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的电视让大陆观众接触到一个新词:愿景。愿景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了这个词,给出的解释是:所向往的前景。把这个意思说得更充分一点就是,愿景是个人(或国家,或政党,或企业)希望达到并为之奋斗的前景,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个人、国家、企业、社团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
这个新词是连战、宋楚瑜两位台湾政治家给我们送来的。为什么需要台湾政治家给我们送来呢?因为我们原来没有这个词,也没有与这个词相关的认识论前提。大陆政治语言中使用“愿景”的场合,使用的是另一个词:“蓝图”,准确说是“政治蓝图”。
从词源学的角度说,“蓝图”是建筑学术语,把它应用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成为“政治蓝图”,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种说法的背后隐含有一正一反相辅相成的两个观念。正面的观念是:国家是一座大厦,可以也需要预先设计好图纸,然后有条不紊地组织施工,最后方能顺利使得一座宏伟的大厦拔地而起。反面的观念是:国家这座大厦如果不进行认真的设计,就建不起来,国家就会成为个乱摊子。“蓝图”一词在中国当代官方语言中非常流行,虽然笔者未就此作过调查,但说它是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应该不会很过份。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各种传媒上,只要有官方的文件或官员的讲话,一般就能看到或听到这个词。比如“某某某(或某某会议)为我们描画出宏伟的政治蓝图”,“设计了一幅改革开放的美好蓝图”,等等。与这个词的高频率使用相对应,隐含在“蓝图”一词背后的国家是座大厦需要设计好的观念,也随着这个词的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我估计,在本文指出这个问题之前,整个中国,可能极少有人认识到这个词经常出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可能也极少有人认识到,这个词,以及这个词所附带的观念,已经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
前面说过,“蓝图”是建筑学术语,应用到政治语言中是一种比喻的用法。把建筑学术语应用于政治领域,在十九到二十世纪一度非常流行。除了蓝图之外,还有“基础”,“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大厦”,“总设计师”等等。把建筑学术语应用于政治领域是建构论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表现。这种建构论理性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最远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背后存在着某种规律,柏拉图则认为哲学家可以通过智慧来设计和实现理想国。大约从十七世纪起到二十世纪中页为止,建构论理性主义在西方兴盛一时。建构论理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问题与自然界一样,有严格的科学规律可循,只要我们人类有足够的智慧,发现了这种规律,一切麻烦就可以迎刃而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就可以达到最完美的理想境界。哲学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视为这种建构论理性主义的产物。“蓝图”一词在中国流行半个多世纪,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相伴随的。
隐含在“蓝图”一词背后的建构论理性主义国家思想认为,国家的未来存在着一个远大而美好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人类智慧的审慎思考来获得,可以由一些智力超群的人认识到,然后理所当然地作为全国全民的共同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能像图纸那样画在纸上,以指导政治施工。为实现这个目标,就应当对国家的未来进行规划。不仅规划目标,也规划出实现这个目的的最佳路径。一旦理想目标认识到了,实现目标的路径也设计好了,发现这个目标和路径的人或政党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的总设计师(哲学王),国家就可以放心地交给这个总设计师来领导,如此一来,国家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未来就会变得非常美好。
这种隐含在蓝图背后的观念是极为错误的。首先,它为极权主义鸣锣开道,按照这种观念,国家的政治生活完全是政治精英的事情,政治精英有权为人民安排好一切,也有权实施统治。从而,政治家们掌控国家的统治权力合理合法。其次,它从根本上贬低了民众的价值。建筑学是讲究严格分工的科学,设计和画图的人不参与施工,施工者没有足够的智力水平参加蓝图的设计,施工者的职责全在于按图作业,从而,这种把国家的政治前途视为总设计师设计的思想,就肢解了人民的主权,把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天然的主人翁地位视为被动地接受统治的地位。
与“蓝图”相比,“愿景”一词就不存在上面这些问题。“愿景”把国家的美好前景理解为人的向往,人的主观意愿,否定存在一种可以发现的天然的美好前景。它不认为国民一起向美好未来作出的努力只是消极地按规律行事,肯定了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它认为,国家的前景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所以,事在人为,让未来变得美好并避免出现糟糕的结果全系于我们的努力。这样一来,隐含在愿景一词背后的思想就否定了把国家交给某一个总设计师随心所欲地摆布具有合理性。国家的未来既然不能由某个超凡智力来设计,就必须交给全体人民去选择。按照这种观念,政党、政治精英有权对国家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意见算不算得了数,得看人民愿意不愿意。所以,隐含在愿景一词背后的观念,是民主的观念。这应该就是为什么已经民主化的台湾的政党领导人要用愿景,而不用蓝图的原因所在。
语言是观念的载体,一种观念必须借助于与其相适应的一套语言来表达。语言如果与其表达的观念不相匹配,观念就可能遭到曲解。民主观念所使用的一套词汇与极权主义有着很多不同。当我们表达民主的诉求时,要留心到各种不同语言的细微差别,这样,才不会使得我们想说的是民主,人家听进去的却还是极权的老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