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erature of Lies
Nasdijj The Literature of Lies
By Joe Woodward |
“Never trust the teller,” D.H. Lawrence arned us. “Trust the tale.” Sadly, recent revelations are forcing readersconfronted by a brand-new band of literary scallywags, hucksters, and hoaxersto reconsider the veracity of the story as well as that of the storyteller. Two of the most explosive and high-profile literary scandals lately have involved populareven award-winningmemoirs. The most notorious of these, but not the most egregiously untruthful, is James Frey’s best-selling rehab tome A Million Little Pieces (Nan A. Talese/ Doubleday, 2003). As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Frey added, embellished, expanded, and invented a lot of stuff to make his life story, well, more interesting. Still, Frey’s foibles seem slight in contrast to the truly bizarre tale of Nasdijj, the supposed Navajo memoirist who wrote The Blood Runs Like a River Through My Dreams (Houghton Mifflin, 2000), which was a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a finalist for the PEN/Martha Albrand Award for First Nonfiction, and the winner of a Salon Book Award. In the summer of 1999, a writer named Nasdijj, claiming to be of Navajo decent, published an essay in Esquire about the death of his son from fetal alcohol syndrome. The article,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inalist, detailed the boy’s horrible hospital stays, the all-night crying fits, the massive seizures, his death, and his parents’ in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tragedyall of it strong, stirring drama. Shortly after the article’s publication, Nasdijj was offered a book contract. The Blood Runs Like a River Through My Dreams was released to great acclaim, and was followed by two more books, The Boy and the Dog Are Sleeping (Ballantine, 2003), which won the 2004 PEN/Beyond Margins Award, and Geronimo’s Bones: A Memoir of My Brother and Me (Ballantine, 2004). All three books describe a sorrowful and depressed modern Native American life and lifestyle in startling detailnone of it, as it turns out, true. However, it took more than six years for this literary hoax to be completely exposedmost thoroughly by Matthew Fleischer in LA Weekly on January 25. Fleischer’s investigation led to the revelation that Nasdijj was actually a white mana forer gay-erotica novelist named Timothy Patrick Barrus. While many individuals in the literary world had nagging doubts about Nasdijj’s writing for yearsincluding Native American writer Sherman Alexie and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contributor Ted Conover, among othersthe charade continued. Since Fleischer’s report was published, however, Nasdijj has disappeared from public life, and his Web site was taken offline. “This should be a wake-up call: If you have to lie to make your life story more dramatic, more interesting, then don’t write a memoir,” says Oscar Villalon, book editor of 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rite your ideas into a story or a novel, or an essay, or a poemwhatever.” That, it seems, is exactly what JT LeRoy was thinking when, in 2000, the same year Nasdijj got his first book contract, the young, cross-dressing boy-hustler published his first book, Sarah (Bloomsbury). While the book was positioned as a novel, the author’s shocking backstory implied that it was autobiographically inspired, which lent it tremendous prurient appeal. LeRoy, an HIV-positive teenage prostitute, supposedly wrote Sarah after being encouraged by his San Francisco psychologist, who suggested that he channel his tragic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to writing. The book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many readers, becoming a national best-seller. And LeRoy parlayed his newfound fame into connections with such notables as Dennis Cooper, Courtney Love, Madonna, Dave Eggers, Michael Chabon, and others. It appears all of LeRoy’s connections and friendships were maintained via telephone, fax, and e-mail. Why? The boy wonder was a fake, a creation of the author of Sarah and its follow-up, the ironically titled story collection 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 (Bloomsbury, 2001), which was also adapted and made into a film directed by and starring Asia Argento. The writer formerly known as JT LeRoy is actually Laura Albert, a woman in her forties with a middle-class background, living in San Francisco. Albert, with the help of her long-term partner, Geoffrey Knoop, and his half-sister Savannah (who, wearing sunglasses, a wig, and a hat, appeared as LeRoy in public), managed to carry on the hoax for over five years. Not only did they publish novels under the name LeRoywhich many readers have begrudgingly excused (it is fiction, after all)but journalism pieces as well. LeRoy’s publishing credits include articles in Spin, Nerve, the Oxford American, and the New York Press, a fact that has man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more than a little peeved. “The funny thing is, I don’t have a problem with an invented persona for an author, as long as that person is writing fiction,” Villalon says. “The main problem with JT LeRoy, though a lot of people were conned to advance the author’s career, was the LeRoy’ started writing journalism. To me, as to anybody else working at a newspaper, perhaps, that was stepping way over the bounds of artistic license.” In other words, a fake is fine in fiction, but not in a genre that is meant to purvey the truthno matter how many writers like Frey, Nasdijj, and LeRoy may sully that term’s definition. While each of these fantastic deceptions produced real victims, in the end it seems 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survive and move on in an era of heightened skepticismand, hopefully, a good deal more fact-checking. After all, the amount of trust (and money) readers are willing to spend may depend on it. But, then again, two months after Frey’s lies were revealed, A Million Little Pieces was still sitting pretty at No. 2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paperback nonfiction list. &nsp; Joe Woodward is the author of Small Matters: A Year in Writing. |
What Does China Want?
What Does China Want?
【2006年6月14日狱委讯】VOA记者:张蓉湘/纽约时报北京分社新闻助理赵岩被控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机密罪以及诈骗罪,星期五将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赵岩的律师莫少平星期二说,审理过程不会公开。 赵岩的案子曾在3月中旬被撤回,但是检察机关在5月中旬又重新起诉。赵岩的律师莫少平证实,赵岩的案子将在这个星期五开庭。他说:“星期五上午9点半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事由法官正式书面通知律师,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变化,时间不会改变,而且是不公开审理。” 今年3月17号,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的前几个星期,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曾同意撤销起诉,不过当时并没有依法无罪释放赵岩。两个月之后,检察机关又以同样的罪名起诉赵岩。 莫少平说:“指控赵岩的罪和原来检察机关申请撤回起诉、法院准许的是完全一样的,还是那两个罪,一个是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一个是诈骗罪。” 法新社报导,赵岩在2004年10月被正式起诉,罪名是“涉嫌泄漏国家机密”。虽然中国当局从未明确说明赵岩涉嫌什么具体罪行,不过一旦控罪成立,最高可能被判死刑。 中文部打电话给审理本案的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以及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但是他们都没有评论。 郭起真被逮捕 家属决定上诉 【2006年6月14日狱委讯】〔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艾琳报道〕8号下午天网发出消息,人权活动家郭起真“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逮捕。当地时间9号中午记者采访了郭起真的妻子赵长琴。她说得到老郭被逮捕的通知书是在8号下午收到了一封来自沧州公安局的挂号信。看到信后她就决定上诉。这是继杨天水判刑不到一个月又一个被指控为“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被捕的异议人士。 身居美国的人权大律师叶宁对此从法律上做了解读。他认为:“用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的话来说,这个政权就是把奴隶反抗鞭子的每一个呼声都宣布成为暴乱。这个反动政权、反人类、反人道的特色,可以说是它的一道风景线。从法理上来说,它的政权也应该被颠覆。” 郭起真被捕的消息赵长琴并没有告诉自己即将参加中考的儿子,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孩子现在要中考了,还有十来天。到现在孩子吃不下东西,我不让他知道,到现在我瞒着他了。拿起书本来,他想起他们上学校骚扰他的时候,他一听他们说你爸爸、妈妈有危险,孩子就受不了。有时候孩子坐着老是听着敲门的声音,对孩子的打击太大了。我们孩子是无辜的。孩子还说别要别人的钱,宁可饿死。” 郭起真是在5月12号被沧州市公安局撬门后从家中强行带走的,5月26号郭妻子赵长琴在公安局被几个便衣簇拥着逼她在郭起真的拘留书上签了字。为此,她懊悔不已。她说老郭没有罪。他是冤枉的。 近两年来,在中国国内不断出现“因涉嫌颠覆国家政权罪”而被捕的异议人士。就个体而言,写篇文章、说点实话,或采用绝食的方式维权就被视为涉嫌颠覆拥有庞大国家机器的政权。对此,如何理解? 叶宁律师指出:“现在说的所谓的颠覆国家政权,这个国家政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的,所谓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人民民主专政在序言里说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从法理上来说,它也应该被颠覆,因为它 根本就是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那种。这样一些文弱书生,指控他们颠覆国家政权、颠覆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也实在太抬举他们了。我不知道政府能够证明,他们是准备了炸药?雷管?还是准备了火箭筒?原子弹?核武器?化学武器?要去推翻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他接着说,“这样一些文弱书生,几乎是默默无言的,完全是和平的。这种理性的、温和得不能再温和的表达,它都要把它说成是颠覆,我不知道它怎么定义颠覆这个动词的。这说明这个国家政权本质上是多么脆弱。除了它的残暴以外,还说明了它的脆弱和恐慌。连这么一点点、这么轻量级的这种文弱书生的这样无声的抗议,它都觉得大祸临头,可见,这个政权确实继续存在下去是没有什么价值。” 2006年6月3日国际人权组织记者无国界发表声明呼吁释放“人权活动家郭起真”,并对此案的进展表示高度关注。国际数十家中文媒体也相继做了数次报道。 郭起真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代网络民主斗士,2000年5月曾在成都《天网》网站做义工,并撰写文稿为百姓冤案上书。 郭起真妻子赵长琴呼吁“有正义感的律师,愿为我们老郭、为我们家伸冤的人,我太感谢他们。希望他们赶快来我们这儿,为我们老郭伸冤,我再次谢谢!” 在德国塔利亚书店里,中国女性文学书籍被单独陈列在醒目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一直被西方视为“弱势文学”的中国文学正成为欧洲读者关注的新热点。特别是中国女性文学书籍,更是频频登上欧洲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王安忆的《长恨歌》法文版今年2月在法国出版,很受欢迎。毕飞宇的《青衣》先后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最近他刚从两国签售归来。 卖得和“小面包”一样好 在欧洲,女性文学作品从广义上讲泛指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则是指以改变男女不平等为宏旨、具有鲜明女性意识、表现女性真实自我、并从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的文学作品,也可由男作家创作。德国东方文学研究所负责人萨比耐教授告诉记者,表现中国当代女性心理的作品,这几年卖得和“小面包”一样好。据记者了解,自2001年以来,登上欧洲各国畅销书榜的中国女性文学书籍不下10种:女作家虹影的《中国情人》,是德国《明镜周刊》连续多周的上榜畅销书;山飒所写的《围棋少女》还成为法国最畅销的小说之一;而旅法作家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更是横扫欧洲各国畅销书榜单,仅在法国就已卖出25万本,而欧洲图书界以5万册为畅销书的标准。 “四大因素”吸引欧洲读者 这些中国女性文学书籍靠什么吸引了挑剔的欧洲读者?萨比耐教授认为,首先是“东方情调这张中国牌”。 其次,欧洲人在包括“小裁缝”等女性主人公的故事中,清楚地看到,东方女性绝对不是他们想象之中的神秘幻影,而是和西方女性一样具有深刻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女人。一位德国女士对记者说:“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特别是不了解中国女人的生活,这些书为欧洲人打开了一个通向陌生世界的窗口,看到了中国女人的生活细节和基本情感。” 这些作品还各有特色:有的比较注重个人的独特性;有的靠感人的经历吸引人;还有的靠奇特的想象力。 此外,在这些书中,欧洲读者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裁缝代表的是中国的乡土文化,她最终被巴尔扎克所代表的欧洲文化诱惑。 了解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 德国《明镜周刊》认为,中国女性文学书籍的畅销,“既是一个文学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要走向世界,都由外在和内在的诸多因素所决定。欧洲读者对中国女性文学读物感兴趣,其背后的动因就是中国经济等影响力的增强,人们希望了解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萨比耐教授则指出,欧美的文化领导地位和文学影响在上个世纪已经达到巅峰。21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作者,将是文学内容的最大源泉。 易中天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但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术界和传媒的指责,认为他“评书式”的历史讲座,简直就是“满嘴跑火车”,对此易中天自己却另有解释,在近日作客《杨澜访谈》时,他表示,“我干的活有点像探路的,或者叫扫雷的,而且随时准备牺牲”。 自称“一无所有的匪寇” 学者易中天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上过大学,由于这段与众不同的治学之路,易中天戏称自己是“学术界的土匪,土匪加流寇!匪有山头,寇有山口,我既没有山头也没有山口。” 1965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下,18岁的易中天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一呆就是10年。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力考上武汉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的文风还是‘文革’文风,实在没有任何阅读的快感,后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出来了,让人耳目一新。之后,我又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书后来成为易中天另类讲座的诱因之一。 什么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革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可能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最有可能想到是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革命道路的选择,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和纷争,许大重大历史事件接连不断的在历史舞台上演出和展现。似乎所有一切都存在于某种历史发展的规律之中,一切纷乱复杂的悲喜剧,似乎仅仅只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一个苍白注脚,而在那个时代,无数男人和女人们的生命中的绝望与希望的交织,充满着痛苦与激情的寻觅,还有面对那不可预料的未来,所有的眼泪和喜悦,都在历史的必然发展道路和历史的规律面前,转化成一个个苍白的符号。那平凡的、一日日的普通的生活,每一个人在面对种种不同情境所作出的选择,只不过是历史注定的脚本里没有生气的编码。人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潮流之下,只能去扮演历史规律所加在他身上的那个角色,他所作的一切都将在一个整体的框架里得到评价和解释。 肖邦奇的《血路》一书首先成功的逆转了解释历史的路径。人不再仅仅是布置好的舞台和剧本之中的一个棋子,他既是演员,也是导演,既在历史的河流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角色,也导演着整个的戏剧。虽然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没有人知道未来或者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很显然,剧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将会影响到戏剧的发展,未来的剧目要看每一个普通人在他们的生命中作出怎样的选择,不仅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大关头的选择,甚至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件的选择,面对每一个挑战和机遇做出的反应,这一切都会内在的,隐微的、不知不觉的改变个人的命运,从而塑造和改变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走向。 正是因为他逆转了历史解释的方向,才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具体的革命者身上,关注活生生的生命中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有惊心动魄的地方,也可能包含着日常的一个个普通的选择。与其追寻革命的动力、目标、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等等的宏大叙事,倒不如把目光集中在个体的人身上。无论如何,毕竟是在个体生命中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塑造了革命。肖邦奇选择了沈定一的生命故事作为理解革命的一个蓝本,他将讲述出沈定一生命中所有的梦想和追求,痛苦和挫折,那些不可磨灭的伤痕,还有那些光辉岁月里辉煌和充满勇气的往事。这些往事只是无数人故事中的一个,也许沈定一比其他人有着更为丰富的经历和更为激动人心的过去,但这些事件却都是那样接近生活,并且如此的真切,这一切都是宏大的革命选择和平凡的柴米油盐中交织着的人生,与我们自己的人生一样,如此的鲜活而生动。 当萧邦奇选择了讲故事的方法来叙述他的历史革命画卷时,他颠覆了任何对于历史的本质主义的叙述,他从那些宏大的革命话语中解脱出来,贴近了人的生命,在沈定一生命中所发生的每一个偶然事件,每一个细微而微妙的转变,都同样在讲述着那个动荡和不安的年代,讲述着那场宏大的历史革命可能经历的所有微妙而偶然的转变。 这也就意味着,那场革命和个人的生涯一样,充满着不可预料的未来,可能在任何一个细节上所出现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事件方向的改变,从而塑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革命样式,就好像沈定一生命中任何一个偶然不同的选择都会改写他的人生履历一样。没有人知道时代的大潮会向那个方向发展,就如同没有知道自己生命中的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一样。那个大革命的时代里,个人的命运和革命的洪流就这样的交织在一起,都同样的面对着,远不能知道的遥远而邻近的未来。 萧邦奇通过沈定一一生的传奇故事来洞察和透析中国二十年代的革命,把人物的各种选择置于他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中。萧邦奇特别注重空间的作用,不同的空间之下沈定一形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上海,浙江省会杭州,衙前的故乡,在不同的地点什沈定一构建了不同的人际网络,在不同的空间中他也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角色。 网络是空间性的,不同空间中他的身份完全不同,构成它网络的成员也不一样,萧邦奇对空间的敏锐感知,穿越了那个广阔的中国的各个不同的地带:经济落后的,暗淡贫穷的乡下农民破败的房屋,没有接触到多少新观念和新文化的传统而朴素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纯朴的性情和对领袖的崇拜和完全的忠诚;迅速现代化的杭州,地方精英们野心勃勃的计划,各种层出不穷的政治和军事上的角逐,种种主义的流行和新思潮的传播;国际化的大都市的上海,各种思想的发源之地,各种观念碰撞的场所,来自于全国各地精英们的聚集之地。不同的空间在革命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人物的流动,也巧妙的在不同时空建立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彼此看似分裂的空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而不同空间之上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网络之间也可以不断的互相渗透,网络也从静止状态变成了不断的流动和更改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除了对空间的特殊敏感之外,萧邦奇非常注意沈定一个人身份、他的重大选择和那个动荡革命时代的历史潮流之间的关系。历史不是一种不变的事物,而是一种关系,是个人在特殊的场域之下的具体行动和宏观历史背景的一个复杂的互动。沈定一每一个重要的关系网络的建立,都是应对与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一种反映,在这个角度上来观察,沈定一在不同网络中的不同身份,可以看作历史潮流之下,相应的应对措施。 萧邦奇对于时间纬度上的重大事件的敏感构成了一个历史时间的光谱,光谱上不同的阶段恰好反射出沈定一生命中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身份选择。联省自治时代的省议会议长,共产主义兴起时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国共合作时期的农抗租和乡村教育的领袖,两党关系紧张时的西山会议派,国共分裂时期的清党头目,沈定一似乎无法摆脱那个特殊的历史情景所施加在他身上的一系列的压力。形塑身份的力量不仅来源于各个广泛的、不同空间中的人际网络,也来自于他必须去面对的,发生在那个时代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和空间共同的作用之下形成的场域,他无法摆脱,只能在其中选择,在其中挣扎,任凭着绝望和希望,失败和梦想的不断轮回。 历史就在这样的互动中间不断地向前发展,曲曲折折,却不会停留,充满风险和不确定,却在时时的流动。历史也就是这样一件颇为吊诡的事情,一方面,不知道它会怎样运动下去,每一个人的选择,含有着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潜在能量,在任何一个关节点上都充满着无数的可能,然而另一方面,置身于具体场景之下的个人,又必须面对降临在他头上的一系列的历史环境,在塑造革命发展方向的同时,个人也在这个潮流中被塑造。 在沈定一生命的历程中,隐隐约约反射出那个革命时代整体气氛的变更。在最初的那些年岁里,他不断转化的政治身份,显示出那个时代相对开放的品格,而沈定一为他身份之间的摩擦和相互对抗所最终付出的生命代价, 在一个拥有必然真理的时代里,人们必须按照政治权威所确定的道路走下去,也必须相信这样的一个道路是历史发展的目的,是比从前的生活,或者比其他的选择更高明和更伟大的生活和选择。在一个充满着必然规律和目的论和世界里,沈定一,以及沈定一那种游侠般的个人英雄主义,他那纯真的关于乌托邦的幻想,那散尽千金,在流亡和生死的威胁中不断追逐美好未来的诗人般的天真,都显得如此的遥远而不真实。 那个不断变换着身份,也不断变换着理想和看待世界方式的沈定一,似乎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当他成为历史发展法则的牺牲品的时候,我们如今所得到的革命的目的和美好结果,却显得如此的贫乏。我们并不能丝毫不加踌躇的说自己的灵魂和生存高于他,或者他所设想的美好的生活已经实现;我们也没有资格声称,自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平台上俯视他,并且评判他的是非功过。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在这个平庸而荒芜的世界里,在这个呆板的看待一切事物,丧失了灵魂中美好品质的年代里,沈定一的天真和面对各种乌托邦的执著,都展现出那个岁月的流光溢彩,也展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魅力,那些让人魂牵梦萦的光彩,却变得如此的遥远。而那个失去了的沈定一,连同失去的种种梦想,都在无声无息的,悄悄的颠覆着线性历史的神话,以至于进步的的神话,看上去是这样苍白和缺乏说服力。 沈定一的传奇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描述,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体会那个年代的灵魂,但沈定一的故事,似乎又是对今天的我们的一种讽刺和嘲笑。当我们面对沈定一的诗人般的心灵和他在那个年代里的种种英雄传奇,才发现我们似乎在羡慕或者崇拜他的人生,发现自己面对他,显得过分的懦弱和无能。历史是在前进,或是倒退,没有人可以说清楚,只是在面对沈定一的时候,我们是否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平庸,是否隐隐的的感觉到惭愧?这或许正是萧邦奇未曾言明的颠覆方式? (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她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母亲,阿历克斯只好隐瞒起德国刚刚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在他们那间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民主德国原有的一切: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天地,但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上篇. 由于爱琴海网站聚集了海内外众多诗人、作家网友,所以在网站被强行封闭后,诸位诗友文诗深感震惊,一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感到自己心中象征着自由理想和美好情怀的爱琴海,遭到了专制强权的凌辱,忧思与呐喊随着不可遏止的诗绪源源而来,出现在以《博讯》为主阵地的各个网站上: 爱琴海,谁在为你哭泣 在我的手上,爱琴海,神话般巨大的蔚蓝 爱琴海,在我的手上滑落 记得在那一夜,越过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 是谁在哭泣,就在这一天下午 一滴血,从古希腊流到了2006年的春天 2006.3.9.16:50’爱琴海网站被封闭,谨以记念 (作者:力虹) ——以此纪念爱琴海网 自由的人,你将永把大海爱恋! 天蓝色和海青色的中心地带 青年人聚集欢唱灵魂之歌 地平线翠绿,海平面升腾 灯塔高耸迎候死亡和狂风 噢,我怀念古老希腊的荣光 自由与美如姐妹相依相伴 她们在海边沐浴洁白裸身 编织四季花环,高挺骄傲乳房 谁不能仰望长空就无法呼吸 因大地黑暗,岁月沉重如铅 当我们坠落躺下疲惫的肉身 平原上便升起乌云席卷而来 谁不能眺望大海就无法生存 因时代远离纯朴,苦难遍布 压迫我们喊出几丝微弱嗓音 如一滴跳跃的水流进爱琴海 突然间,春天里的一个明媚午后 一只无形的手关闭了出海口 如同黑夜提前到来漆黑一片 再也看不见耀眼的蓝色海平面 再也听不到青年人的欢声笑语 再也闻不到繁花争妍的芬芳 如同严寒肆意延长了冬季 波涛无垠的海水消失在视线之外 噢,我怀念古老希腊的荣光 自由与美如姐妹相依相伴 她们在海边沐浴洁白裸身 编织四季花环,高挺骄傲乳房 天蓝色和海青色的中心地带 青年人聚集欢唱灵魂之歌 地平线翠绿,海平面升腾 灯塔高耸迎候死亡和狂风 2006.3.12. (作者:何家炜,诗人、资深传媒人士、爱琴海网站论坛总版主) 无题——悼爱琴海 首先我必须假设黎明的存在 但耻辱的印痕,如一条黑纱 而爱琴海,当漫游者的脚步再次到达 2006.3.9.16:50 爱琴海网站被封闭,谨以纪念 (作者:姚仁磊,诗人,爱琴海网站执行主编、深巷诗歌站长) 一切都没结束 ——写在爱琴海关闭之后,谨以纪念。 但一切并没结束 蠢蠢欲动的是飓风,是外物 但一切并没结束 06/3/15深夜11.20 (作者:贾建芳,诗人,爱琴海网友) 爱琴海挽歌 我们来不及跟她吻别 爱琴海已经死了 (作者:茅境,诗人、工程师、爱琴海网海外网友,创办并主持《博讯—爱琴海论坛》) 如杜鹃啼血,如海鸥鸣涛,弦断琴焚之后的歌声是如此的绝望与哀痛!这是爱琴海网站被封杀之后,网友们通过诗歌吟唱这一种艺术手段,向倒行逆施、肆无忌惮地压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大陆当局发出的另一种声音;也是爱琴海的诗友们面对极权专制的惊涛骇浪,向全世界奏响了一部向往蔚蓝、渴望自由的大合唱! 在今后的日子里,诗友们的大合唱还将不断地延缓下去…… 中篇. 网友们、诗友们的歌声还在继续,从海内外各地诗人们以“爱琴海”为母题、以诗歌为纽带,纷纷发表了各自的作品。《博讯》新闻网干脆以《割不断的歌声——爱琴海网友诗选》为总标题,予以分批刊载。 曙光照亮爱琴海 林辉 在黑暗的深处,黑暗也是一种光 就算只剩下一点点路程 (作者为《爱琴海》网站站长) 爱琴海,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老墙 自从那天你离我而去 我的心 没有了归宿 乍暖还寒 河边柳枝上的新意 可是你归来的消息 没有你的日子 太阳是黑色的 小鸟们都在哭泣 期待着你的爱 听风声如琴 漫步于海滩上 决定等你一千年 决定等你两千年 别让我变成魔鬼 06.03.20 (作者为小说家、《爱琴海》网热心作者,网站曾连载了他的长篇小说《空穴来风》) 致爱琴海网站 丁胜 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月光了, 打开窗户是蓝色的海水, 溢满热情,真实而且炙痛 我幻灭的神情,是我坟地上 的艾草在追赶太阳的忧伤。 那种脚步从来没有停留过, 对人类的爱, 让我忘却,惊讶的空气里, 历史如同一位站在门口的少妇, 穿越地面飘落枫叶的缩影, 一阵阵风从她单薄的 衣袖上刮过。 (作者为诗人、企业家) 爱琴海,我的爱人 梦 笛 爱琴海,我的爱人 我是你蔚蓝中的蔚蓝 一点点蓝色在你劳作的上空飞翔 你离上帝这样近 你带着我沉下去 沉到蔚蓝的光辉 这内心的挣扎,外部的悲伤 还有什么再能使我撕心烈肺 在我们心中深深埋藏的力量 如今深深地埋藏在我们心中 今生来世,梦想圣诞的灯光与祥和 让所有地下的野草燃烧 让所有的日子朝花夕拾 爱琴海,我的家园,我的爱人 我风雨同舟的朋友 在你宽阔的怀抱里 有一往情深的爱 有披荆斩棘的路 你是一只生火的炉子 将火光照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我是你的女人,你炉中的柴 种遍满山遍野 在最深的根部 深深地追随你的火光 (作者为著名女诗人、大学教师) 数数海水—-记念爱琴海 海 夫 数数海水 把红海黑海死海都数进去 苦的咸的各种花形的 水 以及海螺、章鱼和沙砾 把我也数进去 腮腺炎漫过童年 时针攀向盲目午夜 每一个历史在此刻潜流 此刻正潜流为历史 数数海水 人类摇晃的亭子 乌云攫取下的枯枝 东西漂流 语法栈道失修 还有什么可以选择依凭 这个时刻在等我 尖锐精确得像把刀子 数数海水 地火运行 鲜血从眼睛或耳朵喷涌 上升或坍裂为山峰峡谷 数数海水 春鸟召不回逝者的声音 天空布满旗杆 把我也数进去 2006年3月16日 (作者为女诗人、影视工作者) 爱琴海水手群—-蓝天的仰望者 盛世南雷 有什么能比得上 这群水手的志愿是这样的简单 只要求上帝 (作者为网络评论家、爱琴海网友) 灾 难—-献给爱琴海 乡水 每天面朝一片海,看着黄昏 我们看见一切幻影都将无所遁形 善良的人民是弱者,是被愚弄的孩童 06/3/18 (作者为爱琴海网友) 如同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唱给反抗沙皇暴政的十二月党人的哀歌,如同英国诗人拜伦为希腊的自由战士谱写的诗篇,催人深思,让人振奋! 但是在杭州这个爱琴海事件始发地,黑幕降落之下,阴风习习,省内有一些卸用知识分子和靠谄媚卖身重返体制內的“著名”文人,前几天还是网站聚餐的坐上客、论坛上的特约嘉宾,当危机袭来之时,哪一人敢于为之仗义执言?有的还拚命地在当局面前撇清自己与网站及相关人士的关系,更有甚者,还到处造谣诽谤、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叛友求荣,真是丑态百出……这些人的名字暂不列举在此,但网友们是不会忘记的。 下篇. 生活、工作在杭州的著名记者、时评家、中文独立笔会会员昝爱宗先生一直密切关注着爱琴海事件的发端与进程,在几次撰文声援《爱琴海》事件之后(另文转述),3月20日,特地写就了一首为被强行关闭的爱琴海网祈祷的诗歌《爱琴海啊,爱你是我的责任》。此诗一经《博讯》首发,立即为《民主论坛》、《新世纪》、《自由圣火》等等网站所转载。真所谓“愤怒出诗人”,身为记者和评论家的昝爱宗罕见地以直抒胸襟的诗歌形式,为突遭厄运的爱琴海网发出了这样的祈祷:“爱琴海没有哭泣 /也没有放弃 /总有一天 /春暖花开送往每一间房屋 /开放的爱琴海 /随时祝福每一个人 /心中获得自由 /身上肩负责任!” 《爱琴海啊,爱你是我的责任》 ——为3月9日被强行关闭的爱琴海网祈祷 昝爱宗 爱琴海 海的力量 我们向往树林里的花果 远离责任 没有责任的日子 爱琴海啊,爱你是我的责任 爱琴海是诗意的 可笑的是 太阳不耽误升起 爱琴海从来都是有的 爱琴海 爱琴海没有哭泣 注:爱琴海网站www.77sea.com是正式登记注册的以传播和交流文化内容为主的网站,2005年8月试运行,2006年1月正式开通,2006年3月9日不幸被非法关闭,悲呼,悲哉。(完) 生活在加拿大的著名诗人、《酷我-北美枫论坛》版主晓鸣是爱琴海网站的驻站嘉宾,一直热心关注与支持爱琴海网站的建设。爱琴海网被封杀之后,他特地给我发来了这一首积愤难平、寓意深远的短诗。此诗刊发在《博讯》和《酷我-北美枫》等网站上,它代表了众多旅加华文诗友们的真诚与心声: 我和祖国之间隔着爱琴海 晓鸣(加拿大) 现在海成了沙漠, 我只依从我个人的情感 我在沉默中 2006-03-14 另一位浙江著名诗人、《四季诗歌论坛》版主陈剑冰,他曾受邀担任过《爱琴海》论坛文学原野栏目的版主。目睹了网站遭难的前前后后,他经过好几天的沉思,写下了这一首被诗友们高度评价的力作: 陈剑冰:《爱琴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06.3.27 北京著名女诗人、音乐人林静曾在《爱琴海》上首次建立了自己博各专栏,引起了各地诗友们的强烈关注与好评,并被网站邀为“驻站嘉宾”和首批“中国桂冠诗人”名录。爱琴海遭灾的消息,让她和她身边的朋友们忧心如焚。从3月9日事发之日起,几乎每天要发几次短信,或发邮件询问情况,时时牵挂网站工作人员的安危。记得有几天,我的电子邮箱和手机皆出了问题,收不到任何信息,林静只能联系在杭的其他网友,四处打探消息…… 爱琴海的意象与风暴在女诗人的心中酝酿、翻腾,经过几天的不眠之夜,这位从音乐殿堂走出来的诗人终于谱写出了《辽阔不息的爱琴海》这首由9个乐章组成的史诗般的杰作—— 林静:辽阔不息的爱琴海 海岸哀伤的泪 目送着仅剩的最后一艘船 驶入无边的黑暗 ——《幽歌》 1 哀伤滑落星星滴下的泪 落日徘徊的影子 尘埃般 被深深地卷入夜的重重帷幕 高山孤独凝望 苍空 闪烁的忧郁 点点 苍白布满梦的沉静 窒息的 2 隆冬时节 记忆掀开迟疑的无形枷锁 风 从千里之外吹来 蔚蓝色奔腾的气息 为梦的寒夜注入一股巨大的暖流 冰凌化解 了无痕迹 竟然,如驱走一片枯叶般 积压心灵深处的沉重 轻松卸下 顿时 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如流动在无染的春风中 呼吸 畅快无比 3 轻轻点击 …… 平安夜 一个重复的日子里 一篇不平凡的日志 映射出一颗时代的良心① 一支芳菲的笔 为何会遗落在宇宙之外?② …… 执著与向往 不再孤独 一如年少时寻梦般 缓缓扬展 赤诚的帆 激荡在辽阔的海面上 4 冬日 被绞碎的呼吸 夹杂热望与哭泣 嘲讽编织如瘟疫般散播的病菌 网罗着怯懦的催化剂 窥视着下一个猎物 在侥幸与掠夺得来的寄居壳中 那帮卷缩的杀手 于是 感化日渐变成一种悲哀的妄图 滴水般穿石的爱延续着 噩梦般行走在荒芜的纪元 蒙面的猩猩咆哮着 进化扭曲 野狗反刍的本能 收缩为一丁点口水 森严的等级 自受孕的那一刻起 确立 大自然的悲哀树着何等颜色的旗? 弯刀悬挂 苍凉的夜空 薄纱驮满裹泪的壳 缓慢地飘过梦想的摇篮 5 一次记忆如同前额跳下一只眼睛② 侏罗纪 暴龙的时代早已过去 巨大的骨骸 冰冷的岩层 考古与虚拟 再现了不同版本中 一幕幕惨烈的杀戮场景 纠缠与争论 长久不休 …… 历史的昨日 写下文明的今天 本能的呼唤推动前进的巨轮 毫无例外 存在者都将卷入其中 或成为巨轮的一部分 或被 碾为粉末 回避 或抹去真实的记载 都必将成为文明后续的羞耻与悲哀 鸵鸟把头伸入沙土中 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6 月亮独自的忧伤与期待 云朵随风牵起 朽木着燃 闪电击中盔甲 灵魂匍匐前行 激荡 爱的海面 千里之外 迎春花已开 青松傲立 怒斥撒疯者可耻的蛮狂 漫天黄沙 意欲遮盖季节原本的色彩 却挡不住冲刷污垢的雨水 伴随主宰的季风 直奔而来 7 那一点 一点的绿意 钻出贫疾的呼吸 被野蛮关闭的通道 切割每一滴光的萌动 自由汇集 海水撒下风的泪 谎言的始作俑者 颤抖妄想之网 永恒的水所蕴含的奥秘与玄机 永远无法被参透 窃取 沉重长满锈斑 颂歌 铐在充满泪痕与血印的大地上 哐当 丧钟回响…… 8 莱茵的黄金 流淌 死亡的贪婪 尼伯龙根的指环 诅咒 从过去 到现在 难道 还要延续至未来?③ 昨天的太阳被黑色担架抬走④ 围墙中的家园 怎能忘却 那一阵 来自橄榄树林的悲风⑤ …… 9 夜色 激起无数飞越海平面的惊涛骇浪 缺席的灵魂 长眠于沉默的记忆 在哀伤 滑落之前 接过刀的名片 时空飞翔 爱琴海 辽阔 如宇宙光芒般不息激荡 1、此节为作者对力虹一篇日志的赠言。 2、此节是作者对林辉诗句“一支芳菲的笔,遗落在宇宙之外”的回应。 3、此句为潘维长诗《太湖龙镜》开篇第一句的缩写,原诗句为“一次记忆使我回头,如前额跳下一只眼睛”。 4、摘自曼德尔施塔姆短诗《无题(沉重与轻柔)》,北岛译。 5、源自洛尔加诗句“我记住橄榄树林的一阵悲风”。(完)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北岛、多多和芒克创办《今天》诗刊,发起被称之为“朦胧诗”的中国新诗复兴运动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经过八十年代的“光荣与梦想”,至89六.四暴发被拦腰截断,到90年代出现的所谓“第三代”和后现代主义诗潮的浊流泛滥,一路下滑,越来越趋向边缘化和犬儒化。大多数诗人们面对极权暴政、民族危机和大众苦难无动于衷,却热衷于“下半身诗”、“垃圾诗”、“撒娇派诗”以及自淫式的所谓“先锋诗歌”,更有甚者一些“知名诗人”纷纷以讴歌毛泽东、献媚独裁者为荣……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堕落已无以复加。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继1949年以降郭沫若、贺敬之等宫廷式谄媚诗人之后最黑暗无耻、道德沦丧的时代。 但是人性不灭,诗歌不死!随着爱琴海事件的爆发,我们的那些热心、忠诚的网友诗友,像当年王维林只身阻挡镇压六.四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坦克群那样,像“天安门三壮士”义无反顾地向独裁者发出挑战那样,在危急时刻勇敢地挺身而出,用自己发自内心的吟唱,来反抗极权主义对于言论自由普世价值的粗暴扼杀,来讴歌像爱琴海那样自由而美好的人类理想!这一批爱琴海网友的诗作弥足珍贵,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洗刷了以往的耻辱,留下了特别光彩的一页。 附言:因本人目力和时间所限,一定仍有数量不在少数的诗友、网友创作的关于“爱琴海”的诗作,闪烁在茫茫的网海中,未能全部列入,敬请谅解。本人计划在适当的时候,编选一部《割不断的歌声──爱琴海网友诗选》予以出版,希望诗友们自荐或推荐。 2006.6.10.宁波 《民主论坛》首发 中国星期五对赵岩进行不公开庭审
撤销起诉后就同样指控再起诉郭起真被逮捕 家属决定上诉
中国女性文学欧洲受宠和"面包"一样好卖
易中天自称:"我是学术界的土匪加流寇"
历史潮流与个人身份——评《血路》
隐约的透漏出未来不祥的预兆。沈定一的死,可能证明了那个充满了不同道路选择的二十年代最终成为过去,而即将到来的将会是一个需要更加严酷纪律,更严格政治忠诚的时代。这个政治忠诚的时代会倾向于把自己选择的道路称作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倾向于把那些不符合自己理念和思想的选择道路,称为违背历史的发展潮流,或者阻碍了历史前进,是历史上的保守和反动的力量。专制社会及其敌人——评《再见,列宁!》
这就是德国影片《再见,列宁!》的剧情,《再见,列宁》讲述的是民主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在自由取代专制时的奇特的心灵史。
一、专制社会为何荒诞
为什么专制社会往往给人深刻的荒诞感,原因是任何专制制度,都是以对人性的粗暴践踏和无情阉割为基础的,其本质上可以以两个字表述:“非人”,即不承认人是人,不把人当成人。
俄罗斯人对专制社会的体会是很深刻的。在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所有人每天都郑重其事的道别,因为任何人晚上都可能被契卡逮捕投入集中营。真实的生活,往往比文学作品更荒诞,也更惊心动魄。这里,人性已成了专制的牺牲品。
但如果专制仅仅是明晃晃的刺刀、咆哮的坦克和冰冷的铁窗,事情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使强大如蛇发女妖美杜莎,珀耳修斯也从青铜盾的反光中找准了它的位置,于是英雄之剑起,恶魔之头落,遂天下太平。
而马卡宁的小说《桌子》则是从一张铺着呢子,中央放着长颈玻璃瓶的桌子开始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位老者,接到电话,让他翌日到那张桌子前接受询问,便吓得夜不能寐。在漫长的一生中,这是他第一百四十三次受询问。总是那些无法回答清的问题,总是那些暧昧的诱导和说教,总是面对那些坐在固定位置的人,尽管他们换了一茬接一茬。恍惚中,他来到那栋熟悉的大厦,走进那间熟悉的房间,柔弱的心狂跳不已,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死在长桌前。这时,专制已不仅仅是我们噩梦中的怪物,它已变成了无穷无尽的讯问、从不谋面的档案、不计其数的表格,等等,从而构成了一张无所不包的网。专制深深的植根于人性中的奴性、懦弱、恐惧、阴暗、自私、偏见、愚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于是一张司空见惯的桌子,衍化成一个宽大的地窖,虽不见血淋淋的刑具,同样充满血腥味,所谓的精神疗法比之中世纪的刑罚更先进、更现代化而已。而人性不过是一架僵硬机器的零件,随时随处被传唤到长桌前,拆洗油污。这里,人性成了专制的俘虏。
另一位俄罗斯诗人则在诗中这么描述斯大林:“我爱他也怕他,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这个人就是祖国。”在专制制度下,专制者就是祖国、就是道德、就是责任、就是信念。日复一日,专制彻底污染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形象的说,甚至人性深处最光明的部分,诸如爱国、慷慨、牺牲、自律、希望、慈善等,都和专制捆绑在一起,成为谎言的一部分。这里,人性更都成了专制的人质。
而专制则成了民族的空气和阳光。
正如在《再见,列宁!》中的柏林墙,是一堵毫无道理并吞没了无数生命的墙,是专制和荒诞的纪念碑。但这样的墙,对父亲是监狱,对儿子是网,对母亲则成了信仰,甚至成为维系生命的关键。
那么当自由之门遽然开启时,人们可以坦然的对列宁说再见,但人们如何对曾被蛇引诱的自己说再见,对他们的党员母亲说再见?
二、专制社会与谎言
《再见,列宁!》的奇特之处,在于儿子在推倒柏林墙后,竟要尽力延续专制社会中的谎言,以延续母亲的生命。
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谎言对专制社会如此重要?
专制与人性的的彻底对立,必然表现为社会的精神分裂和巨大虚无。任何专制社会都会以无数的谎言来掩盖这种不可调和的对立。于是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被谎言的厚厚外壳掩盖。谎言就是专制社会的柏林墙。
在专制社会中,生活中渗透了虚伪和谎言:官僚统治的政府叫做人民政府;工人阶级在工人阶级名义下被奴役;把彻底叫人渺小叫做人的解放;剥夺人的知情权叫做政令公开;弄权操纵叫做群众参政;无法无天叫做民主法制;压制文化叫做百花齐放;没有言论自由叫做自由的最高形式;闹剧似的选举叫做民主的最高形式;扼杀独立思考叫成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因为政权成了自己谎言的俘虏,所以它必须对一切作伪,它伪造过去,它伪造现在,它伪造将来。它伪造统计数据。它假装没有无所不在,不受约束的秘密警察。它假装尊重人权,假装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装什么都不怕,假装从不作假。
专制必将以无数的谎言为外在表现,往往会造成整个民族道德的堕落和精神遗产的毁灭。而在专制社会中,最大的罪行就是说真话。
在《再见,列宁!》中,儿子必须不断的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其实我是很为他捏把汗的。所幸毕竟是电影,母亲于是安然去世,故事也有了一个讨巧的句号。虽然亲人间的爱,使这种延续谎言的行为,具有了某种道义上的合理性。但即使是仅存一息,我也还是不愿做别人或自己谎言的俘虏的。
三、自由能给人们什么?
在《再见,列宁!》中,姗姗来迟的自由给了这个家庭什么?
很不幸,自由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人们任何东西,除了一个机会。
儿子的成功证明在自由社会里编织一个生活在专制社会的谎言是可能的。单一品牌的黄瓜、少先队员机械的歌唱、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等等,这些构成了母亲眼中的幸福,也是儿子编织谎言的材料。所有这些材料都是贫乏单调的,这也正是极权社会的特征。自由社会则是丰富的,在极权社会里想要营造出自由社会的氛围就困难得多。假设儿子是在民主德国的环境下,为向往自由的母亲编造谎言,他能开一家麦当劳吗?能提供众多的,可选择的卫星电视节目吗?能真的举办一次总统大选吗?即使他做到了,等着他会不会是危害国家安全、煽动颠覆政府之类的罪名吗?自由能给生命更多的余地和可能性,虽然这种余地和可能性,不能必然带来完美的结果。可惜今日中国之 “自由的弃妇”们,对这个道理,是故意视而不见的。
在电影中,儿子说过:我给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更像我自己希望的。
按照自己的希望言说或建造社会,这样的机会,在民主德国,儿子从未有过,因此我很为他叹息,其实也是很为列宁们叹息的。
四、专制社会及其敌人
在导演看来,在专制和自由之间唯一真正延续的,是亲人间深切的爱和温情。丈夫出逃后,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改嫁给社会主义,内心深处的信仰其实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民主德国”,而是亲人自由、快乐的生活。临死前母亲明白了儿子的谎言,可她并没有追问 “民主德国”的命运。其实,列宁对她真的重要吗?
正是由于亲人之间的爱、忠诚、理解、怜悯,为故事添
上了如此之多的人性光辉。在这种光辉下,原本应该更沉重的救赎就可以以 “含泪的微笑”的方式完成。换言之,既然你从未真正和列宁一起过,那么你也无需和他说再见。
既然任何专制的本质特征就是不把人当作人,那么坚持象人一样去爱、去理解、去怜悯、去憧憬、去思考、去记忆,就构成了对专制制度的最持久、最有力的反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制是在与人性中某种最深厚、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为敌,除非人永不成其为人,否则任何专制制度最终都是不可能获胜的。它只能一步步退却。而待人性的阳光逐渐渗透到充斥谎言的生活的躯体中,它最终将土崩瓦解。
专制的历史是一部阴暗的历史,一桩接一桩的罪恶接连发生,比任何电视肥皂剧都要糟糕。失望的人们会问:“发生了这么多事,怎么可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即使在一片混乱面前,如《再见,列宁!》亲人间的爱和忠诚所象征的人性之美的力量,仍为人们昭示着救赎过去和缔造未来的希望。
东欧改革已经十七年了。除了少数国家外,东欧改革总体上说是成功的。当年我们的主流媒体“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妖魔化宣传和诅咒,如今也早成笑柄了。东欧人正平静的安享自由,列宁再也伤害不了他们了。
很喜欢这么一段歌词,“最后 在回去的路上/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抓住梦/我出去旅行/在你的世界/就像追逐彩虹/现在你黑暗的木板学校/倒塌了/你又厚又大的法典/散成几片/最后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自由了/最后的自由”
我想用它追念《再见,列宁!》中的母亲,并送给东欧千千万万的母与子,祝他们幸福。
还有这么一段话,我更想把它送给自己: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祝大家幸福。
草毕于2006年6月初
定稿于2006年6月10日力虹:诗人哀歌──爱琴海事件全程回溯
突然窒息。谁在哭泣
腓尼基美丽的公主,你的宙斯
你的克里特,你的爱神阿佛罗狄忒
停止了呼吸。一滴血,从古希腊
流到了2006年的春天。谁在哭泣
你散落在世界另一角的儿女
夜不成寐的人们,每一个
向往自由的高贵的灵魂
带着欧罗巴的芬芳,爱琴海
你来到我的梦境。
那一刻,连呓语也变得明晰:
窃西方的火,煮东方的鼎
连心跳也没有了往日的怯懦
慌言与真相,邪恶与正义,黑暗与光明
在你的碧波之下渐渐澄清
爱琴海之歌,被割了喉管
在荧屏上
在我无力的手指间
你因失血而苍白的大理石雕像般的躯体倒下了
梦想中的蔚蓝顿时血水流淌
肩负弓箭,背插双翼的爱琴海啊
谁在为你哭泣
寒潮袭来,雨雪交加
无数次启动www.77sea.com。爱琴海
你美丽的容貌已无处寻觅
缄默噤声的春天,傍徨于无地的春天
爱琴海,谁还在为你哭泣!
2006.3.13.凌晨于杭州
消失的爱琴海
海是你的镜子,你在波涛无尽
奔涌无边之中静观自己的魂灵,
你的精神那是同样痛苦的深渊。
—— 波德莱尔《人与海》
在这春天的阴寒之中,我们一起穿过
沉重的夜色,从欧罗巴古老的传说
到爱琴海,舀起碧蓝的海水
亲手洗去我们脸上蒙染的灰尘
缠于我们手臂之上,自由的风向
自西向东,死于漫长的海岸线之下
古老的文明,如一场千年的幻梦
虚弱的春天,桃花一夜凋落
挣扎而起的黎明在鲜血中散去
浓雾淤集于此,曾经的声音
被一双无形的巨手扼住
碧蓝的水波只剩下一声深重的叹息
2006.3.14 晚于杭州
旗帜依旧挺立在高塔之上
高塔依旧耸入云间
当万物还没有静止
当渴望自由而高贵的魂灵
依旧聚集在旗帜的下方,极目仰望
这里别无他物,只有真实
与虔诚,只有正义与信仰
只有渺小而忠实的我们
是一场狂暴而巨大的骤雨
它们吹动、打湿甚至竭尽所能地
让一张最后的渴望的脸
消失在大地之上
从黄昏开始,从海上开始
从我们内心深处升起的一阵阵歌声开始
在黑夜来临之时,在遥远的旷野里
所唱响的歌声,虽然低矮,虽然薄弱
但足以震撼所有的歌者、所有的朝圣者
轻柔而袅娜地升腾,如一面旗帜
在雄壮的歌声当中冉冉上升
挺立在高塌之上,而一切都没结束
爱琴海没了
像少女腹中的胎儿一样没了
爱琴海,我们的乐园
我们的天堂
爱琴海,你阳光普照
你知道那砍断阳光的是什么
曾经的爱琴海
诗人拥抱诗歌,哲人拥抱思想
桃花下的少男少女
用美梦制造海洋
爱琴海没了
我们没听到她临死前的惊呼
没有看到她的血流出
连一声抽泣都没有被我们听到
爱琴海就这么没了
爱琴海的诗人
还没来得及记下她临终的眼泪
爱琴海呵,你不辞而别
我的爱琴海,你是否会出现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漠
在海市蜃楼中向我们展现?
爱琴海,
我要把你瘦弱的骨骼埋在西子湖畔
让故乡亲人凭吊你无助的孤魂
爱琴海
我要把你的骨灰撒在玉泉
让丁冬的流水继续你的琴声
爱琴海,如果你的灵魂化为乌云
我们要在这乌云底下歌唱直到声嘶力竭
如果你的灵魂化作蟋蟀的声音
我们要噤声,聆听你深夜的哀鸣
爱琴海,如果你化作飞鸟
请泣血点缀苍白的国土
爱琴海,你走得太快
我还来不及递上我的名片
用忐忑的心跟你要一个约会
爱琴海,春天已往,清明将至
我会在你坟头,焚烧诗稿
你在地下安眠
而我们的愤怒在地下潜伏
映照恐惧的身影和模糊的远方
我们听到了露水尖的犬吠
听到寂静里梦魇加速贴地飞行
连喘息也失去自由的权力
更多的树枝等待钟声的响起
走向夜商场的浪漫回首往事
时不时被良心和血的证据刺痛
生命在它的面前却如此短促
而梅花选择在冬日吐艳
远航的水手决定在凌晨扯起风帆
在黑暗的深处黑暗也是一种光
那是因为真正的光明尚未降临
心系远方的人们才有机会坚强
美丽的心愿只能在坚持中绽放
就差一点点,是潜伏还是飞翔
是悬崖上舞蹈还是拔下雀翎
亡灵们寄来遥远的信件:
如果不面对过去但要面对现在和未来
曙光照亮爱琴海,也照亮
每一个人的忏悔和幸福
蔚蓝色的精灵扇动翅膀
驮来了荷马的城邦、琥珀的田园
2006-3-17
那蔚蓝色的天空
这群水手如是说
曾见过爱琴海的蓝天
如童年的故乡般澄静
海鸟是那样的自由飞翔与停栖
人们赤裸着身体
象儿童一样与海水嬉戏
肌肤同沙滩与阳光相亲
允许他们做一群蓝天的仰望者
他们在自己的国家
不渴望任何人为他们服务
他们只想要回仰望蓝天的权利
就是这样的简单
只想大声歌唱
大自然赐给天空的蔚蓝
两千五百年以前
老子坐在牛背上出关
庄子梦想鲲鹏大冀翱翔
墨子穿草鞋侠义行走
天空蔚蓝的深处
多少自由而高贵的灵魂
疲惫地将你作最后的归隐
两千五百年以后
这块土地上
留下一群水手在歌唱
可是,谁可以仰望蓝天?
谁可以大声歌唱?
强暴的血色弥漫东方的天际
令众人惊恐的红幕之下
有一颗星
如夸张变异的屠戮尖刀
周边点缀着四颗刺脚的玻璃
频频有一些关于失踪的传言
一些歌唱者被迫逃离这血色笼罩的大地
自那天下午
蔚蓝的天空被红幕屏蔽
水手们的歌声嘎然断止
一曲声称“危险”的歌
借着屠戮的尖刀爬上木杆
将蓝天的仰望强奸为注目礼
徐徐下降。广阔的水面
汇集幽蓝的色彩,重量在于土地
朝圣者的脚步从八方赶来,这片水域开在城市之外
而胆小者害怕,他们无耻于自己的影子
高突的啤酒肚容不下什么分量
被关闭的海域里,思想的水草无处安家
干渴的飞鸟望天而泣。
险恶者躲在玻璃后发笑,麻木的神情
使春天寒冷,使石头流出眼泪
他们冷酷的阴谋在天空盘旋如鹫
一个发出自由声音的地方
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丰富的地方
有树林,有花果
正如那个诗意的名字
有爱,又有琴
她又是海
不可战胜的力量
又是信仰的力量
有信仰的人可以平脚在上面
安然踏步
没有胆怯
也无须回首
又向往海面上升起的信仰
萧伯纳说
自由意味着责任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惧怕它的原因
假如人们不喜欢自由
也就远离责任
其实是播种痛苦
我想就不会有爱
不会有琴
也不会有海
我们是人人
人人都有爱的自由
又属于自由的
自由就像大海的丰富
是上天的杰作
是造物主的奉献
谁想把诗意和自由关住
谁就可以把责任消灭
甚至也把自己抛弃
天下没有人能够关住声音
正如有人试图关闭春天一样愚蠢
大海不延误风雨
声音不担心被传播
责任和自由
从来肉眼看不见
但她从不担心没有
希腊文明传来了民主
民主与自由结伴
自由又与责任相互拥抱
是关不住的春暖花开
她日夜互通着爱的呼吸
她的身影已经扎根在人们心头
谁也拒绝不了
也没有放弃
总有一天
春暖花开送往每一间房屋
开放的爱琴海
随时祝福每一个人
心中获得自由
身上肩负责任
祖国更加遥远
眼前剩下一杯茶, 一枝香烟
我隔着雾和烟听大家闲谈
亲人和往事仍然让我怀念
但对自由的伤害,把我越推越远
你们纵然有伟大的借口
又与我有什么相干!
听着这最后一丝牵挂
的裂帛之音
以狷狂的海洋,做理想衣裳,
胸前的刺绣拯救那些孤独人。
未来岁月告诉我们:
孤独的名字叫裸体!
裸体在瞬间消亡时爱上希腊,
爱上她破碎的花朵、衣衫褴褛的香气。
希腊母亲不是全世界的母亲,
她在一滴海水里抓住自己悸动的心。
心甚至寂静,甚至心花怒放,
甚至谦卑到不可屈服。
而心外之物,日久丧失,
像一个衰老的人终于读到了衰老经。
海在黄昏的阴影里私下说话,
说什么呢?说她告别了死神后,
回到平凡的家唱赞美诗,安静的唱,
安静的喝酒、熄灯、做奇迹的梦,
在清晨起来更衣沐浴。
安静的,做个旧人物,
生与死,仅仅一声轻轻叹息!
她的塔楼,在海滨变白骨,
原来是命运的旅馆开在沉默寡言里。
一半房客看见海,一半没有看见,
似乎这只是历史的插曲。
比如海上白鲸的喷泉,像伞打开,
尾巴摇摆着送别了昨天。
那么今天呢,以什么证明今天是明天的昨天?
那么明天呢,海是否会醒来?
喷泉是否悬挂在窗前?房客离去,
又迎来了一批……
现在去听海讲经说法,
草蒲团漂在海平面,人散后,她收拾——
那一片叶子、白帆、鸟影,在起伏着,
在她的微笑里找归宿。
波澜的经文还在诵念,
仿佛经书里描述了她,仿佛海未曾开言时,
就已经望其项背!
春天的海上,谁犯有罪?
谁在冬日的海滩践踏过,
又抛弃了律法的美?这谁是谁非,
在她严肃而温润的目光里,都已看见。
她为此呼喊,为此无言,
只随着海潮的欢乐颂跳舞,
随着斗转星移,舞步带来繁花开。
海边雅典城,住着雅典娜,
她陌生的面孔洒下海水与沙粒,
她与谁一起受难,谁就认识她。
且以古老来告别永恒,
以永恒来说服古老做年轻的先知。
当她和所有陌生人一样,
不爱慕,不惊恐,不用浪花来说笑,
她就已经善意地放弃了你。
若要打开海贝的秘密,
需在海上演奏音乐会。海底山脉上升,
早已搭好了舞台。
这波浪的振动器,透过耳膜留下了尖细的漩涡,
成了一枚嘲弄自我的曲别针,
刺破皮肤产生肌体的共鸣。
但灵魂,还藏在海贝里,像秘密的魔鬼,
像酒徒,像声色之乐。
在海上,黎明提前亮了,
在海上,正午的明镜蓝莹莹地波动。
可黯淡的不是散步的人,
不是日出忽略的细节。
到底是什么样的对象?有无在万物群中,
暗藏着心灵?直到世界大同,
直到天老地荒,她会跳出来,
解放自己,或者做失踪者从此消失。
如果海的色泽,像雪地浅蓝,
淡淡的无言无语。她的船夫,
一个对另一个说:“生活清淡,没有痕迹”
她会给他们渔网、钢叉,
会令他们在一次海难中幸存下来。
因为惊心动魄而有了使命感!
因为平淡无奇而知足于今生和来世!
2006年3月15日至19日凌晨
林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