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与勇气的写作——《如焉》浅尝

 

小说曾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形式,但是如今已经衰落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当然这不仅是小说面临的问题,甚至所有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都在逐渐减弱。其间的原因很多,不是谁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与文学创作越来越没有价值有关。当代从事小说写作的人非常非常多,也不乏有才华和创造力的作家。但是,敢于直面现实,能够进行深刻反思的人,却极其罕见。

当我读完《如焉》时,竟感觉有一种意外的收获。客观地说,胡发云先生的才华在当代作家中并不算一流——我这样说,主观上丝毫没有对胡老师不敬的意思。然而,他有过人的良知和勇气,才写出了《如焉》这样的优秀之作,因而成就了他的美名和在文学界的地位。

国人是善于健忘的,无论是主动的遗忘还是被迫的遗忘,总之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焉》以近几十年的历史为主要线索,特意把我们已经遗忘的记忆重新拣拾起来,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重温这一段历史的同时,还深入地作了一番反思。

历史,有时候是非常不堪的,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如此。

“文革”那场浩劫,深深伤害了几代人,无数的家庭受冲击、遭破坏,甚至深深动摇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根基。虽然时隔多年,即使伤口愈合了,很多亲历者也不愿再回首,但是那场动荡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还将持续下去,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文革虽然不是《如焉》的着力点,但是通过卫老师一家的悲欢离合浓缩了那一段沧桑的历史,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也许本人孤陋寡闻,在国内公开出版的作品中,第一次见到文艺作品对八九风波进行侧面的叙述和客观的审视,《如焉》成功地踏入了禁区。在现有的新闻出版体制下,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巨大的勇气,无论如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年前的“萨斯”,从一场流行疾病演变成全国性的准政治运动,可以说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大灾难。究竟有多少幕后故事?有多少的生死悲欢?天灾怎么会变成人祸?无辜的人命怎样人为地被戕害?《如焉》反映的仅是冰山的一角,却足以令人惊心动魄。

个人以为,该小说最有分量,也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对当代知识界的批判。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少数人之外,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已经逐渐被权力和物质所收买,可以说是全面的腐败与堕落。学者替人当枪手、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为现行的政策作注释和辩解,学术向权力俯首投降,与物质利益作交换……社会上种种肮脏的交易和丑陋的行为都在象牙塔里蔓延,本应该是最洁净的领域变得龌龊不堪。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当代知识界人士虚伪的面纱,直逼人物灵魂的深处。

在这样的时代,做一个思想者是孤独的,也是残酷的事实。能够主动去承担历史的责任,对现实作深刻的批判,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同时也要在现实中承受磨难与牺牲……达摩与毛子的争论与分野,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案例。他们之间思想的交锋,令人震撼,让人正视自己的内心,甚至痛苦地思考,这部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思想的分量。当知识界的犬儒主义盛行之时,反而是草根成了我们社会的砥柱,总算使人看到了一点点希望之光。真不知道这是中国的幸,还是不幸?

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的分化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阶层,如民间与官方的分化,利益集团的形成与新的阶级意识的产生,都生动地呈现在作者的笔下,作为这个时代的鲜活记录保存下来。

用“主流”的观点看,作者写的这些都是“离经叛道”的,在公开出版物中是看不到的——《如焉》这样的作品绝无仅有。胡发云写了,而且揭示得如此有力度,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如此之深刻,这是他的成功。因为,他有良知和勇气。

作为一个曾经热衷于小说阅读的人,我现在已很少看小说了——因为没有什么好的小说可看。出版此书的朋友赠书给我时,郑重地推荐我阅读,搁置数月之后终于读了,果然名不虚传。此书稿诞生于网络时代,曾以打印稿的形式流传了几年。在费尽周折之后,去年终于出版了。然而,很快又被宣布为禁书。中国的事情,总是如此吊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