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达成说﹕“你知道海王星是如何被发现的﹖你知道冥王星是如何被发现的﹖每一个星球都有自己运行的固定轨道﹐科学家发现天王星在它正常运行的轨道上﹐时有偏离出现.科学家推断﹐在它的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更大的星球在影响着它……”能使周扬这个庞然大物改弦易辙的﹐当然是身后更大的一个星球
————————————–
夹在周扬﹑丁玲两大板块的剧烈沖撞之中﹐唐达成犹如身陷“鬼打墙”
让我们再回到李辉对唐达成的访谈﹕
李辉﹕把你打成右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吗﹖
唐达成﹕最重要的还是丁玲的事情。
李辉﹕你到《文艺报》时﹐还是丁玲做主编﹐但她好像走得很早。
唐达成﹕开始是丁玲﹐文艺整风后主编换成冯雪峰﹐到批判俞平伯之后﹐又换成张光年。我受丁玲的牵连﹐主要是为她鸣不平。
李辉﹕你对丁玲和周扬之间矛盾的历史渊源有了解吗﹖你怎么看待﹖
唐达成﹕对他们过去有哪些矛盾我其实并不清楚。一开始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来自延安的老革命。在文艺界有影响﹐有成就。我根本没有一点儿意思要介入到他们之间的矛盾。现在想来﹐丁玲在《文艺报》做主编的时候﹐一些做法其实也左得很。
李辉﹕那你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卷进上一辈文人的纠纷中去呢﹖
唐达成对我说﹕“也许应该说﹐把我调到‘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审查组﹐是造成命运转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让我们先摘引李之琏《我参与丁﹑陈“反党小集团”案处理经过》一文中的一段话﹕
在50年代﹐中国文艺界出了一个“丁﹑陈反党小集团”﹐当时曾经大肆宣传﹐几乎家喻户晓。这个案子在1955年至1957年间有过三次大的起落﹐即﹕批判﹑定性──重新审理﹑改写结论──加温﹑加码﹑再定性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过程。
批判丁玲﹑陈企霞开始於1955年8月。从8月3日到9月4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举行了党组扩大会﹐对丁﹑陈批判斗争﹐参加者约七十人。9月30日以作协党组名义把会议结果写成《关於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处理意见的报告》呈报党中央。
周扬在1955年12月30日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写的题为《关於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处理意见的报告》中说(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12月油印会议记录075号)﹕
我们说他们是反党小集团﹐至少有三条根据﹕第一条﹕抗拒﹑不执行党的政策方针。……第二个标志就是看这个小集团是团结的核心呢﹐还是制造纠纷的核心﹖……第三个标志是在党内採取非党的非法的方法。……
具体一二三四﹐列举了具体说明这三项罪名的许许多多事实例证.我想﹐现在已经无须条分缕析去核实每一条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了。时间是最好的显影剂﹐任何政治的铁幕﹐也经不住时光流水的沖刷。现在已大白於天下了。倒是其中关於“小集团”一说的几句关键话﹐颇引我关注﹕“三五个人搞小集团﹐如果他们的活动都是公开的﹐他们的话都是当面讲的﹐那还好。现在他们有些活动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採取许多非法手段。……匿名信总是有人写﹐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用这样的方法﹐哪里是党员做的事呢﹐这不是反党是什么﹖”
李之琏谈了他当年的感想﹕
“我读了作协党组报告和代中央起草的‘批语’后﹐有一个很深的印象﹐报告题目和内容不符。题目是对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的活动及处理意见﹐内容却很抽象很笼统﹐主要是属於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报告还说丁玲所犯‘反党的错误和她历史上被国民党逮捕后在南京的一段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并说在周扬‘帮助丁玲准备检讨发言稿时……她承认了自首的事实’”。
“报告中强调了陈企霞和并未列入‘反党小集团’的李又然两人的‘托派嫌疑’﹐说‘党组决定开除此二人党籍’(当时这二人已由公安机关实行”隔离审查“)。对丁玲的处理﹐报告中则说要‘审查她在南京被捕的一段历史并做出结论﹔对她的错误如何处理﹐要看她对所犯错误的认识和检讨程度考虑对她的处分问题.’”
“这个报告引起我的一些疑问。”
抱有疑问的又岂止一个李之琏﹖周扬﹑丁玲的这桩“公案”﹐不仅在当时﹐一直延续到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延续到他她去世后的今天。几十年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邢小群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对周扬﹑丁玲之间的矛盾形成﹐做了这样一个轮廓描述﹕
丁玲和周扬的矛盾关系﹐我认为也有个发展过程。最早是“左联”时期。陈明说﹕“在‘两个口号’论争时﹐她还没有完全获得自由。在感情上﹐她是偏向鲁迅﹑冯雪峰和胡风的。特别是听冯雪峰的话﹐并不完全是在理论上判断。但和周扬谈不上有恶感。宗派情绪是慢慢出现的。”
而后是延安时期。同是左翼作家的周扬和丁玲在解放区的地位﹐曾是旗鼓相当的。从文学影响来看﹐丁玲要比周扬大一些。就党内地位而言﹐从延安时代起﹐周扬一直高於丁玲。黎辛说﹕“我只知道他们在延安时互相印象并不好。1942年春﹐我去丁玲在‘文抗’的住处送稿和取稿﹐遇到欧阳山在丁玲处聊天﹐丁玲坐在靠窗口的书桌边﹐欧阳山在窑洞左边前后走动着﹐我进窑靠后站着。忽然﹐窑外有人喊﹕‘丁玲同志﹗’欧阳山问﹕‘谁来了﹖’丁玲回答﹕‘会演戏的﹗’欧阳山问﹕‘哪个会演戏的﹖’丁玲答﹕‘周起应。’欧阳山说﹕‘演戏的来了﹐我跟他没话说﹐我走﹗’欧阳山与周扬碰面时打个招呼﹐出去了。”1948年丁玲赴东北﹐遇到作家胡考和刘苇﹐她在日记中写道﹕“胡考刘苇都问到周部长﹐问是否作风有改变﹐我无法答复﹐只说了些他的长处。每当这种时候﹐就使我为难﹐我得违心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