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书情]关于香港我们知道些什么

 

读书趋时,往往为术业有专攻者所不取,在他们看来,只有为着心中的问题去读书才是正途。不过,有些问题的产生也是因了时事的刺激,即身边正在发生、媒体正在报道的事情积聚成为人们的疑问,以至一定要去探求其真相和渊源,这样的“现场即兴问答”未必就全无意义。比如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官方和民间届时都会有所表示,出版界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香港十年”乃至香港开埠以迄于今的历史就成为一种叙事和命名的对象。对此,专业研究者多半不会不予留意,便是一般有兴趣者去了解一下也不无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单纯的兴趣,我才去翻了近期上市的两本有关香港的书——曹景行的《香港十年》和韦尔什的《香港史》。曹景行1980年代末移居香港至今,由杂志而报纸而电视,既是资深新闻人又可算是“老香港”,自应见惯了香江风云和康城百态,恰好又是学历史出身,因此透过他的眼睛,我们这些信息闭塞的内地读者当能看到香港的一些面相。《香港十年》编辑的说法当然更吊人胃口:本书“真实记录了1997年六七月间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不过,看到“屈辱一百五十六年,应感谢殖民主义?”和“回归日看《鸦片战争》别有感受”这样的篇目,我就提醒自己要有平常心,径取可取之处足矣。

韦尔什应该算是英国当代著名史家了,出版有英国史、南非史、澳大利亚史等多种著作,这本《香港史》据称是迄今为止西方出版的最权威最详尽的香港通史,一直颇受好评。当然这只是听说而已,到底好不好、怎么好需要每个读者自己去辨别和判断。匆匆一瞥之后,我稍微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此书对香港历史的叙述下限停在了1990年,离回归之日尚有八年之久,而在这八年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就无从知晓了。当然如果把《香港史》和《香港十年》连在一起来看,也许勉强可以接续上,但毕竟两书的体例不同,取舍的标准也不同。虽然作为专业史书的《香港史》于“原料”也会有所取舍,但毕竟是另一层面的问题,而且既是通史必然要有广泛的涵盖性,方方面面都有照顾到;而《香港十年》作为散篇文章(或描述和评论)的结集,虽然触角也广及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但从总体来看毕竟呈现为一种平面化的铺陈,少有专业史书的纵深感,挂一漏万之憾就更是在所难免。

除了凑热闹翻翻有关香港的书外,我还想简单谈谈正在看着的一本叫做《封面中国》的书。作者是知名学者、作家李辉,曾为《收获》杂志撰写“封面中国”的系列文章,本书就是这批文章的结集。据说李辉先生有志于写一本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但我想他在撰写以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仅限于1923年至1946年)为描述对象的系列文章时,未必存有此念。本书更像是一本研读民国历史的手记,而其文体也是散文(历史散文),作者的感怀不时见诸对历史的追述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封面中国》的体例倒是与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和《西班牙旅行笔记》有些相像,“(散)文以载史”,灵动之中显出凝重,诗情之中糅入史意,自是别有一番风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