》与我的《金花的秘密》是两部差不多写于同一个年代里的作品,如果将它们参照着一起阅读的话肯定大有益处:那是一个写诗、遭遇激情、走在路上的年代。
某种程度上,京不特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虽然京不特最初作为“撒娇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但其实它只是诗人早年生活中的一段短暂的插曲。张广天是第一个把京不特的青春唱成歌的人,他的《我的朋友京不特》作于1995年。《日子流转在音乐中》是我们的诗人自己讲述的一部传奇的部分(发表在这里的文字,约为原文的四分之一),主要讲他在老挝坐牢、及初到丹麦的经历。原文为丹麦文,现在再由我从英译本把它译成中文,这对一个中国诗人的写作经历说来,本身就显得反常。
作为“现代派”作家的吴非、陈接余,他们最初的写作生涯从反抗文字开始,但我在翻译京不特的文字时,心中想到的最多的东西显然不是文字。比如说,当我译到“第二天,鹏滩监狱的上空,阳光灿烂。我们都早早地醒来了”。我很压抑。
是的,我很压抑。越是“阳光灿烂”、越是“早早地醒来”,它对一个囚犯的心情压抑程度就会越大,因为它毕竟是“鹏滩监狱”的第一天啊
“夜晚,我从男囚和女囚的牢里听到有人在唱歌。有时,我听到绍也在唱。每一次,听到他悲凉的歌,我都会被它深深地打动。或许,在越南有许多这样的歌–―悲哀、热情、多愁善感。从内心深处,我尊敬越南人民。有一天,当我离开这里后,我要找到这些歌。我忘不了在鹏滩监狱里的这些夜晚!”
我为这样的文字所感动。
然而,假如一个读者无法想象真实的监狱的,无法想象真实的绝食,也许就不会象我一样地感动着了。
读者从《日子流转在音乐中》中可以看到,京不特在失去了自由的日子里,在监狱里竟然是通过学外语来打发时间的。除了作品原文中提到的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英文、丹麦文、德文之外,京不特还懂得瑞典文、挪威文、法文。
面对这样一个语言天才,让诗人京不特的作品“重新回到母语”来,于我始终是一桩勉为其难的事情。读者或许会想:让京不特自己通过自己的“母语”回家,岂不是更好?是的,其实我比任何一个读者都更希望看到京不特的母语原文回家。
但艺术不是科学。艺术与科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非累积性的。艺术永远都象是放射出异彩的光芒、沉沦的了慧星一样。
就这个问题,我问过吴非、陈接余,我问过阿钟、京不特,也问过我自己。答案几乎是相同的:艺术是持续地反叛,不断地创新,艺术最大的敌人就是反复复制的平庸!
如此说来,我们永远也回不到“青春年代”里的写作了?!
这里不仅说的是“非母语”的京不特,还包括这本文集里的所有的作者。从这点意义上说,《根号作家》就是本文集中,每一个作者的青春的诗。
我爱,始终都爱着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东西!
尤其是到了一个克隆时代,根号2乘以根号2等于2的时代里,我更爱他们!这些永远不可除尽的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