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被世俗化的经书诵读地

  “杭州的书院自唐代始,至清代到达极盛,前前后后总共出现了约31所,其中以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四大书院最为著名。现名为万松书院的敷文书院,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恋之处,而今它已经成了杭州最有人气的书院之一。”

气势磅礴的“品”字牌坊,是万松书院的标志性建筑。

祭祀孔子等先贤的大成殿,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之意。

 

  梁祝的“爱情圣地”

  跟杭州人提起万松书院,他们几乎都会心照不宣地露出一丝笑容:“这里已经举办了四五十场相亲大会,都是父母替子女去相亲。”原是诵吟学问之地的万松书院,现在俨然演变成了月老祠,这种具有戏剧性的转换并非突然。据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朝夕相处、并演绎出一段旷世绝恋的地方便是在万松书院。虽然有人考证出梁祝传说可能早于书院建成的时间,而且它根本就是一个民间传奇,可它却是中国最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中国的地方文化里处处都驻扎着古老而动人的神话故事,只不过在于来观摩的人是怀着一颗姑且信之的心,还是坚持无神论的刻板态度。在坐车去万松书院的途中,脑子里一直想象着,那该是如何一个书香悠浓而温柔绻缱的地方。

  可能幻觉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打破。乍一抵达万松书院的门口,簇新的万松门便令人心中咯噔一声:经历过多次重修的万松书院,为了适合现代旅游的需要,入口的台阶竟呈“八”字形建造,左入右出,如此方可快速疏散客流。而花岗岩挡墙主体浮雕展现“梁祝”三年同窗的场景,左右两侧上方则分别浮雕出古代求学和拜师的画面———所谓旅游胜地那种急于表现的媚态简直迎面而来。

  “梁祝书房”是来访者都忍不住想要去窥视的地方,在那儿可见到一对衣着古代男装的青年人,一位书生一脸佛相地手握书卷,另一位书生执笔写字,目光中是流不尽的缠绵情意。惟一令人难以抉择的是:这两位分明都是男子的骨骼与体态,完全看不出哪一位是女扮男装。

  实际上,“梁祝书房”是毓秀阁的一楼,毓秀阁本是明朝嘉靖四年间建造,“翼以精舍,以待四方游学之士”,也就是说,它是专门用于接待来自各地的访问学者的。试想,明清两代,八股取士之风大盛,原先有研究院性质的书院才渐渐转变成传授八股课艺的讲习堂。虽如此,书院仍然建造了“毓秀阁”这种交流学问的场所,可见一方面,中国人永远都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另一方面表明了即便在八股取士的束缚之下,人们对学问仍然抱有交流与研究的欲望。

  2002年,毓秀阁才变成了景点之“梁祝书房”,而且梁祝之乐在书院内缭绕不绝。对于这种近乎粗暴的篡改,只好如此自我安慰:男婚女嫁、相亲做媒自古便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事情,古代的学问之师们大概也能原谅吧。

  可叹孔子成“大帝”

  如果以为万松书院现在已经单单演变成了一个相亲之地,当然是一个重大的误解。毕竟,书院是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以诗书为堂奥,以性命为丕基,以礼义为门路,以道德为藩篱”。它从明代开始,更是变成为士子们的科举功名服务的地方,学生们在书院里学习经文词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诱得多少年轻人拼杀功名路。在书院信步,可见到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密密匝匝地挂满了红色的卡片。随手打开几张来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保佑我高考顺利,考上一所好大学”云云。

  大成殿是万松书院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取“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之语意,赞叹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这里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和万松书院的其他建筑一样,这里从明朝开始就屡毁屡建,不下五次之多,名称也多有变化:孔子祠堂、夫子殿、圣殿、大成殿等。

  在大成殿内,有孔子及其“四配”的木雕坐像,所谓“四配”也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这里的孔子被打扮得跟玉皇大帝似的,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布衣孔子像。据说它是以山东曲阜大成殿中的孔子像为母本建造的,而那个孔子像是在1982年用了48.5万元和黄金48两重塑的。

  古代服装的纹饰是有鲜明等级区别的,一查史料,得知此处的孔子是身着十二章之服,头戴十二旒之冕,手执镇圭。而十二章之服是天子之服,诸侯必须递减地使用纹章(图案),孔子为什么会被有些人装扮成这样?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眼前的孔子模样绝非当年在万松书院诵读经书的学子们参拜的孔子。

  在刚刚准备抬脚离开那满脸精明俗气的孔子像时,不知从哪里过来一位中年的先生,携着他的游伴,托人照相:他站到孔子像前,一手搭着游伴的肩膀,一边歪着脑袋,兴高采烈地举起两根手指,摆了个“V”的造型,还嬉皮笑脸地喊出一句:“YEAH!”或许,这便是常言的“中西合璧”?

  山水以怡情养性

  虽然万松书院一直是被杭州定位为一个以文化取胜的场所,历史上也有在此书院读过书的袁枚、讲过学的王阳明为其撑门面,但是眼前那些假悻悻的古代楼阁与雕像,无一不暴露出此地已然沦为急功近利的人造景观。

  尽管如此,毕竟是“天地无仁”,无论人们如何将其主观价值强加到历史文物头上,山、水与草木都是没有感情地从古向今绵延而来。信步而行,仍然会令人止不住地艳羡江南才子们竟有如此美景来伴读,怎可这般奢侈?

  万松书院以“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得名,虽然现今只剩下些许松树做点缀,但整个书院仍然是郁郁葱葱地淹没在绿阴里,而且它三面环山,西有西月崖、芙蓉岩、圭峰、石匣泉,端地是奇石嶙峋、古藤虬结,绿意从山坡上倾泻而下,穿越书院的空墙,直降落到那诵读圣贤书的地方。

  万松书院更得天独厚的是它的一面环水,旁边即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站在书院的高处往下凝望“烟波之浩渺”,不禁怀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国诗书文化是强调风雅颂赋比兴的,而自然山水才是养气立志之所在。

  而今,历史只存于碎片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万松书院内再无修身怡情的古拙浩天之气。到书院的那天,已近五一黄金周,院内却仍旧冷静寥落。

  独在一处空地上,有八九位老人,或对坐打牌,或临水池发呆,或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微风徐徐而来,令人顿生浓浓倦意。只见一位老伯,面容安然地侧躺在石板上,周围三把竹椅配合得极为科学,一把搁腿,一把用来搭手,还有一把防他从石板上落下,起保护作用,一见便知是长期摸索之后的发明创造。

  他在半寐半醒间,一定再无法清晰地确知,他在湖光山色中。

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雕像眼中,已非昔日诵读经书之场面。

民国时期遗留的这座牌坊,已从主入口处移至东道入口处。

书院入口的万松门上,雕有“梁祝”三年同窗像。

  ■背景

  杭州四大书院

  杭州书院 兴起于元代,明末至清代达到鼎盛阶段。最为著名的有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和诂经精舍,称为杭州四大书院。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当时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崇文书院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西湖跨虹桥西。明朝巡盐御史叶永盛每逢春秋公务之闲暇,召集徽州籍子弟聚于跨虹桥西的湖面画舫中,现场出题考课,然后命各舟荡漾分散,称为“舫课”。叶永盛调离之后,徽商在跨虹桥西建院舍,称“紫阳崇文书院”。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南巡,题榜“崇文”,遂更名为“崇文书院”。今已不存。

  紫阳书院 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1703年),由两浙都转盐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资建造,初名“紫阳别墅”,主要招收商人子弟。咸丰十一年(1861年),院舍毁于战乱。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为“紫阳书院”。其遗址为杭州紫阳小学原址。

  诂经精舍 嘉庆六年(1801年),由浙江巡抚阮元在原《经籍纂诂》编纂之地创建,阮元在《诂经精舍记》中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诂不明。遂将书院更名为“诂经精舍”。现已不存。

  

注释人生大书的书架

 

《逛逛书架》  编者:逛书架编写组   版本:边城出版2006年1月   定价:450(新台币)

  在天涯书局一位台湾书友那里订购了一本“台湾边城”出版的《逛逛书架》。网上购书虽然不像在书店买书那么直接,且从下单到收到书,足足等了一个多月,但我愿意。因为这种期待是美好的;因为有《逛书架》的先例,我感觉将来《逛逛书架》内地版比不上原版有味道;因为抢先偷窥人家书房的瘾已在我心头萌动……

  不过,逛书架编辑小组的陈建铭们此举不单是满足和我一样的窥视欲。除了“记录书架的风采”、“拱书架领衔出任主角”外,更有体现“如果把人比喻成一部书,书架上的庶几可视为正文以外的目录、索引甚至注释”的意味。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绝妙想法。因此,陈建铭们继《逛书架》后再《逛逛书架》。也许,不久还会有《逛逛逛书架》。

  《逛书架》记录了“阅读百科全书派”书人的书架,而《逛逛书架》则展示“主题式爱书人”的书架———往右逛是台湾书人的书架,往左逛是香港书人的书架,中间是台港书痴纸上极乐和林冠中的对话录,还有几篇有关理想书包、书架历史、书的未来的文章。“港台两地的精彩书架齐聚纸上”。

  “一书一世界,书架即宇宙。”这是从书本身来诠释的至理真言。但以书和书架主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书架是会泄露很多秘密的,比如主人的兴趣、鉴赏水平甚至学识以及其中的转变过程。如果你的书架摆的只是那些粗浅的书,最好不要示人,以免漏馅。除非你的书架像他们那样———台湾资深编辑傅博按时代分类摆放他苦心收罗来的日本推理书,战前、战后第一期、战后第二期、《幻影城》以后的作家,还有女作家、评论性作品,在他的书架前巡视一圈,可以大概了解日本推理小说发展史了;逸文出版公司的刘康毅醉心武术专业书籍出版,而且收藏了大量的武术秘笈,他因书结识了不少武林人士,但也曾因书受到军警等部门人员的打压,他的书店离政府要害部门很近,长期以来进进出出武林人士,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他的书架,心中必生笑傲江湖之感;格林出版社发行人兼总编辑郝广才可能因为职业关系,收藏了一些装订特别的书籍,如立体书、全球限量发行平均每本单价在六千至两万台币之间的纽约VISIONAIRE杂志;散文作家小思的书房俨然香港文学图书馆,陈列也按照图书馆的方式;八十老农田黄凤祥,把半个世纪来经眼的“农民历”收拾得整整齐齐……

  翻着《逛逛书架》,我从一家书房跳到到另一家书房,从这一架书细细搜索至那一架书,心中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赞美书架主人的用心———何时我也能渔猎来这些可人的书。但也留下了一声声叹息:一为书的安身之所而叹。看到书中一些人把书挤在角落里,顿感怜惜。

  时下,房价昂贵,安居已不易,何来空间安置这些宝贝。这使我想起陈子善夫人面对上海购房热潮的冷静和睿智:“反正不论房子多大,我们的空间还是这么小,其他都被他(陈子善)的书占满了。”二叹为藏书被金钱而累。上面提到的刘康毅为得《十三太保气功谱》,花了三十万元人民币。陈子善闻夫人无奈之语,乐道:“她没想清楚,这些钱没拿去买房,还不都被我用来买书去了。”

  如果哪天爱书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书,都能毫不犹豫买下,不忧虑囊中羞涩,那真是天下书人俱欢颜了。三叹书海无涯,而人生有时,视野有限,书之收藏无尽,路漫漫修远,苦了爱书人。由此,我想到那些蜗居一隅、没有书房,却满腹经纶、胸怀天下的大家。世上最豪华的书架、最美的书就是这些不过碗大的脑海了。由此,我也自省,莫使满架之书成“花瓶”。1954年,熊十力先生曾给张中行写过一段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知解为实物也。”如此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当牢记在心。

国学大师评选引争议南北两代学者观点对峙

 支持

  任继愈:王国维当之无愧

  王国维荣获“十大国学大师”之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王国维在史学、文学、哲学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泛,研究很深入。他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章太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没有王国维那么多、那么快、那么深。王国维不局限于中国传统学术,他对西方的学术也有很深的研究,是融会贯通中西学术的大家。比如,他的《人间词话》一书,就是在他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古代文学所做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直到今天,还受到学术界重视。

  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郭沫若是沿着他所开创的道路走下去的,郭沫若也没有什么比王国维更高明的地方。

  王国维用考古学成果和甲骨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历史,这一点在史学领域内也是开创性的,陈寅恪也是沿着这种路子往前走。王国维翻译的康德著作,胡适都很佩服。

  王国维很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鲁迅就受到了他的影响。我认为,研究国学离不开西方学术,只有具备了开阔的眼界和相应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国学上有所成就。

  王国维在研究国学的时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而我们现在研究国学的人没有这个本事,不具备这样的基本功。就现在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来说,很难培养出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

  因为王国维的成就主要靠自学,现在否定了自学的地位,完全是灌输教育,这出不了人才。如果在今天,他很难被认可并进入学术体制。他所研究的“冷门”也没有人提倡。我认为,这次的评选结果是对王国维学术地位的承认,有部分投票者不一定了解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生平。再过20年来评选,第一名就不一定是他。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

 反对

  邵建:章太炎的排名应该居首

  从这次评选的结果来看,评选标准似乎比较宽泛。

  我感觉有乱封“大师”之嫌,我不明白这次评选的意义所在。比如,胡适、鲁迅都入选了“十大国学大师”。尽管我比较推崇胡适,但是我认为,胡适、鲁迅在国学上成就还是很有限的,不能称为“国学大师”。

  但是,章太炎的名次太低了,他在国学上的贡献不一定比王国维小,两人应在伯仲之间。国学说到底还是以小学为根底的,如果从狭义的概念来理解,章太炎应该排在王国维之前。王国维是纯粹做学问的人,在这一点上可能让人比较仰慕,他的贡献主要在史学、戏曲研究、文学研究方面。章太炎在国学上比王国维铺开的面上更广,在小学、训诂方面都是一流,并带出了很多弟子,如刘师培、黄侃、钱玄同等,他们在小学上各有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系都是太炎先生门下的弟子,他们把桐城派成功赶走了。如果这个结果纯粹是根据投票来的,那么对章太炎来说不太公正,说明很多人投票是根据文化影响而不是国学的维度来投票的;如果是专家的意见,那么说明他们对章太炎先生有所偏颇。另外,王国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投湖自尽也是一个微妙的因素,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评判。

  (邵建晓庄师范学院教授)

  ■王国维国学学术年谱

王国维被忽略的国学成就

  1905年,王国维二十九岁。撰《周秦诸子之名学》、《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

  1906年4月,集数年间(1904-1906)所填词61阙成《人间词甲稿》刊行。撰《墨子之学说》、《老子之学说》、《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列子之学说》、《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

  1907年6月,发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之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转折。11月,汇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间所填词43阙,成《人间词乙稿》。是年撰《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孔子之学说》。

  1911年2月,为罗振玉创办之《国学丛刊》作《序》,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春,撰《隋唐兵符图录附说》,此为其治古器物学之始(1917年又订正之,成《隋虎符跋》、《伪周二虎符跋》)。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1913年1月,撰成《宋元戏曲考》,并作序(后易名为《宋元戏曲史》)。8月、9月间,撰《释币》(原名《布帛通考》)、《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10月、11月间,撰《秦郡考》、《汉郡考》(上、下),又草《两汉魏晋乡亭考》二卷(稿本)。

  1916年2月,应哈同之聘,主持《学术丛编》。3月,撰成《史籀篇疏证》及序、《流沙坠简考释补证》及序、《周书·顾命考》及序、《国学丛编序》。4月,撰《殷礼征文》、《释史》、《乐诗考略》(含《释乐次》、《周大武乐章考》、《说勺舞象舞》、《说周颂》、《说商颂》。《汉以后的传周乐考》),草《毛公鼎考释》。12月,草《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

  1917年1月下旬,受罗振玉招至日本,2月归国,始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3月成《太史公年谱》,并酝酿《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及序。4月,返海宁扫墓。5月,撰《古要竹书纪年辑校》,并作《自序》,又撰《殷文存序》、《乡饮礼席次图》。6月,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及序,编就《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及序,作《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释旬》、《释昱》。7月1日撰《周代金石文韵读》、《唐韵别考》。9月,草成《殷周制度论》、《商三勾兵跋》、《〈汉书艺文志举例〉后序》、《〈周代金石文韵读〉序》。10月,撰《韵学余说》、《江氏音学跋》、《五声说》。

  11月,汇集近年间所撰文,成《永观堂海内外杂文》。12月,撰成《古本尚书孔氏传汇校》(稿本),据《唐语林》以校《封氏闻见记》。

  1918年9月,作《释环玦》、《释珏释朋》、《释礼》、《重辑苍颉篇》及自序、《释由》。12月,改定前所撰《唐韵别考》、《音学余说》,合为《续声韵考》,以补戴氏《声韵考》。

  1919年1月,撰《书郭注方言后》(一、二、三)、《书尔雅郭注后》。2月,撰成《书契后编》上卷释文、《齐侯二壶跋》。

  1921年5月,将数年间所写经史论文,删繁挹华,集成《观堂集林》二十卷,由乌程蒋氏出资刊行。9月,去年撰述之《西胡考》刊出,12月,撰《唐写本切韵残卷跋》。

  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并拟聘王国维为导师。王国维在请示溥仪后就任。此后治学转入西北地理及元史。4月18日,移居清华园之西院。研究院同时还聘请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世称“清华四大教授”。

新京报图书排行榜(6月9日-6月15日)

■榜说

  热的依旧还是热

本周学术榜图书《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财富的革命》中信出版社

《苦命天子》三联书店

  新疆书市的热闹劲似乎还没有波及到这周的排行榜,热卖的依然是那些老面孔。其中,百家讲坛的书籍显然是当仁不让了。

  易中天的品读系列当然不用说了,能在拍卖会上拍出首印55万册,首付近200万元的价格,其品牌的吸引力,无论对于出版社来说,还是对读者来说,似乎都已经无可质疑。借着百家讲坛的火爆,也借着作者签售的影响力,纪连海谈多尔衮与和珅的两本书以及姚淦铭谈老子的书,也都持续在榜,本周的排名甚至还相当靠前。

  至于余华的《兄弟》,虽然批评的声音相当多,但这似乎也不能撼动众多关注它的目光,正如一位读者所说的,就是想看看它到底怎么不好啊。值得一提的是,上个周末,很长时间没有在公众媒体上露面的王蒙,来到三联书店做了一场签售,吸引了很多关爱者到来,也带来了其新书《王蒙自传》的热卖。除了本土原创,海外军团的战斗力也同样强劲,除了那些占据排行榜已久的老面孔外,一直在海外排行榜前列的《追风筝的人》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流行书中找不到知音的读者,这周也可以很欣喜地发现很多新的学术书上榜。《八十年代访谈录》所刮起的“追忆80年代”

  的旋风并没有停息,查建英周末在单向街图书馆的讲座仍然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到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樊树志从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的《国史十六讲》,把枯燥的历史变得如此有趣,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

  曾为我们带来《第三次浪潮》的托夫勒,这次带来了《财富的革命》,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在新作中不但预言了全球的财富版图的变化,甚至还认为亚洲将取得经济霸主的地位,这种信心颇值得关注。历史学家茅海建这次重版旧作《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其研究功底之扎实和笔法之细腻,一如既往地令人印象深刻。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古丁和克林格曼的厚厚的两册本《政治科学新手册》也是研究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皇皇巨著,对于关注这些问题的读者来说,当然都不能错过。

 

红学大论战导火索出版 曾被认为颠覆传统

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青年学者陈林所著《破译红楼时间密码》即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作者去年引发红学“大论战”的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结集而成。

  去年,青年学者陈林的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点燃了一场“红学”大争论。《破译红楼时间密码》按照陈林原论文的格局,以小说人物元春的出生日期以及命理特征为研究起点,发现现存120回《红楼梦》小说的情节之下,隐藏着一条贯穿始终的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

  陈林认为,这个潜伏在小说中的“时间密码”,被天文历法、八字命理、元旦朝贺、皇家殡葬、黄河决口以及科举考试等情节充分暗示出来。此外,陈林还根据他从小说中发现的时间线索,推算出贾宝玉的生日为1706年6月8日,他认为贾宝玉的生日就是小说原作者的生日。而对比史料出生于1706年6月8日的是曹頫.从而推断《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頫.陈林表示,新书中他把论文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做了补充和修改,同时添加了一些表格,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书中的观点。

  陈林的观点曾被称为“颠覆了传统红学”

  本报曾对此做了专题报道,也由此引发了红学家周思源、胡文彬对此观点的讨论。周思源等红学家认为陈林的论证不严谨,出现了很多学术上的漏洞。而胡文彬则认为陈林的论证方法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式,其提出的观点也有值得认同的地方。

手抄本曾风靡一时张扬重写《第二次握手》

 问世27年后,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将在新疆书市上推出该作品的重写本。重写本历时3年完成,增加40万字。目前已经有几十家影视公司盯上这部作品,希望改编成电视剧。

  原作曾感动一代中国人

  提起《第二次握手》,很多人记忆深刻。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品主人公丁洁琼说过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只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爱情”让很多人至今难忘。

  小说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曲折的爱情与事业,塑造了三个试图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科学家的形象。在那个年代,这部作品给作者张扬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文革”期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张扬于1975年入狱,坐牢4年并“内定死刑”。

  小说于1979年平反和正式出版后,430余万的总印数至今仍高居新时期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同时,该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风靡一时。

  历时3年增补40万字

  1979年,在《第二次握手》的后记中,张扬就曾表示以后会在在适当的时候修订这部小说。27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当年的心愿。之所以在27年后推出重写本,张扬表示这是他充分沉淀后的作品。他说:“1982年后,我先后拒绝了近10家出版社想再版《第二次握手》的要求,因为我觉得那部作品写得不好,受到当时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我个人写作水平的限制。在重写本中,我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素材、思考都融入其中。”

  该书责任编辑胡玉萍介绍,新旧版本有很大的不同,张扬历经3年创作,书中文字在原来25万字的基础上,增加至65万字,有名有姓的人物增加了几十个,但故事主线和主题不变,如果这两点变化了,也就不会叫《第二次握手》了。她表示,张扬在新版中极大地充实、拓展了旧版内容、故事情节、思想内涵。如重写本中极大地丰富了丁洁琼这个人物,使其变得更为丰满动人。胡玉萍说,张扬是边流泪边写,而她也是边流泪边读。

  数十公司欲改编电视剧

  27年后,读者是否仍像当年那样喜爱《第二次握手》?张扬自信地表示,重写本一定会打动和感染今天的读者。

  胡玉萍认为,《第二次握手》中这样的爱情太稀罕了,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缠绵悱恻,一对恋人一生竟然只握过两次手。

  张扬还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几十家影视和文化公司找到他,希望能把重写本改编成电视剧,相关合作正在洽谈当中。

莎翁传记获英国第八届塞缪尔•约翰逊奖

传记类作品《1599年:威廉·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14日在伦敦获“塞缪尔·约翰逊奖”。该书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夏皮罗教授获得了3万英镑(约合5.5万美元)的奖金。

“塞缪尔·约翰逊奖”评委会主席罗伯特·温斯顿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詹姆斯·夏皮罗的《1599年》为理解我们最伟大的文学人物威廉·莎士比亚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温斯顿介绍,有位评委说读这本书就相当于上了一堂微观历史课,还有一位评委称之为“一颗完美的小宝石”。

现年55岁的夏皮罗说,他从莎士比亚一生中节选出一年来写传记,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启发。这部影片是1998年奥斯卡获奖影片。1599年,35岁的莎士比亚成为了新创建的环球剧院的股东。他在当年完成了历史剧《亨利六世》的写作,并撰写了《哈姆雷特》的初稿。夏皮罗在书中探究了当年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莎士比亚个人生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塞缪尔·约翰逊奖”以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命名,今年是第八届。参评作品均为在英国出版的、用英语撰写的非小说类书籍,内容可涉及时事、历史、政治、科学、体育、旅游、传记和艺术。

霍尔荣获美国第十四任“桂冠诗人”称号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毕灵顿14日正式授予唐纳德‧霍尔美国第十四任。毕灵顿说,他选择霍尔的原因是其“诗歌长期以来的高质量和他在诗歌中所探讨的世界多样性。”

据报道,今年77岁的霍尔至今已出版了将近18本诗集、20本散文集和12本儿童读物,是一位多产作家。近年来,他的许多作品都有关他于1995年去世的妻子简‧凯尼恩。评论家威廉‧普利查德认为,作为诗人,霍尔不能简单地被归于任何一类。以凯尼恩卧病为题材的诗歌粗糙直接,但在不定型的字里行间有一种强烈节奏和韵律感。霍尔是一名对宗教权利影响政府艺术政策现象持严厉批评态度的自由派,他称那些掌握审批权而阻碍艺术发展的人为恃强凌弱者。当选后,霍尔表示,他并不将桂冠诗人的称号看作一个可以威风布道的讲坛。“但那毕竟是一个讲坛,如果我看到不公正的现象,一定会大声地说出来。”他表示,将鼓励国家公共电台和有网络都加强对诗歌的关注,努力扩大诗歌的疆域。桂冠诗人的荣誉伴随35000美元的奖金和5000美元的旅行津贴,通常任期一年。

由斯大林调戏丘吉尔说起

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为了调戏丘吉尔,故意说,战争结束后,他认为至少要处决五万名纳粹分子,军官和各种技术人员。丘吉尔一听,当场跳了起来,说:“任何这类做法,是与我们英国的法制感完全抵触的。英国人民决不支持这类集体谋杀。我借此机会表明,我最强烈地认为没有任何人,不管他是否纳粹,在未经适当的法律审判前就可以由行刑实行处决,尽管事实确凿,铁证如山也罢。”斯大林看丘吉尔那么激动,继续调戏,坚持说:“一定要枪毙五万人。”丘吉尔更激动,表示:我宁可此时此地让人把我押到花园里去枪毙,也不同意这种做法。

斯大林恨纳粹,这我明白,就跟我们恨日本人似的。但是斯大林的玩笑,又何尝是纯粹的玩笑呢?玩笑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法制的漠视,对生命的粗暴。

雅尔塔会议期间,在罗斯福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斯大林再次调戏丘吉尔。戏是由丘吉尔挑起的,他说,他在国内经常被人当作反动派而遭遇痛打,出席会议的三大头中,只有他随时可由他的人民投票赶下台。最后他补充说,他个人倒是以这种危险引而为荣的。话里话外,透着法制制度和民意政府的骄傲,明显是给斯大林听的。斯大林一听,当然不乐意,当即调戏说:首相明显地害怕英国即将举行的选举的结果。丘吉尔答复说,他不仅不畏惧,反而以英国人民任何时候只要愿意这样做,他们有把他们的政府换掉的权利而感到自豪。

我不知道,斯大林对这些话是什么反应,但我知道,丘吉尔这话说了不到半年,就应验了。1945年七、八月间,他在菠茨坦开会呢,英国人民就把他选掉了,代替他的,是新首相艾德礼。我觉得,他真的是骄傲而又自豪的退下去的,为大不列颠那些伟大的人民、那个伟大的政府。相形之下,斯大林这边就很没劲,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交接与过渡,基本上谈不上正常可言。说到这里,想起李方刚写的《假如希特勒死于1938年》,在这篇雄文里,李方试图给大家“提供一种审视和评价政治领导人的更清晰的视野”,李方认为,不论他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这种评价要超越他所建立的纯粹的事功。也就是说,这种评价,并非立足于个人事功,更着眼于其事业能否延续、能否复制。李方认为,这才是真正伟大政治家的境界。

李方的说法,从侧面印证了丘吉尔的骄傲,他们拥有的,是真正的伟大。不管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还是华盛顿的走向共和,都曾是大清晚年一度模仿的样板,但是我们依样画葫芦,咋也画不圆,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叹息,并为丘吉尔的自豪而汗颜!我们也是人民,但是我们这等人民,却无缘遭遇这种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菠茨坦会议上,三大头就换了俩,独有斯大林,一鸟独骄。我不知道,当时这大鸟是个什么心态,我只知道,他仅有事功,没有超越于事功之上的制度安排,最终的结果,再大的鸟也得蔫,再伟大的事功也相形黯然。就拿他本人来讲,尸骨未寒,赫鲁晓夫就掂起自己那只以后还要在联合国敲桌子的皮鞋,兜头朝他拍了下去。当时苏联的教材里,处处是大鸟的鸟语与鸟像,但是赫鲁晓夫让全体人民动手,宁愿书上处处是破洞,也不愿意再看到他了。

问题是,赫鲁晓夫在拍斯大林的时候,仍然没有制度与法制建设。一句话,他会顺着斯大林的老路走下去,尽管两人之间会因个性而显示出一些不同来,但本质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在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里,看到了历史在继续,只不过,这次成尼克松调戏赫鲁晓夫了。当赫鲁晓夫面对美国展出的一套有六 间房的典型牧场住宅时,尼克松在一旁说这是一所 典 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或类似的房屋。

仅能供给人民大炮与坦克的赫鲁晓夫被刺痛了,他说:“你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可是事实 是所有新建 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 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 只有权……在人行道睡觉。而你们却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奴隶!”
  
尼克松:……“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展览会使俄国人民惊讶,但是它会使他们感 到兴趣,就像你们的展览会使我们感到兴趣一样。对我们来说,多样化,选择权,我们有上 千个不同的营造商的事实,这些就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不愿由一个政府官员在最上头做出决 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尼克松说话,比丘吉尔绅士风度多了,但是,其中蕴含的,是绝不亚于丘吉尔的缝骄傲与自豪。选择权,生活的情趣,苏联人民,缺少的不正是这个吗?
在放着加利福尼亚名酒的桌子旁停留时,赫鲁晓夫与尼克松作了最后的较量。赫鲁晓夫提议为“和平和废 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尼克松没有举杯,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一位站在一旁的俄国人打圆场说:祝赫鲁晓夫长命百岁!
  
尼克松:我要为这个干杯。我们尽管不同意你的政策,但是我们愿你健康。祝你长命百岁。
  
赫鲁晓夫干杯后说:到99岁的时候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着什么急?
尼克松:你是说到你99岁的时候你还会当权,还没有自由选举吗?

看到这里,不由得倒吸凉气,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元首,怎么这么喜欢问弱智问题呢?赫鲁晓夫同志答应苏联人民,要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就在眼前,苏联的君民还要什么自由选举!那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当然了,赫鲁晓夫还不到99岁,70岁的时候就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踢下台了,但那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