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搞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定义,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七个重要内容: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不存在雇佣劳动制度,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政府一切官员实行直接选举。比照今天中国的现实,马克思赋予其科学社会主义的这六个重要内容,中国现在一个也不具备:工人仍然没有解放,压迫者不再是资产阶级,而换成了中共权贵,阶级剥削在今天中国制度性地存在并由中共制定的”国家法律”给予资本家以合法地位,生产资料私有制正在逐步取代公有制,工人仍然没有摆脱被雇佣被剥削的命运,只不过由单纯的资本家雇佣剥削改变为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的”红顶商人”与私有制下的企业主的联合雇佣和剥削。当金盾工程专事阻隔资讯的自由流通时,当电视节目中一再为遍地安装监视器张目时,今天生活在中国的异议人士联想到的不是生活在天堂之中,或生活在前往人间天堂的途中,而是奥威尔著名小说《1984》中描述过的情景:这个国家的历史、新闻、教科书被有计划有组织地谎言化,个人私生活时刻处在无孔不入的监视器和耳目的监视之下,一言一行被记录在案,说不定哪天秘密警察就会找上门来,以一个什么法律上站不脚的理由将你关进监狱。在这个国家,一切反对共产党的人士,接近于天天生活在监狱之中。在这个国家,民主被偷换了概念,一种受操纵的多层间接选举取代了直接选举。这样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吗?这样的国家是在搞科学社会主义吗?如果马克思今天从地底下钻出来到中国看看,会同意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种种做法吗?肯定不会的!且不论科学社会主义因为试图控制一切的错误,撇开这个因素不谈,只谈中国共产党说的与做的完全不一,也可见出这个政党做贼心虚。
在邓小平祸国殃民的”不争论”大旗下,中共这些年来”闷声不响发大财”,到底把中国引向哪里了呢?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为了说明问题,且先看看在今天可能会让中国人引起同感的历史上的几种”主义”:
1、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是由马基雅维利等人创立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认为国家应当是最高权力拥有者,把国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神圣的本位,个人自由和权利无足轻重,个人在国家至上的信念导引下,抑制和放弃私我,共同为国家的独立、主权、繁荣和强盛而努力。国家主义主张运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力量,参与国内和国际经济活动,而不是从国民经济中全面退出。宣传全能的政府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将这个全能政府置于社会之上,一切社会组织都是政府的附属,政府制约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历来就视为极权主义的同义词。国家社会主义的若干特点:政权合法性建立在承诺实现最美好的远景目标和较高程度的大众主权的基础之上,元首通过选举上台,上台后实行独裁,元首不受国会任何监督,全面控制军队,政权与垄断资本结成同盟,禁止纳粹党外的其它反对政党存在——除非是通过收买树立的”花瓶党”,禁止示威游行,企业的原料分配和订货都被国家严格控制起来,加强对工人的管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生产,农产品的大部分必须低价卖给国家,同时,全面控制意识形态,声称领袖是国家的大脑,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意志,实行一个政党和一种意识形态,领袖及主要精英有权对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及控制实行全面垄断,禁止反对党的存在及其理论的传播。全部文化生活都要符合纳粹思想,报纸、音乐、电影、广播、新闻等,都受制于以戈倍尔为首的”德国文化总会”,所有报纸的新闻,甚至标题都由纳粹党的宣传部控制。
3、国家社团主义。国家社团主义又被称为社团主义(Corporatism或corporativism),或经济法西斯主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词。”社团主义”一词来自拉丁语的corpus(躯体)。这一词的意思是用作称呼任何经聚集而成的组织,其用法代表中世纪欧洲对于整个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所组成,就如同人体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器官组成一般。其主要特点是:立法权力交给由产业、农业、和职业团体所派遣的代表,与民主政体下众多团体必须经过民主竞争的过程才能取得权力不同,社团主义政体下,许多未经选举的组织实体掌控了决策的过程。社团主义一词有时也被用来描述独裁主义的国家,官方法人管理执照许可,控制社会、信仰、经济、或群众组织,国家是这些组织唯一的合法性来源,负责指派这些组织的领导人,或对其挑战国家权威的能力施加限制。国家社团主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是墨索里尼统治时的意大利,有时也被用来指称东亚的政权。
4、警察国家或天皇体制。警察国家是极权主义国家的同义词。但警察国家通常被用来指称政权失去合法性支撑,因得不到人民的认同,不得不完全依靠军警等暴力机器维持统治。警察国家与极权国家基本同义,来但也可用来指称权极国家退化时的形式,上面的三种极权主义政体也基本适用于警察国家这个定义。警察国家的典型代表,一是明治维新之后到1945年战败之前在日本实际上实行的政体,二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的政体和前东德政体。这种政体以天皇或总书记为核心,政权的组织形式自上而下呈金字塔形,政权的权力大小却呈倒金字塔形,最高权力执掌者拥有最广泛和最巨大的权力,越到下层政权权力越小,公民则处于等级体制的最底层,基本没有权利或虽有名义上的权利却缺乏制度保障。警察国家有宪法,但宪法上的各种人民权利形同虚设,效忠于统治集团的警察实际上为所欲为。为维持统治,秘密警察通常会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对公民进行跟踪、窃听、逮捕,政权依靠营造恐怖主义气氛维系统治。
读者可以把中国的现实与上面的四种极权主义政体的特征进行对比,对号入座。
以上所论,多是社会主义的负面内容。那么,作为一种曾经受到半个地球崇尚的理论,是不是毫无正面价值可言呢?也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理论相比,”凯恩斯主义”作为一种弱形式的社会控制理论,虽然在今天被边缘化了,但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并未把凯恩斯主义贬得一无是处,与其说凯恩斯主义被抛弃了,不如说是被批判性的扬弃更准确。罗斯福之后的历届美国政府,虽然放弃了行政扩张的努力,但罗斯福新政中的某些遗产仍然可见之于今天的美国。这说明,与社会主义存在某些相通之处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中,确实存在某些合理的东西。这些合理的东西如果主要是,增进平等,增加底层机会,限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如果概要说来,就是保持适度的政府干预,避免无政府造成的混乱。然而,恰恰在这些方面,中国现状比中共所指责的资本主义远远不如。今天,中国基尼系数在全球排在倒数一、二的位置,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各大国中最严重,各种旨在巩固既得利益阶层权势和暴利的”法律”把社会底层的机会压抑到仅够活
命的水平,刚刚见诸媒体的近千名童工沦为山西砖窑中的奴隶等惨剧说明,所谓”红顶商人”并不因为其顶子是红的,也不因为其共产党员的身份,更不因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就变得高尚起来,由于不允许工人自由组织工会以保障自身权利,今天中国资本家(公的和私的)对工人的剥削同样可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在部分地方,这种剥削比之马克思当年极力抨击的残酷剥削犹有过之。今天中国,恰恰在需要政府进行适度调控的领域,政府却处于无能和失职的状态。
对照前面提供的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社团主义、警察国家四种极权主义政体形式,检讨中国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上面列举的极权主义四种政体形式的特征,在今天的中国都可找到足够多的证据支持,倒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再也看不到多少相像之处。
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有限政府才是前途!
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
我们上面的分析证明了,社会主义因为企图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必定导致人对人的奴役,因此没有前途!如果质疑说这个结论只是理论上的,那么,从全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我们也可得到同一个答案:没有前途。到2007年,世界范围内仍然顽固地坚持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之名的只有四个国家:中国,越南,朝鲜,古巴。中国和越南由于实行改革开放,被朝鲜古巴批为修正主义,也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连昔日的”社会主义同志加兄弟”都不承认其所搞的是社会主义。可见其”社会主义国家”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越南跟在中国后面,政治和经济形态与中国大同小异,由于长期实行共产党寡头权贵统治,弊端丛生。在中国和越南,人民主权被事实上的寡头权贵的主权所置换,共产党的权力寡头们实行了对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全面垄断,连平等都丢弃了,怎么还能说是社会主义呢?朝鲜,古巴与中国和前苏联过去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差不多。这两个小国贫穷落后是举世皆知的,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排除式定义,意味着邓小平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否认朝鲜、古巴搞的是社会主义。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民主的要求,父死子继的朝鲜,和兄弟帮治国的古巴,也同样算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在这两个国家中,同时也包括中国和越南,由于从来就没有实现过无产阶级的统治,工人农民获得的不是解放,而是共产党权贵的奴役,所以,即使按正统的社会主义定义,也是不合格的。这说明,即使是在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国家里,社会主义也已经被抛弃了。社会主义被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证明了,没有前途。
将政权对社会控制力由大到小排序,可以排出一道控制力光谱: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处于这个光谱的两个极端,前者主张不要任何控制,由此一再造成经济和政治危机,有鉴于此,后者作为对前者的救弊理论,主张对经济、社会施以控制。当我们说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有某种合理因素时,是针对无政府而言的,也就是说,完全不要控制不行,完全不要控制将导致混乱。就社会主义针对罗斯福新政之前的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言,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社会主义在批判后提出的主张却是全面控制,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的错误时,是针对全面控制而言的。事实证明,全面控制比不控制更坏,全面控制必定沦为人对人的奴役。处于这个光谱中间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三种理论,其中民主社会主义控制力又最强,现在也普遍不被看好,只有处于中间状态的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理论。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的新的左右两派,实际上是”中左”和”中右”,两派都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核心。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优劣是另一个话题,但作为今天主导世界的两大主要意识形态,两者都吸收了社会主义和无政府理论的某些合理之处,而又避免了其严重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两者共同的优势在于,都主张对社会实行有限控制,只是有限的界线各自有所不同。对社会实行有限控制的理论,正日前受到全人类的亲睐。
经过从英国”光荣革命”开始,直至今天的世界各国的各种政体实践,基本上是人民主权逐步得以实现的实践,与此对应,曾经在几千年中以君主独裁政权等形式出现的极权主义政府,其合法性都被证伪,隐藏在社会主义温情脉脉面纱后面的极权主义,也日益没落。到今天,所有试图以全面控制社会以实现最好社会目标的政体都被证明选错了道路。人类要达到既保障个人自由又秩序良好的正确选择,当然不是完全不要控制的无政府主义,而是对社会实行少量适度控制的有限政府。整个大社会以拥有国家主权的人民的自组织为主体,只有在人民的自组织力所不逮的极少数领域,主要是制定法律,执行不能自主施行的法律,司法裁决,外交,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极为有限的领域,限于为保障其它自由而不得不集中起来由政府垄断管制的领域,才组织起政府,实行强制。但即使是在如此有限的领域把控制权力交付给政府,人民对手握控制大权的人,也不能寄予完全信任,必须用各种制度加以防范,减弱强大的公权控制力可能对公众造成的伤害。一方面用各种分权的制度加以防范,用”铁笼子”把上台后的统治者圈起来,防止其危害民权,另一方面建立定时更换的制度,防止控制永久化,从而造成人民主权事实上的丧失。
参考文献和资料:
由于开始写作本文时没有准备将其当作一篇正规的论文来做,所以,在写完第一部分并发表时没有加上文献来源,导致后面也不便再加上,但如不列出写作本文参考过的文献和资料,便有抄袭之嫌了。
参考文献:
《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西方古代哲学史》,罗素著《西方哲学史》,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奥克肖特著《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汤因比《历史研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等。
参考过的资料:
谢韬:《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王思睿 何家栋 《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
杜光:《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答客问》
由于本文没有打算做成正规论文,因此有关概念部分,还参考使用了[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新兴的网络工具,由于这些网络工具现在还处于尝试期,其内容中虽有可用部分,但错误也不少。因此在使用这些工具时比较小心谨慎。不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前景应当是非常光明的,为了助其纠正错误,以便成为更多人使用的良好工具,现在比较可取的办法就是增加对其使用的频度。本文借助于[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的内容主要是下面这个补充说明部分,因其内容存疑,所以,作为附录放在后面。
补充说明
谢韬先生文章引发的争论中,部分论者将”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与”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混淆。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的核心是社会主义体制,与列宁主义等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者不同的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对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途径,不主张完全的暴力夺权,认为社会主义也可经由在资本主义体制里进行彻底改革完成。民主社会主义者一般坚持某种经过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对财富和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支持计划经济或不完全拒绝计划经济,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通常支持政府扩张和对社会进行范围广泛的控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主张国有化占优势地位,大多数的主要产业应当实行国有化。
与”民主社会主义”不同,”社会民主主义”是政治民主、福利国家、教育机会和更大的社会正义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实现,是在混合经济的背景下,实行面向进步的一系列渐进改良的逻辑结果。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前者支持大体上的资本主义体制,仅主张部分的社会改革,后者主张公有制和彻底的改革,二是前者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后者则仍然保持经过修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总体而言,”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者间的区别,远不如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显著。社会民主主义与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有六点严重不同:第一,它主张以普选、直接立法、公民权利和人民自卫队等手段促进自由国家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它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以改良代替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革命手段是必须的和唯一的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方式;第三,它主张社会主义正义等道德价值具有中立特点,与阶级属性无关,马克思主义则认为,道德价值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内容,不可能作为改变社会基本结构的独立政治动机而起作用;第四,它反对马克思的阶级分化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发生,认为中产阶级将上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第五,它反对马克思工人只会不断贫困的预言,认为工人阶级同样会从发展中受益;第六,它认为资本主义不会崩溃。综合这些因素,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创始人伯恩施坦认为,社会主义并非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毋宁说是那些信奉它的人们必须为之而奋斗的一种道德理想。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均富。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方面,与新自由主义呈现出多处重合,比如都主张发展福利主义,强调适度的政府控制,而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主张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较关注平民百姓的利益等。在今天的世界上,可以与自由主义对话的对象,可以在发达的经济下得到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认可的,是社会民主主义。
──《观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