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兴:尝试对一个人的google记忆接力

 

Google是个好东西,能让很多湮没尘埃的人物和历史清晰再现。渺茫人海中,即便是同窗多年的好友,一旦失散,都有终生不复得见的可能,何况那些云烟般掠过眼前的陌生人。

最早听说杨连志的名字,是在上大学期间。1988年,整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努力,以传媒空前的活跃程度,影响着我们这批注定要以行动冲击传统统治的大学生。不过,即使是在最正统的官方传媒上,杨连志本也应该获得一席之地。作为一个无名的歌者,一位来自农村的歌手,杨连志的拥军事迹大概发生在1986年前后。这个貌不惊人的农民,和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一样,被那场不义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所感动,自费前往云南前线慰问“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歌声鼓舞着他和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他赢来了不小的赞誉和名声。

不过,对杨连志的赞誉仅仅局限在权威媒体之外,或许,这与中越战事的迅速降温有着某种关联,另外,身为农民,他不属于体制内有组织的宣传序列,也就是说,他的慰问演出,其实是一个意外事件。经历了无数政治运动的国人,多已养成一种“国家大事,关我屁事”的政治态度,如果没有“真理部”的组织,人们普遍装作既不会哭,也不会笑。体制更乐见这种情形,需要的时候,组织一批吹鼓手大肆吹上一通就是了,当然,吹鼓手吹完之后,照例是要拿一份优厚报酬的。

杨连志却是一个主动送上门的义务宣传员,自费上前线劳军,在任何一个需要爱国主义宣传的国度里,都是不可放过的感人故事,于是,从战场上下来,杨连志就得到了被宣传的机会,然后,由于他的慰问演出属于“无组织行为”,很难被体制驯服利用,因此,宣传规格上是有控制的。看起来,这个“组织”对民间社会的爱国主义冲动,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必要的警惕。

因此,如果没有1988年那段时间的言论相对自由,杨连志的名字可能很难闯入我的视野。但作为曾经深受电视剧《凯旋在子夜》鼓舞的年轻人,对中越战争的关切使我记住了杨连志的名字。年轻人多少都会在潜意识中有些流浪冲动,这个行吟歌者的名字,对我便有了某种诱惑。

我怎么都没想到,1989年5月20日,当李鹏宣布对北京“部分地区”实施戒严后,我会与杨连志近在咫尺地同处广场一隅。当时,山东大学的宿营地位于纪念碑南侧,而杨连志则把毛主席纪念堂前的浮雕底座当成了他的演出舞台。

我常跑过去听他唱歌。浮雕底座的北端贴着几张宣传他的旧报纸,用以帮助大家验明其正身。在那种熙来攘往的环境下唱歌的效果并是不很好,而他所唱的歌曲,虽系对政权嬉笑怒骂的原创,但因为没有文字介绍,大多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弹唱一阵过后,他会放下吉他,对浮雕下的人们发表演讲,我对他的演讲内容记忆犹新,是因为他公然号召大家随他冲进中南海,活捉中共领导人。他的号召缺少支持者,但在戒严令下达之后,显然也不会有人将他扭送公安机关。与余志坚等三位向毛泽东画像投掷燃料的反抗者不同,杨连志冲进中南海的号召仅仅是一种语言召唤,而无切实行动,想要冲进中南海,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有天早上醒来之后,再去看他。他和他的衣装被褥都不见了。抗议声浪冲击下的北京,到处都会有他露宿的场地。

再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六四镇压之后。在一篇“平暴”的官方报告中,作为反面典型,他被点了名字,于是,我猜测他十有八成是被抓了。一旦被抓,以他的社会盲流身份,以其“闯进中南海”的言论,可以想象他将遭受怎样的惩罚。

也许因为后来的流浪命运,惺惺相惜,也许因为同一个“杨”字,我始终没有忘记杨连志,并试图打听他的消息,但是,许多年来,一无所获。

后来开始上网,并学会了使用google搜索工具。多次查找杨连志的信息,仍然停留在1989,也就是说,自从杨连志被官方点名批判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否则,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怎么可能搜遍网络都找不到他的任何一点新消息!

2007年6月4日,十八周年纪念的日子到了。十八年后,六四英灵却仍然无法瞑目。但是,权力无法阻止网络追悼,于是,上网便成了这几天的主要活动。

再次在google上打出杨连志的名字,这次,终于有了收获,从一个不起眼的帖子里,得知他在六四之后被判处十五年刑期,而他被判刑的消息在帖子里被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十五年,漫长而可怕的十五年,仅仅因为一些反政府的言论,就把一个中年人投入监狱十五年。这实在够残酷的。

但这并不出乎我意料,十八年来,我想象过杨连志的各种可能遭遇:1,被戒严部队抓住乱枪打死;2,重刑;3,念及他的拥军事迹和知名度,轻轻判上几年;4;畏“罪”潜逃。

十五年,并不是我想象中最坏的结果,却是法律的莫大耻辱。1989年见他时,感觉他的年龄在50岁左右,重重的15年刑期之后,他会活着走出监狱吗?如今,十八年过去了,如果他还活着,应该已经恢复自由之身。可是,他在哪里?

当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强大的信息平台,杨连志的身影却消失在这个平台之后。他算不上重要的异议人士,无门无派,关注他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为此,我想用这篇文章投石问路,希望了解杨连志1989后的境况的人能够向人们提供公开信息,通过大家的努力,杨连志,这个因参与八九民运而遭受十五年重刑者,也许会在网络上再现完整形象,那时,有心的人们自然可以通过google了解他的命运和遭遇了。

而这正是拒绝遗忘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让一个被判十五年重刑的知名民间歌手从此消失在整个中国的记忆中。

这篇文章应该会进入与杨连志有关的google记忆,虽然并不携带任何新的信息,却是我唯一能做的努力。当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但愿能激他的好奇心与历史责任感。

Google是我寻找杨连志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写下与他有关的文字,自然会有人看到,google会为我们保留下找寻的痕迹。会有人与我一起关注杨连志,加入一场对杨连志的google记忆接力吗?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杨连志,并给他以人道的关怀与温暖。

首发议报第307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