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bout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China continues to hit the newspaper headlines every day, even though many people are impressed by the countrys remark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 sometimes meet people who shrug their shoulders when human rights groups criticise Chinas human rights records. They only travel to the countrys magnificent tourist spots or business hubs, and they cant understand why human rights groups still focus on Chinas human rights problems. Perhaps they never have the chance to meet ordinary farmers or workers, not to mentio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olitical dissidents, writers, human rights lawyers and other activists who advocate rights for ethnic minorities, religious groups and people with various sexual orientations, as well as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other basic human freedoms.
Some outsiders might say they doubt whether the grievances of thes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claims of the activists are genuine. Their real-life experiences in China show them that it is possible to enjoy dinners in luxurious hotels and restaurants, and shop in glossy shopping malls. On top of everything else, China is such a great nation that it even hosted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Everything in China seems so perfect that some Westerners consider whether they should learn from Chin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are the accusations about Chinas human rights record just myths or conspiracies created by subversive foreign elements,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variably maintains when it faces any criticism? Or is Chinas most urgent human rights issue still the struggle to feed its 1.3 billion population, after which it will be able to improve in other areas, as Chinese officials often claim?
China is undoubtedly becoming a world power. It ha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Many African and Arab countriesin particular regard it as a counterbalance to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nce of the world economy. But are we reinforcing Chinas authoritarian regime and rationalising its suppression of dissidents? China often claims its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ight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It accuses Western countries of interfering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if they criticise its human rights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death penalty, harassment of human rights defenders and suppression of Tibetans and Uyghurs.
Facts speak better than rhetoric. Lets look at some of Chinas major human rights problems. Readers can then decide whether or not they really are parts of a conspiracy to demoni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death penalty: According to Amnesty International, at least 1,718 executions were carried out and 7,003 people were sentenced to death in China during 2008. These penalties were not in the result of fair trials, and the defendants did not always have proper access to lawyers. They may also have been tortured in various ways after they were detained. Although the authorities say the number of death sentences has fallen since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began reviewing all of them on 1 January 2007, the statistics on this subject and the number of executions carried out remain state secrets. So external observers are unable to verify the official claims.
On 29 December 2009, China executed Akmal Shaikh, a British national who was arrested for smuggling heroin, despite pleas for clemency by his family and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ho said he was mentally unstable. Shaikh was the first European citizen to be executed in China since 1951. One thing we can be sure of is that China is still determined to justify executions and defy any foreign criticisms of them.
Harassment of human rights defenders: Dissident writers, human rights lawyers and human rights defenders are subjected to various forms of harassment, including imprisonment, torture and roundthe-clock surveillance. The government often invokes charges of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and subverting state power to punish these dissidents.
One of the most recent examples was Liu Xiaobo, a prominent Beijing writer and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re, who was taken away by public security officers on 8 December 2008, two days before its authors planned to publish Charter 08. This manifesto called for improvements in human rights,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and it was initially signed by 303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academics, writers, journalists and lawyers. Liu was formally arrested on a charge of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on 23 June 2009, after he had been under residential surveillance in a Beijing suburb for more thanseven months. Even more outrageous was the fact that China chose to sentence Liu to 11 years imprisonment on 25 December 2009, while many people in the West were celebrating Christmas. As of December 2009, more than 10,000 people in China and overseas had signed Charter 08.
Another is the case of Sichuan human rights defenders Tan Zuoran and Huang Qi. They investigated the sub-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in which 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during the Sichuan Earthquake in May 2008. The two were charged with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and possessing state secrets, respectively. Huang was jailed for three years on 23 November 2009.
A third example concerns the governments treatment of human rights lawyers. About 10 of them including Jiang Tianyong, Tang Jitian, Liu Wei and Wen Haibo failed to have their legal practice licences renewed; and they have been periodically warned not to take up sensitive cases. Beijing human rights lawyer Gao Zhisheng disappeared on 4 February 2009 and has not been heard of since. Shandongs blind barefoot lawyer, Chen Guangcheng, has been suffering from acute diarrhoea while he is serving a prison sentence of four years and three months. Guangdong legal activist Guo Feixiong is serving a five-year sentence, and he is not being allowed to see his family members. If lawyers have also become the targets of official harassment, how can ordinary citizens struggle for their own human rights through legal channels?
Unfortunately,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id not raise any specific human rights issues or the cases of any iprisoned human rights defenders at his meetings with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Premier Wen Jiabao during his first state visit to China on 15-18 November 2009. So, what can we do? If we do not want to see the human rights myths about China perpetuated, it is our duty as citizens of the world to mak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stand how it ought to treat its citizens.
Patrick Poon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of AIHK
Vice-chairman of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re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China Human Rights Lawyers Concern Group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Justice and Peace Commission of the Hong Kong Catholic Diocese (2005-2009)
Chaotic, creative, dangerous and thrilling
Prepared for the Panel Discussion on
BLOG
Solidarity with Liu Xiaobo, Free the Word!
For Press Release
April 21, 2010
Solidarity with Liu Xiaobo, Free the Word!
– International PENs Third Festival of World Literature in London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re, April 19, 2010) On April 14-18, International PEN staged in London its third festival of world literature Free the Word!”. As world’s largest and oldest organization of writers, PEN has been promoting the concerns about the literary quality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writers over the world. Since its first literary festival in 2008, Free the Word!” has gradu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events in the world.
Although the recent volcanic eruption in Iceland ha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t control of European aviations that hindered some of the invited writers from coming, the Festival was still very colourful. In particular, the Festival had some special events to celebrat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WiPC) of the International PEN. Dr. Liu Xiaobo, the honorary and former president of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re (ICPC), was featured as an icon of currently imprisoned writers and so became the focus of those events to mark a great concern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writers in China.
Although none of its writers was a guest of honour at the Festival, two of ICPC members Miss Li Jianhong, its Documentation Secretary and WiPC member in Sweden, Mr. Lin Maochun, a poet in China,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PEN writers.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volcanic eruption, Miss Li was trapped on halfway in Frankfurt while Mr Lin had no enough time to get a visa to UK. It was fortunate that Mr. Yang Lian, a Boar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PEN as well as a member of ICPCs Literature Exchange and Translation Committee resides in London and so attended some events on behalf of ICPC.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was the 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at the Wolfson Theat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the afternoon on April 16. The event is opened by WiPC Chairwoman Marian Botsford Fraser, and chaired by Michela Wrong, a famous British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 The main speakers were Nawal El Saadawi, one of most renowned Egyptian writers, and Irakli Kakabadze, a well-known Georgian writer and performance artist, both of whom had been imprisoned for criticizing the authoritarian politics and supported by PEN for their freedom. On the podium, however, the most striking was an empty chair with a portrait of Dr. Liu Xiaobo on it to feature his absence as a symbol of the imprisoned writers and to demonstrate the solidarity of WiPC and PEN members with the independent thinker in China. This position was not only expressing the respects and concerns for Liu and the protests against the illegal imprisonment of writers, but also characterizing the theme of a yearlong campaign Because Writers Speak Their Minds, in a Chinas case that represents today’s situation of human beings. As Yang Lian pointed out in his impromptu speech, this world was ever so contradictory that its crisis of thoughts was even more severer than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meanings of Liu Xiaobo and “Charter 08” was far beyond China’s borders. Facing such a crisis, the writers could not imagine relying on any kind of authorities but only on their own works through independent thinking, literary creati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also International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PEN Dr. John Ralston Saul, International Secretary Eugene Schoulgin, Executive Director Caroline McCormick and other officers.
Coincided with the literary festival, ICPC was finalizing the inaugural issue of its literary quarterl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PEN for Freedom, a special issue for 50th anniversary of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PEN. Although only a sample versin, this special issue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s from other PEN centres, independent foundations and writers at the Festival. The quarterly is a joint effort between ICPC and some English-speaking centres to promote the literary works by ICPC members and Chinese imprisoned writers.
Although the Festival ended on April 18, for ICPC presenting the translated works by its members to the PEN colleagues over the world, this is a new start.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s among 145 member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PEN, the oldest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ry organization. It aims to protect Chinese writers’ freedom of speech and freedom to write worldwide and advocates for the rights of Chinese writers and journalists who are imprisoned, threatened, persecuted or harassed.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ICPC’s work, please visit 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or contact:
Dr. Yu Zhang
Executive Secretary and WiPC Coordinator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CPC)
Tel: +46-8-50022792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中国第二案:梅志(1961)
“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年中国第二案:
梅志(1961)
梅志(1914年5月22日-2004年10月8日)本名屠玘华,又名屠琪、屠棘,胡风夫人,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在遭受株连入中国最大”文字狱”集团案件–“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单独监禁近六年后,于1961年获释。
梅志祖籍江苏武进,1914年5月22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父亲屠伯恺是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1927年,随父亲搬到赣州,入赣州二中。1931年,高中尚未毕业,全家搬到上海。1932年,考入闸北的培明女中,课余作家教,不久加入”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宣传工作。1933年高中毕业,当年6月认识时任左联宣传部长的胡风(本名张光人),年底同居。1934年,首次使用笔名梅志在《申报·自由谈》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受伤之夜》,当年10月,大儿子晓风出生。1938年底随胡风到重庆,次年初女儿晓风出生。1942年3月,携子从被日本占领的香港到桂林,协助胡风编辑《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当年将给儿子自编的童话整理成长篇童话诗《小面人求仙记》,发表于《青年文艺》。1943年3月,一家三口又到重庆,胡风创办《希望》杂志,梅志义务担任希望社发行、会计和校对。1944年,在《抗战文艺》上发表短篇小说《中元夜》,并加入中华全国抗敌文协。1946年2月,全家回到上海,梅志继续义务协办胡风的希望社。1947年,小儿子晓山出生。1949年10月在《人民日报》发表童话长诗《小红帽脱险记》,次年又发表童话长诗《小青蛙苦斗记》。1953年8月,全家搬到北京,梅志被安排在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工作。
早在1945年,胡风的文艺理论就被一些中共作家以至文艺领导者视为异端,有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因此不时遭到批评。1954年7月,胡风递交国务院文教委员会转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份《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后以”三十万言书”著称),针对自己及其作家朋友近年来遭受的各种批评和指控进行了辩解和反驳,申明自己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观点,提出文艺领导当局及其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梅志帮助抄写了该报告的大部分。1955年2月,当局在全国展开对胡风思想的大规模批判; 5月13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后来公布为毛泽东所写)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5月17日凌晨,胡风和梅志在被公安部门抄家后相继被带走收容审查,关押在不同的看守所。不久,胡风案就被中共最高当局定性为”反革命集团”–6月10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全国由此开始了大规模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逮捕了大批”胡风分子”。胡风案 是中共夺取政权后的首次全国性”文字狱”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字狱”集团案。据1980官方复查此案后公布:这个运动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到1956年初步结案时,正式认定78人为”胡风分子”,其中”骨干分子”23人。实际人数其实大大超过官方统计,而且此后”反右运动”中还有更多得多的人被打成”右派分子”以至以”反革命”判刑,主要就是因为对当局处理此案提了批评意见。此案使中国大陆的独立作家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作为群体不再存在,至少达20年之久。
梅志作为胡风的妻子,帮助他抄写了”三十万言书”,被捕后坚称胡风无罪,拒绝与其”划清界限”,被当局理所当然地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遭长期单独监禁不予结案。
1961年2月,梅志因八十岁高龄的母亲病逝,经女儿张晓风写信向公安部请求,才获释去医院处理丧事,照料14岁的小儿子,而未被继续收审。1965年4月,梅志在多次写信请求后获准到秦城监狱探望胡风,11月11日获”不予起诉书”,作为 “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但因在押期间”表现尚好”而”宽大处理”;胡风则在12月26日被作为”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刑14年,但因年老体弱 “监外执行”剩下3年多刑期,四天后获假释回家。
1966年2月,胡风被当局强令遣送四川,梅志则被要求一起前往照顾,先在成都郊外一独立小院中”监外执行”,9月又被一起押到芦山县劳改农场–苗溪茶场。1967年11月7日,胡风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派人带走收监入狱,梅志则被留在劳改农场,1968年6月被作为反革命分子抄家,1970年8月被安排到刑满就业队”劳动锻炼”。1970年1月,胡风刑满八个月后不但未被释放,反而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人保组以”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为由的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此后被折磨患精神分裂症,多次自杀未果。1973年1月,已近60岁的梅志被送入大竹县的四川省第三监狱,护理年逾70病情日重已近精神崩溃的胡风。在梅志的耐心安抚和照料下,胡风的病情逐渐稳定,不再恶化,并根据她的建议以写自传作为交待材料,为此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成为日后她撰写《少年胡风》和《胡风传》的基本素材。
1978年2月,梅志被摘掉”反革命”的帽子,恢复公民权。1979年1月,四川省公安厅撤销1970年的无期徒刑判决,根据北京法院1965年的判决释放了胡风,梅志伴随他到成都安置和治病。1980年3月底,当局又批准梅志陪胡风回北京治病,同年7月安排她回被捕前原工作单位中国作协任驻会作家;10月1日,由公安部下文,正式撤消了1965年11月11日对梅志的处理决定,恢复其名誉。梅志及其子女从此又为胡风恢复名誉事不断申诉,并恢复了自己的创作,从1982年起在《文汇月刊》、《随笔》、《儿童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回忆录、童话和散文。胡风于1985年6月因癌症病逝,1988年6月才获彻底恢复名誉。梅志于2004年10月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梅志的其它作品还有:《梅志童话诗集》、《听来的童话》,回忆录《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伴囚记》、《在高墙内》、《我与胡风》,散文集《花椒红了》,散文合集《长情赞》(胡风、梅志合作)等。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世界第二案:亨利•阿莱格——法国/阿尔及尼亚(1961)
“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年(1960-2010)世界第二案
亨利·阿莱格–法国/阿尔及尼亚(1961)
亨利·阿莱格(Henri Alleg)是法国记者,1921年出生于伦敦,在巴黎长大。 1939年去阿尔及利亚,参与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的斗争。他加入了阿尔及利亚共产党,编辑左倾亲独的《共和主义阿尔及尔报》(Alger Républicain)。
1955年6月,阿莱格因”叛乱和对抗法律和秩序执行人员”短暂拘留。3个月后《共和主义阿尔及尔报》被法国殖民者关闭,阿莱格在其几位同事被捕后隐藏起来。 1957年6月12日,他在”阿尔及尔之战”中被捕,以涉嫌”危害国家”入狱。
阿莱格被捕后遭到严重酷刑,包括电击、”坦白剂”,以及现在称为”水刑”的刑罚。他随后被转入洛迪集中营,写了一本有关他遭遇名为《问题》(La Question)的书。该书被偷运出监狱,1958年2月18日在法国出版,由萨特作序,在法国禁止之前两个星期内就出售了六万本。1961年,阿莱格逃出监狱,逃亡到捷克斯洛伐克。1962年埃维昂协议签署后,他回到法国,《问题》也随之解禁。该书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仍在印刷发行。
萨特的序言是慷慨激昂反对酷刑的雄辩呼吁。他写道:”至今为止,只有那些从军队回来者……能够见证。他们生活在酷刑执行者、他们和我们的兄弟之中。他们了解受刑者,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嘶叫,他们的伤口,他们的痛苦。他们指向那俯身去看受害者皮开肉绽的虐待狂。有什么把我们与这些虐待狂加以区别呢?没有,因为我们不抗议: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愤怒似乎是真诚的,但如果我们住在那里还会愤愤不平吗?我们不会因此辞职吧?至于我自己,我由于职业而必须读书,我有书出版,我一直讨厌那些使我们无情卷入的书,但也提不出希望或解决方案,随着《问题》的出版,一切都改变了:阿莱格将我们从失望和羞耻中拯救出来,因为他自己就是受害者,因为他已经征服了酷刑”。
阿莱格继续写作和出书。最近,他号召反对美军在”反恐战争”中使用酷刑,”水刑”技术已被用作美军”先进审讯”方法的一部分。
作品节录:
他们一起抬起我仍被绑在上面的木板,把我搬进了厨房。到了那里,他们把我脑袋所在的木板顶部搁在水槽上,两三个宪兵抬着另一端。厨房里只有走廊里一丝微弱的灯光。在昏暗中,我只能辨认出艾……、查……和德……队长的面孔,德……似乎已经接管了这些行动的指挥。罗……把橡胶管接到正好在我面部上方闪光的金属自来水龙头上。他用一块抹布裹住我的头,而德……对他说:”在他嘴里塞个楔子”。愤怒已经上了我的脸,罗……捏住我的鼻子。他以这样的方式力图把一块木头塞进我嘴里,使我不能闭住嘴巴,或吐出橡胶管。
当一切就署时,他对我说:”你什么时候想说话,只要动动你的手指就行。”他打开了水龙头,那块抹布很快就吸满了水。水到处流,流进我嘴里、鼻子里,满脸都是。不过,有一会儿,我还能呼吸一点点空气。我憋住喉咙,力图尽可能少吞点水,尽力使空气在肺里多停留一会儿以抗拒窒息。但是,我无法坚持超过几分钟。我有溺水的感觉,一种可怕的痛苦,频临死亡的痛苦抓住了我。不可抗拒地,全身肌肉徒劳挣扎以避免窒息。不可抗拒地,我的双手手指失控地摇了摇。 “好了!他要讲了。”一个声音说。
水停止运行,他们拿开了抹布。我能呼吸了。昏暗之中,我看到队长以及他那些帮手,他嘴里刁着一支香烟,正用拳头敲打我的肚子,使我吐出吞下的水。我陶醉于正吸入的空气,几乎感觉不到这些敲击。”嗯,怎么样?”我继续沉默。 “他跟我们耍把戏!把他的头再放下去!”
–节译自约翰·考尔德(John Calder)的英译本《The Question》(问题) (Lincoln;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6) ISBN-13: 978-0-8032-5960-7, ISBN-10: 0-8032-5960-3.)
(http://www.internationalpen.org.uk/go/freedom-of-expression/campaigns/because-writers-speak-their-minds-50-years-of-defending-freedom-of-expression/1961-henri-alleg)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联系人:
国际笔会弗雷泽(Marian Botsford Fraser):[email protected],
或莎拉·怀亚特(Sara Whyatt):[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张裕:[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朱欣欣:不同的世博会 一样的帝国梦
在这个名为“春天”的季节,与视觉形成反差的是持续低温,一如这个被冠以“盛世”的时代。此时,这悖谬的国度又开启了一处感官盛宴——上海世博会。
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举办以来,尽管从展示国家实力、沟通商品贸易,逐渐扩大到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的交流,以“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为理念,促进世界各文明的融合,但是树立国际形象、体现国家意志,始终是各国展馆的重要使命之一,其设计风格是最直接的象征。从纳粹德国、苏联帝国到今天的中共帝国,其世博会展馆形象无不体现出专制体制的特征。
人们至今对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苏德两国展馆的对峙记忆犹新。埃菲尔铁塔下的战神玛尔斯广场,在高大的建筑上,一边是象征苏维埃帝国的高举镰刀铁锤的男女青年雕像,豪气冲天;一边是象征德国纳粹的一只巨大的帝国之鹰雕塑,雄视八方。表面看,这两国帝国一个极左、一个极右,相互对立,实际上在专制独裁体制上是一丘之貉。一个以“国家”崛起为象征,一个以“民族”复兴为象征,这两个形象本质上是遥相呼应、殊途同归的,其写实的古典风格与大多数展馆开放自由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装饰形成对比。
自古以来,建筑以其形象高大、固定持久的特点,早已超出其实用范围,成为人的意识的视觉外化,在社会秩序中,作为重要元素被纳入统治者的权力符号体系,无论东西方,古典建筑风格都体现出与之相应的有序、等级的美学原则。直至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建筑伴随民主化浪潮的出现,建筑设计摆脱了对权力的附庸,设计形式拥有了独立性,设计者的自主性得到发挥,风格多样,轻巧、透明、开放,带来多元、自由的想像空间。
当年苏德两个帝国不约而同地对具象的写实风格情有独钟,缘于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一是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通过巨大宏伟的设计,替代超越人类的上帝,来体现其威严神圣,使人产生敬畏、被征服之感,同时又在自我融入其中被消解后,在艺术欣赏的移情心理作用下,仿佛自己也跟着高大强壮起来,在“合群自大”的“政治正确”里找到安全和归属感。二是意识形态的统一要求在艺术设计中,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运用通俗的、民族风格的元素,清晰、形象地体现官方意识形态,能通俗易懂地阐释,为大众所理解,在统一、封闭的形式中避免产生开放性的联想歧义。希特勒在1937年7月18日的讲演中阐述纳粹党“德国艺术”方针时规定:“凡是不能被人了解、得用大量说明才能证明它们有权利存在、并且为那些欣赏那种愚蠢的或者自以为是的无聊货色的神经病者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将不再能公然在德国民族之前陈列。”(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大家知道,希特勒年轻时曾热衷于绘画,还接触过建筑,这两个领域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人释放梦想的地方,随着希特勒登上权力宝座,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当人们狂妄地企图把梦想完全搬到现实里,尤其是对社会进行乌托邦式的整体改造中,后果可想而知,历史一再证明:“企图缔造人间天堂的结果无一例外地构造了地狱,它导致了不宽容。”([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
像所有怀着改天换地雄心的极权者一样,希特勒将所有资源纳入帝国体制,包括文化艺术。就像他在电影界找到了天才的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她执导的纳粹上台后第一次党代会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和柏林奥运会纪录片《奥林匹亚》轰动世界影坛),他在建筑界发现了阿尔伯特•斯佩尔。就这样,希特勒出创意,斯佩尔将其变成蓝图,斯佩尔成了希特勒之手。希特勒在1937年纳粹党纪念日的讲话中这样说:“我们的敌人也许猜到,但我们的人民必须知道:我们的新建筑是为了巩固我们的新政权!”(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是开放流动、轻巧透明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魏玛共和国民主、开放的理念和政府形象。但在纳粹上台后,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德国馆的设计,德国国内的建筑风貌彻底转向古典主义,将纳粹的秃鹰标志作为国家展馆的造型,与所有当时德国的帝国建筑,还有后来停留在图纸上的“千年帝国”“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一样,都表现出宏伟、夸张、理性、稳定等风格,成为党国一体的极权意志威严神圣的象征,昭示着纳粹法西斯的一元化思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信仰”(斯佩尔宏伟的柏林规划只落实了一条作为礼仪空间的东西轴线,第三帝国便告失败。而极富讽剌意义的是,德国战败后,苏联在东柏林继续完成了工程,并将其命名为斯大林大道)。
与此同时,希特勒认为“一切现代艺术都是退化的和无聊的。”(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不符合“民族复兴”的统一思想,他解散了领军现代主义的鲍豪斯建筑学派组织,对现代艺术作品不是禁止就是销毁。
如果说当年巴黎世博会德国馆的帝国之鹰形象,是代表右翼的纳粹“超人”、“ 精英”统治理念的象征,那么苏联馆的工农形象,恰是代表极左的斯大林专制以民粹主义名义奴役人民的象征。
在布尔什维克夺权后的一个时期,当权者还无暇顾及文艺,挟大变革的风暴,苏联艺术家在短暂的空隙,进行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探索,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但是像所有的暴力革命一样,当体制稳固下来,夺取权力宝座的当权者就趋于保守,其造反、革命的精神和历史就被送进博物馆成为摆设,除了加以篡改、加工、利用,为现实权力提供合法性装饰,不允许别人加以仿效。在社会各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取代自由、竞争、探索、批判精神的是对现实大一统体制的服从、拥戴。1932年4月23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文件,明令解散各种文艺社团,号召所有“拥护苏维埃政权的纲领、并乐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家们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官方创作协会,以实现“多产性、创新性、正确性”。在建筑界,1932年7月,所有独立的建筑师组织都被禁止。1933年,官方性质的“苏维埃建筑学会”成立,这标志着斯大林建筑时代的开始。正如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各种艺术形式一样,建筑艺术风格呈现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旨在“赞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秩序”。这些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布局对称,装饰富丽堂皇,以显示革命激情与荣耀。其影响遍及东欧各国,直至中国、朝鲜等共产国家。比这些权力不受约束的专制国家走得更远的是无视传统的极端现代主义设计,这类设计的代表是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和英国作家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的大洋国首都。前者的总设计师奥斯卡•尼迈耶显然与希特勒、斯大林具有类似的乌托邦思维(他是巴西的老共产党员,曾经因为左翼情怀获得过苏联的斯大林和平奖,和古巴共产党领袖卡斯特罗有着漫长友谊,并与委内瑞拉左翼总统查韦斯亦有深交)。
1937年巴黎世博会,正是斯大林登上权力顶峰,开始进行大清洗的时候,苏俄大地又一次被死亡和恐怖笼罩。此时苏联展馆上的雕塑,看似是人民的形象,实质上那是被置换了灵魂的玩偶,那高、大、全的标准化造型,格式化的表情,夸张而做作,毫无个性,是徒具人民形象的专制者意志的象征符号,国家的面具。它被官方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苏维埃时代的理想与象征”。由于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加上视觉的新鲜感,更增加了其欺骗性,使同样充满浪漫激情的法国人产生了共鸣,为之赞叹,甚至巴黎市民曾联名请愿,希望将该雕塑永久留在法国。这实在是在不同环境下、不了解真相的误读。经过修复,2009年12月14日,这个雕像又矗立在莫斯科全俄展览中心,折射出目前俄罗斯民众寄希望于威权、重塑大国形象的心态。俄联邦文化部部长阿夫捷耶夫对记者说:“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世人瞩目的大事。这座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是国家意志和发展的象征。”而最能体现对该雕像深刻解读的是揭露斯大林暴行的拉脱维亚纪录片《苏联故事》(2008年),它把这个曾作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厂标的形象用在了电影海报上,这座雕像耸立在如山的死尸上。这是共产专制乌托邦的悲剧写照,令人震撼。
历史惊人的相似。当年巴黎世博会开幕之际,世界在经济大萧条挣扎,唯独苏联和刚通过举办奥运会秀了一把的德国快速“崛起”,令各国瞠目,一度欺骗了世人。“30年代真正使德国人感到震动的事情是,希特勒在人民就业、造成繁荣、恢复德国军事力量、外交政策方面节节胜利这些辉煌成就。”(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导致一些民主国家对纳粹德国绥靖、怂恿、退让。与73年前的相似,当下的世界又陷入金融危机,而中共“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专制体制,却造就出炫目的泡沫,令不明真相的中外人等陶醉、羡慕,八方淘金者趋之若鹜。继京奥之后,世博会如今在唯一最大的共产帝国开幕,具有复杂的意味。一方面这无疑给官方形象又刷了一道油彩,给党国统治的“和谐”增添一笔支撑的财力;另一方面,善良的人们希望借助世博会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开放和改革。
今日中国的现实与当年巴黎世博会的苏德既相似又有异。当年称霸一时的纳粹帝国和苏联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中共帝国如今处在社会转型的后极权时代(或曰次法西斯时代)。其特征是,与当年苏德同样坚持一党专制的体制,但由于意识形态的破产,无法理直气壮地打出旗号宣扬,于是以民族主义加以包装,自封为全民族的代表,以蛊惑国人,欺骗世界。这也集中体现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上。
表面上这届世博会中国馆与当年苏德展馆设计相比,“中华之冠”造型的政治内涵不那么露骨,但中国元素尽管用现代风格加以表现,依然让我第一眼就联想到象征权力的皇帝桂冠,君临天下的踞傲,四平八稳的中庸,散发着腐朽的气息。与那些官方歌手以伪民歌曲调传递党文化的主旋律一样,“中华之冠”伪民族的造型和那抹“中国红”,把中共唯我独尊、顽固保守的特征包装得可谓含蓄而唯美。但是这种民族主义是在权力操控下张扬的,是御用的。“当外部危机基本消失的和平时代来临,特别是在后殖民后冷战的和平环境下,当国际大势的走向以自由民主为主导潮流之时,民族主义的鼓噪往往要走向反面。特别是独裁政权煽动的民族主义,甚至连‘双刃剑’都不是,而只是单刃毒剑——恶棍的最后避难所。独裁民族主义是政客们弄权的意识形态工具,也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民族坠入蒙昧深渊的标志。”(刘晓波《单刃毒剑——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批判》2004年)
这种精细的、专业化的欺骗往往难以抵挡。如同《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威廉•夏伊勒当年在纳粹德国的经历:“我本人不久就有这种体会:在一个极权国家里,一个人是多么容易听信说假话的和受检查的报刊和广播啊。虽然我不像大多数德国人,我每天可以看到外国报纸,特别是出版后第二天就到达的伦敦、巴黎和苏黎世的报纸,我经常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和其他外国广播,但是由于职务关系,我每天必须花许多小时浏览德国报刊,收听德国广播,同纳粹官员们谈话,到党的集会上去旁听。我惊奇地而且往往是大吃一惊地发现,尽管我有很多机会知道事实真相,尽管我根本就不信任从纳粹方面来的消息,但是多年来一再听到捏造的和歪曲真相的报道,自会使人留下一种印象而常常受其迷惑。凡是没有在极权国家里住过多年的人,就不可能想象,要避免一个政权的不断的有用意的宣传的可怕影响,有多么困难,在一个德国家庭里,或者在办公室里,或者有时候在一家饭馆里、啤酒馆里、咖啡馆里,跟一个陌生人的偶然交谈中,我常常会从看来是受过教育的和明白事理的人的嘴里听到最蛮横武断的主张。显然,他们是在重复他们从广播中听到的或者从报纸上看到的荒唐意见。有时候听到这种胡说八道忍不住也照样要说说自己的意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看到一种极为怀疑的眼色,一种默然震惊的神情,好像你亵读了上帝一样,于是你就会了解到,想要跟一个头脑已经变了样的人接触,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他认为凡事就是像希特勒和戈培尔悍然不顾事实地所说的那样。”他的话仿佛在描述今天的中国。
用现代风格把邪恶的形象包装得如此光鲜,造型设计如此,现实同样如此。当官方机构称上海市民“超八成支持世博建设”(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9年上海市民民生调查》),而同样重要的“少数人”的声音和事实被“和谐”掉了。官方如临大敌,在北京及上海周边各省动用大量军警森严戒备。在上海严控刀具、鼠药,个人购买要实名登记。禁止新疆人、西藏人留住上海。那些维权人士和因世博会被强拆住所而流离失所的访民,遭到打压而且被限制自由,有访民还被绑架劳教。有的访民只得去香港、巴黎等地喊冤抗议,甚至不得不远赴美国,找联合国申诉。正如上海市民张文对境外媒体所言:“说明这个国家社会矛盾很尖锐了。这从一系列的政策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样的,共产党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都很清楚了。”“上海现在是让人越来越活不下去,从衣食住行到吃喝嫖赌全是中国最贵,上海不欢迎外地人,也不欢迎上海人,上海只欢迎一种人,就是有钞票的人……上海不欢迎你,世博会实在是了不起,全世界有钱人来相聚……”这首反映上海市民心声的歌曲《上海不欢迎你》的主唱,因公开演唱这首“不和谐”歌曲,被国保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约谈“喝茶”。与北京奥运会一样,上海世博会也成了“扰民会”。有香港媒体直接了当地质问当局:“准放屁吗?”在这方面,中共表面上连当年的希特勒都不如:“1936年8月在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使纳粹党有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来让全世界对第三帝国的成就留下印象,而且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Juden unerwunscht’(‘犹太人恕不招待’)的牌子悄悄地从店铺、旅馆、啤酒馆和公共游宴场所取了下来,对犹太人和两个基督教会的迫害也暂时停止了,全国都装出最规矩的态度。以前任何运动会都没有过那么出色的组织工作,也没有过那么不惜工本的款待。……客人们,特别是从英国和美国来的那些客人们,对所看到的情况印象非常深刻:这显然是在希特勒领导下团结一致的一个快乐、健康和友善的民族。他们说,这跟他们在报上读到柏林电讯时所得到的印象截然不同。”(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这一切,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官方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无疑是莫大的讽刺。放眼神州大地的城市,权力与金钱合谋,在制造一幕幕强拆悲剧,并毁坏历史遗迹的同时,无不重演着发达国家早已抛弃的“城市化妆”运动(俞孔坚 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中国园林》2000年1、2期),从威海市政府大楼到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区政府“白宫”办公楼,无数“行政景观”、“权力景观”(陈丹青语)留下了这个时代荒谬可耻的形象。
中共帝国将百年前清王朝的“中体西用”发扬光大,集东西方专制精华,配以现代科技装备,用东方博大精深、善于变通的厚黑智慧加以创新,中国特色的“美丽新世界”、“动物庄园”(反乌托邦小说名著: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堪称举世无双、战无不胜。
官方媒体曾报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征询“放什么展品进去。该怎样去选择中华智慧呢?该如何去展示中国呢?中国馆的展示中有哪些中国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呢?”被一些普通市民们推举的有:龙、中国结、五行、大熊猫等,我觉得他们忘了最具“中国特色”本质的东西,最应该摆进世博会中国馆,向世界推广的中华文明“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我注意到,在官方的6集世博会专题片《百年世博梦》中,引用了晚清名士陆士谔恰在整整一百年前写就的小说《新中国》中对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预言,但只是摘取对未来中国物质发达方面的描述文字,却对作者关于中国人民行使投票权选举议会、国家实现宪政民主的论述避而不谈,而这正是国人未实现的最渴望的梦想,是强国之本。“为了盛世,可以用强力,把法律放在一边,到底是怎样的盛世呢?”“剩下没有自由的幸福,世界是否可以自然持续?”“我们判断一个社会好不好,不是用效率,而是其他的价值判断。”(陈冠中、周保松谈《盛世:中国2013》)没有自由,盛世只是“安逸和快乐”“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语)。
1937年巴黎世博会后不久,世界就陷入二战的灾难之中,两个极权帝国也先后倾覆。过去靠不断运动,现在靠不断折腾,一直把国人忽悠成“类人孩”的中共帝国,在后世博时代,还要如何“变脸”、走向何方呢?
2010年4月29日于石家庄望云楼
作者为独立中文笔会会员
杨恒均:中国大趋势,我不得不说的话
今天要写的文字是不同往常的。跟踪阅读我博文的朋友知道,我几乎很少就他人的文章和书籍发表批评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个人的作品。我认为,即便作者反对普世价值和民主自由,可他能够说出来、写出来,本身就是符合普世价值里最重要的言论自由这一条的。我对他们最好的批评是利用我自己的言论自由,写文章阐述我的看法与观点。而剩下的就留给读者,每一个个体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也是普世价值。
然而今天,我却要打破惯例。我觉得,如果不写一篇文章分析一下这本书,我的道德和良心很难平安。这本书就是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写的《中国大趋势》。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在两会期间向香港代表与记者大力推,说这本书可以帮助香港人看到中国的长处,了解中国。不久后,我在广州白云机场买了这本书,然后登上国际航班。在那次12小时的飞行途中,我好几次被眼前这本书弄得毛骨悚然,恨不得提前跳下飞机……
到国外后,我想找英文原版对照一下,因为我怀疑这本《中国大趋势》不是那个写了《大趋势》的人写的;我怀疑这本书可能是他的中国秘书代写,以他的名义出版的;我甚至怀疑自己买了一本盗版书,那盗版商把美国大学者奈斯比特的观点也换掉了……。然而,让我失望的是,没有一个外国朋友听说过这本在中国炙手可热的《中国大趋势》,而且,有人告诉我,还没有出版英文版。(后来发现,已经有英文版,评价负面,没有多少人买来看,很中文版热卖形成鲜明对照)
而从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就感觉到这应该是一本外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书,是一本外国人要“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正视中国的短处,但是绝不根据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评价中国”的书。(引言P2)
作者在序言里说,1996年他就得到一个机会写这本书,但他错过了。当时,他和国家主席江泽民会面,说到台湾的小故事讲得很好,中国的大故事却讲得很遭,结果,江主席沉思了一下说,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P2)当时作者没时间,但今天,奈斯比特终于在自己与天津当局合作的奈斯比特研究中心完成了这本“中国故事”。
我无意对这本书任何一个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因为以我有限的学识和经历,我认为这样是浪费我的时间,这本书不值得一驳。——不要以为这是我轻率的结论,我每年大概看近120本书,其中有一半是反对民主自由与普世价值的,包括中国愤青出的那些“说不”以及“不高兴”的书,还有美国人深入批驳民主的巨著,然而,没有一本书比这本国际著名作家奈斯比特的更让人感到浅陋与无知,几乎接近无耻了。这本书并不厚,我想,我原封不动尽量多地引用一些能够反映这本书主题的段落或者句子,再加上几句老杨头的点评。我买的这本是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9月版。我以红字标出引用的原文,并注明页码。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这本书比任何相同篇幅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人民日报》都更多的提到从小平以来的三代领导人的谈话、发言与讲话。当我每翻一两页就碰上这些名字和大段引用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在读政府工作报告。我想,作为一名未来学家,在预测中国未来的趋势的时候,引用最能够决定中国命运的最高领导人的总结与承诺,应该无可非议。但,我强调一下:这是我过去20年里阅读的一本里最多提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名字与讲话的书。很多时候,他把领导人的承诺,当成中国未来的希望与保证来写了。我想,奈斯比特是美国人,应该不会这么信任美国的最高领导人的计划与承诺吧,所以,首先让我们谢谢他对中国——领导人的信任!
其次,这本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书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中国”与“中国人”,而这些代表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集合名词几乎都出现在一位美国人的用于判断的肯定句里,例如:中国人更多的把自己当成群体的一部分,而且他们欢迎强势稳当的人领导自己,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有良好的业绩,这对大家都有好处。(P16)(中国人)对于自己现代的生活条件感到欢欣鼓舞,对于未来也是信心百倍。(P17)这种“中国人”的判断随处可见,而几乎没有看到书中有一个他自己做的民意测验。说实话,如果他不是处处在书中如此代表了“中国人”,并做出了让老杨头诧异不已的结论,我还真不想写这篇破坏我规矩的文章。
许知远:中国富强之后
“国家富强”的名义已经窒息了好几代中国人的创造力与自由生活。
在九十年代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把钞票撒在白人妓女的身上,让她说出“我爱你”。倘若你嫌这片段过分粗鄙,你也可以阅读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沉沦》,中国留学生偷看日本女人的肉感身体时,大声喊出“祖国,你为什么还不强大起来”。或是一个被托福、签证弄得愤愤不平的青年的玩笑之语:有一天中国强大起来,也让你们来中国考托福,在餐馆刷盘子。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军事强人、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中国人着迷于“国家富强”。在它的名义下,种种言论与行动,不管它们多么荒诞不经、罪恶累累,都获得了天然的合法性,它变成了不可质疑的神话。
中国曾经深陷屈辱与绝望,政治家们看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节节败退,军人们在战场上屡屡失利,知识分子发现自己成为西方思想的小学生,而普通人则看到洋烟、洋酒、洋布、洋大人无处不在的威力……似乎一切都是令人屈辱的,政治、商业、文化、消费,还有性,中国与中国人,都成为被征服的对象。人们把所有的屈辱,都归结于中国还不够强大。于是,个人挫败与国家的挫败纠缠在一起,让人无法分清。但是,国家富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洗刷这些屈辱,重新获得尊敬吗?只要获得国家富强,就可以达到这一切吗?
中国正获得富强,它即使仍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也被认定必将扮演这个角色。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与二零一零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像是富强起来后最显著的标志。它获得了世界第一的金牌数量,再也不是“东亚病夫”;它要举办有史以来最奢华的博览会——自从一八五一年伦敦的水晶宫以来,它就是物质成就与技术胜利的象征。很多中国人已经沉浸在“中国世纪”、“当中国统治世界”的乐观中。
但你又感觉中国远未获得富强,因为王启明、郁达夫和一个青年学生的感慨,仍顽固的存在着。即使奥运会与世博会充斥着对中国成就的自得,你也感觉到北京与上海的主办方都有一颗急于取悦外来者的心。即使他们已经财大气粗、挥金如土,却又仍渴望来自别人的认可。北京与上海的夜店里的漂亮姑娘,似乎仍乐于围绕着白人男子。我们仍觉得,作一个中国人缺乏尊严。
是中国还不够富强吗?等我们在经济与军事上再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一切就将改变吗?到那时,我们所有的不满都将消失吗?就可把困扰都加到别人的头上?
是到了拆穿“国家富强”这个神话的时刻了。它既妨碍了我们自身的理解,也妨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对“国家富强”的沉迷,令国家的价值高于一切,令个人价值归属于它,而“国家富强”则经常建立于对个人价值的践踏之上。陈毅“宁要核子,不要裤子”的名言,象征了四十年前个人尊严为国家利益服务。二零零八年的北京与二零一零年的上海,那些为了国家形象而被迫拆迁的居民则是它新的版本。个人的生活总是国家成就的燃料,它们烧出国家荣耀的火焰。“国家富强”也是个人推卸自身责任的借口,你可以把生活的各种不幸都归咎于这个国家还不够富强。它们造就了一种扭曲的相互依存。
它不仅令我们生活在一种通过集体来拯救个人的虚妄幻觉中,也让我们把世界视作一个粗鄙的丛林——认定权力和金钱决定一切。原本是一种手段的“国家富强”,变成了目的的本身。于是,当我们逐渐抵达这一目标时,发现它内核空洞,毫无意义。正是因为寻找不到“国家富强”的内心意义,它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奢侈而空洞的形式表演。它可以升天的宇宙飞船、盛大的会议、规模惊人的建筑、咄咄逼人的外交辞令——它要一次次的证明自己富强了,可以傲慢地对外部世界……但是每一次惊人的表演之后,就会迎来新的虚空——难道这就是国家富强的目的吗?
此刻的中国不正生活在这样的迷惘时刻吗——它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新获得的影响力,它也不知道自己该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支配它的仍是延续了上百年的情绪——物质上的追赶、对屈辱的报复。而模仿与反对本身,构不成意义与目的。
但对中国新命运的寻找,并不意味着要寻找到一个新的口号与纲领,动员人们前往这个新方向(就像很多知识分子乐于谈论的:前一个三十年是经济建设,下一个三十年是政治建设,似乎整个国家、这么广阔的人群可以被轻易地划分和指导),而是要给予每个人以自我发现的自由,让社会中的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找到自身的目的与意义,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与妥协,才构成了所谓的国家的价值与目的。
“国家富强”的名义已窒息了好几代中国人的创造力与自由生活,如今到了重思的时刻了。一个仅仅迷恋于“富强”的民族终究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连这暂时的“富强”都可能是脆弱不堪的。
“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年(1960-2010)世界第一案:穆赛因·柯卡拉日——阿尔巴尼亚(1960)
穆赛因·柯卡拉日(Musine Kokalari)于1917 年2月10日出生在土耳其的阿达纳,三岁时随家返回阿尔巴尼亚。1938年到意大利罗马大学(La Sapienza)留学,1941年获
1943年到1944年期间,柯卡拉日成为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与其党报《自由之声》(Zëri i Lirisë)密切合作。她出生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富裕家庭,两个兄弟是一家印刷公司的业主,1944年被共产党领导人处决。 1946年,她被作为“人民的敌人”逮捕并判处20年徒刑。她在被捕前曾写信给驻扎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盟军部队,呼吁自由选举和言论自由。柯卡拉日在审判时的陈述已经成为阿尔巴尼亚争取自由的象征:“我并不需要成为一个共产党人来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国家,即使我不是共产党人。我爱她的进步。你们吹嘘你们赢了战争,而现在你们是胜利者,要消灭你们称之为政治对手的人。我与你们思维不同,但我爱我的国家。你们因我的理想惩罚我吧!”
柯卡拉日在被监禁18年后于1961年获释,转移到一个劳改营,作为一个劳动者在建筑工地劳动。当她得了癌症时,获准去地拉那接受住院治疗。她后来被转到社区清洁处,在那里服务度过其余生。柯卡拉日从未被允许恢复其写作,于1983年8月14日去世。
柯卡拉日是1960年“三人委员会”——目前的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的前身——第一次会议上考虑救助的30多位阿尔巴尼亚、法国、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家之一。1993年,阿尔巴尼亚总统追授柯卡拉日为“民主烈士”,地拉那一所学校现在以她的名字命名。
穆赛因·柯卡拉日的著作曾被阿尔巴尼亚当局禁止和销毁,国际笔会因此未能取得样本,希望日后能够得到私人收藏的资料。
(http://www.internationalpen.org.uk/go/freedom-of-expression/campaigns/because-writers-speak-their-minds-50-years-of-defending-freedom-of-expression/1960-musine-kokalari)
国际笔会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人权组织和国际性文学组织,致力推进世界各地作家间的友谊和理性合作,为言论自由奋斗,代表世界文学的良知。独立中文笔会是国际笔会的145个分会之一,抗议中国当局对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禁、骚扰、监控,致力于结束中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和对自由写作的种种限制。关于笔会致力于保护作家和维护言论自由以及“因作家畅所欲言”活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和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联系人:
国际笔会弗雷泽(Marian Botsford Fraser):[email protected],
或莎拉·怀亚特(Sara Whyatt):[email protected]
独立中文笔会张裕:[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