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市场上可能有意夸大那些构成卖点却与图书本身没有关联的要素,也可能淹没媒体认为不构成图书产品“收视率”却构成产品品质的因素。我们将从媒体文本的角度对2005年流行图书进行分析。
本次评点分为媒体的日常关注和年终评点两方面,日常报道反映的是媒体对流行图书的关注度,具有随机性和普遍性,而年终评点则是媒体立足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图书市场进行思考。由于网络媒体一般以转载文章为主,因此在年终盘点中,我们只考察纸媒报道,选取《新京报》、《东方早报》、《中国新闻周刊》的文化版作为国内大众类媒体有影响力的报纸的代表。而在日常报道中则将网络收纳入内,一方面因为在长期的日常报道中,网络也具有设置社会公共讨论话题的功能,另一方面,流行图书的日常发布常在网络媒体举行,网络在流行文化的指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新浪读书频道为例。
媒体反应总体特征
年中众星捧月 年终恶评如潮
由于读者对象、媒体定位和所属地域的不同,三家纸媒的价值观极具差异化,尤以年终评论为例。如在岁末盘点时,《新京报》对2005年社科人文类畅销图书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评,以《虚浮与喧闹遮蔽了贫乏的真相》为题,指出2005年的内地畅销书市场看似高潮迭起,实则为一场虚无主义的狂欢。新闻周刊则相对温和,在《阅读2005被记住或被忽略的》一文中,将2005年名家长篇小说的纷纷上市与“文学复兴”相提,同时指出非小说类中传记类图书突出,并以《80后的速食读本》对玄幻小说表明姿态。《东方早报》则认为虽然近两年书业无热点,然而或深藏蓄势待发之意,并试图找出2006年流行图书的新增长点,如悬疑、玄幻文学的散点爆发,“红学”再现生机,纯文学收获重要长篇,博客写作进入主流后的迅速普及等,均带有“未来”色彩。
和纸媒的报道相比,通观2005年畅销书榜,确实有相当旧书延续,虚构类如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一直高挂榜首,2004年的《狼图腾》以及早在2000年出版却因电视剧热播在今年热销的《亮剑》也占据一席。非虚构类如2003年出版的《细节决定成败》、2004年出版的《不要任何借口》和《水煮三国》等等。但和年度回顾的理智客观乃至批评相比,年中图书上市之时,大多媒体却如众星捧月进行热评;过去的一年也纷纷被各媒体冠名:文学复兴的一年、悬疑小说年、玄幻年等,而在年度评点中,这些冠名后面都不约而同加了“?”以表示态度谨慎。前后比较,媒体态度暧昧。媒体呈现的“镜中世界”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媒体是否在真实报道的基础上对事件和现象进行理智分析?
小说类
“眼前一亮”与“一声叹息”共舞
今年主流作家不约而同推出的长篇新作,如贾平凹的《秦腔》、余华的《兄弟》、毕飞宇的《平原》、阿来的《空山》以及杨志军的《藏獒》、刘醒龙的《圣天门口》、王安忆的《遍地枭雄》、东西的《后悔录》、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等等,有的甚至在发表前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们的得失长短成为评论家和媒体议论的话题。在各媒体对小说类畅销书的年度评点中,除《新京报》外,均肯定了当代重要作家长篇小说的价值,但形容词却有所不同。
《新京报》否定了2005年众多报纸包括该报对大多数长篇小说作家作品的肯定,在年度评点中以“经典作家:末路与新生”进行评说,用“没有突破”、“堕落”、“不死不活地继续着‘传统’叙事道路”进行表述。同时认为《秦腔》是 “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显示出贾平凹的创作困境与突围。同时点名批评的还有《天瓢》,称这是“曹文轩摆脱其‘传统阵营’、走向粗鄙化的新起点。”
和《新京报》激烈否定态度相反,《中国新闻周刊》和《东方早报》对此均表示肯定,前者用“值得庆贺的胜利”、“近年少有的繁盛局面”和“长篇小说年”、“文学的复兴”进行描述,并盛赞获得读者最佳奖的《藏獒》和“低调”的贾平凹,“《秦腔》宣传远没有《兄弟》之盛大,却在年底赢得一项文学评论家票选的第二届《当代》最佳长篇小说奖。”
《东方早报》用“让读者眼前一亮”来形容,表扬的小说除了上述媒体都提到的《空山》《秦腔》《兄弟》《遍地枭雄》《后悔录》《藏獒》外,还有冉平的《蒙古往事》。并“值得一提的是,作家们颠覆了以往的乡村写作方式:《空山》的“花瓣式”结构、《秦腔》游移的语言令中国乡村的整体叙事性在2005走向破产。并预测:“破碎的乡村叙事似乎将成为一种趋势。”
在众媒体对众文学作品的评价中,余华十年写就的《兄弟》收到的关注最为有趣。《兄弟》争议诸多,和读者反映相同,媒体既有坚定挺余者,也有坚决倒余派。让人感到莫名奇怪的是《中国新闻周刊》,它在8月24日发表《余华——作家应该走在自己前面》、《纯文学,危机中的重生?》两篇文章,赞誉余华把“文学性和可读性结合得最好”,并引用余华语“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但在年末报道中却是批评余华最多的媒体。它对余华和媒体的合作进行了揶揄,指出是媒体的密集宣传制造出2005年最耸动的文学出版事件。并提到“在《兄弟》上市前后的一个月里,他接受了各家媒体多达数百次的采访。而《兄弟》头一个月的销量,也达到了惊人的25万册,虽是上部,前几章写的却都是‘下部’,《兄弟》两位主人公的命运,因厕所里的窥阴事件而连结在一起”。与此观点相似,《新京报》认为这是一本经典作家“变节”的产物。《东方早报》在年终对该书保持了沉默,但在它的年中报道中,7月21日用消息最早对余华出书做出反应,一个月后又以《余华:越成熟越不需要技巧》进行后继报道。《新京报》虽然比《东方早报》晚一天报道,但呈现的却是长篇访谈,并强调余华在叙事方法上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与纸媒相比,新浪毫无立场,一概热捧,不仅对《兄弟》一书,还指向以上这些文学作品,认为不是最新力作就是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或者是佳作这样的标题。或许《新京报》年终报道可以这样揭示:媒体在介绍上述几部作品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是“十年磨一剑”、“沉寂多年”等关键词,这意味着市场的某种高期待。但无奈现实让人一声叹息,除了数钞票的人之外。
悬疑 魔幻和玄幻类
市场价值与文学价值悬殊无悬疑
由于奇幻游戏、《魔戒》、《哈利·波特》系列等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今年的玄幻文学如《诛仙》《九州》系列、《小兵传奇》都在网络和畅销书市场“昙花怒放”,而5月出版的《诛仙》半年内声称销售达60万册。同时丹·布朗凭借《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稳稳占据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2004年出版的《达·芬奇密码》的热销在2005年卷起“悬疑”之风,全国各出版社推出悬疑小说有百余种。詹姆士·帕特森、吉利安·霍夫曼、卡林·斯拉夫特三位当今西方最著名的惊悚悬疑小说作家被翻译引进;米涅·渥特丝系列作品被重新包装上市;丹·布朗作品系列陆续推出。国内原创悬疑小说如蔡骏的心理悬疑、成刚的精神悬疑、小汗的医学悬疑、鬼古女的校园悬疑等等也陆续推出,《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两部作品,半年内即销售40万册。
三家纸媒都认为,从娱乐价值和经济价值来进行考量,悬疑、玄幻、魔幻小说成了新的图书市场增长点,他们持有的“今年将是悬疑出版年”、“哈利·波特年”、“玄幻小说元年”等看法,均从出版数量进行分析,而非出版物品质。而从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来看,均认为短期内难登大雅之堂。
《新京报》认为2005年玄幻小说市场的高潮是首印80万册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文版的出版,而悬疑小说的领头人则是丹·布朗本并不被重视的《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并认为国内玄幻、恐怖文学类虚火上升,在创作手法上,目前内地玄幻小说处于西方玄幻文学经典的“下游”;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玄幻文学的旺盛生命力在于网络点击。同时指出恐怖文学离真正高潮还有路要走。媒体对一个发展中的现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它之前在6月3日以《从自我娱乐开始,以市场化结束?》为题,以《搜神记》为例,认为中文网络奇幻小说时代已经到来。其后8月18日的《萧鼎谈玄幻〈诛仙〉出草莽》又指出“2005玄幻小说年不容回避”的同时,认为《诛仙》更加火热,但用“娱乐”表明态度。随后在9月13日对朱学恒的报道中指出,内地奇幻文学出现了被出版社过度炒作,写手创作枯竭,涸泽而渔的问题,并提出:奇幻也要讲“文学”。
《中国新闻周刊》一直关注 “哈利·波特年”,在7月11日曾用“狂热的文化现象”、“文化强迫症”进行形容,在年底却认为网络译手与正规译者之间趋于白热化的抢译大战更值得关注。同时指出玄幻小说是对“80后”又不容忽视影响力的速食读本。并用“最流行的消遣读物”、“粗制滥造跟风之作”进行描述。
《东方早报》2005年一年都没有对原创悬疑进行关注,只是对米涅·渥特丝的悬疑畅销小说引进出版用消息的方式进行了报道,但在年底却突然认为原创悬疑在数量上已成气势,原创玄幻小说市场在今年初步形成。但同时认为它们只是青春文学市场价值的一种延续,真正成熟的创作、出版、销售、阅读体系尚未形成,整体性畅销尚未出现。
相比纸媒的慎重和不断修正,新浪对这三种类型小说热捧并不遗余力,不是和出版社打出“中国版魔戒PK《哈利·波特》”的旗号,就是用“后金庸武侠圣经”、“网络三大奇书之一”、“和金庸、古龙、还珠楼主的作品同样等级的经典小说”形容,甚至还出现 “一生只为《诛仙》活”之类的话语。这三种读物是在网络大行其道才受到纸媒关注的,但究竟是网络媒体眼界所限还是其他原因,如何正确评价尚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