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重要的不是金庸能否进语文教材

 

继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片断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读本之后,他的《雪山飞狐》最近又进入了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同时,包括鲁迅、朱自清的一些作品在内,开始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淡出。这一变化再次引发有关“金庸能否入教材”的争论,甚至有人担忧“金庸要取代鲁迅”。说实在,即使金庸的作品正儿八经地进了教材,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余秋雨的散文都进了,还有更通俗、更没有文化含量的作品都进了。我曾分别和几位在中学一线教语文的朋友简单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意见几乎一致,金庸作品进教材,至少传递出多元的信号。确实,课文并不一定都要体现所谓的“高雅”,而将“通俗”拒之门外。至于“金庸要取代鲁迅”这样的忧虑更是多余的,两者压根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谁也替代了不了谁。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曾经是那么单调、乏味、沉闷,选来选去总是那些面孔、那些篇目,尽管其中不乏好文章,但也充斥着一些非语文因素而进入教材的文章。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占据着特别大的比例,首要原因是他三个“家”、七个“最”的显赫地位、身份,而不光是作品的因素,他的文字确有过人之处,深刻洞察世态人生,但如此大量入选,让一代又一代国人吃偏食,就算从语文教育本身来看也是大有问题的。有的文章比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放在《鲁迅全集》中也不算出色,收入教材就更不恰当。与鲁迅同时代那么多知识分子、作家的作品,包括胡适、沈从文、梁实秋等人早该进教材了,他们的文字各有特色,各有可取之处。语文教材需要的是兼容,是开放,只有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价值取向的作品并存,才能为学生提供多维丰富的精神资源,给他们不同的营养,而不是让他们老是吃一种养料。由此来看,鲁迅、朱自清的一些作品逐渐退出教材,并不是坏事。

说到底,今天最值得我们关心的不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能不能进教材,而是许多更应该进教材的作品能不能进入。公平地说,这些年语文教材已有了不少的改进,正在逐渐往好的方向变化,比如马丁路德金、史怀哲等人的文章都进来了,原来呆板、僵化的意识形态色彩开始淡化。但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在整体的选文取向上仍是残缺的,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太过于重视审美的、感性的文字,有意、无意地忽略常识的、理性的文字,这两者本来是同样重要,不可或缺的,如同鸟的两翼,只有一翼就会失衡,飞不起来。这一点可能与已经形成思维惯性的对语文课的片面理解有关,和教材编者的专业出身、知识结构、阅读视野等有关,甚至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设计者给定的方向有关。人们总习惯于把语文仅仅理解为语言的、文学的训练,其实语文的世界从其本质上说应该更为广阔,更加开放,凡是自然的、人类的基本常识都能得到体现。

“人生忧患识字始”,识字是从语文课开始的,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从语文课开始认识世界,我们看百年前商务印书馆的老课本,就会发现编者的用心,即是要让孩子在识字的同时,由浅入深,一步步认识眼前这个世界、认识社会人生。后来成了作家的冰心一辈子都忘不了小时候读过的商务教科书,她曾如此深情地回忆:“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我从《国文教科书》的第一册,一直读了下来,每一册每一课,都有中外历史人物故事,还有与国事、家事、天下事有关的课文,我觉得每天读着,都在增长学问与知识。”说白了,语文课还承载着识字作文、情感审美乃至纯粹知识以外的功能,对于确立一个人的价值观,提升一个人的理性能力,拓展一个人的思维空间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God Before Food: Philosophy, Russian Style

God Before Food: Philosophy, Russian Style

By CARLIN ROMANO

In 1922, a year of living dictatorishly, Lenin devoted astonishing time to handpicking intellectuals to be exiled from Russia. In missives to underlings, including a go-getter named Joseph Stalin, he railed against these “bourgeoisie and their accomplices, the intellectuals, the lackeys of capital, who think they’re the brains of the nation. In fact, they’re not the brains, they’re the shit.” He told Stalin in a note, “We are going to cleanse Russia once and for all.” An earlier Bolshevik poster already showed Lenin sweeping enemies from the globe over the caption, “Comrade Lenin cleanses the filth from the land.”

Lenin altered the law to permit external exile of the regime’s purported reactionary foes. That outdid the czars, since the state previously had transported enemies only to Siberia and the like. Lenin also mandated that police shoot exiles on sight if they returned to Russia. But he didn’t want to shoot them right away  Western opinion still mattered then.

Like so much else horrific in Russian history, the foul strategy came to pass, abetted by Trotsky and others. Eighty-five years ago this month, on August 16 and 17, the regime arrested scores of intellectuals. On two other dates, September 28 and November 16, the GPU (secret police) ushered more than 60 Russian intellectuals and their families onto German cruise ships in St. Petersburg (then Petrograd). The September ship was the Oberbürgermeister Haken, the November ship, the Preussen. Involuntary passengers included the great Christian existentialist Nikolai Berdyaev, the philosophers Semyon Frank and Nikolai Lossky, and the literary critic Yuly Aikhenvald, who had translated Schopenhauer into Russian.

Each deportee could take two suitcases of clothes. No books, jewelry, or icons. Several thinkers used the weeks before shipping out to mourn their libraries. One picked mushrooms in the forest, a traditional Russian form of meditation, before turning himself in. The ships sailed off into the Gulf of Finland and took their intelligenty into exile, mainly to Berlin, Prague, and Paris, where they joined other refugees in the Russian diaspora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Russia Abroad.”

Some deportees on the “philosophy steamers” believed  or hoped desperately  that they’d soon be back in Russia. But Semyon Frank’s wife spotted her husband on deck, crying, “I’ll never see my homeland again.” A few, like Berdyaev, becam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Most died without returning, and many barely survived financially. One Berlin émigré compared himself to a moth: “First I eat my trousers, then I eat my jacket.”

Consider them all lucky. Within a few years, Stalin replaced Lenin, and bullets and labor camps replaced ship tickets.

In Lenin’s Private War: The Voyage of the Philosophy Steamer and the Exile of the Intelligentsia (St. Martin’s Press), British cultural critic Lesley Chamberlain brings us a much-needed account, the only one in English, of this shameful moment in Russian history. She caustically calls the exiles on the steamers “the first dissidents from Soviet totalitarianism,” though the Soviet Union didn’t come into existence until months later. With them, she says, departed a fair share of “cultural decency and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Most of the intellectuals could not fairly be classified as reactionaries. Many shared Lenin’s anti-czarist spirit. They’d openly confronted the czar at home and in some cases served prison time while Lenin safely plotted from abroad. Nor were they just philosophers. Lenin targeted lawers, engineers, historians, theologians, and more, even ordering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into “anti-Soviet professors of th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For the most part, his victims talked like Silver Age liberals and Christian socialists, not hostile White Russian anti-Bolsheviks.

To understand this event properly, we fortunately have Chamberlain and the U.S. release this summer of not just Lenin’s Private War, published in Britain last year, but also her Motherland: A Philosophical History of Russia (Overlook/Rookery), which came out in Britain in 2004. If Chamberlain didn’t exist, students of Russian intellectual life couldn’t invent her. She’s too outside-the-box in her career, prose, and nervy insights (such as that Russia’s Silver Age “threw up interesting prefigurations of Western postmodernism”). Together the books provide an overview of a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most Western professors in the discipline hardly know. Motherland unpacks the conceptual tensions that led to 1922, making intelligible her later book’s bitter tale of a rationalist, Communist government turning on its best and brightest idealists.

Isaiah Berlin declared that Russia possessed “thinkers, but not eminent philosophers.” Chamberlain rightly blames his singular prestige for the notion that all such thinkers amounted to mere “magi of the steppes.” To be sure, she notes, Russian philosophy largely eschews systematic approaches. And Pyotr Chaadaev (1794-1856) famously deemed Russians “rather careless about what was true and what was false.” But Russian philosophy also displays distinctive assets along its anti-Cartesian, pro-Pascalian path.

It’s always engagé, fiercely concerned with the communal welfare of Russia, even as it favors the individual’s personal dignity and autonomy. Russian philosophy’s chief problem is “how to reconcile individuality with selflessness.” It is notoriously nonacademic, doable by novelists, journalists, or priests. It ponders the “good” or “rounded” person, how he or she ought to live, and resembles a kind of moral calling or “springboard to immediate practical action” on the part of justice-seekers who believe in “adapting truth to hope.” (Chamberlain argues that this bent continued till the end of the Soviet Union.) No wonder Czar Nicholas I ordered all philosophy departments shut down in 1826.

At its core, as in Dostoyevsky’s novels, Russian philosophy skews counter-Enlightenment and idealist, looking like “a branch of German philosophy” in its infatuation with Kant and Hegel. It’s highly skeptical of an instrumentalist, technocrat approach to life that scants emotion and spontaneity. (Berdyaev ordained rationalism “the original sin of almost all European philosophy.”) In a peculiarly Russian way, it anticipates the ever-present possibility of chaos in human life. Moreover, it’s congenitally unable to separate itself from Orthodox Christian mysticism, except when it swings the opposite way to Western, utopian, scientific reason (which played out in both the liberal humanism of Alexander Herzen and Lenin’s ruthless police state). It is always impassioned about ideas, as in Belinsky’s famous rebuke of Turgenev, reproduced in Tom Stoppard’s play The Coast of Utopia: “We haven’t yet solved the problem of God, and you want to eat!”

Lenin’s activist attention to philosophers pleases as it chills, since it confirms the immense importance of the enterprise in Russia. Although the Marxist messiah informed Gorky that “I am not a philosopher,” he still assaulted his ideological enemies with the 1908 publication of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a treatise Chamberlain eviscerates. He took his materialist, atheist ideas seriously and would brook no opposition to them after winn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He aimed to crush the metaphysical, idealist, intropective philosophers he perceived as his enemies, labeling them all “reactionaries.” Chamberlain recovers the varied colors of the 1922 deportees: “libertarians, patriots, nationalists, Christian socialists, cooperatists, European-style Social Democrats. … “

Despite her lack of a chair in Russian studies, Chamberlain refuses to just report. A former Reuters correspondent in Moscow who is well versed in Germa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she insists, in Motherland and Lenin’s Private War, on making critical sense of her amorphous subject. She emphasizes that the “philosophy steamer” episode must weigh against the once-common notion that Stalin, not Lenin, created Communist totalitarianism. In fact, Lenin launched the non-czarist suppression of dissent, the attempt “to destroy individual conscience and human inwardness,” which we see reviving in Vladimir Putin’s Russia. Though secular herself, she rejects the “quiet support for Lenin’s rationalism” that led some Western historians to pull punches on his autocratic policies, while suggesting that an unsuppressed Christian Orthodox idealism might have softened his tactics.

Whatever one’s cavils about Chamberlain’s take on Russian philosophy, such as the limited importance she gives to the concept of dusha, or “soul,” her twin studies form a gateway to a wrongly marginalized “Otherland” of European thought. Chamberlain pokes, provokes, and evokes  a holy trinity of merits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criticism.

For the 2003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the Russi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rented a ship to take its participants to Istanbul, the site of that year’s event. While docked there, the ship served as both a nightclub for partying and a wry thumb in the eye of Soviet history.

“It’s our way of mocking and reviling the past,” one Russian philosopher confided. And yet, on that ship, one could still spot several commissars of the Soviet philosophy establishment who’d retained their power slots  and do so today  having carefully sidled from late Brezhnev, through perestroika, glasnost, and oligarch-capitalism, to the oppressive “vertical power” of today’s Kremlin.

Which raises the most chilling aspect of Lenin’s Private War: how the years 1920-22 resemble 2003-7. Slow but steady elimination of all opposition media. Obstruction of fair elections. Murders of prominent critics of the regime. Creation of a propaganda-fed youth group. Imposition of slanted educational texts. Criminalization of dissent. Concentration of power in the hands of one tough guy at the top.

Memo to Russian philosophers: Hang on to your life jackets.

Carlin Romano, critic at large for The Chronicle and literary critic for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teaches philosophy and media the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呼吁援救吕耿松 制止文字狱

 

 

问苍茫大地,公道何在?自古享有天堂美誉的杭州城,在中共号称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治下的今天,竟堕落成了良心作家的地狱。善良的人们,不由对中共再度失望。

继力虹(张建红)、严正学、陈树庆等冤假错案后,2007年8月24日,又一个典型的文字狱,在浙江有关当局的谋划下,浮出水面。

就在这一天,浙江著名良心作家吕耿松先生,被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以所谓“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和非法持有机密罪”的名义,悍然刑事拘留,并关押在杭州西湖区公安分局看守所内。

我不由再次纳闷不解,同时极度愤懑不平。中共这是怎么啦?难道真的如外界所断言的那样,已经昏庸无知或狂妄自大到了自以为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颠倒黑白谎言天下就怎么颠倒黑白谎言天下,想怎么欺压百姓就怎么欺压百姓的地步?中共这是怎么啦?难道真的如外界所预言的那样:“竖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在当今这样一个重要节骨眼上,在十七大即将召开,在2008北京奥运即将来临的前夕,在举世翘首中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告别昨天,开创未来”的今天,竟然再次“顶风作案”、祭出文字狱这样一个极端可耻的千年僵尸吃人,竟然再次如此自毁声誉、自挖墙角、自虐自残!在“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昨日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已不是昨天的中国人,今天的世界,已不是昨天的世界”这一强大的客观现实面前,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难道不是已经一目了然了吗?

吕耿松先生,如千千万万熟悉他、了解他的读者所知道的那样,不过一介文人,一个“身无分文,先忧天下”,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一个忧国忧民的良心作家而已。他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目光犀利,敢说真话,尤其是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敢于对贪官污吏说不……这样的一个优秀作家,实在是目前转型期中的中国的栋梁和民族良知……这样的作家,目前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实在太少太少了。这样的作家,是目前世风日下,道德堕落,贪官污吏横行,权贵官僚失职渎职甚至肆无忌惮欺压鱼肉百姓现实下,不可须臾缺乏的、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保障。

如今,中共打击迫害吕耿松这样的优秀作家,莫不是打算向世界昭示:中国不打算继续改革开放谋求文明进步了?中国打算恢复毛泽东阶级斗争和“焚书坑儒”主义?如果中共中央迄今并没有这样打算的话,为什么允许以如此方式向外界传递出错误信息呢?为什么允许浙江如此恣意妄为呢?那么,就立即果断阻止中共政法委的如此乱来吧!就立即坚决阻止浙江有关当局的如此大帮倒忙添乱的荒诞做法吧!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共已经够声名狼藉了,已经丧失太多的民心了,已经太缺乏民意支持了,已经太缺乏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谅解了,难道还能够经受得住杭州吕耿松文字狱所必定引发的“蝴蝶效应”吗?难道还能够经受得起杭州吕耿松文字狱所必定引起的海内外民众乃至国际社会愤怒谴责和强烈抗议的浪潮吗?再这样允许政法委恶搞,再这样允许地方党棍乱搞,再这样不珍惜自己的名声,中共难道还有希望吗?难道还会被人们容忍或认可吗?难道不会如前苏共那样被人民抛弃?是十万火急的最后时刻了。应该警惕了!应该自责了!应该脱胎换骨、改邪归正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吕耿松先生的所有文字,都是光明正大见诸于网络的,任何人不妨将其汇总梳理,结论自明。显而易见都是我国现行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范畴内的正当表达,事实上并无任何抵触或违反法律规定之处,更是与所谓“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风马牛不相及,何来的“涉嫌”?如果说,他的文章具有与众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对弱势群体、对受迫害的上访群体,更多了一份人文关怀,更多了一些基本人权保障要求的意愿;对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更多了一份大义凛然的谴责;对世风日下、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更多了一份忧虑和促进改进的热切呼唤;对遭遇文字狱迫害的异议作家,更多了一份真切关注和希望纠正的呐喊;对于急需民主政改的中国,更多了一份赤子之心真诚关切的关怀呼吁……然而,难道在中共眼里,这就令人可笑地成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至于中共杭州警方刑拘吕耿松先生的另外一条理由,即所谓的“涉嫌非法持有机密罪”,根据前年杭州异议人士谭凯的亲身经历,由于他为客户修理电脑保全硬盘数据之需,而被诬陷入罪、不明不白离奇蒙冤入狱的不幸遭遇,我们不妨推测:或许是有人对吕耿松先生制造了类似事件,企图如法炮制加害于吕先生;或许是出于某种偶然因素,吕耿松先生在不知内情--不知道那是“机密数据”或“机密文件”,甚至不知道自己持有--的情况下,偶然、临时持有了(他人混杂于因某种原因置放于吕处的东西之内的)具有此类性质的东西?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但鉴于曾在浙江高等公安专科学校任教的吕耿松先生,历来是个知法守法的明白人,他不可能对国家“机密”具持有的兴趣,更不可能具有意持有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我在此处不妨“丑话在先”,以警示可能存在的无法无天蓄意犯罪者:如果哪个家伙,竟然采用类似当年陷害上海杨勤恒先生那样的手法(在对杨抄家时栽赃毒品于杨的裤袋中),栽赃“机密”陷害吕耿松先生的话,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必将无法得到历史老人的宽恕!无论你今后逃到天涯海角都无济于事。坚信届时必有公正力量伸张正义。应验与否,立此为证。

援救吕耿松,就是援救我们的民族良知,援救吕耿松,就是援救我们自己,援救吕耿松们,就是援救中国……呼吁援救吕耿松,制止文字狱迫害,相信不仅仅是你我他小范围的声音,而必定是体制内外、海内外所有良知人士,举世所有热望中国更快摒弃极权专制野蛮、更快建立现代自由民主宪政法治制度,更快融入现代人类文明主流、更快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真正文明进步的人们的共同迫切心愿!

 

杭州自由撰稿人吕耿松遭抄家刑拘

 

【2007年8月25日狱委讯】大纪元记者辛菲采访报导/周五(8月24日),杭州自由撰稿人、维权人士吕耿松被当局抄家刑拘,现拘押于西湖区公安分局看守所。 


吕耿松妻子汪雪娥对大纪元表示,今天早上8点多,西湖区翠苑派出所警察传唤吕耿松之后就把他抓起来了。吕耿松刚走,市里、区里的十几个国保警察来到家里抄家,他们把吕耿松的两个电脑硬盘、很多资料,还有海外汇来的稿费的银行存根都抄走了,还把我女儿的电脑硬盘也拿走了。而且又是拍照又是摄像的,一直抄到下午3点多。 

之后,汪雪娥被警察带到派出所作笔录,一直到下午6点多才回家。期间,警察让她配合,汪雪娥表示不予配合,因为丈夫无罪。警察威胁她说,那你也是犯罪嫌疑犯。 

当局在对吕耿松的拘留通知书中称,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和“非法持有国家机密罪”。 

据汪雪娥透露,警察还对她称,之所以拘押吕耿松,就是因为他“骂共产党”,这就是“颠覆罪”。 

汪雪娥大呼冤枉。她说,吕耿松一直在家里,都没有工作,就是替别人做一些维权的事情,怎么可能知道什么国家机密,怎么可能颠覆国家政权呢?!他的资料全部从网络上查出来,光明正大找来的。 

吕耿松近期做了大量的维权工作,昨天,他还报导了杭州拆迁户杨云彪被审判的消息。杭州民主人士担心,吕耿松极有可能面临更严重的迫害,因此呼吁海内外各界关注他的处境。 

吕耿松,浙江省杭州市人。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

曾在浙江高等公安专科学校任教,后因从事民运于1993年被开除公职。着有《中共贪官污吏》一书(香港文化艺苑工作室2000年出版)。主要文章有:《建立公民弹劾制度》、《建立刑事连带责任制度》、《买官、骗官与官杀官》、《论当代中国黑社会的社会基础》、以及《当代中国黑社会的主要类型》等。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关于哈达遭虐待的紧急行动通报

 

2007年8月20日
紧急行动网络07年第32号

中国/内蒙古:担忧系狱编辑哈达受虐待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严重关注一些报道:于1995年入狱的内蒙古政治犯哈达近来在狱中一直遭受虐待。国际笔会认为,哈达因写作而被判刑15年,已侵犯中国早就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所担保的言论自由权,为此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他。笔会也正在寻求中国当局确保他的安全。

根据笔会消息,《南蒙之声》编辑哈达在赤峰监狱里经常受到虐待。根据尚未证实的消息,哈达由于一直遭受虐待而健康状况恶化。

1995年12月10日,哈达因创办《南蒙之声》、以及领导和平促进人权与蒙古文化的“南蒙民主联盟”(SMDA)被捕,1995年以“煽动分裂国家罪与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2010年刑满。据报道,他患有肠胃炎和冠心病。

背景情况

哈达于1983年获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学位。1989年10月,他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开办了蒙古学术书店。1995年,在他被捕之后,书店立即被关闭,所有的书、研究论文和其它财产作为犯罪工具与证据被没收。

哈达作为成立于1992年的南蒙民主联盟创始人之一,与该组织一起出版了一份地下刊物《南蒙之声》,另外,他还完成了一本著作《南蒙古的出路》(The
Way Out for the Southern Mongols)。在该书中, 
哈达详细描述了中国政府对内蒙古的蒙古人民的所作所为,其中包括集体屠杀、剥夺社会、政治权利以及镇压蒙古文化。


推荐行动

请发出呼吁:

——抗议判处政治异议人士哈达15年有期徒刑,呼吁根据中国已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19条,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根据他在牢里经常遭受虐待的如上报道,表达对他的健康和处境的关注,并寻求确保他获得一切的必要医疗条件。

政府地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10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转
国家主席胡锦涛阁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100020
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10号
司法部长吴爱英女士

请注意:中国当局的传真号码不再使用,因而可要求你所在国的中国外交使节转寄呼吁书。 

各中心也许能查到极可能对呼吁书有所反应的你所在国的中国使节,因而请将副本交与你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或者填写上述地址。

有关进一步消息,请联系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的
Cathy McCann,
地址: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电话:+ 44 (0) 20 7405 0338,
传真:+44 (0) 20 7405 03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翻译)

 

何清涟:中国民众真成了“国家的敌人”?

 

最近,从“改革”以来一直开风气之先(当然包括腐败行为与腐败方式的创新在内)的深圳市宣布,已经成功地将高科技用于监控民众,比如装置能够迅速辨认嫌犯的警用监控摄影机、从8月份起实验发行令人无所遁形的电脑晶片居留证等等。而且更让深圳市骄傲的是,这一监控系统一俟试验成功,将在全中国660座城市推广。

这条消息让人想到一本书与一部电影:乔治·奥威尔的《1984》与美国电影《国家的敌人》(1998年上映)。《1984》里面那无所不在的“老大哥”(Old Brother)已经成了英语世界中妇孺皆知的一个辞汇,至今这本书还是美国中学生一本参考读物。而《国家的敌人》这部影片让人产生极深印象的,就是那让人无所遁形且让被监控者浑然不知的高科技监视手段。

中国当局现在拥有的手段却是“老大哥”与高科技手段的高级结合:“老大哥”的灵魂为体,高科技手段为用。这一完美的监视体系用纳税人的巨额金钱浇铸而成,可保中国政府拥有一项今后再也难有国家超越的吉尼斯纪录。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金盾工程”中那部分“能看”的视频系统。它与此前陆续完工的“能听”(电话语音监测)的系统合成一体,再加上庞大的资料处理中心(能思维的“大脑”),构成了一张让人无所逃遁的天罗地网。

中国政府并未打算隐瞒这点。从前年开始,中国媒体陆续披露的消息,让中国人从中了解到自己已经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先说被严密监控的程度,这方面还得以深圳市公布的详细资讯为例。《深圳商报》曾于2006年3月9日发布一条消息详细介绍这个防控系统,一是“三道防线防控”,包括市际出入口、区际出入口与各街道之间结合地带防控;二是社会面防控,包括国道、省道、城区主次干道、地铁等在内,实现道路视频双向覆盖,以及各类专业市场与公共复杂场所防控、交通动态防控;三是内部防控,凡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电台电视台、监所、收容救助站、安全文明社区和居民住宅社区防控,包括住宅区内部、内外道路、出入口等,几乎已经无所不包。为了防止遗漏,最后还加上一句“其他应当安装技术防范设施的单位、部位和场所”──而这些“应当安装技术防范的设施的单位、部位和场所”,当然包括当局认为应该监管的物件,比如笔者在国内时,家中就被安上监控系统,隔邻再住上若干国家人员轮流值班。

再说监控的范围。有关报导说深圳在安装视频监视系统方面率先垂范,其实并不准确。早在2006年开始,沈阳、成都、北京、上海等地都已相继宣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眼)。尽管“电子眼”披着“安全防护”的外衣,但中国民众还是感到“电子眼”干扰了正常生活。只是中国公众没有言论自由、游行集会自由等保护各种权利的基本权利,这种不满只能通过讨论“公共秩序权”和“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关系宣泄出来。尽管绝大多数人认为“个人隐私权”不应该让位于“公共秩序权”,但这种看法最多也就是在博客上发表,并无正常申诉管道。

如果顺着中国当局给定的“安全防卫”思路辩论下去,当局肯定会用有了该系统之后提高刑事犯罪破案率自己找到理由。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应当坚持的理由是国家权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以中国当局视为头号对手的美国为例,美国对国家权力的运用就极为审慎防范。美国人的政治理念当中,一直视公权为个人自由的最大敌人,无论是宪法还是其他立法,都力图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国家的敌人》这部电影中以极其生动的形式展示了这一思想:掌握国家权力的当权者,若把某一公民设定为“国家的敌人”,任你三头六臂,也难逃国家力量的打击,因此,必须防止国家权力肆无忌惮地扩张。

一个不以民众权利为念的极权国家从来就缺乏安全感,并以各种方式不断为自己制造敌人。“金盾工程”这一庞大电子监控系统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当局终于将中国人民定位为“国家的敌人”,只有时时刻刻将人民置于监视之下,才能让统治者稍感安全。

锺祖康:以十亿奴隶血汗搅乱世界

 

● 中国经济发展不重内需,以十亿奴隶劳动大军充作世界血汗工厂,搞得廉价货倾销国外,全球讲人权、讲工人权益、工业环保的君子家焦头烂额.

● 6月29日广东河源市300名来自重庆的民工被拖欠工资讨薪时,遭到暴力追杀,1人死亡,6人重伤住院。

我从来都说,中国特别是自独尊儒家厉行思想阉割极权统治以来,其发展日趋乖张两极,凡事不是过犹就是不及,尽管嘴巴上还在吟哦着甚么中庸之道。中国於清朝时还对国际贸易歇斯底里的抗拒。但今天,却完全一面倒的仰赖国际贸易,仿佛没有出口就活不下去的样子,全国经济全靠出口和外来投资带动,全国人民只顾服侍较花得起钱的外国人,而对较寒酸的同胞则不感兴趣。这情况跟过去中国的友谊商店只做洋人生意,到今天北京故宫一些商店表明「只接待外宾」,一些餐厅、商场甚至公然挂出「国人免进」的牌子,其「财迷心窍」兼「人必自侮」的精神是共通的。

尽管中国经济起飞,但其内部需求之疲弱,与其他崛起中的国家如印度、巴西、俄罗斯、越南等等比较,都是令人震惊的。中印经济发展的差异,尤其具有对照参考意义.

过去几年,已有无数论者,当中甚至包括中共的同路人,警示中国内需过低。中国当局嘴巴上也承认中国内需极度不足,去年年底中国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坚持扩大内需」定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之一。《德国之声》电台就把内需不足形容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中国内需严重不足,原因有好几方面。一是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虽然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号称超过百分之十,但全国居然还有数以亿计穷人每天仅能消费一至两美元之间.其实,许多人间乐土如加拿大、澳洲和北欧国家的年增长率不过是百分之二到三之间,但由於全国资源分配政策健全,并奉行均富、人道的社会政策,经济增长虽不多,却可惠及全国人民,反观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即使再高,对於许多平民百姓,也是毫无意义的数字。中国经济起飞和以奴工廉价产品倾销海外得来的巨额财富,只集中於极少数人之手。再加上据估计中国目前每年高达四千亿元至近七千亿元人民币的贪污金额,还有合法依法的浪费和大吃大喝,民脂民膏,搜刮殆尽,中国一般大众就难免要将就一下。而另一方面,通过剥削奴工或贪污所得的巨大财富,则源源流出国外,或澳门葡京赌场。

二是虽然中国是共产主义大国,却全国自建国以来没有一个独立工会,中国奴工的工人权利荡然,工资过低,即使节衣缩食,也不会有太多余钱消费.三是政府对民众的福利照顾和退休保障极度不足,以致民众不敢消费,过度储蓄。四是一些薄有积蓄或开始步入小康水平的民众由於急於摆脱尚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和压迫性的工作生涯,妄图从备受操纵的股票市场或类似赌场中孤注一掷以求一劳永逸,但结果每是遭遇五鬼运财,血汗钱弹指间又回流到豪强巨富手中。

人权荡然是内需不足的根源

不过,以上的原因往往只是问题的表象。深一层的原因还要归结到中国的人权问题上面去。当一个政府的施政可以完全不理民众的反应,可以草菅人命而绝无被弹劾或下台的后顾之忧,再加上执政者毫无宗教伦理道德之制约,就很难期望这个政府会老老实实的关怀民众的福祉,会提升他们等同於奴隶地位的消费力,和设法满足他们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一个稍讲人权的地方,是绝无可能容许统治者像中共当局那样做的。印度的人权与自由虽不及欧美的先进国家,但相对於中国还是自由得多,也讲人权得多的民主国家,因此其管治断断不可能像中国领导那样胡天胡帝,加上印度人有一定的宗教修养,其领导人即使暴虐百姓也是有底线的。

印度的经济起飞首先着力於发展国内民族工业、刺激和满足国内消费,目前印度的国内个人消费已超过GDP的百分之六十,而年来崛起成绩亮丽的巴西更厉害,其GDP近九成来自国内个人消费,只约有一成来自出口收益,而中国的国内个人消费总额还在GDP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挣扎。中国社科院去年年底对中国境内二十八个省区市城乡的七千一百四十多个住户作问卷调查,发现中国的坚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即世界公认的贫富差距指数 ) 已经达到了零点四九六,是公认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水平,而印度目前的基尼系数还只是零点三三左右。当然,有人说印度大城市的市容比上海、北京等差得远呢。但这样的比较,往往忽视了中国是一个连行动自由也没有的极权国家,乞丐并不可以随意四处营生。要言之,中国社会是个讲求门面、面子、报喜不报忧、隐瞒社会黑暗面的社会,是个典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化,这方面印度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提升民众消费力有力无心

单从中国每年贪污款额已高达数千亿,就可推断统治者也并非没有资源去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只是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机.特别是当官商勾结并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统治阶层就更想永久坐食分肥。若统治阶层根本就没有改革的意志,提升普罗大众的消费能力,中国的内需是不可能由一帮贪官和奸商撑得起来的。就如印度一样,中国地大人多,本身就有一个极大的内需市场,而且全国可善用分工,互补有无,国内市场就已极具国际贸易的功能。但中国却似乎不把这个内需市场放在眼内,也看来对服务自己的穷同胞没有多大兴趣。

当中国许多农民和奴工还停留在食不果腹、甚至是衣不蔽体的赤贫状态,中国却要做世界工厂,把精力资源都用来服务其他全世界人,很难不令人有「宁予外族,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恶心。而从外国人赚来的钱,却绝大部份由一小撮官商掌控。人均收入虽然节节上升,却形同画饼,譬如你一年收入二十万,李嘉诚一年收入二百亿,那么你们两人的人均收入就起码有一百亿了,在中国这样贫富两极的地方,人均收入往往就是这样的一种玩意。

将极权统治转化为经济力量

中国由於不重视内需,将改革开放释放出来、足以翻江倒海的生产力大都用作服务外国市场,并利用全国近十亿奴隶一样的劳动大军、和利用在生产上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环保开支以及对产品安全的低要求,成功把对国民的奴役、对环保的破坏和对他人健康、性命视如草芥的指导精神转化为无坚不摧的中国廉价货,倾销国外,搞得全球讲人权自由讲工人权益讲工业环保的君子国家焦头烂额,然后再以肿胀了的经济威力「以商围政」,迫使全球的文明国家向中国的邪恶价值观就范。这是不折不扣的「不义而富且贵」,中国再拿着由此得来数额惊人的黑心钱到国外四出并购。

如此卑鄙龌龊的崛起,即使不助长其军事扩张,也肯定不可能是和平的。由於出口持续暴增,许多虚荣的中国人已为国内生产总值抛离印度而沾沾自喜,更为国内生产总值料快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而感到终於「超英赶美」,尽管相对於德国而言,中国人的文明建设、心智水平还是处於孩童阶段。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领教到,小孩子有那么多钱,有那么多的武器,是非常危险的事。

最该进口的却没有进口

相比之下,印度同样崛起,由於致力於发展国内消费而不是像中国那样以廉价甚至劣货淹灌天下,也没有仗其经济力量迫使其他国家认同印度的价值观,这样对其他国家的伤害就小得多,印度虽不似中共天天喊着和平崛起,却在行动上做到和平崛起,这是令人敬重的。印度的「不和平」,只在其与巴基斯坦的恩怨。

中国陷溺於出口导向的国际贸易而轻视内需,是中国经济起飞中大病之一。但这也许还不是中国误用国际贸易的最严重之处,中国对国际贸易最严重的误用,看来是中国人一直没有通过国际贸易,购买它真正需要的东西。在清朝,中国人只想向洋人买鸦片,或再加些刀枪火炮之类「奇技淫巧」,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只有兴趣通过国际贸易购买洋人的一些实用器物或商业服务。对於有关洋人文明价值体系灵魂所在的产品和劳务,中国官民依然大都谢绝,而这才是中国人一直最需要的,也是洋人不单道德,甚至连「奇技淫巧」也压倒中国的背后精神所系.中国人若在国际贸易中只管贪图外国人口袋里的钱,和买一些不是最该买的东西,最终也只能是财大气粗难以进化为文明人的。

 

董鼎山:由传媒造成,被传媒毁掉

 

● 在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十周年之际,名作家布朗的新书,对王妃与查尔斯的婚姻悲剧再作严肃独到的揭示,指出性生活不谐及和传媒的关系是悲剧的两大原因。

英国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兄弟俩前几天在伦敦主持举行盛大的音乐演唱会,纪念母亲戴安娜王妃撞车惨案十周年。节目在美国电视现场广播,世界着名歌手齐集,入场的群众数达六万余名。场面的伟大令我想起十年前初闻王妃惨毙时的震惊.那晚我与妻刚自百老汇观剧回来,扭开电视,就满是这个新闻,惊叹的是:这么一位美丽的、世界无人不知的王妃怎会有如此早逝的厄运?(多年前摩纳哥王妃、电影明星葛蕾丝.凯莱也遭遇同样悲剧)。

● 被传媒创造也为传媒牺牲的英国王妃戴安娜。

着名作家布朗写戴安娜

我对英国皇室情况向有兴趣。传媒的历年详尽报导令我们熟悉戴安娜生活状况:她与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她在非洲关心贫苦妇孺的镜头等等,我们都一一在电视机上见到。因此最近一本有关戴安娜书的出版,纪念她的逝世十周年,畅销也不出我的意外。我也对书的作者很有兴趣。她是英美文化界的着名人物蒂娜。布朗( Tina Brown )(我以前早已写过介绍),她於青年在英国杂志界成名后,前来美国打天下,复活了《名利场》( Vanity Eair )杂志,后来又编了《纽约客》,把这本老气横秋的文学刊物灌入了不少活泼生气。有一时期她成为文化社交界名人,熟识大西洋两岸着名人物,由她来写戴安娜传记可算是最适当了。

新书名《戴安娜纪事》( The Diana Chronicle )厚厚的五百余页,读来可使戴安娜迷够劲。多年来有关戴安娜王妃的书多得很,但多是小报记者黄色新闻式,也有她以前男仆的揭秘录。布朗女士的新着则态度比较严正,所述者都有实据,不是造谣.她曾採访了不少戴安娜生前熟人,而她自己也曾认识王子与王妃。

戴安娜婚后生活最受人注意的当然是查尔斯王子的「三角恋爱」。离婚后,查尔斯已正式娶情妇卡米拉为妃,但是在「三角」期间,戴安娜最觉苦恼。情绪抑郁,进食后常呕吐,某次曾讽刺地告一记者:「我们这个婚姻中有三个人,因此比较拥挤一些。」事实是,戴安娜结婚时太年轻,不懂事,丈夫并不爱她,而皇室又对她冷淡,不予支持。读了此书,我们知道了各类详情,例如:蜜月期第二天,查尔斯即打电话给卡米拉诉爱,并写了一封长达三页的情书;戴安娜发现查尔斯戴着卡米拉所赠的袖纽;婚后不久,戴安娜窃听查尔斯打给卡米拉的电话:「无论发生甚么,我总是爱你」等等。

蒂娜。布朗早已於一九八五年一期《名利场》发表过一文,首次揭露查尔斯与戴安娜间相互难处情况,尚在少女发育期间的戴安娜喜爱独自听流行音乐跳舞,查尔斯则向他所最敬爱的「迪基叔叔」(一九七九年被爱尔兰叛徒暗杀的蒙特巴顿公爵)诉苦。文章发表后,英国黄色小报纷纷攻击布朗。其时布朗已是《名利场》主编。在此之前,她在伦敦以主编上流社会的《 TATLER 》杂志着名。一九八一年的皇家婚礼广播把戴安娜提升为世界最着名人物,而一九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撞车悲剧发生时布朗已是《纽约客》主编。英国的贵族上流社会与国际名人社会迥然不同,但布朗对两者都甚熟悉,何况她与王子王妃也有认识,因此写作此书,消息来源众多,有的很有来头.《戴安娜记事》第一页就载有这么谢词:「多谢托尼。布莱尔首相赐见,并与我分享他对戴安娜的印象。」她写此书就好像回入编辑贵族阶级杂志《 TATLER 》的时期。

戴安娜缺乏性经验不适查尔斯

英国社会有阶级观念的势利,此书所谈重点恰好就是在此。戴安娜。史宾塞出身贵族,但并非皇族。史宾塞祖先於一七一四年即是英王乔治一世的亲信,因此戴安娜之弟在她的葬礼中曾讥讽发言,谓戴安娜不需要皇家称号来抬举自己。

布朗在书中举出数点,似颇值得对戴安娜关心者的注意。一是她缺乏教育。今日的英国贵族家庭都送子女入大学进修,戴安娜(一九六一年出生),少年时期只上贵族中学而已,而且成绩不佳。她早就一心一意想嫁给查尔斯而可当王妃。由於她的知识程度不高,后来就出麻烦。一九九四年她来访华盛顿期间曾与已故的《华盛顿邮报》主人凯撒玲。格雷罕姆相遇。在社交谈话中,格雷罕姆夫人偶然问她有没有意上大学进修:「她不信我竟会问这样问题,讽刺地回答「我已经受过了教育」」。

除了缺乏教育以外,她也缺乏性经验,嫁王子时还是处女,而王子早有过许多情妇.戴安娜以为保持处女宝乃是美德,特别是嫁给未来国王。他们的新婚夜显然没有替查尔斯带来乐趣,令他越来越惦念卡米拉。英国的上流社会男子一向认为男女保持忠贞乃是小市民阶级做梦。贵族男子讨妻是为了要生出个继承人而已。查尔斯的性生活很自由,情妇众多,都是已婚妇女,上流社会的丈夫似毫不在意。卡米拉就是已婚之妇,她与王子私通并非秘密,据说她当时丈夫甚至有受宠若惊之感。

关於查尔斯性生活,此书也有形容。另外一个情妇告作者:「查尔斯在达到性高潮时,要我呼他为 Arthur 」。据她告一朋友,新婚之夜与戴安娜相交,「并无甚么特别」。他们的交配,只是每三星期才有一次,而且戴安娜经常呕吐,令查尔斯大倒胃口。他喜爱与卡米拉共床,因为卡米拉叫他把她当作「一头摇摇马」看待。某次查尔斯打给卡米拉的电话,被黄色小报记者偷听,查尔斯说他爱她,要变成她的月经带。此录音曾被偷听者向外公布 ……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婚姻都不能持久。戴安娜继母的母亲白蓓拉。卡特兰德( BarBara Cartland )乃英国着名罗曼史小说作家,说话以尖刻闻名,某次谈到戴安娜教育程度说:「她说她所看过的书都是我写的小说,而这些书对她没有实用」。谈到王妃的性生活,此老妇人大言不惭的说:「当然,你知道,她的问题是她不愿进行口交」。

戴安娜的教育与性生活不健全,并不表示她不是一个完人。其实她的意志刚强,她的生性慈悲。她於五岁时母亲与人有私,离家出走,父母离婚后,儿女由父亲教养.幼时的遭遇令她成长时胆怯害羞,在社交场合中她总觉得不自在。而温莎王室对她的冷淡更令她侷促不安。婚后她发现查尔斯不贞,乃把兴趣转移往慈善工作方面。她去非洲探视爱滋病人,竟甘愿与病人握手(那是一九八七年,尚在人人惧怕爱滋病传染时期)。照片传展全世界后,她的声誉大增。此外她又去欧非有过战争的地区调查未爆发的地雷,如此种种,经由媒体宣传后,她的名誉远远高出僵硬古老陈旧不变的英国王室。

 

● BBC说查尔斯和卡米拉的关系长达40年,这是二人2000年出席一个晚宴。

她懂得和媒体互相利用

此外,当然有她的天生美丽。传媒方面的捧场去除了她在童年时代的羞怯感。她对时装特别在意,而她的照片传播全世界引起各地人民爱慕。布朗写道:「如果没有她所受的各种苦难,这位美丽、热情、慈良的女人很可能变成一位平凡人物。她所经受的痛苦反而给她光辉.英国人民可以集中注意,眼看她在他们跟前的变化。」

但是她受媒体滋养,也受媒体宠坏。在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公共关系之争中,戴安娜当然取胜,报刊上有这么多材料,她读报胃口大开.她博取多方同情。布朗在书中虽避免偏见,公正讨论查尔斯戴安娜,不靠任何一边,但她对卡米拉没有好感。同样地,英国人民看这三角关系也鄙视卡米拉。

《戴安娜记事》也照出了另一个社会含义:新闻媒介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布朗身为杂志主编人,当然对这方面特别注意。戴安娜的形象可说完全由媒介造成。当她与王子讨论新闻一传出,她马上成为摄影记者群( Paparazzi )的追求对象。由於媒介对戴安娜的重要,她生活中的「三角关系」成为「四角关系」。一九八一年七月皇家婚礼时,布朗还是《 TATLER 》杂志主编人,以「皇室专家」的资格应邀在美国电视上讲解婚礼的进行。她说:「这个婚礼大大增加杂志销路,正如O.J.辛普逊杀妻案提高 CNN 收视率一样。」一九九七年戴安娜惨死时,布朗已是「纽约客」主编。她的作法是一反《纽约客》以前谨慎作风,出了一本特大专号,指出温莎王室的传统与世界性超级明星戴安娜利用媒介出名,可作一个戏剧性对照。媒体靠戴安娜赚钱,戴安娜靠媒体宣传。两者完全是互相利用。

戴安娜与摄影机的相爱起源乃是母亲对她的弃绝.五岁她受父亲管养时开始与照相机结缘。父亲失妻后心情抑郁,不知如何对女儿表达深爱,乃用照相机拍照,用摄影机拍家中电影,如此,戴安娜自幼即知道摆姿势取悦父亲.她与查尔斯的关系於一九八○年九月开始受到传媒注意。在此之前,查尔斯与已婚妇女的奸情总是守秘的。现在王子公开追求美丽处女,令摄影记者群大为兴奋.戴安娜能成为世界级明星现象乃是摄影记者群所造成。他们的大量宣传以及广大群众的大量吸收,简直是将查尔斯迫上梁山,不得不娶戴安娜。那时王室也以为王子在外沾花惹草得太过分,应该可以安顿下来了。有一位小报记者告布朗言:「我们不遗余力的将戴安娜推给查尔斯;我绝对深信,这是我们媒体迫使查尔斯就范。」

查尔斯所爱的当然是卡米拉。传媒则坚持查尔斯与戴安娜已堕入爱河,因越是如此,销报越多,戴安娜也越是相信,一九八一年订婚新闻传出时,一位 BBC 记者问查尔斯是不是与他未婚妻「已堕入爱河」。查尔斯答道:「这要看堕入爱河是甚么意思」。戴安娜的回答:「当然」。

利用传媒和王室打公关之战

戴安娜大概尚是年轻,不世故。她不但对卡米拉生妒,也对伊丽莎白女王生妒。婚后不久在一场合中,查尔斯倒酒,先给女王一杯,戴安娜竟生了气,后来她告诉人说:「我总以为丈夫应该先给妻子第一杯,真是笨念头.」布朗写道:「给老年人先倒酒││不管她是不是女王,乃是理所当然的礼貌行为。那确是笨念头,也许戴安娜已被超级明星观念所宠坏。」

媒体对戴安娜的吹捧开始影响了戴安娜的世界观.王室并没有像公众一样的爱戴她,令她更是飢饿不已的要媒体来滋养她。她也已学得怎样摆佈、操纵媒体.在她与查尔斯最不和期间,她故意独自前往印度的泰姬陆照相,因为泰姬陆是所谓「表达婚姻之爱的纪念碑」。好莱坞影星屈拉伏尔他( John Travolta )曾有幸於一九八五年白宫宴会中与戴安娜跳舞。他告布朗道:「我想,她不但知道她自己身份,也知道这个场合是甚么,有多大影响。她很理解传媒的力量。」

她利用传媒来与查尔斯和温莎王室开展了公共关系之战。她於一九九二年与一九九五年的两次谈话很令伊丽莎白女王不好意思。她借用了传媒来揭露她最内心的秘密,而她的多种相片更令崇拜者如痴若狂。布朗写道:「戴安娜在开首很爱在摄影机前装腔作势,摆姿作态作宣传温暖日光,后来慢慢变作越热,越不好受。而传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是好像细雨,后来大雨,最后变为可以致命的大风暴 …… 戴安娜自己加速这种气候改变,结果令她的生活到了极不可能的地步。她以为她可以控制此种气势。她错了。」

一九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Paparazzi 大群追踪她与埃及籍男友疾驶的车,终於造成巴黎地下车道内的悲剧,戴安娜的明星是被传媒所创造,也是因为传媒而牺牲。

即使在她惨死之后,伦敦黄色小报还愿出价三十万英镑,向摄影记者试购那幅戴安娜玉体撞断,呼吸最后一口气的照片。

布朗作结论道:「甚至在戴安娜最终一息尚存之时,她尚在被当作商品出售。」

二○○七年七月五日於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