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三联书店推出了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作品选《历代大师》,这是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里较为生僻的一位。对于“发掘”式的作家,出版商都会给出能够立马拉近与普通读者距离的标识,比如“阿尔卑斯上的贝克特”、“海德格尔思想的实践者”等等。然而大半年过去了,这部包括两个短篇集、两部小说的作品集,这位令耶利内克自愧不如的作家、令他的祖国“蒙羞”的作家,除几则短评外,媒体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对于这样的作家,或许是资料太少,知道分子尚来不及普及,但我以为,更有可能是太多标识给人以艰深之感,造成阅读的缺失。我听到的唯一评价是,他的剧作在北京上演时,观者甚少——还不够大师、还不够艰深么?
有趣的是,在同一月,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巴赫曼,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她的作品集,包括小说、诗歌、广播剧和杂文。伯恩哈德在1989年去世,巴赫曼更早,1973年。两人在中国的境遇十分近似,况且巴赫曼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众所周知,要在这个出版社的众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挑选出畅销的纯文学作家和大师级作家已属不易,何况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大师?更有趣的是,在2007年1月,有一本伯恩哈德的传记问世,这本《伯恩哈德传》同样给出了不少的标识;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是一个剧作者对大师的认识过程(作者许洁有云,“支离破碎的词语令人不知所云,反复缠绕的句子使人心浮气躁,我实在不明白这位著名的奥地利作家大人究竟要说什么……”);系由中国人撰写而非常见的学者或传主的亲朋好友撰写。这本大师的传记和大师的作品选一样,被提到得非常少。我宁愿相信这是媒体从业者目光短浅的看法,事实上无数读者正在默默阅读着大师,包括上面提到的两位。只是,假如马尔克斯的回忆录翻译出版了,读书界恐怕不会如此平静的。
伯恩哈德曾经借助自己书中的人物对巴赫曼的诚挚情感(《消除》),来表达他对巴赫曼的赞叹——别忘了他们是同胞,更别忘了伯恩哈德的尖酸刻薄。与其说,要了解奥地利文学、德语文学必须得读他们,不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名单之外,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师名单存在。因为《伯恩哈德传》,我读了一遍《历代大师》。如果你难以消除大师所带来的艰深晦涩,我建议你读一下短篇集《声音模仿者》和《事件》,如果正好你又喜欢散文化的小说叙事(伯恩哈德的作品性质往往在小说和散文之间),那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师或许有望挤上你私人的大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