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保守主义思潮掌舵人《国家评论》创刊人勃克莱於今年二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八十二岁.他一生写作丰盛,个性鲜明,说实话,令人尊敬。
● 美国保守主义理论大师、多产作家威廉。勃克莱.
当美国着名保守主义刊物《国家评论》於一九五五年创刊时,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已极浓厚。五十年代,麦卡锡参议员在文化界影剧界调查共党间谍、诬指清白人士的国会听证会在无线电上广播,我几乎每晚都听。那时我所喜读的两本刊物《国家》与《新共和》都比较左倾,《国家评论》的面世给予我另一角度的认识.这三本杂志现在都还存在,《新共和》已在渐渐偏右,而《国家评论》则仍保持原来立场。五十多年来,创刊人威廉?勃克莱一直把舵(虽然他早已不当主编)。接班人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门徒。
一本杂志把里根送入白宫
《国家评论》言论对近数十年来的共和党政治起了极大作用,特别是里根总统的进入白宫可算是《国家评论》的功劳,它替「水门丑案」发生后气馁的共和党打了一支强心针。现在,经过布殊八年劣政,共和党气势又进入低落时期,可没有威廉?勃克莱再撑腰了。他於今年二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勃克莱不仅是保守主义理论大师,也是多产作家(也写虚构小说)、杂文家、新闻工作者、专栏作者。当他的儿子在书房中发现他的遗体时,他正坐在书桌,未能完成一篇即将交稿的专栏。在他一生中,曾出版过五十余部着作。他也主持过一个叫「开火线」的电视讨论节目。他会滑雪、驾帆船,常在家中宴客,客人之中,左右两派都有,只要学识丰富,谈话机智,都可做他家中常客。
他的第一部着作是一九五一年的《在耶鲁的神与人》(God and Man at Yale)。那时他刚自耶鲁毕业,对耶鲁大学的忽视宗教的自由主义气氛非常不满,主张那些不顺从耶鲁传统价值的教授应被革除。这本书成了现代保守主义的先声,一反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的进步思想潮流,颇引起某些青年的共鸣.《国家评论》因而也能经济独立。这本刊物也吸引培养了不少思想保守、文笔优秀的青年编辑与作家,有的在今日文坛与新闻界大名鼎鼎,最显着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正如勃克莱自己一样,布鲁克斯的精粹文笔、尖锐观察与精确论理甚至也为自由主义者所拜服,我自己就必读他每周两次的专栏,看看今日保守主义者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勃克莱的最后两部着作是二○○七年写成的政治小说《铁耙》(The Rake)与一部有关《国家评论》的历史,书名《取消你自己那份他妈的订阅单》(Cancel Your Own Goddam Subscription),书名就显出他的俏皮讥刺。此二书定於今春出版,同时他临死前正在筹写一部他与里根总统相处的回忆录。另一部是已写完的有关另一保守主义大师、参议员哥德沃特(Barry M. Goldwater)的回忆录也已定今春出版。
他的着作出产率如此丰富,单是他的多达四百五十万字,名为《靠右边》的专栏(在全国五千六百家报纸同时发表)也可合成四十五本文集。他的大量着作与《国家评论》大大地影响了二次大战后的青年思想,终而奠定了现代保守主义政治基础,把里根捧上政治舞台。在此之前,共和党总统艾森豪威尔与尼克松只是中间偏右,不能算是保守。比尼克松更右翼的哥德沃特才是真正保守主义者,可是竞选总统未能取胜。
美国自由主义政治乃是罗斯福总统的「新政」(New Deal)开始,一九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股票市场大跌,大批人民失业,把美国投入黑暗时期,罗斯福开明政策把美国拯救出险,二战结束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着名知识份子哥大教授屈瑞林(Lionel Trilling)曾於一九五○年声言:「在此时的美国,自由主义是佔优势,甚至是惟一的知识界传统,显然,民间已没有保守或反动思想在流通。」
屈瑞林不知成为未来一股保守主义思想的苗芽正在蠢蠢欲动。勃克莱系於一九五○年在耶鲁毕业,立即向自由主义宣战,称呼耶鲁大学乃是「无神的集体主义藏身窝」,次年写出一本《在耶鲁的神与人》来攻击一般知识份子教授的自由主义思想。他於一九五五年创刊的《国家评论》造成的影响甚至引起另一位专栏作家乔治。维尔(George Will)於一九八○年的夸言:「在里根之前,是哥德沃特,在哥德沃特之前,是《国家评论》,在《国家评论》之前,是威廉。勃克莱,於一九八○年化成大火。」他无异是说勃克莱乃是现代保守主义始祖,引发了里根总统的保守政治。《华盛顿月报》於一九八八年指出,里根政治时期,五千名中级官员、新闻工作人员与关心政治者都「深深地受到勃克莱的影响……」
威廉。F.勃克莱於一九二五年出生於一富有天主教徒家中,自幼聪慧,於贵族中学毕业,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间服过兵役,他的高傲自大态度与其他大兵合不来。他在耶鲁大学同学中以能言善辩出胜,被选为耶鲁校刊主编。四年级被选为在耶鲁校友庆祝会演讲,他借此机会攻击本校的自由主义气氛。他说他的保守主义是基於国家的利益与高尚道德。他也曾在CIA情报机构服务过一年,於一九五四年与人合作写了一本《麦卡锡与他的仇敌》,替那个借反共为藉口、恶言譭谤清白人的参议员作辩护.此书当时畅销,但他对麦卡鍚的捧场,一直令那些敬服他才气的知识份子界左右两派人士不解。
当年创刊时,《国家评论》完全与南方主张种族隔离者站在一起,以为黑人天生低能,无论在政治或文化上,白人有权控制。经几位同人反对后,勃克莱才主张未受教育的白人与黑人同样不能参加选举.
销量从一万升到十六万
勃克莱不一定是向共和党一面倒的。《国家评论》对艾森豪威尔就有意见,并不完全支持他,仅在社论中温吞水似的说:「我们宁愿推举艾克。」刊物销路开始只有一万六千份,到了一九六四年支持索尔德沃特竞选总统时增至七万份,於一九七二年增至十一万五千份,今日共增十六万六千份,如此销量在着重思想评论的知识杂志中算是不错了。最初经常撰稿者多是已成名的保守学者与评论家,但《国家评论》由於它的水准高,也曾吸引与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些作家有的脱离右翼而倒向左翼成名,也有的在右派言论家中着称.勃克莱的保守主义运动不屑与偏激右派为伍,一直保持他在社会的主流地位。
除了《国家评论》以外,勃克莱同时也主持一个名叫「新火线」(Firing Line)的电视讨论节目。这个节目一共历时三十三年,自一九六六年直至一九九九年。我自己就是这个节目之迷,每星期日就要收听勃克莱与应邀之客舌战。由於客人多半是与他观点相反的各界名人(基辛格也是常客),针锋相对的辩论特别引起耹听者兴趣。例如,他与社会主义运动领袖诺曼。汤麦斯(Norman Thomas)辩论外交政策,与女权主义运动领袖娇曼。葛里(Germaine Greer)讨论男女平等,与黑人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Jumes Boldwiu)讨论种族问题.他发言机智诙谐,爱用艰涩字眼,有时把对方难住,就露齿一笑,自鸣得意。但有时也会遇到出口伶俐的尖锐对方,他就不免会失去冷静姿态.某次他与名作家诺曼。梅勒斗嘴,双方不欢而散。我觉得最有趣者是他与另一名作家戈尔。维达尔的辩论。双方都以出言机智诙谐讥讽刻薄出名,一言不合,维达尔把勃克莱骂为「秘密纳粹份子」,勃克莱把同性恋者的维达尔骂为「Queer」。此字是对同性恋者的侮辱。维达尔火气大发.两人几乎在电视公众前打起架来。
勃克莱生活阔绰,一生好客,常在家中设宴请客,与他特别交好的很有一些自由主义思想者,例如曾在肯尼迪总统白宫任职的两位哈佛名教授:约翰。肯尼思。盖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rvnith)与亚瑟。舒莱辛格(Arther Schlesinger)。因他们至少与他相当,他觉得谈话便有意思。
勃克莱爱驾驶帆船,五十岁时曾横跨大西洋,同时也开始写间谍小说,其中十一部的主角都是同一间谍。到了一九六五年他对纽约政治产生兴趣,以保守党名义竞选市长,获票仅全部票数百分之十三,但却害了共和党的得票。后来里根总统曾有意派他做驻外大使,但他对做官毫无兴趣。进入老年后,他渐渐放弃各种任务,於一九九八年停止公开演说,有四十年时间曾每年应邀演讲至少七十次。他也出售了他心爱的游艇,写了最后一部间谍小说,也开始写一部历史小说(未完成)。他的爱妻於二○○七年四月逝世,他就一直陷入低落情绪中。
回顾我对他五十多年来的成就认识,我尊重他的高见,所最不乐见者是他从未改变他对麦卡鍚参议员的评价.但是他把伊拉克战批评为「失败」,能坚持说实话立场,令我保持我对他的敬意。
二○○八年三月十一日於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