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与罪人:张国焘的跌宕人生

《张国焘传》,姚金果、苏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39.80元。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国焘一直被视为“叛党投敌的罪人”。在国内,他的功过是非鲜有人著书评价。幸而张国焘晚年蛰居香港时,为稻粱谋而写就100万字的回忆录《我的回忆》,才为后世留下一些史迹可寻。但其回忆录中是否有文过饰非之处,亦少有人一一鉴别,执中持平论之。

  因此,陕西人民出版社今年3月出版的《张国焘传》总算体现出了时代的一点进步。因为时隔太久,当事人已先后离开人世,此书不可能像唐德刚所著《李宗仁回忆录》那样倾听本人详说当年往事,但参照其回忆录,凭借各种史料对比研究,大致可揣摩还原历史真相。另有若干细节,作者从访问曾任朱德警卫员的潘开文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程思远等人所得。

  张国焘既是五四运动的热血青年,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元老,但他在率领着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后的红一方面军会合后,迅即走入其人生的下坡道,甚至发展到叛变投靠国民党的地步。其人生的大起大落一直令人议论纷纭。

  要解答这一谜团,可以从党内纷繁复杂的权力斗争历史入手。张国焘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批人之一,他在北大时就已成为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在上海中共一大建党时,他即是大会主席。他还是中共党内惟一见过列宁的人。可以说,他经历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所有历史环节。

  在中共一大建党之前,陈独秀与李汉俊之间就发生了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的观点冲突;其后,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的权力角逐也长期存在。张国焘身处其中,多次在党内政治舞台上大起大落,对于党内严酷的权力斗争自然体会深刻。对于20多岁就高居党内领导岗位、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张国焘来说,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式就是不断走向权力的最高点。后来他在鄂豫皖根据地的大规模血腥肃反、排除异己的活动,以及长征途中与毛泽东的权力斗争,皆可溯源于此。

  《张国焘传》摈弃了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既肯定了张国焘的历史贡献,也没有忽略张国焘的历史污点。作者并不认为张国焘一直是个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的人。中共创始人之一包惠僧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张国焘曾经在陈独秀入狱后命人散发传单,意图向敌人暴露陈独秀的身份,并取而代之。但作者综合分析各种史料后否定了这一猜测。另一方面,作者也从历史档案中发现了27岁的张国焘被北洋政府抓捕后的口供,并据此了解到张叛变出卖李大钊等人的事实。

  关于决定张国焘命运的最关键转折点——他与毛泽东1935年在长征途中的决裂,由于《张国焘传》是以张国焘的一生为叙述的起始点,所以并没有详尽展开。倒是另一本由军事科学院博士刘统所著的《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一书更值得一读。

  张国焘最后为何会选择离开延安投奔国民党?《张国焘传》对此基本采纳了张国焘的回忆录的说法,首先是张国焘在一次次“反张国焘斗争”中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屈辱,更重要的是,王明回国欲效法斯大林在党内展开反托派运动,李特、黄超等多名老战友被杀的消息使张国焘顿觉毛骨悚然。

  但这一选择给他带来的则是更多的磨难。《张国焘传》最后记录了他在投靠国民党之后的屈辱以及后半生漂泊不定的困顿生活。声称要“远离政治”的张国焘,即便晚年在香港,也仍然无法避开“文革”的冲击,不得不远走加拿大,在贫病之中离开人世。

  延伸阅读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刘统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29.00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