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宜三:何满子先生为什么大发脾气?
【按语:乱扣帽子的亏,想来何满子先生也是吃过的吧,为什么好了疮疤便忘了痛呢?。稿子写好后电邮声称“不妨来稿”的《文汇读书周报》,其email:[email protected],但数次而无法成功,只好送到这里。希望何老能看到并得到他的指教】
何满子先生是我敬重的杂文大家,读了《貌作公正状的话语诫你—-答邵建〈警惕我们的“话语暴力”〉》(《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6月2日)却大吃一惊。何老或自有生气的理由,局外人实难置喙。但想对何老大文中的个别辞汇提出请教。
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国内外人士、团体吃了“反华反共”这个罪名的亏,被压在阴山之下。如今绝大多数恐怕都已平反,沉寃得雪。就连赫鲁晓夫同志、铁托同志大约都用不着再背这黑背了,何况他人。
可是现在何老还要给张爱玲贴上“反华反共”的标签,不知何故?那么,什么叫“反华反共”呢?“反华反共”如何界定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有这个罪名吗?
何老先生指张爱玲五十年代在香港写了“拙劣的反华反共小说”。我不是张迷,甚至没看过她的着作,自然无须也无力为她辩护。如果没说错,何老指的当是张的《秧歌》。《秧歌》批评的似乎是当年的土改运动吧,土改运动不可以批评吗?
以广东省为例,陶铸1952年4月4日在华南分局土改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谈整顿队伍问题时,提出“要大张旗鼓,雷厉风行,要数目字”。“违法乱纪的恶霸分子,贪污腐败分子,包庇地主的分子,不纯分子,一定要搞出来,根据程度不同,分别处理,一开除,二逮捕,三枪决”,“牺牲少数,教育大多数”。这些话,特别是“要数目字”和“牺牲少数”,就让牧惠先生特别反感。在粤中地区土改干部会议上,陶铸武断地把当年“松仔岭事件”定性为“帮助地主阶级杀害农民的事件”,下令“将那些杀害农民的罪犯,拿到群众中去斗争、处理,以此来恢复群众的斗争情绪和挽回共产党与人民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结果县公安局、法院的负责人等被枪毙,县长被判有期徒刑。(牧惠:《广东土改》)
据《带刺的红玟瑰》一书透露,1953年春季,仅粤西地区就有1,165人自杀。其中,2月3日到3月6日间自杀者805人。全省各区、乡土改队乱杀、滥杀的地主中,没有一个是所谓的“罪大恶极,不杀不能平民愤”的;全省因“村村见血”的口号而被滥杀的当在数十万之谱。
何老大作几乎在每本杂文集中都佔一席位,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国最佳杂文》中就有三篇是何老的:《新世纪,旧期望》、《“敬惜字纸”》、《文化逆流和抗拒文化殖民地化》,可谓篇篇都是掷地有声的佳作。但是,如用老办法、老观点、老谱子,也不难从中找出些许违碍语,罗织出个“反华反共”的罪名来。
而《“要争理不要争气”—-忆梅志》则是网上搜来的,其中也有“攻击”之嫌:1955年5月,骇人的“胡风反革命”冤案爆发。由于参加抄录胡风写给中央的“三十万言书”,梅志和胡风同日被拘捕,分别关押。直到1961年,梅志母亲病故,儿女无人照料,梅志才以“免予起诉”的谳词被释放;而胡风这名“首犯”,则鬼画符地画了一通,判了14年徒刑。这不是攻击中国共产党不那么伟大、也不怎么英明、更不是什么一贯正确吗?
毛泽东、邓小平都说过马列主义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一类话,而且共产党不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岂无可批评之处?再说,“共”与“华”也应分开来对待,我是指有五千年历史的“华”有更多可反的东西,据说鲁迅批判旧传统、旧文化也是不遗余力的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共”与“华”绑在一起受罪呢?
至於颠覆鲁迅传统之说,也值得仔细研究。且不说,几十年来在名目繁多的运动中打下去的地富反坏右倾右派走资派,有多少是寃假错案;也不说几十年来树立的许多光辉榜样,如林副统帅、江大旗手、大寨、大庆,其中有多少站得住脚;只要问一问为什么“五四”以来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中为什么只剩下了一个鲁迅?这样的“传统”再好,也好不到那里去吧!一个自诩“马克思加秦始皇”、实际上是斯大林加希特勒再加朱元璋的、为民为敌的暴君,能给我们树立什么好榜样?留下什么好传统?!
乱扣帽子的亏,想来何满子也是吃过的吧,为什么好了疮疤便忘了痛呢?。
20jun2006於香港
彭小明:朝鲜战争纪念碑
有战争,就有军人纪念碑。德国历史,战争频仍,各地都有不少军人纪念碑塔,看到它们,不由得想起中国在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场战争。
中国党政宣传中的战争史,充满了谎言。关于朝鲜战争的真相也不能例外。过去我们太多地接受了国内的宣传教育,不妨看一看国际的品评,再作独立思考。
前年我带着孩子访问美国,在华盛顿参观了朝鲜战争纪念碑。这座露天建筑离华盛顿纪念碑不远。十九尊军人铜像与真人相似,各种姿态仿佛在朝鲜北部作战。纪念墙上刻有阵亡军人的姓名。当我看到纪念墙上的阵亡人数时,我不禁本能地慨叹一声:“他们阵亡的人这么少?”我的儿子立刻惊惧地看我,并质问说:“五万多人死了,你还觉得太少?”在欧洲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子,对生命的价值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是共产党文化与欧美文化区别的特征,不经意间就出现在父子的观念冲突中了。我连忙给他作补充解释,不希望孩子偏离了可贵的人性文化真髓:“爸爸知道中国军人死伤四十万人,其中阵亡十七万人(官方数字),实际上有说五十万人,甚至近百万人。如此相比,当然美军是少得多了。爸爸并不是希望多死人,战争总是跟死亡相伴随的,我们来看这些纪念碑,也是希望永远消灭战争”。
纪念碑的碑文写道:“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无偿的)这是一句意义十分隽永的警句,而且在西方语文中更有一种文词回环之美。含义上相当于中文里“饮水思源”这样的教诲。另一段碑文说:“我们的民族在此纪念她的光荣儿女,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了一个他们素不相识的国家和那些从未谋面的人民。”原来在我们小时候的心目中那些凶神恶煞式的美国大兵竟是在如此正义的口号之下跟志愿军作战的。我回想起我的那一声慨叹里,确实含有相当的悲情。我清晰地记得邻里间的哪一户家庭是抗美援朝的烈属,也知道我的亲友中谁是从朝鲜归来的侦察兵,他饥寒交迫的经历、九死一生的传奇。战争总有胜负,战事总有杀伤。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不宜仅仅站在血缘的立场上评价朝鲜战争,(“抗美援朝”的说法更不科学)。评价一场战争,大致要看战争保卫了什么,抵抗了什么,赢得了什么,做出了那些牺牲。现在历史尘埃落定,基本史实已经廓清:朝鲜战争是金日成长期策划,获得斯大林支持,首先挑起的。它不同于一般的国内战争,因为雅尔塔会谈已经划定了南北界线,各方已经达成和平协议。撕毁协议就是破坏世界和平,(台海两岸没有任何协议)。中国当局支持了金日成的冒险。解放军的三个朝鲜族师入朝,不论其国籍如何,大大加强了金日成军事冒险的实力。美军或联合国军是经过联合国决议派遣,合法执行任务的部队,而中国军队参战反而倒是未经国际认可的单边主义行为。金日成的冒险破坏了二次大战后的和平,志愿军的参战保卫了一个历史上罕见的封建独裁王朝,金日成金正日世袭政权。那里的人民至今饥寒交迫,痛苦万状。而统治集团却是挥霍无度、腐败透顶的流氓政权,发展生产无能,绑架人质、走私毒品、赝造美钞、核武威胁、虐待人民样样专精。美军的干涉保卫了韩国的独立和安全,韩国终于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仅经济上独立与美日竞争,在政治上也独立与美日抗衡,文化上还能独树一帜,令世界刮目相看。战争双方的死伤对比,如前所述。中国在内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又被拖入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人民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直到三年饥荒仍然在偿还苏联债务,即朝鲜战争军费。所谓入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宣传,跟美军发动细菌战争的说法一样,根本都是谎言。(联合国、苏、美的历史档案都已披露)。美国无意侵犯中国大陆,杜鲁门总统要求战事严格局限在朝鲜半岛。美军前线司令麦克阿瑟曾经表露过进犯中国东北的说法,立刻被解除职务,由他人替换。这场战争推动美军第七舰队进驻了台湾海峡,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国际化。但正是美军制止了两岸人民兵戎相见的武力冲突,(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中国人?)无限期地推迟了共产党统治台湾的可能性,(共产党专制根本不意味着解放),为台湾人民提供了日后经济腾飞并逐渐实现民主的根本保障。表面上中美双方打了“平手”。双方回到了原来的三八线。从伤亡上看,悬殊极大。从人民的负担来看,加上三年饥荒非正常死亡的三千五百万人,中国的牺牲极大,极不值得。再加上朝鲜的博物馆、教科书都避讳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说是金氏父子和本国军民的功劳。这流血牺牲的代价更加打上了问号。国内的一些人不惜粉饰这场战争,说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尊严,警告了外国侵略者云云。一个本来贫穷老实的汉子,受恶人挑唆去做帮凶,支持了一个无赖,跟警察打了一架,破财伤身,仍回原来的地方。谈得上什么尊严?到底谁是侵略者?
对于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志愿军将士,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人民的子弟,是被驱遣的牺牲。由于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谈不上是什么“最可爱的人”。但是他们的战例战功依旧将载入民族军事的史册。他们的伤残应该获得抚恤。被俘的志愿军官兵,不论是投奔台湾获得自由权利的一万四千七百十五人,还是坚持回国结果被处死或被长期整肃的七千人,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身后的姓名和魂灵,都应该得到后人的超度。就像联邦德国政府并不认同俾斯麦、希特勒时期的对外战争,但是对于纳粹时期的伤残军人和家属依然给予抚恤。德国政府也不刻意平毁前代战争阵亡将士的纪念建筑。我居住的城市Siegburg是德国的一座小城。城中心有一座纪念碑,百年沧桑过去,依然绿树环绕。博物馆的照片说明十分发人深省:“此碑塔纪念的是1870/1871年间德法战争中殒命的军人,本市壮丁也尽在其中。在这场荒谬战事之中共有13900名法国人和41000名德国人丧生。一切皆已尽成历史:如今法国的诺京特普拉茨被接纳为本市之伙伴城市,本市还与波兰、葡萄牙、希腊和土耳其持有固定友好关系。”这短短的说明,既表达了对死者生命的悲悼,遣用“荒谬”Wahnsinn一词又跟历史上的民族主义癫狂划清了界限。当我从这座碑塔旁边走过,常常想到,中国知识界也应如此冷静地看待历史。什么时候中国的史书描写国共之间的许多战事和抗美援朝时用上了“荒谬”这样的定语,我们民族的整体思维大概已上到了新的台阶。
到,中国知识界也应如此冷静地看待历史。什么时候中国的史书描写国共之间的许多战事和抗美援朝时用上了“荒谬”这样的定语,我们民族的整体思维大概已上到了新的台阶。
首发民主中国
力虹:爱琴海事件全程回溯之战斗正酣(上)
围绕着“烽烟滚滚”的爱琴海事件,从各个战线上都传来了网友们坚持不懈的呐喊声!网站被封杀,“封网凶手”的犯罪理由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3月16日,一位原《爱琴海》论坛版主以“新观察家”的笔名,在《博讯》主页上,发表了这篇文章:
从“爱琴海事件”官方说法看官方嘴脸
(博讯2006年3月16日)
作者:新观察家
3月15日消费者维权日这一天,终于看到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和省通讯管理局发表在博讯自由发稿区对“爱琴海事件”的回应。要知道,这是在爱琴海网民发起“维权声援团”并发布第一号通告、公布这两个部门办公电话的第三天。
选择在3.15这个日子,官方的意图当然是为了在消费者维权层面做出回击,这显然也是为了针对“爱琴海维权声援团”的维权诉求。先不管这场维权战在法律层面上打不打得下去,我们先不妨来看看“官方说法”都说了些什么。
官方说法:3月9日,得知 “爱琴海” 网站被浙江省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停止接入服务;近观网络,看到少数人借机炒作,散布不实之词,蒙骗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
“爱琴海”网站系杭州爱琴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试运行于2005年9月28日。该网站自运行以来,从未向有关主管部门申报登载新闻资质,却大量转发境内外时政新闻报道。
新观察家:开篇的口气似乎想冒充一个局外之人来谈这件事,假惺惺用了“得知”二字,明明自己干的好事,怎么变成人家告诉你的了呢?而且是封杀爱琴海网的当天就“得知”啊。还有啊,这个“近观网络”,给人感觉好像是每天无所事事才到海外网站逛逛似的,其实是每天都盯着的吧。爱琴海网民既然突遭大棒网站被封,当然要喊疼的啦,难道挨了打还一声不吭?怎么就成了“借机炒作”了呢?“散布不实之词,蒙骗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注意了,这可是浙江省政府新闻官的措辞啊!在新闻官的眼中,知道些事情的网民,都是不明真相的、缺乏判断力的、需要政府来正确引导的。
再看第二段,是突然换了脸色和口吻,既然对爱琴海网的底子知道得这么清楚,刚刚就不该装作外人嘛。至于“向有关主管部门申报登载新闻资质”,这样的空话我看就算了,怎么申报啊,民间办独立于官方的网站要要申报登载新闻资质,那不是与虎谋皮是什么?再说了,在这个没有《新闻法》的国家,为什么爱琴海网要“大量转发境内外时政新闻报道”呢,不就是因为新闻管制吗,网民看不到很多时政新闻报道吗,否则,网民不如直接去看了,为什么要转发啊?既然爱琴海网设了讨论国内外时政新闻的论坛,不转发些大陆地区看不到的新闻来,叫网友讨论什么啊?
官方说法: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于联合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第5条明确指出: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 “爱琴海”网站严重违反了这一规定,它被关闭,是情理之中的事。需要指出的是,该网站的主办者对此早有意识,在向有关部门备案时所提供的电话和地址均是虚假的。他从办站伊始,就在有意逃避有关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
新观察家:这个规定的出台真是十分的及时,自那个日期之后,封杀或整治了多少生机勃勃的论坛!至于“它被关闭,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样的话也说得出口,不具备新闻官员的职业素质哦。情理之中的事情多了,封杀一个网站还用得了情与理吗,新闻官员应该这样说:“爱琴海”网站严重违反了这一规定,故关闭之。多爽快,这样免得上级领导批评你在工作中滥用私情啊。网主对办这个网站带来的人身风险确实“早有意识”,备案时就报了假电话假地址,以免网破人亡,在当前这种网络管制的大气候下,谁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啊?
官方说法:中国各级政府对发展互联网持积极态度,并致力于为发展互联网创造良好的环境。正是这种积极管理,使中国的互联网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有67万家多网站,是世界上开办网站较多的国家;浙江省也有7万多家网站,是中国各省中开办网站最多的省份之一。在这一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是成绩和问题共存。《纽约时报》3月8日曾刊载过一篇长文,文章写道:“对中国的网民来说﹐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兴旺的大市场﹐其中包括那些只想把消费者变成受害人的骗子艺术家﹑石油贩子还有核心犯罪分子。他们在在网上兜售起毒品﹑色情﹑偷来的汽车﹑武器﹐甚至还有供来移植的人体器官,也包括一些违法的服务。”一些人的违法活动已引起中国公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迫切要求政府加强管理,打击那些非法网站。为此,中国政府制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互联网进行依法管理。现在,“爱琴海”网站主办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避而不谈,不去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求改进,却心存抵触,恶意炒作,打着“扼杀言论自由”的幌子到处喊冤叫屈,企图蒙蔽一些不明真相人,博取违法无理的“同情”,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新观察家:听听,听听,网络发展迅速一下子就成了政绩,是政府“积极管理”的结果。但是,敬爱的新闻官,当你说到中国互联网的“问题”时,请直言也是自己“积极管理”的结果行不?怎么想到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呢,人家可是世界大报啊,可以有美国的新闻法保障的、在新闻独立与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被你这么片言只语地一引用,再被你擅自在报道后面加上“已引起中国公众的强烈不满”、“为此,中国政府制订颁布了”,俨然是《纽约时报》在影响中国政府,这不成了人家美国报纸的功劳了么?再说了,人家《纽约时报》报道的网上兜售毒品﹑色情﹑赃车﹑武器、人体器官等等,爱琴海网站可是一点边都没沾。该网站不就是在两会期间依然探讨国家民生、民主宪政、针砭时弊么,怎么人家《纽约时报》忘了报道这些了呢?作为一个新闻官员,你可不能这么拿来就用哦,否则,你可真的成了“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了。
官方说法:依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关闭违法网站,是国际通行做法。在立法上,德国制订过《信息与通讯服务法》,澳大利亚制订过《互联网审查法》,美国先后制订过《传播净化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在司法上,德国依法关闭了宣扬纳粹思想的网站,法国法院曾判法国雅虎拍卖纳粹物品为违法,美国去年也关闭过非法下载影片的网站。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对“爱琴海”网站进行处罚,制止其违法行为,不应受到指责,而应得到肯定。
新观察家:你说的违法网站的“违法”,应该就是你上面引述《纽约时报》报道的网上违法行为以及这里所说的宣扬纳粹拍卖纳粹物品、非法下载影片侵犯知识产权吧,不是爱琴海网关注国家民生、民主宪政、针砭时弊的行为吧,因为国际通行做法中,可没有“不许议论国家大事”这一条哦。你这么喜欢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的法律,可研究过他们的民主制度?这几个国家可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民主自由国家,你这么喜欢拿来比较,心里不发虚?爱琴海网因为议论时政而被封杀,“不应受到指责,而应得到肯定”?你真是吃了豹子胆了,连温总理在两会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都感谢几十万网民的建议和鞭策,你竟然唱起了反调,我看你这小小的乌纱帽是不想戴了!
官方说法:中国是世界上网民言论空间最宽松的国家之一。一份针对亚、欧、北美、澳洲等地区20多个国家50多个世界著名英文媒体网站的调查显示,只有雅虎新闻、印度时报等5家媒体网站开设了新闻跟贴功能。在中国,但凡发布新闻的网站都有新闻跟贴功能,网民可以即时的发表自己对某条新闻的看法。因“爱琴海”网站被依法关闭,就指责中国没有“言论自由”、打压“言论自由”,不符合客观事实,是站不住脚的谎言。
新观察家:“中国是世界上网民言论空间最宽松的国家之一”,作为新闻官员,你心里知道说这样的话其实是不合适的。当整个世界都在报道中国政府花巨资筑网上长城对网络实行最强有力的管制的当前,当两名国外媒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向温总理提出网络言论自由问题的当前,当爱琴海网以及成千上百个网站或论坛被封杀或整治的当前,竟说出这么不要脸的话来!我真的有点生气了。我突然想到一句很好的话送给你:中国政府的新闻官一说言论自由,全世界都笑了。而你还振振有词地举出新闻跟帖动能来作为佐证,因为你当然知道大陆地区的报纸、网站在你们的掌控之中每天都在报道什么,有什么好跟贴讨论的。就拿浙江来说,去年东阳村民抗议化工厂污染、警察打死多人的新闻,你们不是严密封锁了么?还有长兴村民反对蓄电池厂污染烧毁厂房、警察抓走四十几个村民至今还有村民在牢里的事,你们给报道了么?还有今年1月13日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史久武在省府大院里跳楼自杀的新闻,你们当时不是忙得一团糟要封锁媒体采访么?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你还敢说没有打压言论自由!
官方说法:3月14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有关互联网问题时指出,按照中国《宪法》规定的原则,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中国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也倡导互联网业界实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网站要传播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群众,更不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规范作为职业道德,应该得到遵守。温家宝总理的这番话,既说出了中国政府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准则,也说出了广大公众和网络从业人员的心声。依法自律,是一个合格网络从业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爱琴海”网站主办者,既不依法又不自律,不具备一个现代社会合格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这样一个不合格的从业者,必然要被社会所抛弃;如果为这样一个不合格的从业者喊冤叫屈,实在是有悖法理和良知。
新观察家:你刚才跟温总理唱反调,现在又来引用他的“指出”,你真是“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啊!人家是作为总理的身份接受境外媒体采访,主要说了什么你听明白了没有?人家说的大意是:国家利益高于言论自由。这番话已经受到许多国际新闻媒体的指责,你还敢说“说出了广大公众和网络从业人员的心声”?!另外,千万记得一点,作为政府官员,你代表的只是某政府部门,代表不了广大公众和网络从业人员,懂吗?还有,“必然要被社会所抛弃”这样的话,我怎么听起来这么像上个世纪那场文化灾难中的批斗啊。对了,你多大了?你自认为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可做过几篇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可在什么门户网站做过新闻编辑?你口口声声“依法自律”,可懂得我国宪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可懂得国际人权公约,可懂得新闻的独立与自由法则?不跟你多费口舌了,我看你才是“必然要被社会所抛弃”的料!不但被社会,还要被这世界上每一个懂法理有良知的人所抛弃!(完)
诗人林辉,作为爱琴海网站的创办人和出资人,继3月16日发表《让政治还原成每一个人的政治》之后,又在《观察》发表了长文《爱琴海,不是围墙中的海
》,通过对网站创办前后的回顾,进一步阐述了对当前发生的爱琴海事件的态度与立场──
爱琴海,不是围墙中的海
(观察3.16./博讯3.17.)
爱琴海网的诞生
对于熟悉爱琴海文明和欧洲文明的人来说,谁都知道我们取名爱琴海的意义。对于对中国国情有着真实认知的海内外人士来说,谁都知道我们办这样一个网站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不曾想通过爱琴海网来实现什么“别有用心”的目的,我们一直努力着去公开且坦荡地告诉网民告诉全世界:我们需要不断进步!
在近、当代中国,“进步”则体现为社会的健康、文明的质量、自由民主的宪政制度,所以我们的核心宗旨是:“关切民族健康发展、呼唤自由民主精神、凝聚中国新文化力量”。基于我们的认识和身份,我们希望从大文化的层面上促进我们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蜕变,我们也发现一个民族的进步,根本体现为文化的进步、价值观的提升。
在当前的中国,进步要求我们敢于说出真话,除了人性的力量要求我们这样做,从诗性的角度也莫不如是。诗歌本身是存在的语言,它不受意识形态的障碍;诗歌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厚颜无耻型的歌功颂德。
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在2005年8月先试行推出了论坛,继而是博客,并最终在9月28日推出了主页。虽然我们的人力财力非常有限,但是我们坚持以一个非营利性网站的品德面向世界,在网络财富风起云涌的时代、在IT神话不断美饰中国互联网的今天,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更需要的是真理的传播,而不是商业的泛滥,甚至商业与强权的结合。
爱琴海网的发展
在建网伊始,诗人力虹直接参与了战略性架构工作并出任总编辑。力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诚实的真理传播者。由于他的非凡努力,一大批作家、诗人、艺术家、学者、网络评论人士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成为爱琴海网的共同主人。
在爱琴海的如诗时光中,让我们感谢他们对中国互联网文化或真理传播的贡献:北岛、邵燕祥、王燕生、芒克、潘维、伊甸、赵健雄、力虹、默默、张炜、沈泽宜、傅天虹、林静、泉子、何家炜、李浔、胡加平、泰王、浪子、维庸、江弱水、胡志毅、瓦瓦、小雨、柳营、郁雯、姚仁磊、陈永苗、李大苗、于仲达、羽戈、南方在野、天理、CHTIS、野渡、废话一筐、旷野孤狼、陈峰、黄秋远……他们,都是当今中国非常优秀的人。其中,当潘维写信给北岛时,北岛先生极其难得地答应了担任网站的文化艺术总顾问,并在爱琴海网中建立了博客,由于工作繁忙,日常上传工作则由网站工作人员有幸代劳,我们说北岛是伟大的,更多的年轻网民争相阅读北岛的新作与旧作;被誉称“朦胧诗教父”的王燕生先生自2005年8月爱琴海网之旅归京后与著名学者、诗人邵燕祥先生郑重谈及爱琴海网,邵先生欣然同意与王燕生老师一道受邀担任网站顾问。
爱琴海网致力于中国新文化力量的凝聚,及时上传国内文化界的民间活动,发表作家诗人们的优秀作品、提携新生代文学青年,并面向海内外在2005年底举行“爱琴海杯•80后诗歌大奖赛”,在2006年初举办“绝望与希望――我看中国”杂文大赛,参与者甚多。其实早在2005年上半年,爱琴海网的前身“每日东方网”就举办了诗歌与散文比赛,以上所有比赛均不受任何费用,并发(或拟发)以奖金、证书。由于封杀,最近的两个文化活动将无法继续。同样的,爱琴海网与香港银河出版社联手的“中国桂冠诗丛计划”也被迫搁浅。
爱琴海网同样致力于对社会现实和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在网站主页重要位置及时转发或发表各地的受封锁事件,大量转发刘晓波、余杰、龙应台、秦晖、何清涟、王怡等人的力作大篇,及时转发了“冰点”事件的重要消息与篇章、王宾雁先生的消息与篇章以及高智晟写给母亲的信,首页的每周评论、专题专访、民间立场、思想前沿、时代导读、汉诗天空等栏目受到了网民们的喜爱。网站论坛同样开思想自由之风气、纳百川之观点,畅所欲言,有容乃大,其中蓝色道路、民间立场、宪政天道、文化批判、海上风云等栏目演绎着爱琴海的蔚蓝和自由。正是鉴于以上的原因和努力,爱琴海网迅速在中文人文网站中突颖而出,大批在原逗留网站备受意识形态箝制的精英网民们迅速齐汇爱琴海,欣欣向荣、真言广开的氛围自是点燃了有关主管部门的眼睛。
当爱琴海网第一次被封杀时,有关部门的指责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冰点事件的文章,要求予以删除;第二次被封杀时,有关部门特别指出了爱琴海网论坛的蓝色道路栏目,指责部分贴子过于敏感;直至第三次以新闻办出面的“终极封杀”,以大量报道、转贴了海外的新闻报道、含有大量非法不良信息为由。当日,网站总编辑力虹去电交涉,并试图沟通商榷,遭到官僚主义式的寒冷回应。
对封杀的意见
作为爱琴海网站的站长,我有必要就封杀回答一二。
一、 不合程序的关闭
爱琴海网依法取得中国信息产业部的备案,于2006年1月16日获得合法的ICP号:浙ICP备06003452号。备案过程中署有电话、地址、主办人名称、EMAIL。由于办公地点搬迁,原电话和地址确实无从查起,但是有关部门在突然封杀前并没有通过存在的途径——EMAIL向本网下达通知,更不必说商榷与异议。颇为可笑的是,恰恰是在封网后,收到关于“备案号已撤销成功”的仅此一句话。言下之意,没有了ICP号,网站自然就不合法了。有关部门的行为明显是不符合程序的。既然不合程序,那么该ICP号今后仍然是有效的,不需要再另行申请。
二、 不合人性的封杀
所谓转发或报道新闻,貌似不合法,但要看该法是否符合人性的原则、民众的利益,而不是“绑架”了民众的利益并自居代言人。言论与传播的自由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只要传播的内容与方式不危害国家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基本伦理。众所周知,我们民众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尊重与保护,新闻自由也还在开放与解禁的过程中,我认为现在要谈的不是合不合法的问题,而是上层建筑先自我反省法的精神和法律的内容是否尊重了人性和时代潮流,认清一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本质区别。对于博讯网上出现的一篇“官方说法”的文章,由于文章并未署名,我只能把它看作意图代表官方的说法,或者理解为挑泼“官方”与网站的关系;对于该文中出现的隐藏威胁之嫌的语句,我也只能一笑了之,因为,我们向来是坦荡的,透明的,也不害怕威胁。
三、 不合情理的举动
正像刘晓波先生说的,爱琴海网其实还是比较温和的一个网站。其实我本人也是比较温和的,当然这是一种坚定的温和,也即立场和态度是坚定的,处理事情是温和的。我相信现代政治也应该是一种温和的坚定,对话沟通,绞合中推动。爱琴海网到封杀为止,至少还是在现行的宪法框架内进行的,不传播黄、赌、毒,不传播暴力与恐怖,不传播民族自决与领土分割,按意识形态的行话来说,就是“人民内部矛盾”,理应与网站日常管理者沟通解决,或以行政方式予以“劝戒”,提出要求。如此匆匆封杀,只会让公众觉得你心虚理亏。
四、 不合潮流的规则
一个现代的法治政府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不要落时代地认为政府只是代表权力,甚至代表极权。应更多、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对得起这份“租借的权力”。也就是说,有关部门应该也必须负责任地与我们网站沟通,同时,网站也要为注册网友尤其是博客用户负责。我们是非营利性的网站,尚如此把对方的利益牵挂在心头,更何况你们是拿纳税人的工资呢。我不希望让爱琴海的封杀事件成为你们意识中的“政治事件”,这对双方都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虽然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被认做是政治事件。我希望在程序的路线上、在宽容发展的氛围中、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妥善处理,或许这只能是我的希望而已,主要要看主管部门或当局的“胸襟”与“思想”了。由于《冰点》尚属体制内的刊物,封杀后重新开启,当局更不应厚此薄彼,背上一个“党同伐异”的形象。(完)
针对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封网恶行,林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与立场蕴涵在冷静、理性之中,宣布此举实为“一、不合程序的关闭,二、 不合人性的封杀,三、 不合情理的举动,四、 不合潮流的规则。”这是爱琴海网站自3月9日被强行关闭以来,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网站对肇事人和公众首次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
2006.6.22.宁波
—–《民主论坛》首发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关于郭起真的紧急行动通报
|
紧急行动网络 2006年6月21日 06年6月第24号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严重关注拘押网络作家郭起真,据报道,自2006年5月12日,他就因批评作品和倡导民主活动被控以颠覆罪遭到拘押。据说,郭健康恶化且得不到相应的照料。国际笔会认为关押记者郭起真违反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根据笔会消息,2006年5月12日,网络异议分子郭起真在自己的家中被捕,并于2006年6月8日被控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他的被捕似乎与他参加自2006年2月4日起,由倡导民主者们为抗议中国侵犯人权而发起的接力绝食活动有关。相信该指控基于他在海外网站上所发表的反政府文章。 郭目前被关押在中国中部河北省沧州第二看守所,家人无法与其见面。有报道说, 他断了一条腿,并且心理脆弱,其中原因笔会尚不清楚。据说,他所关押的看守所里对他缺乏相应的治疗条件。 请发出呼吁: ——抗议拘押网络作家郭起真,呼吁根据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表达对他健康的严重关切,强烈呼吁在他被拘押期间,尊重他的基本权利,充分准许他与家人见面,以及一切必要的治疗。 呼吁书寄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邮政编码10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邮政编码100726 (请注意:中国当局没有传真号码,建议将呼吁书的复印件给你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请他们寄出呼吁书,并欢迎提出任何意见) 有关进一步消息,请联系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的Cathy McCann, 地址: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电话:+ 44 (0) 20 7405 0338, 传真:+44 (0) 20 7405 03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根据英文原稿翻译) |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关于阳小青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的紧急行动通报
|
紧急行动网络 2006年6月20日 06年第18号第1次补充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抗议记者阳小青因报道官员腐败于2006年6月15日被以敲诈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国际笔会认为关押记者阳小青违反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2006年1月22日,《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阳小青在调查与报道隆回县官员涉嫌腐败后,被湖南省隆回县安全局拘捕。据阳的妻子龚杰说,被捕前,阳曾受到当地官员的威胁与恐吓,并躲藏了好几个月。 阳被指控为在向隆回县官员敲诈80万元(10万美元)不成后,在互联网上张贴诽谤文章。据认,他的被关押与他2005年5月所写的两篇县官员在出售一家国营企业中涉嫌的腐败文章有关。据他的律师说,当局无法提供任何指控他的证据。 阳现被关押在湖南省隆回县看守所,据说,自从被拘后,他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据说,他已被诊断患有乙型肝炎,也有报道说,他身上一个未获确诊的瘤无法得到治疗。 请发出呼吁: ——抗议拘押记者阳小青,呼吁根据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表达对他健康的严重关切,强烈呼吁在他被拘押期间,尊重他的基本权利,充分准许他与家人见面,以及一切必要的治疗。 呼吁书寄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邮政编码10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邮政编码100726 (请注意:中国当局没有传真号码,建议将呼吁书的复印件给你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请他们寄出呼吁书,并欢迎提出任何意见) 有关进一步消息,请联系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的Cathy McCann, 地址: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电话:+ 44 (0) 20 7405 0338, 传真:+44 (0) 20 7405 03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根据英文原稿翻译) |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关于郭起真的紧急行动通报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关于郭起真的紧急行动通报 |
紧急行动网络 2006年6月21日 06年6月第24号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严重关注拘押网络作家郭起真,据报道,自2006年5月12日,他就因批评作品和倡导民主活动被控以颠覆罪遭到拘押。据说,郭健康恶化且得不到相应的照料。国际笔会认为关押记者郭起真违反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根据笔会消息,2006年5月12日,网络异议分子郭起真在自己的家中被捕,并于2006年6月8日被控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他的被捕似乎与他参加自2006年2月4日起,由倡导民主者们为抗议中国侵犯人权而发起的接力绝食活动有关。相信该指控基于他在海外网站上所发表的反政府文章。 郭目前被关押在中国中部河北省沧州第二看守所,家人无法与其见面。有报道说, 他断了一条腿,并且心理脆弱,其中原因笔会尚不清楚。据说,他所关押的看守所里对他缺乏相应的治疗条件。 请发出呼吁: ——抗议拘押网络作家郭起真,呼吁根据中国1998年已成为签约者之一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立即无条件释放他; ——表达对他健康的严重关切,强烈呼吁在他被拘押期间,尊重他的基本权利,充分准许他与家人见面,以及一切必要的治疗。 呼吁书寄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邮政编码10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邮政编码100726 (请注意:中国当局没有传真号码,建议将呼吁书的复印件给你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请他们寄出呼吁书,并欢迎提出任何意见) 有关进一步消息,请联系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的Cathy McCann, 地址: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电话:+ 44 (0) 20 7405 0338, 传真:+44 (0) 20 7405 0339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根据英文原稿翻译) |
林辉:童年·死亡·宇宙
前段时间,从童年开始、后来消失的对死亡的恐惧感突然又开始纠缠着我。不久前,霍金来到中国演讲《宇宙的起源》,同样地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自从有记忆开始,我便害怕死亡,时不时地想到人之必死就心碎,一直延续到16岁的一个突然的时间。先说说那个突然的时间。1986年我从县初中毕业没有考上本校的高中,那时政策是不允许复读的,便通过一个远房表哥的关系安插到一所邻县的初三去跟读,还特地改了名字,非常地保密,那个远房表哥就是那所中学的教导主任兼我这个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有一天晚自修,我坐在靠教室后门的座位,门上有个银元大小的洞,我贴近那个洞眼向外张望,猛然发现一只黑乎乎的大眼也正贴着洞眼外侧向里观看,一刹那我彷佛被电击了一下,内心一阵恐惧,然而自此以后,我对死亡的恐惧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对星空是那么的充满好奇,对人的存在包括自我的存在是那么的好奇与怀疑。我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便有一种奇怪的情绪,当有人具体地指称我是由父母两个人结合生下来的时候,我内心里却反常地予以否认,我总认为我不是人生产下来的。当然我明白自己的心理,我完全地承认自己是父母所生的事实,可我总觉得人应该来自更神秘的世界,来自看不见的抽象的事物。我在想那星空究竟都有些什么,有多大,是怎么产生的,又将会怎样变化,将会走到哪里去,我如何才能上去探个究竟。六、七岁的我自然还不知道“宇宙”这个名词。
我的童年几乎没有小伙伴,更多的是一个人混沌地坐着。我幻想着回到过去,回到古代甚至更加遥远的时代,幻想着到将来甚至遥远的无法想象的将来去,那时我坚信时空隧道是存在的,只要找到了,我可以一侧身就进入唐朝。
死亡啊,整整纠缠着我的童年和少年。我无法言说那是怎样的一种惊恐和无奈。肝肠寸断、五脏俱碎、身心冰凉都不能形容那种伤心。于是童年的时候我便抱有一种侥幸的幻想,在我死之前发明或找到长生不老的药物,我强烈地需要存在下去,有所知觉与行动地存在着。当然我并不是怕死,在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当诗人默默听完我的故事后,他说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是出于对失去的一种恐惧,越是你这样的人反倒越不害怕具体的死亡。或许他说对了一半。
宇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人类是如此的好奇。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一种求知的欲望,因为不了解所以更想着要去了解它;也不仅仅是因为无奈与痛苦,而转向那不可企及的世界,去寻求心灵的另一个空间和力量的源泉。
我认为人和宇宙是不可分割的,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即来自人之外的我们所称的宇宙。那些共同的元素构成了人类,我们的心便也因此与之产生着信息的对应。也所以我们本来是无限的部分,但却在活着的时候成为有限的内容,而在有限的时候妄图成为无限,或了解无限的真知,必将意味着有限的爆破。
哪里是我们的家,宇宙才是我们的家,无限无界才是我们的家。当我们在地球上生存、建立国家,我们的无限性便几乎趋向于零。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有限的社会中维持整体的有限性,我们的悲哀也就从此产生。
当地心说被推翻时,教会极其恐慌,因为这将推翻他们的地位。可是日心说照样可以给世俗的暴君提供理论,所有的行星都是一圈一圈地围绕着太阳转,卫星又围绕着行星转。及至太阳系又围绕着银心转。但太阳系、银河系在宇宙中又是多么渺小、多么有限。如果宇宙还有一个宇心的话,那宇宙必定是要崩溃的,任何围绕一个核心在转的事物都挣脱不了它的有限性。
当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其实是有开始的,我们的宇宙源自大爆炸或数次大爆炸,这仅仅是指我们所在的宇宙,而真正的更大的宇宙呢?它是无限的。它就是无。我们本身是来自无限的,本身也是这无的一部分,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在无中是没有任何等级的关系的。我看那些暴政、极权是如此的荒唐,如此地看轻着它们。同时我又对人类的终极未来是那么的悲哀,因为只要还是人类,便摆脱不了这有限性,便还是有。假如霍金以及所有的科学家们,仅仅是在探索着那有限的有一个起点的宇宙,那么所有的努力也只能是努力,只能让人类离比自己更高的生命更近而已。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这无限又是来自哪里?无限是来自无限还是有限?是的谁也没有能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就是有限,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永远不可能去回答,只要整个人类还活着(存在),也永远回答不了。
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便没有谁来创造,是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是谁创造了宇宙,有没有一个上帝,虽然他可以不是任何具体的事物,只是一种力。而上帝又来自何处?所以在有限的人类中,即使有上帝存在,我们也是无法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更不能感知到上帝的存在。我们所认为上帝的存在,那只是由于我们的弱小而产生的幻觉。
即使有这样的上帝存在,它也不可能支配人类,这样的支配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人类的渺小在上帝的力量内根本可以算是忽略不计的渺小。人类的过程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的希望,那就是比人类文明要先进的那些地外文明。可是地外文明也是有限的,它或许能给人类以一定的希望,也可能是痛苦和毁灭。我们那么积极地寻求着地外文明,说穿了也不过是多了一个进步或衰退的过程,当然这过程足以让任何一代人可以很容易地打发时光。
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宇宙本身,就是一切,一切就是宇宙。那些苦楚的、欣喜的、模糊的、清晰的人类的记忆就是因为时间的存在。时间永远不会消失,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对于人类来说只是一种属于人类的记忆。我们有时候觉得时间过去了,又来了,向我们走近,又向我们走远。它不是单线的,没有形状和流程,时间是一种虚无,笼罩着包含着一切。我们就是时间的一部分。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因为人还活着,无法摆脱人类的有限性,他还在眷恋着有限的事物;而当人能免于死亡的恐惧,成为时间的一部分,却是因为人类的先天的无限性在起作用。在一个人身上,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在折磨着人,当有限性占主导的时候,我们便沉迷于社会,当无限性偶尔抬头的时候,我们便厌倦着社会,而当我们厌倦着社会时,我们又会害怕死亡的来临,毕竟厌倦只是厌倦,我们无法失去它,也就是无法摆脱我们身上更大的有限性。
对于我们常常提到的人性,便是这有限性的集中体现,人性的悲哀和弱点是必然的,也正因此我宽容着一切;但人性的源头有一定的无限性,有人称之为神性,所以我们反对以人性的弱点来对付人性,也正因此我鄙视着一切,面对着一切。
我们在无限性中存在,又不断催生、丰满着无限性,而对于孩童来说,有限性的作用却大为有限,根本的有限性是人类共同的有限性,更多的有限性是文化的有限性。我不喜欢在文章中引经据典,尽量以原生性的日常话语来说写,就是看穿了这文化的有限性,并且不希望以有限催生更多的有限。也所以我更多的选择沉默,尽可能地靠近问心无愧,我知道张狂和名利只是让我们的有限性更加无药可救,更加地贴近了肉体的感观。
我们只是一个有限的人,我们的有限性会在不同的时间呈现不同的大小。在这不同的有限性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和个人,构成的国家是有限的,人类是有限的,那些独裁者妄图建立他的无限威严和利益是多么的可笑,它所谓的无限的力量又是多么的不懈一击,只要我们都以一颗有限的心去看穿它的有限,用我们人性中尚存的无限去逼出它背后的无限,那么它有限的钢铁外衣便会脱落,而一旦浮现出它的无限性,无限与无限之间便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了,于是我们就重新生活在服从于无限性的制约共存的有限中了。
所以,民运人士、法轮功学员、千家万户受迫害的民众们,我要离你们远一点,让我的有限性离你们的有限性远一点,只有保持着足够的距离,我才能更好地爱你们,我们都是时间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互相之间的无序的无限。但是,民运人士、法轮功学员、千家万户受迫害的民众们,我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都是时间的一部分,都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一部分,都是死亡来临之前和来临之后的一部分,都是独裁者钢铁外衣之外的无限的一部分,我必须要认真地爱你们,也就是爱自己,也就是爱着无。
2006/6/22
阿尔弗雷德友谊新闻奖学金
阿尔弗雷德友谊新闻奖学金(ALFRED FRIENDLY PRESS FELLOWSHIPS)
阿尔弗雷德友谊新闻奖学金(Alfred Friendly Press Fellowships,简称AFPF)邀请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记者和新闻工作者申请2007年的项目。本奖将发给十名文字工作记者,邀请他们到美国来深度实习美国文字媒体的专业知识。此项目从三月开始到九月结束,向年龄在25到35岁之间的记者和新闻工作者开放。
奖学金包括到美国的旅费和在美国的旅行费用、住房费用、保险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另外还可以获得申请签证方面的帮助。
2007年的项目从三月中旬开始,先在华盛顿培训两周,其后五个月就在美国全国的新闻社担任实习记者。九月份回到华盛顿总结四天,然后返回本国。
要取得申请资格,申请人必须有至少三年的文字媒体的专业记者的工作经验,必须能有出色的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而且他们也必须是目前在一个本国的非官方的独立媒体工作的记者。
申请截止期为2006年9月1日.
?????áo÷?Quhttp://www.pressfellowships.org/
ALFRED FRIENDLY PRESS FELLOWSHIPS
The Alfred Friendly Press Fellowships (AFPF) invites journalis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apply for the 2007 fellowship programme, which brings roughly 10 print journal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an in-depth,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American print media.
The programme runs from mid-March to September and is open to journalists between the ages of 25 and 35.
Each fellowship covers travel expenses to the United States; all travel related to the fellowship; housing; insurance; a monthly stipend for living expenses; and assistance in obtaining visas.
Fellows begin the programme in mid-March of 2007 with a two-week orientation session in Washington, D.C., after which they spend the next five months working as staff reporters in news rooms across the country. In September, fellows return to Washington, D.C. for four days before going back to their home country.
To be eligible for the fellowships, applicants must have at least three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s a journalist for print media, and must have an excellent command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They must also be currently working with an independent print media organisation in the country of their citizenship.
Applications are due on 1 September 2006.
For full details, visit: http://www.pressfellowships.org/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束星北给玻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玻尔回去后,不断收到上海几所大学和浙江大学师生的信笺,多为探讨物理学上的有关问题。也有些师生向他请教、询问到国外深造学习的途径,有的则直接让他帮忙介绍。对于这些要求,玻尔的回答千篇一律;中国有束星北、王淦昌这么好的物理学家,你们为什么还要跑到外边去学习物理呢?”
“束先生得知其情(束先生当时与苏步青住邻居,消息是其妻子苏松本告诉他的),先去稳定了苏步青的情绪,而后就闯进了设在院办的运动核心小组办公室。据称,当他怒气冲冲地闯进办公室时,节约委员会主任正在和人谈话,他冲着那人说,你知道苏步青是什么人吗?你们算个什么东西。还没等那主任醒过神来,揪鸡似的,上去就把他从椅子上揪起来,一拳打过去,那主任就被打得鼻口蹿血,摔出好几米开外。
苏步青解脱了,束先生却因殴打革命干部,抗拒“运动”,成为浙江大学斗争批判的罪魁”
“束先生与华校长的“论战”越演越烈,以至在一次华校长主讲的“大课”上,当他不点名地批判了束星北糊涂观点认识,强调马列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时,束先生也站起来当众喊道:自然科学第一,马列主义哲学第二。”
“束星北反革命斗争大会
时间 1955.8.13
地点 大众礼堂
1、主席概括说明束星北的反革命行为及其在运动中不老实的态度(群众愤怒地一致要求束星北站起来,束仍然安坐,怒容满面。。。。
。。。。。
15、欧阳某某:束星北是国民党高级特务,一贯毒害青年,破坏教学。
16、李某某:今天是镇压反革命的斗争,就是要识破束星北真正面目,他的(真正面目)是大资本家、流氓头子,不是科学家。华岗在俱乐部宴请老教师时,我亲眼看到他借酒装疯卖傻,谩骂党的领导,说华岗校长就是与他作对。
。。。。。
崔教务长:今天大会上可以看出束星北面目,看出他对揭发批判的态度。群众给他机会要他交待,但他却顽抗狡辩。我代表党委宣布他停职反省。(几个人冲上去强摘下他的校徽)⑧
。。。。。
⑧据束星北档案资料第二卷第24-32页。”
以上均摘自作家出版社版刘海军著《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束星北档案》一书。刻下手头无书,只能引自新浪读书频道的连载了(网址为http://book.sina.com.cn/nzt/cha/1106641478_fileofshuxingbei/index.shtml)前三件事情的时间分别为1937年;解放初“三反运动”期间;五十年代中期。
下面也非系统的读后感,只打算剪剪贴贴,转点史料。间或一二句议论也无非“如虫雕木,偶尔成文”吧。
束星北这个名字给我留下印象,是在00年前后,于一家书店里看到过他写的《狭义相对论》,降价处理的旧书了,似乎还是80年代出的吧。在店里翻看,很吃惊,内容的深度,印象里,中国学者写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张宗燧先生的《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可以一比。后来阴差阳错,书终究没买成,连束星北这个名字也渐渐模糊起来,
但记得他是李政道的老师—–直到最近看到这本《束星北档案》。
插开一句,张宗燧先生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剑桥的博士,50年代的学部委员,69年夫妻双双自尽。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乃父张东荪先生“特务案”的株连?(当然,我只是猜测)张宗燧的兄长,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张宗炳便是因张东荪案而死的。在57年反右之前,我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朋友中,挨了重版的,要数梁漱溟和张东荪了,梁漱溟阙叔孙通之智,效辕固生之愚,在本朝太祖驾前肆言无忌,遂闭门思过。其自反而缩,万人吾往之风骨倒是“当时物议朱云小,后日声名白日悬”。而东荪先生一件莫名其妙的“美国特务”案,家毁人亡,可怜今天平反归平反了,也还是扑朔迷离,知情人也大都讳莫如深(例如去年南方周末2005-04-28载有费孝通与朱学勤访谈录。朱以张案询之,当年和张东荪关系很近的费先生只简单的以“当时不知道”“这个我不懂” 应之)尚望高明有以教我。
出自我国学者之手的两本最具学术深度的狭义相对论专著的作者,却都郁结纡轸,赉志以没,且遭际之惨烈,更非一句简单的“受到迫害”了得。除了感叹“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附:
眼见好书分外明
——读《束星北档案》
(一)
最近,一本新书正在引起知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就是作家出版社今年一月出版的《束星北档案》。作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刘海军。
这本书使我想起大约十年前,三联书店出版过一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从此,陈寅恪的名字走出史学界,成为整个知识界的公共话题,他的背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而读了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我的直觉是此书向读者推出另一个陈寅恪,科学界的陈寅恪。也许,物理学家束星北,由此会进入中国读者的公共视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另一面镜子。
陈寅恪是历史学家,束星北是物理学家,一文一理,专业不同,但还是有若干共同之处。
首先,作为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专业上都是第一流的人物。陈寅恪学术上的成就自不必多说。束星北早在1928年到1930年,在爱丁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的时候,就进入了国际理论物理学的前沿。后应竺可桢之邀,任浙江大学教授。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偏居贵州遵义的湄潭的山寨里,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被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而束星北,就是那里最杰出的教授,启蒙了吴健雄、李政道等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后来这样回忆:我一生最重要的机遇,是在很年轻时能极幸运地遇到三位老师,束星北教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锻炼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我的一生和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发。而我最早接受的启蒙光源就是来自束星北老师。他的另一个学生,中国原子弹与核武器的开拓者之一的程开甲院士说,那个时代,像束星北这样集天才、天赋、激情于一身的教育学家、科学家,在中国科学界是罕见的。
第二,他们都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11月22日,陈寅恪就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问题写信答复郭沫若和李四光时,提了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无独有偶,束星北也在这一年与为主张“自然科学第一,马列主义哲学第二”和当时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发生激烈的辩论。华岗说,辩证唯物论是一切科学的科学,自然要管到所有的科学。而束星北说,哲学就是哲学,物理学就是物理学,各分各的账,誰也管不着誰。在50年代,他还有发言权机会的时候,提出过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在教育和科学方面,束星北不赞成全盘苏化。在政治方面,他主张维护宪法的尊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宪法故,二者皆可抛。”
第三,他们的晚年都遭遇磨难,在磨难中都没有放弃学者的追求。束星北的命运比陈寅恪更为坎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只有很短的时间能让他正常地从事科学研究。其余时间是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挨整。在三反运动中,他为苏步青打抱不平,成了浙江大学的罪魁;在院系调整和思想改造运动中,他不赞成全盘苏化,又受到批判;在肃反运动中,他被打成山东大学“反革命集团的头子”;在反右派运动中,他被定为极右分子,判处管制三年,到月子口水库监督劳动。但他只要进入科学领域,马上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比如,他在50年代中期被逐出山东大学物理系,改行攻气象学,不过一年多时间,其成果就引起了中国气象学界的轰动。他在青岛医学院戴罪劳动期间,已经谈不上科学研究,还是让进口的脑电图机起死回生。
有朋友提出,束星北是中国科学界的“陈寅恪”,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道理。
(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智慧的民族。然而,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们还没有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医学奖已经颁发了100多年了,中国大陆科学界至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最近,邹承鲁院士在答《科学与民主》杂志记者时谈到:“有人说,一个大国建国20年就应该出诺贝尔奖得主。我们国家建国50年了都没有出,为什么?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50年中有25年是不算的,运动不断,没有搞什么科研。从建国开始到文革结束,少说也有25年,不能算。后25年沿着计划管理的路子走下去,科学上也没有自由探索。领导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干我说的,我不说的就不能做’。这束缚了大家的自由探索。转变思想,科学才能发展。第二个原因是缺少在科学工作上进行积累。”邹院士的话虽然说得比较委婉,还是指出了症结所在。读这本书,也使人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历史反思。1972年,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回国,周恩来会见他时请他为解决中国科学和教育人才断层问题做些工作。李政道说,谋求国外高水平的人才或教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启用中国自己的人才和老师。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就在国内。周李会见,使困境中的束星北的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周恩来即使让束星北重新出山,他还有可能培养出新的诺贝尔奖得主么?回答只能是否定的。
产生第一流的科学人才,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杰出的科学人才,往往是有个性的。束星北就是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的人。他三十年代留学归来,曾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有一次受蒋介石接见,就当面批评蒋介石对日妥协。蒋介石不过说他“你太年轻,不懂政治”,事后并未找他的麻烦,没有影响他到浙江大学发挥才干,培养天才。但到了50年代,这种个性就不被容忍了。束星北向华岗提出自然科学第一,马列主义哲学第二,不过是力图守住物理学专业的底线。这在当时也是触犯时忌的。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华岗,命运比束星北更惨。他在束星北打成右派以前也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监狱,以待罪之身,郁郁而终。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子。束星北的老朋友王淦昌,和他是同一量级的物理学家,后来从事与国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也许能归之为他个性平和。其实王淦昌也不是没有看法。他不但同情束星北,在他们的共同的学生许良英被打成右派,回到农村以后,长期每月资助他35元生活费,可见他内心对这些政治运动并不赞成。作为知识分子,可以学习王淦昌成功的经验,尽量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外圆内方。但国家和大学等科学教育机构一方,则不能要求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做到外圆内方。包容知识分子性格的多样性,保障思想言论的自由空间,让科学工作者过有尊严的生活,是繁荣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正直坦荡,敢说真话的人格都没有存活的余地,科学天才就在劫难逃了。
(三)
最后还想说说本书的写法。这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有关束星北的原始档案,比如政治运动中党委对束星北的审查报告,公安部门的情况汇报,法院的刑事判决书,束星北的检查和申辩;一部分是作者对知情人的采访实录,采访对象有束星北的同事、学生、子女,也有和他一起挨整的难友和审查过他的人,这部分保持了口述史学的基本
形态;一部分是作者的分析和叙述。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按照时间的逻辑把将三个部分互相穿插,互相比照,构成了一部宏大的交响曲,却决不让三者互相混淆。这说明作者有一种清醒的历史感。我见过一些写小说或执行文学出身的作家,手里也掌握一手的素材,但不懂得尊重原始材料的本来形态,在行文时喜欢把史料和自己的文学想象混成一体,于是读者很难分别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再好的题材,也只能写成供人消遣的传奇。
如今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写书、出书成了做书,讲究短平快。许多包装华丽的新书,里面都是一包泡沫。而刘海军先生为写这本书,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作者十五年磨一剑,几度返工,推倒重来,对传主,对历史十分尊重,我想,他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必将赢得中国有文化有见识的读者的尊重。
100035北京新街口三不老胡同一号613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