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并不如烟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按我的理解,即小说对既往的书写,意在钩沉扶奇,寻旧拾遗。此类小说,虽无正史的严肃面孔与臧否立场,却以其精致散淡的气韵、雅入骨髓的格调和似假亦真的故事情节,增强读者的好奇心,让我们怀揣无比惆怅和思缅之情,在历史细节的想像里感受一份闲逸与温馨,正如南翔的“民国遗事”系列小说《前尘》。

在大陆,民国历史早已“前尘往事成云烟”,消逝在时代的不息川流中。但那段历史毕竟于乱世中尚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人情物事。作为性情中人的小说家南翔,十多年前就已开始了民国系列中短篇的创作,执意为民国人物、民国物事和民国情调立传。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前尘》,决然不是一段民国历史的简单缩影,它更像一个个民间传奇,让我们于喧嚣的时代寻觅到一片“旧时月色”,以及一些美好的人物与情怀,尽管其中不乏悲情与遗恨,但却在悲情得令人喟叹唏嘘之余,陷入文学和历史的沉思。南翔在序言中提道:“为带着气韵、率见性情、不畏流言、从容淡定的人,从不同角度立存照,是《前尘》的主题。”诚然,这个主题贯穿了每一篇小说的始终。他以其广阔的视界、深邃的思想、绵密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入肌理的文字理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至善至美的纯真世界。这个世界或在黔南,或在赣南,或在苏南,或在1937年的南京……尽管其中战乱、天灾与人祸频仍,但却同样有着山清水秀的美景,更有文人论战、商贾较量、人生起伏、情感变迁等颇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未必尽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却为读者提供了另一条通往民国的秘道。

与南翔以往的小说创作比较而言,这部《前尘》无疑给我带来了新的惊喜和阅读感受。一是这部作品集中的小说语言典雅瑰丽,清秀精致,散发着浓厚的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书卷气息。这与南翔小说惯常的诙谐幽默风格相比,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超越。二是南翔的写作回归中国现代小说传统,对叙事有着唯美的追求。这部作品集中的小说在叙事上都异常考究,绵密而行云流水般的叙事节奏,使得其中的每一篇读起来都畅快淋漓,引人入胜。三是在日益喧嚣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代文坛,南翔这部小说的优雅与纯粹充分体现出它的文学性和精神性,昭示着鲜明的现代小说精神。当我阅读这部小说集的时候,我的思绪已经完全回到了上个世纪初的民国时代,我的情感亦随着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起伏不定。

对于中国的文学,张爱玲早就说过:“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的悲哀。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所以,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再现一段民间生活的《前尘》,凝聚着一种来自“江湖”的旨趣,世事、人心犹如那个时代一样飘忽不定,它们在南翔的笔下有着一种莫可名状的苍凉感与幻灭感,凄美而哀伤,包括《红颜》中贡子佩和吴彬彬、《亮丽两流星》中景浩与聂枫、《偶然遭遇》中“我”与罗小青之间的感情;包括《方家三侍女》中的舒云、《陷落》中的刘二刀、《1937年12月的南京》中的慧敏的命运。但是南翔显然无意于简单地复现民国的历史,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不到“宏大叙事”,看不到广阔的社会革命,看不到乡土以及家族的命题,我们所看到的,仅仅只是那段历史中的几个渺小人物,过着卑微的生活。然而透过这几个渺小人物的命运,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那样一个时代,究竟经历着怎样一种隐秘的变革。或许,南翔更多地只是想通过一种想像的历史场景,来描绘世道人心,并表达出他对尘世和命运的悲悯与伤怀。

尽管历史可以正说,亦可以戏说,但作为小说表现出来的历史,却无疑带有作家本人的“个人经验”和想象。正是如此,《前尘》中的民国系列小说在历史的想象里展开叙述,抒写了一段民间的传奇生活。从这个角度说,《前尘》在个人想像的空间里,较为细致真实地描述了中国人在那一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它在人性上显现出来的张扬与温情,也成为文学是人学的一个生动注解,并让我们为此感慨:往事并不如烟。而它的清丽与典雅,它的哀伤和悲凉,堪称一幅民间风俗画,必在南翔的小说长廊里留下一份美好的文学记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