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答复读者来信的形式,对民主社会主义提出抨击,该文套用标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民主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予以否定,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制度,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该文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否定,可以视为对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文的回应,也是朝持有此类观点者兜头泼下的一瓢冷水。
在指出了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歧之后,该文极力美化目前在中国推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断言:“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
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在他的《通往奴役之路》中,早已用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走向暴政、广泛剥夺人的自由,而在1989年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大溃败之后,人们发现,社会主义不仅造成自由的丧失,更会使社会生产最终失去效率,在此之后,无论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置疑。但对谢韬这样的老共产党来说,思想和历史的约束,使他们无法完全摆脱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即使如此,他们也意识到民主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命题,便试图将社会主义和民主价值观糅合在一起,解决转型期中国的重大问题。他们对民主问题的关切,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尊重的。
谢韬的文章发表在《炎黄春秋》杂志上,其规格与待遇,显然无法与《人民日报》相提并论,于是,这就成了一场不对等的理论“争鸣”。《人民日报》以一贯正确的腔调,抽掉了“民主社会主义”中的“民主”,只留下“社会主义”,而且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并非某些西方国家以扩大社会福利等政策为标志的“价值追求”,只是冷冰冰干巴巴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一来,谢韬本意中的“民主”和“社会主义”都被否定了,剩下的就只有肃反的社会主义、反右的社会主义、文革的社会主义、镇压六四的社会主义\x{2022}\x{2022}\x{2022}\x{2022}\x{2022}\x{2022}也就是说,作为价值观的民主和作为福利追求的社会主义,都别指望登陆中国,专制势力仍然可以借助强权大肆瓜分、掠夺而漠视民众的生存处境,这充分表明了以所谓《人民日报》“理论权威”口气发言的幕后人物,顽固对抗民主变革和民生需求的社会呼吁。
有趣的是,这位向《人民日报》发问的读者的名字“时理”,怎么看都不象真实人名,所谓的“读者来信”更象是为了“回答”问题的需要而凭空杜撰出的,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自问自答。看来,除了他们自己之外,没有谁会向他们提出这种毫无针对性的无聊问题,自然,更不会有谁在意他们的所谓理论诠释。
首发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