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再揭司马相如"劫财骗色"引起争议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读《史记》时,大胆颠覆了民间流传已久的爱情神话“凤求凰”,称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实为“劫财骗色”。该说法出炉后,立即遭致“巴蜀鬼才”魏明伦的质疑,也引起不少网民的争议。

前日,王立群引用《史记》、《汉书》文献,再说“凤求凰”,严证司马相如并非“情圣”的面貌。

谨慎回应

为回应外界的非议,王立群前日再说《凤求凰》,力证司马相如并非“情圣”,而且为了不因文献而引发争论,王立群这次只限引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司马相如传》的文献,“《琴挑文君》播出后受到一些责难,主要原因是我在讲此集时引用了《西京杂记》的文献。”

“琴挑”是共谋事件

王立群指出,根据《史记》、《汉书》记载,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是在生活穷困的情况下前往临邛的。临邛县令王吉是相如密友,并天天前去拜访。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如对王吉应当感激不尽,何以无所动静?结果,当地的全国首富卓王孙坐不住了,设宴宴请县令的贵客。但到了宴请那天,司马相如竟托病不来,县令只好亲自去请。在这里,王立群注意到一个细节:《史记》写“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写“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汉书》多了一个‘为’字,‘为’者‘伪’也,即司马相如假装不愿去赴宴。”

而他认为,“琴挑文君”也是两人早有预谋。“酒酣耳热之际,王吉奉上一琴,要相如抚琴‘自娱’。相如一番谦让后,连弹数曲。王吉献琴,明里是让相如‘自娱’,暗里是要相如以琴音挑动卓文君。”因为文本中就有记载,“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卓文君不配相如

为了弄清楚相如“琴挑文君”究竟是何目的,王立群通过《史记》、《汉书》文献,将双方的条件做出比较。他指出,司马相如极其帅气,远比卓文君漂亮;司马相如是未婚青年,卓文君是寡妇,“而且,司马相如还从未见过卓文君。”

“《史记》、《汉书》都形容相如‘雍容闲雅,甚都’,相如到卓王孙家一亮相,‘一坐尽倾’。可见,司马相如非常英俊。但《史记》、《汉书》对卓文君的长相却未置一词。”王立群从中看出,寡妇卓文君并非国色天香,其容貌远不及未婚青年司马相如。“没见过面不知美丑,卓文君还是个寡妇,司马相如为何在琴挑当晚就急匆匆地买通关系表达爱意呢?”依靠《史记》、《汉书》文献,王立群再次推断出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目的只有一个:劫财。

面对各方质疑,王立群表示:“美丽的爱情人人都想要,揭穿近乎残酷,但历史的真实却更为我所爱。”

事件回放

司马相如“劫财骗色”?

文君夜奔相如的“凤求凰”传说,在坊间一直是段爱情佳话,司马相如甚至还因此被后人封为“情圣”。然而日前,王立群在《百家讲坛》读《史记》的过程中,却颠覆性地指出,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实为“劫财骗色”。

按照王立群的说法,司马相如在其主子去世后,辞官返回故乡成都,因家境贫寒投奔临邛县令王吉,并与之共谋“财色两得”的妙计。县令王吉对他佯装恭敬,日日求见,相如不见,王吉却更显恭敬。消息传扬出后,当地首富卓王孙中计,备宴款待两人。司马相如在席间弹奏《凤求凰》,琴挑卓文君,文君当夜与其私奔。两人此后生活窘迫,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无奈赠以重金,司马相如人财两得以后,却想要纳妾了。因此,王立群对司马相如冠以“三宗罪”———动机不纯、骗财骗色、涉嫌“包二奶”。

广受争议

王立群被指故布疑阵

王立群的这一说法公开以后,立即遭到“巴蜀鬼才”魏明伦的质疑。魏明伦认为,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做了一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确实为人所垢病,但人是必须一分为二看待的,“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在封建时期其实不容于社会,因此‘凤求凰’所反映的,恰恰是司马相如的反抗精神。”

由于“凤求凰”的故事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王立群的这份讲稿在网上出现后,多数网民对此都表示“无法接受”,并对王立群加以责难,甚至有人认为,王立群这样做是在故布疑阵。“‘学术明星’要走红,仅有‘一派儒雅谦和、严谨较真的学者风范和个人气质’是不足以引起大家注意的,易中天、于丹等人无一不是从争论中走来,那么,‘歪说’司马相如是否在为‘学术新星’王立群走红造势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