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节目评论的不是中国的事情,而是要介绍一位前不久去世的美国知识分子。这是因为,我觉得这位知识分子的一生值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借鉴的地方很多。这位美国的知识分子叫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罗蒂是美国“二战”后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是他复苏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纽约时报》称他是“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6月8日,他逝世在斯坦福大学校园中的家里。2006年退休以前,他在斯坦福的比较文学系教书7年。在此之前,他还曾经在耶鲁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维吉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执教鞭罗蒂对哲学的贡献是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呈现的。他致力于呼吁哲学应当放弃对终机价值的盲目追求,而回归到身边的相关事务上来,去鼓励对话,因为被称为“反哲学家的哲学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哲学和自然之镜》,出版与1979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代表着他抛弃了以前秉持的由摩尔,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一脉相承的分析哲学的传统,而转向以皮尔斯,威廉姆。詹姆斯和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哲学,并很快成为领军人物。
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哲学领域。有人说“他改变了美国人对哲学家的印象”。他对政治议题和文化讨论的关心几乎超越哲学本业。他呼吁虽小薪水差距,减少贫困,反对社会不公, (他的名言是“人生的意义就是以毕生精力与社会不公做斗争”)。他虽然对美国社会制度长期批判,后来也严厉批评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但是也坚持基本立场,那就是“美国的民主制度是目前社会试验中出现的最好的制度”并提倡树立民族荣誉感。1981年,他成为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第一批得主之一。表明他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并取得对政策的影响力。
他后半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个人,一个国家,如何生活在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中,或者说,如何得到好的日常生活。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罗蒂认为,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价值。这有点类似“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到底哪一个对人类的关怀更有意义。价值的建立,社会制度形成,其实都是,或者说应当是为了让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可以得到好的生活,哲学的思辩如果离开生活,进入语言和思辩的世界太深,就很可能跟哲学的目的脱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罗蒂倡导的是让哲学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企图指导人的精神世界。这其实正是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意义。也是公共知识分子与普通知识分子的区别所在。显然,在社会转型或者经历重大考验的时刻,更加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
一个纯粹的自由主义者,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是罗蒂朴素而伟大的地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当借鉴之处。
首发自由亚洲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