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杂志,私趣味还是先锋?

 

在文化形态和阅读趣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除了报刊亭上琳琅满目的大量主流刊物,也有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杂志开始引起关注。这些杂志一般都强调某种理想性,不隶属于大型出版集团确乎给了它们较为独立的姿态,也注定了它们目前仍处于边缘。究竟它们会像《Wallpaper*》、《Wired》一样步入商业轨道、最终成长为影响一方的主流杂志,还是仅仅就以这种非主流形式提供一种别样的小趣味,抑或在圈子化的自娱自乐中承受不住市场压力而消亡,无疑是个值得观察的现象。至少,它们已经带来了某些新鲜感,剩下的问题是这种新鲜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维持、多大范围内得以传播。

2005年由广州一群大学生创刊的《Rice》除了在大学校园及周边地区发行之外,甚至还能在香港以传播非主流文化获得声名的阿麦书房觅得身影。虽然成员们都是业余参与,但无论是杂志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没有显露一丝一毫的业余和学生意气,同时,他们还定期主办多个系列主题论坛、协办独立音乐演出等,以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来“经营”杂志。他们以读者的口碑传播带动了不俗的销量,据闻近期甚至有几家出版集团在向他们招手想收购。“收购”可能把这本杂志导向两个极端。积极的方向在于,并不改变这本杂志的内容定位,只是为之注入更充裕的资金并使之走上主流杂志的运营渠道,国外这种成功的例子不少。比如《Wired》,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当年对信息技术将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最初并没有得到大众认同,一本似乎只有技术员才感兴趣的杂志也丝毫不被认为具有市场成功的可能,他只好自筹资金来办试刊,尔后也是靠同仁相助(尼葛洛庞蒂给他投资了7.5万美元)死撑了两期,获得了风险投资青睐并最终由大杂志集团注资。而消极的因素在于,被收购的杂志从此变味,被商业套路式运营所左右,只能走向没落。

上月创刊的重庆某非主流杂志将他们的身份定义为“偏执的心态”;由原《华夏NEWAY》主编带领新制作班底,于7月底推出的一本新杂志也强调想“反陈腐和老套”、“摒弃低级商业趣味”。从这些“宣言”不难看出,许多这类杂志的涌现,与其说,是因为一些具有发声愿望的年轻人的理想化行径,不如说,是他们从主流渠道中找到的、具有独特阅读理念的刊物并不多,因此通过组织一本融入自我主张与鲜明定位的刊物,为读者提供不同形式的延伸阅读,并试图打破一成不变的杂志出版闷局。但问题在于,他们究竟想把这种“偏执”维持在多大程度,而他们的趣味是不是过于个人化?路易斯·罗塞托也很偏执,但他的偏执来自于对把握了时代变化的自信,正是这种敏锐触觉让他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而不是远离世界的私趣味代表。如果缺乏这样的视野,过度的偏执只会走向私人化,杂志可能最终就是彻底小圈子的同人刊物,这当然也是一种杂志形态,但毕竟不会对杂志界带来多大的冲击。

天津出品的《扭秧歌》于年初的停刊,或会对这类杂志打一支预防针:因资金短缺或亏损而昙花一现,这是非主流杂志出品人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拥有足够蓬勃的理想,却没有足够丰厚的资金来推广以获得读者的回馈,半途夭折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对于每年都有那么多刊物生生死死的杂志界,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