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动画或电影时,看见女仆们的围裙、领衣,会想入非非吗?很多人会义正词严地回答“别想歪了”,不过也有很多人乐在其中,甚至穿起这种衣服,扮演起女仆来。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沉迷于斯的“宅男”,当初写这本书的动机纯然是因为搞cosplay活动的杂刊搞上瘾,但这本书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如果你想了解19世纪英国贵族庄园、平民百姓家庭的状况,这会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书,这本书也讲述男仆的生活,还有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服饰、发型和货币。
19世纪的英国,正值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富商和中产阶级,雇用几个仆役,以夸示身份地位,乃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仆役制度起源自中世纪,自古以来,君主贵族蓄养仆役以供差遣,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不过仆役也有贵有贱。身份尊贵者,来自出身良好甚至显赫者的子女,他们透过仆役工作,学习贵族的生活习惯和应对进退等礼仪,他们所受的对待自然较优;出身寒微的仆役,为了衣食无忧而加入仆役行列,他们得到的待遇也自然较差。
自16世纪起,越来越多贵族子弟加入仆役工作,有些仆役的名字甚至被记录在数据上,同时仆役的工作十分繁琐,工种繁多,所以人们也把仆役分门别类,这些工种包括洗衣、厨务等,后来都成为我们熟知的各行各业,经历仆役制度大盛的18世纪,由于贵族的逐渐没落,科技及各行各业的兴起,导致仆役制度也逐渐崩解。
不过,在19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的年代,英国的中产阶级大批涌现,他们生活水准不断提升。为了展示财富和气派,他们纷纷雇请雇工到家里做粗活家务,这些有所不同的仆役就被称为家事仆役。
说句题外话,几年前译林出版社曾出版了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的短篇小说集《散步》,里面收入他的代表作《雅各布布·冯·贡腾》(Jacob von Gunten),所讲的其实就是一个仆役学生在学校的故事,透过故事主人翁卑琐的生活,仆役学校扭曲人性的教育,读者也可以想像到19世纪仆役的生活如何。以英国为例,虽然经济起飞了,科技发达了,人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但封建观念如旧,仆役生活就是这样一种反映。
女仆一天工作繁多,根据汉纳·卡尔维克(Hannah Cullwick)的日记所记述,在圣诞夜前一天,大清早起床后,她们在厨房生火烹煮肉类。吃过早餐后,就要整理主人的长靴子、磨刀并清洗早餐用过的厨具,接下来便是清扫马路和清洗门前地毯,接待访客,然后准备晚餐,烘烤明天要端上餐桌的烤鸡。晚上十点过后,自己用完晚餐,清洗餐具后,又必须生火。稍作休息后,又要早早起身煮布丁,还得做许许多多繁重的工作。
有趣的是,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时候,大部分农民或者附属于庄园主的佃农,都一一成为工人,部分知识分子反而倡仪成立仆役学校,让更多的人从事仆役的工作。他们主要针对那些刑满出狱的罪犯,希望藉此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于是乎,这些仆役之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前罪犯,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才特别容易犯事。试想,一个因为久下赌债,铤而走险的人,当他被雇用为厨房或房间仆役时,他会不会忍得住不去赌博呢?当他输了钱,欠下赌债的时候,他会忍得住不去偷主人的餐具或贵重物品拿去典当吗?
这永远都是一个解答不了的问题,什么学校、监狱、法院,或许都帮不上忙,这是人性的问题,恰恰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