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反腐败旗号下的分利要求

6月上旬,中国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土地执法会议,宣示土地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并明确要求: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今年6月份查处3起以上严重土地违法案件,年底前要达到8起。

  与国家审计署每年反贪唱独角戏不同,这次国土资源部得到了中央撑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均为“土地执法风暴”造势。由于下达了查处案件指标,而过去数年来日进斗金的“土地爷”又因迅速暴富,难免惹来官场同事嫉恨,加之将原有“土地爷”拱下去之后可取而代之等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在完成查处任务时并不手软。远的不说,就在6月份,中国因土地问题落马的官员就有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天津市检察院检察长李金宝、天津市副市长陈质枫,以及福州发生的土地窝案等。

  但如果以为中国政府此轮清算的目的意在反腐,并扼制地方政府掠夺民田,那就完全会错了国土资源部数度告白之意。

  中国政府宣示此次整顿土地违法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是中国的土地数量已经逼近生存底线,截至2005年10月31日,中国大陆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第二则是凡属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一些本来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政府往往成了违法的主体。鉴于上述原因,今后要将土地审批权收归中央。

  第一条倒也堂堂正正。中国至今还是一个小农阶层占总人口将近70%的国度,没有足够的耕地,许多农民将无以为生。但让人颇生疑虑的却是国土资源部并未承诺从此以后将停止土地开发,而是提出要将土地审批权收归中央。言下之意是,开发仍将继续,只是今后得由中央说了算,地方政府出局。这就让人怀疑中央提出第二条理由的真实动机何在。

  好在国土资源部并不隐瞒这次刮“土地执法风暴”的真实目的,那就是“中央要分享土地收益”。国土资源部部长张跃庆明明白白地晓谕全国:国务院曾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管理的通知》,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收入中,“40%上交中央财政,60%留归地方财政”。但后来,为了便于地方政府取得城市建设费用,中央财政对地方土地出让金的分享比例一再调低,甚至到最后有点不了了之。

  这当然只是台面理由,其实还有一条官场心照不宣的理由,那就是要将地方官员在土地审批中寻租的权力转移到京官手里。都是做共产党的官,凭什么让地方官员靠着土地吃香的、喝辣的,捞得盘满钵满,而京官只能看着眼馋?

  强征土地确实使广大民众的生存权被褫夺。面对社会底层的受剥夺,中国政府早已炼就铁石心肠,从来未给予半点同情。但是强征土地产生的巨额收入却让中央怦然心动,如此厚利岂能让地方政府独享?先大张旗鼓打击贪官震慑地方诸侯,再祭出“将土地审批权收归中央”这一法宝,目的均是要地方政府乖乖就范,愿意与中央分享地方土地出让金。办起这事来说难也难,好好商量肯定没门;说容易也容易,哪路地方诸侯不是中央任命的?哪个官员不是一大堆污糟贪腐事情?不听话,祭出反腐败的法宝抓一批,杀一批,还落个“民众拍手称快”,称颂中央英明 。

  问题在于:中央政府无法证明自己一定比地方政府廉洁,前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的腐败案就足以证明这点。更何况,中央各部的事权越大,腐败程度就越高,这些年来,中央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本意是为了看住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行业的硕鼠,但其结果只不过是将这几个部门的监察之权变成了官员们寻租索贿的机会与资本,腐败的食物链将猫鼠变成了“一家亲”。

  其实,中国的土地之所以成了养肥贪官污吏的温床,根由全在于中国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国家,这一点为地方政府介入土地买卖留下了制度空隙。要解决这问题,只要将土地私有化,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也就堵绝了政府随意掠夺民田、民宅之路。舍此之外,别无其他途径扼制土地征用所产生的严重腐败。而目前这种意在分肥的“土地执法风暴”,除了让中央政府在地方土地出让金中名正言顺地分一杯羹之外,对反腐不起任何实质作用。

王中陵:走到末日,金正日向全世界不宣而战

叫狗不恶,恶狗不叫。

悄无声息,金正日就接连发射了7枚导弹,震惊了全世界。包括俄罗斯和中国。

金正日的解释是:“此次发射导弹是为了加强国防自卫能力,是我国军队正常进行的军事训练的一环。”

据《朝鲜日报》报道,在北韩发射第一枚导弹的凌晨3时32分前20分钟,韩亚航空一架从芝加哥飞往仁川机场的OZ235航班正经过导弹接连坠落的东海上空。

当日下午3至5时之间,也就是北韩发射第7枚导弹(5时22分)前,又有发自纽约的KE082、发自亚特兰大的KE036、发自华盛顿的KE094、以及发自芝加哥的KE038等4架大韩航空客机从导弹发射区域飞过。据航空公司方面表示:“未从政府部门接到过任何飞行预警。”

五架航机全部乘客加起来达1100多人,这千余名走下飞机的乘客哪里知道他们已是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当时在附近海域进行捕鱼作业的280多艘日本渔船,在导弹发射5个小时后的8时53分才得到日本政府下达的紧急躲避令。

无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等国际法,蔑视他人的生命,这与恐怖主义分子行径有何不同!如此“军事训练”,比人体炸弹、汽车炸弹更邪恶,更疯狂!说什么“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推进六方会谈进程”,非也!这是金正日向全世界的不宣而战!

对内,实行家天下残民以逞,对外,唯核讹诈乞讨是务。出尔反尔,把中、俄、美、日、韩诸国戏弄于股掌之上…。饿殍遍野,穷兵黩武。金氏政权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究其原因,助纣为虐,怙恶不悛,北京难辞其咎。姑息养奸,任其坐大,青瓦台的“和平繁荣政策”养虎遗患。

解决国际争端,采用外交手段,能以双方或多方会谈解决问题皆大欢喜当然好,但那只适用于承认和遵守国际通行规则的国家。而对金正日这个软硬不吃的无赖,国际社会与其说束手无策,不如说是投鼠忌器。

为“金”之计,只有一条,即,决不与恐怖分子恐怖集团谈判,决不向核讹诈屈服。为了金氏王朝家天下的“稳定”,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物质和生命。其唯一结果只是北朝鲜人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被奴役和没饭吃。如蛆附骨,而今,中国仍然是金二氏最大的讹诈对象。依我看,任何一个中国人对这个小无赖恐怕都是无法再容忍了!

为了4名被害的外交官,俄罗斯总统普京悬赏1000万捉拿绑架杀害他们的凶手,并下了格杀令。决不与恐怖分子谈判,决不向讹诈屈服。冤有头,债有主。或正大光明地来决一死战,或老老实实按规则坐到谈判桌前来。彻底断绝了恐怖分子以绑架无辜达到政治目的的邪念。

“劳”而无功,唯其如此,才能使恐怖主义分子彻底放弃恐怖活动。唯其如此,才能放北朝鲜人民一条活路,唯其如此,才能使恶贯满盈的金正日早日走到末日!

2006.7.7

──《观察》首发

朱学渊:评《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任何社会都有问题,政府的责任就是解决问题,既然共产党认为有非己莫属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那就不要叫苦。而我们也并非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问题,问题是我们无法帮助你们,因为你们太自负、太狂妄了。譬如,你说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不良是”独生”造成的,而独生政策又是人口太多造成的,人口太多又是毛泽东没有听马寅初的意见造成的……。这一路推论下去,中国的问题统统是共产党造成的。

但是我们说要搞”多党制”,你们又说那样是”会乱的”.

再说关于教育和医疗问题,原来你们是要”包打天下”的,农民有赤脚医生,工人有公费医疗,等到后来发现包不了,就把包袱全部甩掉。

现在你又说”学生是弱势群体,老师是强势群体”;我还可以说”医生是强势群体,病人是弱势群体”,我更可以说”共产党是强势群体,老百姓是弱势群体”,以这种简单的对立划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回归到”多党制”的问题,它的好处是:”甲党解决乙党的问题”,”乙党解决甲党的问题”,把理念握在手中,把问题交给别人。用你们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换肩膀挑担子”.说实话,天下哪个政府没有”民怨”?美国共和党政府今天的民怨太大了,过两年换到民主党手里,老百姓还不是全忘了。这些说法很肤浅,但就怕你们共产党钻”一党专制”的牛角尖;你们总以为”接力赛”不如”马拉松”,但”马拉松”也得有个终点,你们也得歇一歇……

二○○六年七月七日

附《冼岩:警惕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最近,大学毕业生事故不断。从河南升达到四川川大,虽然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有所不同,但同样凸显了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大学毕业生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任何社会,大学毕业生都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有勇气,敢于追求,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最激烈。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更具有与其前辈和海外都不同的特征,在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的同时,一些先天的不足与后天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现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呵护,对社会、对人际怀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与认识;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压力,使学生在考分挂帅的同时,无缘进行其它方面的锻炼,单调的生活经历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年龄小于实际的生理年龄,心理性格的发育成熟远远落后于知识与智力的进步;在大学扩招使更多人有机会利用升学改变命运的同时,教育产业化的高收费也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荷重负,一些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家庭的压力、亲人的期待,在心理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负担着成年人的烦恼;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更使大学毕业生对未来产生了无尽焦虑。心理成熟的滞后、生活压力的置前,使当代大学生提前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加上对现实的责任很少,对未来的焦虑很多,大学毕业生成为心理最不稳定、最易于失控的群体。

这种局面的形成,大学生本身并没有责任,他们只是命运的被动承受者;无论此前生命中的哪一个环节,都不是他们可以主动选择的。对这一切真正负有责任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尤其是政府。它们联手设计好了所有的程序,生命只能在这种程序中按部就班地流转,否则就会掉线、断路。大学生本来是社会的”天之骄子”,走进校门即意味着将来衣食无忧,甚至前程似锦。但这一切现在已经发生变化,大学毕业生成了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工薪的平均预期甚至低于农民工;在他们的眼中,未来由阳光明媚变成了阴霾满天,有些人因此产生了”离校恐惧症”.

低于生理年龄的不成熟心态,严峻的生存竞争考验,使得大学生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否则生活的压力可能使他们放弃责任,放弃自我。在他们沦为不稳定因素前,社会应该伸出手来,帮助这些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断乳期,使他们能够直面生存竞争的风风雨雨。

在此断乳期,大学的责任首当其冲。应该对当前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重大调整,大学不应该仅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同时向学生传授实际的工作技能,增加实习的内容与比重,使大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求职时不会因为”没有经验”而沦为弱者;同时,大学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专门开展品德、心性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性格与心理承受能力。

只有在工作技能和心理适应性方面有所凭籍,大学毕业生才不会惧怕进入社会,才能拥有独自应对生存竞争的信心。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学校的所作所为却与此要求南辕北辙,它们的逐利行为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诱发了学生的”非理性”冲动。从成都三原外语学校的强行迁址、河南升达招生时对学生隐瞒真相,到四川川大擅自决定对学生多选修的学分收费,都是学校这一强势群体对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学生们求告无门,只能以”非理性”的形式来夺得全社会的关注、争取摆脱不公正的境遇。当学校也成了赢利机构时,不可能再期待它能够主动的、无偿为学生提供克服心理困境的服务,此时政府应该主动介入。

要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小学就开始的道德教育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当学校本身行为也以赢利为准则、甚至不惜损害学生利益时,道德辅导的作用令人怀疑。因此,比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学校行为的规范,对弱势学生的救济。教育部门应该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的机构,专门听取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为具有卖方市场特征的教-学关系中的弱势一方提供诉讼的渠道和救济性服务。只有及时掌握情况、及时介入、及时化解矛盾,情绪和事态才不会失控。川大事件因学校的及时让步而最终平息,证明了此点。

虽然独生子女被家庭捧为掌上明珠,但社会为这些孩子还是做得太少,学校更是视其为赚钱工具。长此以往,被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全社会的稳定和未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都应该负起责任来,不要让大学毕业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Language, Loss, and Metaphor

Language, Loss, and Metaphor



Ellen Hawley

My mother died in June 2005 at the age of ninety-three. For some time and it’s hard to say how long because I can’t draw a line and say it began herea series of small strokes had been chipping away at who she’d once been. I called her one day, six months or a year before she died, and the woman who took care of her told me she hadn’t gotten out of bed for two days. Maybe I could convince her to.

I doubted it, but when my mother took the phone I asked why she wouldn’t get out of bed.

“I can’t explain it,” she said, meaning not that it was beyond the reach of my understanding and not necessarily that she didn’t understand it herself but that she had no words for it anymore. They were gone, dissolved, out of reach. I’m reaching for metaphors here because I have no other way to express what was happening, but none of them bring me any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the way language had unraveled inside her head. I’m writing about the loss of language and what do I have to work with other than language? I can’t know what it was like for her and she couldn’t tell me. It’s as fitting as it is ironic that I’m pushed toward metaphorthat rarefied literary gamebecause as words became harder for her to get hold of she occasionally spoke in unwilling metaphors.

I taught writing for some years, and when I talked to my students about metaphor I tried to present it not as a literary devicesome arcane trick they had to master if they hoped to pass in literary societybut as something the human brain creates naturally. When I look back on what I said, I don’t think I was wrong, but that doesn’t mean I knew the first thing about it either. All I had in mind was the power that objects and processes can take on when our emotions overflow their ordinary channels, the way saying something relatively safe can open the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ng something unsafe, the way one thought can enlarge another thought that seems to be unrelated until suddenly and stunningly it doesn’t. I was thinking, in other words, of the undamaged brain. If I talked at all about saying the unsayable-and I can’t remember whether I actually used that phraseI meant it (in the weakest sense of the word) metaphorically. I had never spent twelve seconds of my life wrestling with what unsayable means in its literal and most physical sense: not what we’re afraid to say, not what we’re forbidden to say, not even what we haven’t yet put words to and so allowed ourselves to think about clearly, but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putting something into words and communicating it to another human being.

When my mother was younger, she was a tenant organizer in New York and a fine public speaker. Someone who worked with her told me once, with only minor exaggeration, that if you woke her up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stuck a microphone in her hand, and told her to make a speech, she could not only do it but do it well. She was one of only two people in New York that the real estate mogul Harry Helmsley refused to debate on a radio program.

And now she couldn’t explain why she wouldn’t get out of bed.

“Are you in pain?” I asked.

No, she wasn’t in pain.

“Discouraged?”

The word I wanted was depressed but I couldn’t get myself to say it.

“I don’t understand,” she said.

I should have tried synonyms but I was only too happy to run away from the question.

“Tired?”

She said something I couldn’t make out, something longer than yes or no.

I was fairly sure I should keep offering words but I didn’t. The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felt condescendingto me, if not to herand, short of ending the conversation, I couldn’t see a way to change that. I told her that if we were voting I voted for her to get out of bed. She said something else I couldn’t catch, then said she loved me. I said I loved her. We said this to each other a lot as words became less useful and our conversations narrowed down. Almost everything that made my life interesting had become too complicated to tell her about. So many things had moved out of bounds that I might as well have been leading a secret life. To keep her on the line an extra few seconds, I’d sometimes tell her that it was raining, it was snowing, the weather had been gorgeous all week and the crabapple tree was in bloom. My partner was fine, I was fine, the dogs and the cats were fine. Every so often I got lonely enough to admit that one of us was sick, although when she’d been fully herself I kept that sort of information to myself if I could. She and my father worried about us out of all proportion to whatever passing illnesses we had. But with conversation hard to sustain, a head cold gave us a moment of connection. If everyone on my end of the line was healthy, we were left with the blandest reassurances. We said “I love you” in every conversation because it was one of the things we could still say. We said it to make up for everything that was closed to us.

It never crossed my mind to ask her how she felt, trapped with such a sparse collection of words. I don’t know whether she would have understood the question or whether she could have answered it if she had. I shied away from acknowledging what we both knew was happening as if somehow she might not have noticed it, although she’d been reporting unflinchingly on the process for years.

This time when she said she loved me she gave her voice an unusual intensity, as if she expected it to be the last time we talked and she wanted me to remember it. She had so little left that she could give me but she was still my mother and still struggling to give.

It wasn’t the last time we talked, though. I called the next day and she’d gotten up, taken a shower, and gone back to bed. A few days later she got up again, and sometime after that I went to visit. I live in Minnesota and she was living in California, two blocks from my brother.

We had a few more final goodbyes, usually on the last night of one of my visits. She saw me to the door once, a tiny, white-haired woman standing inside the frame of a junior-size walker.

“The next time you see me,” she said, and paused.

I waited while she searched for words.

“I won’t be here.”

I couldn’t help it. My mind snagged on the idea of seeing her even though she wouldn’t be there and I laughed. She laughed. It seemed like a natural enough thing to do. For some years she’d been telling us she wanted to die. She’d been too active, too competent, too focused to be satisfied with a life whose whole purpose was to sleep, get dressed, eat, read the paper, and sleep again. She’d been an organizer. She’d been a Communistpart of the generation that joined during the Depression, and she remained a member until sometime after the American Communist Party took a position against Gorbachev’s reforms, when she finally resigned. She could be a formidablepolitical opponentI heard that from someone else she worked with, who was still fuming about a battle he’d lost to herbut her commitment to the people whose rights she fought for was as genuine and as deep as any I’ve known. When my brother and I were young, she talked to us about try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It was a simplified explanation of the life she and my father had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long before we were born, but it was also exactly what she meant. Now she could no longer try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o what was the purpose of her life? Especially since she had to wait out her final years without my father, who died ten years before she finally did.

So I had learned from her to talk comfortably about death, and to accept her longing for it. I don’t remember what I said once we stopped laughing. Something about hoping she was wrong, probably. Something about knowing she wanted that. Something about how much I’d miss her, although I had no idea how deep the missing would run.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said. I’d been saying the same things for years, in one form or another. They didn’t change a thing but I said them anyway. They were an attempt at connection, a form of acceptance.

The next time you see me I won’t be here. As words slipped out of her reach, she sometimes came at ideas slantwise, from directions that surprised me. The ideas inside her head were richer than the poverty of her speech allowed her to express, although I doubt her thoughts were as varied or as deep as they once had been. She spent an entire evening once trying to explain an insight she’d had into her family. What she needed to put together was a single longish sentence, and the first time she tried she got part of the way through, telling me she’d been thinking about her mother and it had occurred to her. And there she stopped, as completely as if she’d run into a wall. In my arrogance, in my loneliness for the person she used to be, I didn’t expect whatever this was to be a new thought, although I was prepared to act as if it were. It had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d talked about anything new and I assumed her thoughts had narrowed down as much as her language.

She tried the sentence again and stopped in the same place. She was frustrated. I was frustrated. She gave up but came back to it later, starting in the same placeshe’d been thinking about her mother-and pushed a few words past the place where she’d stopped the first times through, until finally, about the time I was saying goodnight, she crashed through the barrier and found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She’d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twelve-year gap between her older sister and herself and it had occurred to her that her mother might well have had a miscarriage, or several miscarriages, between them, and that she was precisely the kind of Victorian lady who would have kept that a secret.

That thought, so laboriously set in words, made more of a connection between us than we’d had in years. My mother was still in there. Her mind was working: in near-silence, in isolation, without the back and forth that, as I think of it, keeps us human, but it was still working.

I don’t know if that was a cause for hope or for despair.

The last time I saw her other than in the hospital where she died, we had another final goodbye. By then I also thought it might be final. It was again the last night of my visit and for some time she’d been telling me to go homeback to my brother’s house, where I was staying. Even then she remembered that I went to bed earlier than she did and that I was running on Midwestern time. Even then she was trying to take care of me. I kept saying I’d leave soon, I wasn’t tired yet.

When I finally starte to say goodnight, she said, “Stay put.”

She didn’t mean don’t gothat much was clear from the context, from her gestures. It was one of those slantwise approaches.

“Stay put?” I said.

She waved one hand through the air in a vague and uncharacteristic gesture.

“In an anarchist sort of way,” she said.

For a split and disorienting second I thought the century-long hostility between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had been resolved. Then I took the phrase to mean metaphorically speaking, although I’ll never know entirely if I was right. We said goodnight. We said “I love you” all over again. I searched for some way to tell her how much I meant that and couldn’t, any more than she’d been able to find the words she wanted. Less, because I didn’t find any slant from which to approach my meaning. I kissed her and she was impossibly tiny, impossibly frail. The next time I saw her, she was dying.

Her last adviceher last demanddraws me back regularly: Stay put, in an anarchist sort of way. My partner thinks she was telling me to keep on being who I am, that she was saying she approved of me, and of course I like that interpretation. It’s the meaning I hold closest. But what she actually said is richer than that, and less certain. It’s full of resonances and echo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meanings beyond any single meaning. It’s metaphor: a multilayered message exploding at me out of near-silence.

Ellen Hawleys novel Trip Sheets won a Writers Voice Capricorn Award. She works as a freelance editor in Minneapolis.

贺卫方:作为宪法课题的学术自由

我在博唠阁里贴出了胡适先生的遗嘱,其中表达了对北大有恢复学术自由的一天的殷殷期待之情,这也顺带提出了什么是学术自由的问题。日前阅读芦部信喜《宪法》(第三版,高桥和之增订,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其中一节专门讨论“学问自由”,不禁想起,这个问题似乎在中国的宪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都很受忽视,平常很少见到专门的著述,有必要专门加以讨论。

 

按照芦部这本书的说法,世界各国宪法里,专门规定学术自由者也很少。因为在日本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政府对于学术自由加以干涉的严重事件,为防止这类事件重演,就特别做了规定:“学问自由应予以保障”(宪法第23条)。实际上,除了日本外,德国基本法第5条、意大利宪法第35条也都规定了学术或研究的自由(参看法治斌、董保城:《中华民国宪法》,台北:空中大学1996年,页162)。

 

我国现行宪法第47条可以视为对于学术自由的一个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第10条规定:“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第7条规定了作为教师所享有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研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和评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权利。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第3条规定:“国家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追寻学术自由的本来意义,我国现行法律中对于学术自由的规定有着很大的缺漏。按照通说,学术自由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免于法律、机构规章以及公众压力不合理干预或限制的情况下从事教授、学习以及探索知识和进行研究的自由。在教师这方面,学术自由包括可以探讨任何引起他们求知兴趣的课题;可向他们的同事、学生以及公众发表他们的成果;可以出版他们搜集的资料和研究的结论而不受限制和审查;可用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参看《不列颠百科全书》“Academic freedom”条)。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学者除了要向学生以及更宽泛的公众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更经常地以书面的形式发表他们的作品。这样,学术自由就与出版以及新闻自由发生了极其紧密的关联。这类自由连同思想或良心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表达自由等构成了基本人权中精神范畴的重要内容。

 

学术自由涉及到学者个人在学术活动中的独立性以及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的自治,这种独立性所针对的对象既包括国家、教会之类的世俗和精神权力机构,也包括一般公众。在欧洲早期的大学那里,教会成为学者谋求自由地探索真理与知识的主要反抗对象。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世俗国家乃成为学术自由的最大威胁。纳粹德国以及麦卡锡时代的美国等都发生过严重地侵犯学术自由的情况,形成了二战之后该领域宪法制度与宪法学术发展的基本背景。

 

在今天,我们把学术自由作为一个宪法课题研究,需要关注的事项很多,举其荦荦大端,包括:第一、学术自由的基本内含,例如,当我们说教学自由的时候,中小学教师是否在其中;第二,学术自由的价值;第三、中国古典社会的学术形态,古典学术与权力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西方的比较;第四,中国近代大学与学术独立;第五、1949年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术与政治;第六、能够显示学术自由问题的一些典型事例或案例及其分析;第七……

 

2006-6-28

专访刘晓波:《应对法草案》面面观

刘晓波先生

中共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如通过,则禁止新闻媒体发布未经批准的突发事件消息,否则将被罚款5万到10万元人民币。官方日前证实,该草案也适用于外国以及香港媒体。此项法规引起海内外舆论强烈反弹。

北京著名异议作家、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会长刘晓波先生今天接受大纪元采访时指出,由个案性的镇压到政策性的严控,再到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是中共官方不断针对中国媒体追求独立化、民间化、市场化的势头而进行的打压,这种打压是中国新闻界的极大的倒退,是典型的恶法治国。

他指出,新闻媒体也是一个信息市场竞争的产物。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它的真正的公信力、权威,甚至盈利、发行量等,都是通过市场和读者进行检验的,根本就不用政府管治。

“只有在中共统治下的中国那样的社会,所有的官办媒体天天都在说空话、套话和谎话,却没有倒闭掉。”

以下是采访内容:

中共打压媒体三部曲

记者:您认为中共为何此时推出“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共对新闻媒体的管治和打压有什么样的趋势呢?

刘晓波:其实他们酝酿很长时间了。从这种事情可以看出,中共交接班制度,对体制的转变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2003年胡温上台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那个恶法,但是现在上任三年多,又开始制定另一部恶法。

胡温2003年靠抗SARS、废除收容遣送制度,使得海内外都对他们一片看好,有胡温新政之说,但事实上,靠这两个东西争得民意与舆论支持之后,他们马上开始转变,急剧向极左旧政转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从2004年开始严控、打压媒体,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刚开始时,选择个案打压,比如《南方都市报》这个具体个案,之后,凡是开明点的报纸,比如《新京报》、《中国青年报》“冰点”等,都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中共对个案的打压,一直就没有停过。

第二步,就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性的东西,比如,记者发稿要实名制,这个跟网络实名制是一致的。还有一些地方制定的法规,比如,不能搞异地监督。江苏省更过分,规定凡是批评性、揭露性的稿件,记者必须要跟被监督者见面,要对方签字认可才可以。

由一种个案性的镇压到一种政策性的严控,发展到现在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不断严控。

80年代开始新闻界呼吁官方制定法律保护新闻自由,官方非但不制定,现在反而制定扼杀新闻自由的法律,扼杀这些媒体人刚刚想走向一种独立化、职业化、市场化方向的苗头,这简直是中国舆论新闻界的一个极大的倒退。

这说明现政权对于媒体这种管治,并不甘心于原来那样的个案打压方式,而是要通过立法把它独裁政权垄断信息的这样一种独裁意志通过法律形势贯彻到整个社会当中去。

同时又能看出来,中共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每天强调依法治国,但实际上,法律是独裁政权维持自己政权和贯彻它的独断意志的工具,这部法律关于新闻媒体的那部分显然就是典型的恶法治国。

草案背后的动机

记者:官方说制定该草案是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您怎么看呢?

刘晓波:他们表面上是这么说,但事实上真正的动机就是为了政府在突发事件上严控新闻媒体,使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政府成为垄断性的唯一的信息来源。

在中国,政府是一种独裁制的黑箱操作。不要说象中共这样的政府,即便是在西方那样的民主国家,政府发布的消息,社会也不能给予完全的信任,只有制度规范才可以。

这个应对法草案等于彻底剥夺了新闻媒体独立报导突发事件的机会和可能性,使其完全被垄断在政府手中。

官方说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更好的处理这种突发事件,为了如何如何,但事实上,从中国近几年的突发事件:SARS、松花江水慌等等来看,造成的社会恐慌及危机蔓延,恰恰不是由于媒体的报导,而是由于政府的隐瞒。

这么明摆的教训,他们不汲取,反而剥夺了媒体在中国这种半吊子式的能够进行独立报导、调查的一种状态。

这样的一种立法就等于这个政权告诉所有媒体,无论碰到什么事件,政府是唯一的权威发布单位,或者说,某一个地方发生了这种公共的紧急事件,媒体要报导,必须先经过当地政府的允许,鉴定信息来源和真实性的权威也被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拥有了在突发事件时对媒体的生杀予夺大权。

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的制度,都有这么一条大家都接受的通行标准,就是:政府不应管治媒体。政府越管治媒体,社会的信息就越不透明,就越可能黑箱运作,就越可能造成一种制度性谎言。

媒体的自发调节机制

官方说,要管治媒体,中国人素质低下,媒体素质也不高,但事实上,这不是个问题,因为新闻媒体也是一个信息市场竞争的产物。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它的真正的公信力、权威,甚至盈利、发行量等,都要在市场中进行检验,都要由读者进行检验。

新闻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信息的公共载体,一旦经常撒谎,发布的公共信息的不准确,自然公信力就会下降,慢慢的就没有市场,根本就不用政府管治,自然也就会死亡掉。

反而一个没有独立媒体市场、没有一个新闻自由体制的社会反而是一种弊端横行、黑箱作业的社会。

只有在中共统治下的中国那样的社会,所有的官办媒体天天都在说空话、套话和谎话,却没有倒闭掉。

中国媒体日趋独立

记者:立法草案的出现是否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中国媒体越来越趋于独立?

刘晓波:其实不光是从现在开始。从90年代中期开始南方报业集团最先做试验,媒体人按新闻良心,以及新闻职业化要求,特别是新闻媒体营利要市场化的情况下,确实是有一种优秀的媒体人有一种自发的走向独立化、民间化、市场化的趋势。

无论多少个案被打压,新闻人不再是低头投降的状态,而总是要在自己的限度内做一些抵抗。比如说,冰点事件表现得非常明显。

官方这种打压肯定是针对媒体追求独立化、民间化、市场化的势头而去的。

近些年来,中国媒体刚刚有了一点时政新闻方面的竞争性的市场化苗头,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突发事件可以作一些独立、及时的报导和调查,当局就立法想要将这个势头压下去。

这对于中国新闻进步的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不是一个个案,而是成为一个产生普遍震慑性的法律,对于全国任何媒体具有震慑和管治作用,甚至都要管治到外国媒体。

记者:为什么官方后来特别强调包括外媒呢?

刘晓波:如果没有外国媒体在,它自己管自己的媒体,就能把突发事件的信息封锁在黑箱中。有外国媒体在,封锁起来就太困难了。

比如当年SARS危机时,蒋彦永先生那封信在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在卫生部,都石沉大海,结果经过美国的时代周刊刊登才最后得以公开,扭转了整个抗SARS的形势。

中国政府汲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他认为光堵国内的媒体还不够,整个立法也要堵境外媒体机构。两方面堵着,它就可以大大地降低突发公众事件政府不能控制的信息源。

重点针对群体性事件

记者:官方列举了“突发事件”的例子,您认为其立法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什么呢?

刘晓波:这里面既有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也有象松花江水污染、矿难等生态环境、事故灾难,但是我觉得他们立法的重点、更多的具体目标还是针对紧急的公众事件,主要是此起彼伏的大型群体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反抗、草根民众跟地方政府的冲突非常多,有的时候群体性规模很激烈,这一领域原来一直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共的禁区,大陆官方媒体不敢报导,而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境外媒体,因此官方也说,这条立法也适合境外媒体。

媒体反应最敏感,第一时间向社会提供公众所需要的突发事件的信息,对于稳定社会的情绪、为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媒体在这种大型突发事件,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正是在媒体报导的对比下,公众才能看政府做的怎么样。如果要是把媒体报导切掉,只有官方垄断,则没有监督性,政府没压力,老百姓得不到真正信息,就不知道政府在处理这个危机中是否到位,究竟努力到什么程度。

政治文明的试金石

记者:您认为草案最终是否会通过呢?

刘晓波:这个立法现在还仅仅是草案,国内外反弹很大,《南方都市报》也发表专门评论关于新闻媒体管治,尽管言词不那么激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出了批评性的态度。国内媒体,包括网络,对这条立法的否定性的、批评性的态度绝对是主流,甚至一些比较温和的媒体人,也对这个法案提出了批评。

但愿这种民间呼声,国内外的压力,使这个草案起码在这一条上能够促使中国政府作出某种让步。

如何处理条款中的这一条,将来提交人大,是现在这种方式,还是将来有所改动,甚或取消,也是检验胡温政权的开明度、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新闻文明到底是否负责任的一块试金石。

丹曾达吉:庞巴迪与西藏文化灭绝

丹曾达吉 著 倪烨 编译
作者简介:丹增达吉(Tenzin Dargyal),西藏裔加拿大人,加拿大西藏委员会国家协调人。

西藏人民的未来处于十字路口上,中国政府与加拿大三大公司合作修建青藏铁路目前接近尾声,该铁路有可能把西藏人的未来引上末路。鲍尔公司(Power Corporation)、庞巴迪(Bombardier)、北方电讯(Nortel)和国营企业南车四方参与完成了中国西部格尔木至西藏省会拉萨路段的铁路修建。很多西藏人担心这段铁路标志西藏人民将面临文化灭绝的结局。

50年多来中共占领下的藏文化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苟延残喘,自1949年起这一野蛮占领已造成西藏120万人死亡。如今,对西藏人民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大量中国人口移民西藏,西藏人在自己的家乡成为了少数民族。随着青藏铁路的完工,汉人向西藏移民很可能会加速摧毁藏文化存在的最后一丝希望。这在东突和内蒙已有先例。

现在中国政府仍继续对西藏的压制,本周国际特赦组织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到,中国政府对西藏人民宗教信仰、言论、集会自由的严厉束缚仍在继续。报告说对西藏人的肆意逮捕、审讯不公仍然存在,并提到在安东,几个和尚因写文章影射政治敏感事件被判刑入狱。

格尔木-拉萨段铁路令中国更加牢固得将西藏攫在手中,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铁路将助长中国军队的发展,便于开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导弹研制工作。西藏的环境也将深受其害。西藏的自然资源本就被大肆掠夺,无视环境影响和西藏人民的利益,铁路更方便了对资源的剥削掠夺。

加拿大的采矿公司与中国统治集团携手,现已成为西藏采矿合资企业国际投资的领头羊。

加拿大的三大公司都试图推卸责任,声称自己与政治斗争毫无干系。然而2001年8月《纽约时报》援引中国前主席江泽民的话说,青藏铁路即使没有经济利益也没关系,因为建设该铁路是个“政治决定”。

一位CEO甚至错误引用达赖喇嘛的话为参与铁路修建找理由。达赖喇嘛关于西藏经济发展的立场很明显:只有在不损害西藏人民的利益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达赖喇嘛同全西藏人民一样,并不反对经济发展,只要发展能改善藏民的生活。但铁路工程明显带有政治动机,而通常北京当局指定的经济发展计划,首先受益的总是统治集团和殖民者们。比如铁路建设带来的工作机会几乎全让汉人独占了,中国媒体近来报道说正在招募汉人学藏语做导游。

5月30日,庞巴迪公司的股东们将正式受邀回顾青藏铁路工程的参与工作。圣芳济会向庞巴迪公司递交一份决议,要求该公司起草采用一项人权政策,并且客观报告该政策的实施过程。5月11日鲍尔公司的会员大会上同样一份决议,与会的非德马雷家族的半数股东中只有10%投票赞成。

和鲍尔公司一样,庞巴迪公司也要求股东们反对该决议,声称公司尊重国际法则,尊重人权,“决不容许任何违法国际法则、侵犯人权的行为”。既然如此,为什么庞巴迪公司不肯将对其国际法则的尊重正式化呢?许多大公司,包括庞巴迪公司的欧洲竞争对手西门子公司都有各自的人权政策。

许多公司如假日酒店、英国石油公司、澳华黄金有限公司宁愿取消在西藏有问题的投资项目也不愿使公司名誉和形象受辱。世界银行也取消了一项有助于汉人向西藏移民的贷款,因为银行发现无法对笼罩在恐怖气氛中的西藏做评估。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庞巴迪公司还是鲍尔集团、北方电讯都未曾依照公司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做人权、环境、社会文化评估。

经济全球化无疑提供了许多诱人的商机,但同时也对向世界上最邪恶政权施加影响提供了机会。假如鲍尔集团、庞巴迪公司、北方电讯选择了考虑他们在这一邪恶的工程中对西藏人民负有的责任,应该向中国专制政府传达基本人权不可以拿来做交易这一信息。不作为无疑等于是灭绝藏文化的同谋。

──《观察》首发 原文见〈故乡〉

陈奎德:必也更名乎?——哀中共八十五岁文

中国共产党,已届八十五岁。为它诊断和算命者,络绎不绝。有言其气数已尽,亦有言其气数未绝,聚讼纷纭,莫筹一是。其实,气数也者,模糊玄虚。何谓气数已尽?何谓气数未绝?除非中共已然崩溃,否则,面对当下的任何事实,二者均可自我辩护。是故上述正反两方向的判断,既难证实,亦不可证伪,不如弃之,转向另类观察。

笔者关注的是在中共生涯中其性质和形态的重大变迁。

在我看来,中共从成立至今,经历了四种主要形态:

(一)1921——1927年:初期的意识形态秘密集团
(二)1927——1949年:农民武装暴力集团
(三)1949——1978年:党-国一体的极权集团
(四)1978年——今日:权力与资本的神圣同盟—社会之巅的垄断性利益集团


一、1921——1927年:初期的意识形态秘密集团

追本溯源,今天竭力鼓噪民族主义的中共,自其呱呱坠地,其实就带有很深的外国胎记。它本身是俄国人列宁操控的共产国际(Comintern)的直接产物,1920年秋天,共产国际的特工人员维丁斯基(Voitinsky, 中文名吴廷康)来华帮助陈独秀等人组成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核心小组。在这之后,共产国际又派了自己的代表荷兰人史尼夫列特[Sneevliet,即马林(Maring)]接替维丁斯基来到中国。于是,在马林指导下,1921年7月,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会议,由十二名知识分子或半知识分子出席,北大教授陈独秀为其精神领袖。他们办刊物、开书店、搞翻译、办研究会、组织工会农会,是一个典型的以激进知识分子为主的意识形态小集团。过了一年,他们才通过了其党章。但当时,最初的十二位代表中近半数已经离开。这预示了该党的成分的一个急剧演变的过程。


二、1927——1949年:农民武装暴力集团

中共由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秘密集团变成武装暴力集团,溯源于两个主要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是国民党因其“党内有党”、与中共恩怨纠结,遂于1927年实施武力清党所致。就中共内部而言,则是导源于“知识份子边缘化,边缘人物中心化”的“换位”过程所致。

当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经历了「二次革命」的失败。从1922年起,由于苏联宣布废除俄中一切不平等条约,由于列宁当时的「世界革命论」有很强的反帝国主义色彩,相当符合落后国家民族主义者的口味,因此四面碰壁的孙决定转向苏联求援。于是,孙中山与列宁的共产国际合作,重组国民党。并请苏联的鲍罗廷(M. Borodin)担任顾问,鲍罗廷帮助国民党开办政治学校,起草党章,并按苏联的模式发展了很多基层组织。孙先生还派遣蒋介石去苏联考察了三个月,在蒋1924年归国后任命他为新成立的黄埔军校校长,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从此,国民党也染上了列宁主义的色彩。

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共产党部分党员在国民党同意下,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这是共产国际的“内部集团”策略:“在国民党内发展中共,从内部控制国民党。”孙中山当时觉得如此并无不妥,因为中共党员少,没有力量。而国民党通过“容共”,可借此号令一个多阶级合作的全国运动。孙并不认为共产党会对国民党构成威胁,实际上,中共当年也的确不过是一群想垄断俄国的援助的“愤青”,孙认为不足为患。当时,中共处于“婴儿期”。1922年其党员不到300人,1925年仅1,500左右,而国民党1923年已有5万人了。

于是,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起于各有所图,相互利用,相互赴莫斯科争宠。不过孙在世时尚能驾驭国民党右翼,故并无彻底摊牌的危险。但到1925年3月孙去世后,情势陡变。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攻占上海后,阵营内部的左翼和右翼的矛盾终于公开化。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于1927年4月在上海清党,逮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国、共两党第一次公开分裂。中共的周恩来、贺龙等在当年发动南昌武装兵变,毛泽东等也在秋收时节起兵暴动,从此,中共迅速转化成一个农民武装暴力集团。

在中共内部,由于枪杆子压倒笔杆子,由于它进行血腥的武装暴动,这一玩命游戏使它的内部成分就有一个重大的“换位”过程。即开初的那批知识份子逐渐边缘化,逐步退出共产党的核心,像陈独秀、瞿秋白等,凡是知识水平较高,受现代文明熏陶较多者,在中囯共产党的残酷运转过程中,都逐渐被整肃,逐渐走向边缘,最后被淘汰。中共一大的代表,大部分被淘汰了,退出中共了,或回到书房,或投向国民政府,有的投向汪精卫政权。

但是另外一些边缘人,历史上称之爲落第秀才的,一些边缘化的半知识份子,以及地痞流氓等,在玩命式的搏斗中挤入核心。这个中共内部的“知识份子边缘化,边缘人物中心化”的“换位”过程,导致像毛泽东这样心黑手辣的半知识份子或地痞流氓成为中共的主要掌权者,这个重要的演变决定了其历史后果,铸造了中囯共产党的残酷与血腥。

自此,国共两党,恩恩怨怨,分分合合,占据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舞台。中共,伴随着血腥的长期武力搏杀,借助于日本侵华的机会而坐大,在苏联的支持下,1949年,这一农民武装暴力集团终于颠覆了国民政府,夺得了中国政权。


三、1949——1978年:党-国一体的极权集团

1949年中共掌握政权直至毛泽东去世,塑造了一个“党-国”体系。“党即国家,国家即党”,这是一个典型的极权主义政党。在毛时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

中共按照其意识形态原则,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了清理和重新组织。中国原有的民间社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失,而以党为中心的“党-国”体系象一个巨大无边的蜘蛛网,笼罩了一切,它消灭了中层的结构,消除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中间组织,只剩下一个单一的控制中心全权独揽,统摄全国。

中共利用垂直性的各级政权机构,特别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政教合一的“单位制”、“公社制”和“户口制”,“一杆子插到底”地包管了中国的广袤疆域和庞大人口。其严酷程度,可谓空前绝后。这种控制,建政之初主要是通过“单位制”及“户口制”进行的;1958年之后,在农村,则通过“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形态进行控制。

中国大陆的“单位”与一般国家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完全不同。它实质上是政权体系的延伸,它对在职或退休职工及其家属进行包管和监控,从经济生产、政治灌输、行为管束、道德训导、文化教育、恋爱婚姻、生老病死,包罗万象,无所不至。它是代表国家机器垂直监控个人的最基本的执行机构。在中共毛时代,政权的意志,实际上就是各个单位党组织的意志。

中共的“户口制”,则是政权对全社会所有人口进行监督、限制和划分等级的对于“单位制”的补充性体制。特别是,“户口制”对中国人口作了等级森严的划分,划为“农村户口”(非商品粮户口)和“城市户口”(商品粮户口)两大类,二者几乎是世袭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农民实际上成了现代中国的“贱民”,受到严重盘剥欺压,其地位十分卑下,世世代代毫无指望,是一种明目张胆的现代世袭式“贱民制度”。

独立的新闻媒体被取消,所有报刊杂志都成了共产“党的喉舌”。大学及其他教育科研学术机构落入共产党党委管辖之下,甚至连居住区街道也被中共派人管理了起来,监视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没有共产党的触角伸不到的角落。

中共,成为一个奥威尔所描绘的《1984年》式的“老大哥”党。中国,成为《1984年》式的“新世界”:士绅阶级与中产阶级悉数被灭,土地与产业悉归“国有”,百万知识精英被废弃武功,流离失所,几千万农民饿殍遍野,满目哀鸿。中共“党-国”,犯下滔天大罪,至1966-1976的的“文化大革命”臻于颠峰。

物极而反。至文革末期,败象毕露,经济破产,天怒人怨,意识形态已成皇帝之新衣,油彩剥落,发条松弛,该“党-国”一元化的极权体系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于是,共产党孕育着另一次重要转型。


四、1978年——今日:权力与资本的神圣同盟—社会之巅的垄断性利益集团

1976年毛去世,北京发生宫廷政变,毛氏中共夭折,邓氏中共君临。邓小平牌号的“改革开放”,驱使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这是中共的一个重大转折。实质上是极权国家不得已的权力收缩和意识形态弱化的过程,是从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党-国”体制到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产生了日益强大的内部张力,中共极权控制的国家结构已经难以承受这一沉重压力了。于是,这一张力促使中国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80年代开始,中国的民间社会逐渐复活。

这一国家与社会分离运动的关节点,是1989年以天安门为焦点的全国抗议运动。该运动震撼中南海,遂被中共悍然用坦克车划下血红句号。不数月,东欧狂飙突起,柏林墙倒,苏联解体。中共之胎出的圣地——克里姆林宫红星熄灭。共产党丧失意识形态合法性,面临存亡继绝之危机。中共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被迫在实践上迅速拥抱资本主义,全面启用权力去兑换金钱,并向国际主流社会示好。

在中共权力寻租的历史过程中,为减少阻力,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巩固高压下的社会秩序,权力精英调动资源,分一杯羹给部分企业家和部分知识精英,从而结成了所谓权力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三利益集团的神圣同盟。中共所谓“三个代表”就是这种联盟的政治宣言。但是三精英集团在联盟中地位并不平等,权力精英高踞其上,予取予夺,知识精英无非是被赏一碗饭而已。所以,称之为权力与资本的神圣同盟是较为合乎实际的。

在这一政治变迁中,中共赖以夺权的意识形态招牌——工农大众,被牺牲掉了,他们被压在社会底层成为上告无门绝望愁苦的边缘人群。实际上,‘精英联盟’也就是‘掠夺联盟’、‘分赃联盟’,就是‘精英勾结,掠夺大众’。它对社会公平的颠覆孕育了躁动不安的地底岩浆,随时可能喷涌而出。


五、必也更名乎?

时至今日,中共的实际公共政策和它的意识形态外壳的彻底分裂已经触目惊心,为世界历史所仅见。共産主义的招牌已成了当今中国的“皇帝的新衣”,人人皆知其无,皇帝更知其无,但他仍然对外要把裸体称为锦绣华衣,招摇于堂皇宪法之中。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历时最久、范围最广,最为赤裸裸的大谎言和大荒诞!在精神上,在思想上,共産主义已死。但是,现实生活的如此明显的胜利还没有从实践的真理变成政治的真理。这一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挂羊头,卖狗肉”式国家大谎言仍然照行于市。偌大中国,人人熟视无睹,如常生活。十几亿国人习惯于“生活在虚假”之中,这在道德上严重败坏和毒化了全民族的基本伦理,毁掉几代人的道德良知,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精神后遗症。

今天的中共,八十五岁了,早已没有了初期的理想主义狂热,也丧失了农民武装暴力集团时代的拼命三郎精神,甚至也失掉了党-国一体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自信,剩下的,仅仅是战战兢兢地维持和保护权力与资本神圣同盟的垄断利益了。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它视为对自身老朽的挑战,而必欲扼杀于萌芽状态之中。今天,它穿金戴银,财大气粗,私有财产的保障已经写进宪法,巍巍乎一个大资本家的形象了。但它不要忘记,唯因如此,“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已成为笑话。因为,共产党老祖宗马克思言犹在耳:“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

怎么办?如今,中共治下的中国,作为1、一个共产党国家,在柏林墙倒塌共产世界崩溃之后。2、一个集权专制政府,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民主化之后。3、一个因其执政导致七千万国民死亡,至今仍然隐瞒真相,严控国内外信息流通的政权。它的出路何在?

共产主义已经失败。中国共产党早已名不副实,成为笑柄。这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为今之计,为中共前途着想,也许,更改党名是一条比较容易的出路。

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北京应当是有先例可循的。譬如,早先那些共产主义政党,像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匈牙利工人党、保加利亚共产党,后来认清潮流,“与时俱进”,纷纷更名为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左翼政党:波兰社会民主党、匈牙利社会党、保加利亚社会党,还有斯洛伐克民主左派党等等。而在德国东部,也成立了民主社会主义党。这些由前共产党更名而来的左翼政党,认同国际社会主流价值,整合进了文明世界,已然脱胎换骨,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共产党了。它们已经在现代国际民主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再也没有中共那种“合法性恐惧”了。

中共党内,不乏明智之士,应当清楚,更名而渐变,此举震荡较小,无论于党于国,皆是利大于弊。

此外,在当前情势下,还有两条出路:

一为毅然促成中共党内既有的政治派别公开化、透明化,按游戏规则竞争,逐步裂变为两党或多党。

二为效法蒋经国先生,一举开放党禁报禁,一次性地进入政党政治和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

三条出路,均非万难入手之道 。坦率言之,当今中国之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中共主政当局,倘拖到国际国内浪潮汹汹,剑拔弩张之势,届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观察》首发  

余世存:狗眼看人低

  据说人文热后是动物热,今天的很多人小康得已经爱起动物来了,朋友、朋友的朋友多有收养动物者。有一次我跟朋友到一个庄园去,在那里遇到主人的两只藏獒,主人还没怎么着,就见两条半人高的大狗飞奔过来,让我紧张得一下子立定动弹不了。藏獒到了身前,却摇头晃尾的。其中一只跃身上来,亲我的脸,一次不够,又来一次,搞得我很是狼狈。原来狗对我的评价这么高啊。
  宾主坐定。朋友开玩笑说,这两条狗对你很亲啊,那只亲你的狗,一辈子都把你当朋友了。主人说,它们亲你,就是要记下你的气味,它们可有人性了。但我听起来有点登记造册建档的意思。我问,它们对所有人都这么亲吗?主人说,不是。警惕性高着呢?附近的农民,想进来,被它们撵得吓怕了。现在走到这附近,都会腿软。朋友问,这是为什么?主人轻蔑地说:狗眼看人低呗。我不由自主地看着自己穿的廉价T恤,庆幸未被狗眼看低。
  庄园主人继续讲着藏獒看家护院的好处。我却忽然为自己和那些腿软的农民悲哀。
  怪不得人们爱动物,主人如此宝爱他的宠物。那两只狗似乎完全听得懂主人的话,它们也懂得向主人撒娇、耍赖,主人召唤它们时,它们会做出让主人满意或怜爱的神态。它们有勇猛、粗陋的一面,那似乎也成为它们生存的姿态。

  狗通人性。似乎如此,但它远比要追求和谐的人性复杂、偏执。我们吃饭的中途,藏獒在我们身边看着,小姑娘若无其事给我们布菜。但到厨师出来,给我们分菜时,两条狗一左一右地做势扑向厨师。主人连声喝止,小姑娘笑语叫唤,厨师也忙着解释。它们完全听得懂主人的话,它们装做听不懂别人的话。他们做势多次,直到厨师完全失去了人的气焰。我忽然觉得两条狗的可怜可怕,它们不知道主人要营造和谐气氛吗?还是它们揣摩透了主人的心思?它们如此揣摩主人,那么高看主人和客人是不是也是一种做势做态?
  我听说,很多人想做这样的狗而不得,做了这样的狗而觉稳当而更加敬业而自觉安逸。

刘晓波:金正日讹诈胡锦涛

7月4日,美国独立日,航天飞机“发现号”再次升空。

7月4日,传闻多日的北韩导弹讹诈终于变成现实。不顾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金正日执意要与美国叫板,真的试射导弹且一射就是七枚,包括射程可以抵达美国本土的远程导弹。

美日韩反应强烈,意欲对金正日采取强硬措施;欧盟也发表声明,谴责北韩进行导弹试射,称此举是“挑衅”,危害到地区的稳定;甚至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也称北韩的行为“极具挑衅性”,希望有关方面予以谴责。

然而,主持六方会谈的中共却顾左右而言他,非但不谴责,反而要求各方保持克制,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内与俄罗斯联手反对制裁北韩。

毫无疑问,金家政权之邪恶和无赖,比萨达姆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看来堪称当今世界的邪恶之最。小金政权宁肯二百万平民饿死,也要眷养上百万军队,也要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从事国家性的贩毒、绑架、走私、印假钞,向其他独裁国家出口核技术,反复用核讹诈来要挟国际社会,一贯玩弄出尔反尔的无赖手段……就连支持金家政权的中共,也不希望金正日手中握有核武器,这才有北京出面来全力促成的六方会谈。所以,美国政要指控其为“邪恶政权”和“暴政前哨”,不过说出了有目共睹的事实而已。

面对北韩这个无赖暴政,国际社会居然毫无办法,再次凸现国际政治的无奈甚至荒谬。比如,与北韩相比,参与六方会谈的其他五国都可算是富国、大国和文明国了。虽然中国仍是独裁国家,与其他四国相比,文明程度最低,但与北韩相比,毕竟要文明一些;中共政权起码还知道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重要,对内统治的暴虐性有所下降,对外开放度日益扩大,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

唯有北韩,不仅是最封闭、最野蛮、也最暴虐的极权国,也是最贫困的小国,连年饥荒,靠向国际社会乞讨为生。

然而,美国和日本的制裁压力,韩国的橄榄枝诱惑,中国的倾力援助,俄罗斯的从旁敲打,对于翻云覆雨的金正日统统不起作用。不但进行了四次的六方会谈全都无果而终,而且金正日全不顾忌国际孤立和施主中国的面子,偏要用导弹试射来讹诈国际社会。

当年,英法两国向德意两国妥协,签署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议,可称为 “与虎谋皮”的经典案例。现在,五国中,随便挑一个与北韩相比,在实力上也都是大象对老鼠。这么悬殊的力量对比下,如果文明国家还要向野蛮北韩妥协,那就连“与虎谋皮”都谈不上,充其量算个“与黄鼠狼谋皮”。

统治着饿莩盛野的北韩的金正日,既是骨瘦如柴的北韩人中肚子最鼓的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强硬的国际乞丐。怪诞的是,一个靠乞讨度日的国际乞丐,却整天挥舞核讹诈大棒,动不动就在国际舞台上撒野,这大概也算是前所未有的奇观了。

金正日能够如此无赖的最大资源,无非是他可以把北韩两千多万人的生命当人质,也可以通过核讹诈来绑架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人的生命当人质,所以,他才敢一味穷横和耍无赖。而怀揣大把银两、准备救济金家政权的五大国,却都要围着这个穷横的无赖小国打转。

难道今日的国际社会竟如此不堪,除了现在的无效清谈外,就真的拿不出其他对付核讹诈的办法,而任由暴君把穷横和无赖进行到底吗?

金正日的无赖行为,主要目标定位于挑战美国的东亚战略,逼迫美国与北韩进行单独会谈。事实证明,这纯属金正日的异想天开,美国不可能屈从于赤裸裸的讹诈。只是忙着应对中东危机的美国,还无暇与小金真的较劲,所以,美国乐得让爱虚荣的中共出面周旋。

中共为了显示自身已经崛起为国际大国,大包大揽地出面主持六方会谈。但无论是胡锦涛给予的巨额金援,还是私下里的好言相劝,金正日就是不买账。胡锦涛急欲恢复六方会谈,但金正日却一拖再托。此次北韩试射导弹,明摆着是想废了六方会谈。在此意义上,金正日故意制造导弹危机,与其说是挑战布什,不如说是在讹诈胡锦涛。

在朝核问题上,如果中共保持低调、不急于扮演国际大国的角色,也不抢着充当六方会谈的东道主,胡锦涛本可以象俄罗斯总统普京一样悠闲。而当上了东道主,面对无赖小金,小胡就再无轻松可言。只要小金不先放弃核讹诈,与其说是不买布什的账,不如说是不买胡锦涛的账。君不见,每到六方会谈的关键时刻,“小金一句话,小胡皆成空。”小胡这个东道主当得再窝囊,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同时,现在的逃北者涌向中国东北之势,已经让中共头痛不已,万一朝鲜半岛局面危机,北韩的难民潮将愈演愈烈。君不见,东北的中朝边境上,有中国游客赴北韩狂赌,有北韩毒品大量走私进中国,有难以遏制的北韩难民潮,逃北的朝鲜女人在中国以出卖肉体为生。

所以,面对小金的无赖相,小胡还真是左右为难:一方面,不拿下小金的核大棒,明摆着让北京颜面扫地,也给美国继续驻军东亚的理由,给日本提升军力、甚至发展核武提供借口。另一方面,中共政权出于牵制美国和日本的策略,也出于扮演地区大国的渴望,更出于独裁政权之间一损俱损的利益攸关,小胡又不能眼看着小金垮台,即便老大不情愿,也不得不拉小金一把,让他腆着大肚子硬充反美的急先锋。君不见,尽管胡温政权对金正日试射导弹极为不满,但在联合国讨论此次导弹危机时,中俄再次联手阻击美日的制裁方案。

两个独裁政权之间的相互利用,小胡就必须忍受小金的无赖行为:年年向小胡伸手要援助,给中国送来大量北韩难民,放纵黄赌毒走私到中国来了!

金正日随心所欲,一次次地把北京逼入尴尬的死角,实在是独裁外交的咎由自取!

2006年7月4日于北京家中(首发《苹果日报》200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