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明:卫生部是阻挠高耀洁赴美的罪魁祸首

 

现年80高龄的高耀洁教授长期致力于防治艾滋病工作,她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10年前,高耀洁教授拿出自己仅500元人民币积蓄,编印了1.2万张“防艾”资料,走遍郑州5个长途汽车站向旅客散发,走上了预防艾滋病的不归路。高耀洁教授揭开了中国河南艾滋病肆虐的惊人内幕,2001年获得在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健康理事会”乔拉森?曼恩健康与人权奖;2002年7月获“亚洲之星”荣誉;2003年8月获“拉蒙?麦格赛赛奖”,当选中央电视台“2003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2月,再次获得国际组织“生命之音”颁发的“妇女领导者奖”,并应邀于3月份到华盛顿领奖。高耀洁教授原定乘坐2月4日下午3点左右的飞机从郑州前往北京,准备到美国大使馆办理赴美签证。

从郑州至北京仅有1小时航程,但直到2月4日傍晚19:00仍然没有她到达的消息,经北京方面志愿者核实高耀洁教授在郑州根本没有上飞机。直到晚上20:00方得知高耀洁教授早在2月1日就被河南政府派人非法拘禁在家中。据维权人士胡佳透露,河南省一位副省长(通常会是负责卫生工作的王菊梅)曾经到高耀洁教授家中,劝高教授不要赴美,并且告诉高教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也准备前往她家“沟通”,但被她严词拒绝。同时,高教授家门外和楼下出现大量警察,凡是前往高教授家中探望的朋友和志愿者,均被警方扣留、调查。

在高耀洁教授被河南当局非法拘禁后不久,中国民间人士创办的维权网便发表了《就高耀洁医生遭非法拘押的声明》,该声明对河南地方当局软禁高教授和剥夺她出国权利的做法表示了强烈抗议,并衷心希望河南地方当局能够秉承中国法律和国际公约还高教授以自由。就在高教授被软禁期间,河南地方的喉舌报纸《河南日报》刊登了题为“陈全国看望慰问专家学者:尊重知识爱护人才”一文,文中竟然厚颜无耻地捏造说:“高耀洁激动地表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高教授在事后和曾金燕通电话时澄清了这一事实,表示当时只说了“谢谢,不好意思,你们一次一次地来”,其余皆为他自己编造,她根本就不会说这样阿谀奉承的话。

高耀洁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坚持为中国的艾滋病患者奔走呼号,她的义举既为自己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声誉,又使得自己成为了河南地方当局的眼中钉,她多次出国领奖都因有关部门的阻挠而难以成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竟然能让河南当局有如临大敌之感,不能不说是出乎人之意料。此次领奖,高教授立场十分坚定,即使已经有不少人给她做思想工作,但她仍然坚持要去,对她的软禁使得这此赴美几乎没有可能。河南当局甚至一度切断高教授的电话线路,只有她承诺不去美国领奖才能恢复。在媒体高呼“和谐社会”和“依法治国”的今天,河南当局的做法无疑是在和中共最高层的精神背道而驰。现在正值奥运召开前期,河南当局的恶劣行径可以说又是在给中共抹黑,为中国政府树立负面形象。

事情终于峰回路转,高耀洁教授2月17日在接受BBC中文网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16日晚间到她家,告诉她可以去华盛顿,甚至表示河南政府愿意帮她办赴美的手续,不过遭到她的拒绝。河南省委宣传部一位官员曾自欺欺人地向美联社表示,河南省一直没有禁止高耀洁前往美国领奖,并说任何其它的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高教授被禁止赴美又得以解禁,据称是因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了专门批示。

中国官场向来都是下级对上级惟命是从,在行政执法方面也是宁左不右,虽然中国的法律赋予了每个公民自由出境的权利,但诸如高教授这样关注底层百姓命运和敢于说真话的人士都无一幸免地被有关部门打入另册,并加以监视。在经历过震惊中外的“六四”事件之后,中国官场的保守派势力日益强大,自江泽民时代开始,每天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侵犯人权事件就数不胜数。一些执法机关在地方党政干部的纵容下,肆无忌惮地充当着践踏人权的先锋,民众对此无不怨声载道、恨之入骨。高耀洁教授在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之初,一直遭到河南地方当局的骚扰,即使她在2003年走上了央视“感动中国”的领奖台,但她在河南当局的眼中依然是不伦不类的“刁民”。

在河南地方当局的权力威逼之下,高教授从来都没有表现出畏惧和屈服,她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心语采访时表示:“这个年纪我不怕死,不管他们怎么说,我有自己的主意。”就在高教授即将起程之际,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和疾病控制司副司长郝阳一起,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酒店房间拜会了她,并与她会谈了90分钟。据胡佳透露,王陇德还希望能多从高教授那里获得基层真实的情况。

自从高教授揭开河南艾滋病泛滥的真实内幕,她便不得不忍受河南当局长达十几年且至今未能停止的骚扰,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对民间防艾人士人权的侵害不能不说是令人发指。据香港《动向》杂志报道,在陈良宇倒台以后,各省市的党政干部、社会团体、知名人士纷纷致电中央政治局、中纪委,要求派遣工作组进驻,解决本地区腐败滥权黑幕。这其中就包括河南省,有些人在反映情况时直接将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为陈良宇的同类。徐光春主政河南既无政绩又无廉耻。虽然保障和尊重人权是胡锦涛所力倡的“和谐社会”理念的应有之义,但徐光春治下的河南依然是侵犯人权的重灾区。不是因为克里顿夫人希拉里亲自给胡锦涛和吴仪写信,高教授赴美领奖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从胡佳所传出的两位卫生部官员和高教授的合影照来看,高教授在他们面前并未表现出受宠若惊之状,而是对他们不屑一顾,即使他们在卫生部位高权重。高教授面对照相机的神情自然而和蔼,而两位官员则显得很不自在,好像是做贼心虚。最为让人惊讶的是,一位官员竟然毫无愧色地翘起了二郎腿。这就是中国官员的一贯作风,在无权无势的民众面前,他们总是表现得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高耀洁教授这些年的遭遇虽然主要是河南地方当局所致,但卫生部不可能全然不知,卫生部对河南当局非法行为的沉默其实就是对他们的默许,难怪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行我素。非常可笑的是,王陇德还希望能多从高教授那里获得基层真实的情况。从阻挠高教授赴美的情况看,卫生部对高教授的言行不知道有多么痛恨,他们此时此刻能说出这样开明的话完全是不要脸的作秀行为。

胡锦涛能够关心高耀洁教授一时,却无法关心她永远,在专制阴影的笼罩下,高教授今后的防艾路依然布满荆棘。(2007年2月24日)

首发议报第291期

寻找中国的勇气——一位美国外教对中国的感想

 

Looking for courage in China

By DAVID O’ROURKE

ZENGCHENG, CHINA

THE 50-MILE road from Zengcheng to Guangzhou is lined with small stone or brick buildings that serve as both business and living quarters. Garbage is strewn about, and from my American viewpoint aboard a bus, the scenes reinforce the idea that the occupants live in abject poverty.
从增城到广州,50英里长的道路两旁满是石头或砖瓦结构的低矮建筑,商住彼此不分。我坐在车上,窗外垃圾满地。用美国人的眼光来打量这一场景,无疑又加深我认为这些居民还生活在赤贫之中看法。

Recently, as the bus came to a jolting halt to pick up a rider from such a building, I was bewildered by the contrast. A stunningly beautiful young woman in clean, bright clothes stepped aboard. We made eye contact. I smiled. She smiled back. Such is China – the unexpected waits around every turn.
然而不久之后,随着巴士陡然停止,一位拦车的乘客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路旁建筑中走出来的这位年轻女士,容貌惊艳夺目,衣着光鲜,拾级款款而上,这样的反差令我感到困惑不已。我们眼神相会,互致微笑。这就是中国——意外无处不在。

You cannot know what to expect, in part, because you will only hear the good from any Chinese national you ask. The ugly is ignored; the bad is tolerated.
你无法预料什么将会发生,一部分是因为你无论询问哪个中国人,听到的只会是美好的一面,丑陋被漠视,而丑恶被容忍。

I had never been outside North America until September 2006. That’s when I began a 10-month teaching contract in China. It’s an extraordinary opportunity for me to learn, explore, and experience this once-forbidden land. I teach oral English at a small colle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My assignment is to engage firstyear students in conversation. It’s not easy.
在2006年9月之前,我从未离开过北美。而如今,我却要在中国开始履行一份为期10月的授课合同。这对我来说,真是个非同寻常的机会,可以让我了解、探索以及体验这片曾经的禁土。我在广东省的一所小院校教口语,具体工作是通过会话与大一学生进行交流。但这并非易事。

Forbidden topics禁谈的话题
At times, both hands are figuratively tied behind my back. Political discussion is forbidden, as well as topics related to religion, or any subject that could vaguely be seen 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China.
我时常会觉得双手被束缚在背后。因为讨论政治是不允许的,同样还包括宗教,或一切可以含糊的视为与中国传统和习俗不一致的话题。

Customs I can learn, but which tradition? The new tradition of consumerism,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driving force in daily life, or the ancient traditions of hospitality, respect for family, and polite reticence?
习俗我倒是可以去学习,但传统是指什么?是消费主义的新传统吗?这似乎是日常生活的推动力。还是指好客、家庭互敬以及儒雅含蓄的古老传统?

On my two-hour bus ride back from Guangzhou, cash and credit cards were stolen from my bag in the overhead compartment. I was careless to place my bag there, and foolish to take a nap. I wondered how the thief could manage to carry out his crime without other passengers seeing.
在从广州返回的2小时车程中,我放在行李架上的提包中的现金和信用卡就被盗了。把提包就放在行李架上,是我不小心;在车上打盹,也是我愚蠢。但我只想知道,小偷是如何避开众人耳目而行窃得手的。

My Chinese colleagues were sure there were witnesses, but no one would report anything. The culture of silence is still dominant. Another Chinese colleague was robbed by knifepoint at a nearby gas station a week later, but she refused to report the crime.
我的中国同事认为,当时肯定有目击者,但没人会站出来告诉我任何事情。中国的沉默文化还是占据统治地位。例如就在加油站附近,我另一位中国同事被持刀抢劫了,但她拒绝报警。

Tolerating corrupt local leaders, censored Internet access, lack of legal recourse, denial of religious practice, and free speech are some communist-rooted traditions that remain unchanged amid the capitalists’ revolution. Just how much can a polite and reticent people withstand? That is the test for modern China.
纵容腐败的地方领导、网络管制、缺乏法律追索、否定宗教实践以及言论自由,这仍然是共产主义根深蒂固的传统,而这些都没有在资本主义革命的狂潮中得到改变。现在的问题是,儒雅而沉默的中国人能对此容忍多少,这是对当代中国的一个考验。

Although policy won’t let me voice my disapproval of some parts of Chinese life, I am allow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y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Students have asked my opinion of President Bush and the Iraq war. I answer (in English) honestly, and I receive praise for my honesty. It is not only my right to object to my government’s objectionable actions, I explain, but it is my duty. This point seems lost on them. Maybe it is their youth, but I fear it is the political culture that has raised a generation unwilling to object to anything.
尽管政策不允许我对部分中国生活发表不满,但还是允许我回答有关在美国生活的一些问题。我的学生曾问我对布什总统和伊拉克战争的看法。我如实的用英语作答,并且因我的诚恳而获得了赞扬。我解释道,这不仅是因为我的确反对政府这一令人反感的行动,也是因为这是我的职责。但他们对我第二个观点似乎反应冷淡。也许是他们还年轻,我担心这样的政治氛围会使他们都变得不愿反对任何事情。

Never before have I believed more firmly that the right to protest, to argue and disagree, and to vote is where America’s true power resides. Take that away and you have China, minus 1 billion “tolerant” people.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向现在这样坚信,抗议、争论、争执以及投票权是美国真实力量的所在。如果没有了这些, 那美国也变成了中国,只是少了10亿“宽宏大量”的人民。

My students like the Americans they have met, but seem to have a low opinion of America in general. They believe it is a nation besieged by crime where there is no respect for marriage, family, or the lives of non-Americans.
我的学生对见过面的美国人很友善,但一般对美国却知之甚少。他们总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斥着犯罪的国度,美国人视婚姻为儿戏,家庭观念淡漠,而且对非美国人很不友好。

Most of their knowledge, however, has been gleaned from movies. If only Hollywood understood how its movies have influenced the opinions of so many, and not in a good way. But Hollywood did not ask to be the so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America for an entire nation.
当然,他们的很多认识来源于电影。看来要使他们改变认识,只要好莱坞明白他们的电影是如何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而且认识到这些电影并不是从一个很好的角度来展示美国即可。但好莱坞没有被要求成为反映整个美国的唯一信息来源。

Change is coming…变革在即
Maybe change is just over the horizon. Information is power. Can China’s government continue to censor all that is available online? Probably not, but the desire to learn the truth must come before the truth is learned. That desire must be born of frustration, discontent, and yes, intolerance.
也许改变已经悄然而至。信息就是力量,中国政府能够继续管制所有网络资源吗?也许不能吧,但是了解真相的渴望一定要先于真相的到来。而且这一渴望定能在沮丧、不满中开花。对,没错,不能沉默了。

In the few frank conversations I have had with a Chinese teacher, he admitted that China has many problems: overpopulation, crime, pollution, lack of freedom, poverty. I asked why it seems problems are ignored. “To preserve our sanity” was the reply.
我曾与一个中国教师简短而坦诚的交流,他也认为中国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人口过多、犯罪、污染、缺乏自由以及贫穷等等。而当我问他为何这些问题似乎都被忽视时,他回答道“明哲保身”。

In my time here I question why I tolerate China – the crowded buses, packed streets, vendors who see every Westerner as their next target. Then I go to class and see my students. Not unlike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they want to have fun, fit in, find love, and someday secure a worthwhile job and a prosperous life for their families. My efforts may help them reach those goals, I tell myself.
我在中国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能够容忍中国——拥挤的公车、逼仄的街道以及把每一个西方人都当成目标的小商贩。而当我走向课堂面对学生,他们也都像美国学生,想得到的是娱乐、融入、寻找爱以及某天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为家人谋取富裕生活。我的努力应该能帮他们达成这些目标,我暗暗告诉自己。

Most of my students are the only child in the family. Only children aren’t known for handling adversity especially well, and there will be much adversity for them to handle when they graduate.
我的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不懂得应对逆境,尤其是在顺境中面对困难。而当他们毕业时,将会有很多麻烦事需要自己去处理。

Because China’s leaders fear chaos, they will continue to control and silence their citizens, even as China experiences profound change. But courage can’t be constrained forever. And everyday Chinese citizens will need extraordinary courage to speak out against injustices. It is in the world’s interest to watch and assist when that starts to happen.
由于中国领导人害怕出现动乱,他们还将持续控制其国民的思想,并让他们保持沉默,尽管中国已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然而勇气不可能永远都受压抑。而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非凡的勇气去控诉一切不平。一旦开始了,全世界将会关注和推动事情的发展,因为这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Thirty years ago, few could foresee China’s move to a free-market economy. What unexpected change is around the next turn? Beauty walked out from a garbage heap; maybe progress will emerge from the silence.
30年前,很少有谁能预测中国能加入自由市场经济体。那么下一个难以预料的改变是什么呢?看着凤凰能从鸡窝里飞出,也许进步将会在沉默中爆发。

David O’Rourke is a writer who teaches oral English at a colle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书籍下载]刘晓波徐友渔等:后极权研究文选

目录

李慎之:无权者的权力和反政治的政治
徐友渔:存在的意义和道德的政治
崔卫平:后极权主义及其反抗
王思睿:后极权社会的两种前景
徐 贲:后极权和东欧知识份子政治
萧 瀚:后极权时代的改革困境
邵 建:后极权时代的自由主义策略
张博树:现代极权主义制度研究
丘岳首:后极权中国社会与李慎之现象

崔卫平:分享哈维尔,分享共同的底线
崔卫平:李慎之论“后期极权制度”和“后极权制度”
党治国:哈维尔的发现
傅国涌:米奇尼克对中国的意义
冯崇义:李慎之与中共党内民主派
刘晓波:后极权时代的精神景观
徐 贲:当今中国大众社会的犬儒主义

请点这里直接下载

石天河:给中国作家协会的公开信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

作协书记处的诸位书记:

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公然违反宪法查禁女作家章贻和等人的八部作品,引起作家沙叶新及文学界、知识界群起抗议的事件,想必你们也已经知道了。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作协对此事的表态。这是不正常的!作家协会有义务维护作家的权益,特别是对于作家言论出版的自由,涉及作家的基本人权,作家协会是决不可以袖手旁观、三缄其口的。

禁书,限制作家言论出版自由,这是极端错误的封建法西斯式的政治施为,与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不相符合的,根本是倒行逆施的侵犯人权、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这种公然违反宪法、违反道义、也违反马克思主义和国家领导人历次讲话中之政治诺言的行为,若不及时制止,必将导致类似“文革”时期,“宪章毁弃、法制废弛、左祸横流、人为鱼鳖”之灾难的重现。所以,决不可以等闲视之!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中。国家领导人经常把“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为执政者所追求的目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执政者与人民之间的政治契约,即使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也必须严格遵守,不可废法行私。这在现代世界各国,早已是公认的准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应该坚定不移地维护宪法尊严,才能在国际上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现在区区一个新闻出版部门的副署长居然敢于蔑视宪法,违反国家领导人历次讲话的准则与指示的精神,肆意妄为,公行其恶。这是什么原故呢?拆穿来说,这决不是邬书林一个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邬书林的背后,还有不少“文革”遗留的“极左势力”的遗孽。他们对国家现在推行的改革开放路线,一向持顽固的反对与抵制的态度,他们曾经一再兴风作浪,企图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特别是对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直至十五大、十六大以来,历次重大的改革措施,都采取明的或暗的阻挠与破坏的态度。例如:他们曾经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的理论,视为“唯生产力论”;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企改革,视为“资本主义复辟”;把邓小平关于“创作自由”、“不要横加干涉”的讲话,视为鼓励“资产阶级自由化”;甚至对“平反一切冤假错案”与“改正错划右派”等最得人心的政策,也全都视为“错误”而不以为然。所以,一直到现在,他们仍旧把章贻和视为“敌对势力”,竟然采取“因人废书”的狂妄作法,把宪法和人权都踩在脚底。这些“极左势力”,过去曾经使国家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使亿万人民沦于史无前例的浩劫,现在,他们仍然不愿退出舞台,还要潜藏在政府机构中,以明的暗的种种极其恶劣的手段,来破坏国家的法制、政策,破坏政府与人民(包括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关系,破坏国家领导人的信誉。这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能容许的。

为此,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人,为维护作家权益,主持正义,声援章贻和等被迫害的作家,对以邬书林为代表的极左势力,进行必要的讨伐:一、请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发动全国作家签名抗议,维护宪法尊严,反。对禁书,反对邬书林等人的违法行为。

二、请代表全国作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控诉,请求人大作出对邬书林等人违反宪法行为的弹阂,撤消邬书林等人的职务。

三、请代表全国作家吁请全国人大尽快为保障作家创作权益及言论出版自由正式立法。并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例。

四、请通知中国作家协会的各个机关刊物,以及全国各省市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立即辟出专栏,提供全国作家发表声讨邬书林等人的文章。以求提高全国人民及文学爱好者对宪法尊严与作家权益的关注。使邬书林等人的邪恶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天下同声共讨,以杜绝极左势力死灰复燃的祸患。

以上四项,是关系文学艺术命运的事情,请你们仔细考虑。

文安!

石天河 2007年2月1日

言说自由之路,实以鲜血铺就

 

尼采云:“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读傅国涌《文人的底气》,竟生出一种错觉,以为尼采此语,说的便是近代中国的言论史。从沈荩被清廷杖毙,到邵飘萍、林白水死于军阀之手,再到羊枣死于国民党狱中,在追求言论自由的道路上,献出自己青春和生命的,不可胜数。作者统计,仅仅从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即袁世凯统治时代,“至少有71家报纸被封,49家被传讯,9家被捣毁,60名记者被捕,24人被杀”。这是何等的惨烈?路啊路,飘满了红罂粟,言说自由之路,实以鲜血铺就。

近百年来,洒在言论史上的斑斑血迹,已凝固成一个伟大的传统,就像一粒生长在知识分子心底的种子,不屈不挠,迎风而长。言论报国,从其小而言,乃是履践一个公民的天赋权利;从其大而言,乃是为了一个开放的、现代的中国。所谓现代,当指崔卫平所谓“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崔卫平《我们的尊严在于拥有价值理想》,见《南方周末》2007年1月11日),现代社会应该有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而言论自由,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身上拥有传统的贫贱不屈的文人气节,又经过了欧风美雨的栉沐,两者相互激荡,于是开出了鲜艳的奇葩,使得他们在求索的路上,拥有了超越恐惧的可能、藐视死亡的底气。

言论史,是傅国涌创造的一个词语,用来涵盖不同于思想史、比新闻史更广阔的一个概念。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乃是天赋的、不可让度的权利,用傅国涌的说法就是“民以说为天”。他认为,言论是一个民族生命的根系所在,是世界的公法,是文明进步的主要尺度之一。考察百年中国言论史,正可照见百年来国人追求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的努力。大国崛起,究其实,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归根到底,就是要让全体公民享有更多的权益和福利。如陈独秀言,人民为什么要爱国?“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吾人幸福之团体也。”国家、民族;救亡、启蒙……只有将百年中国言论史,放在这样一个东西文化相互冲撞、停滞帝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条鲜血铺就的路上,知识分子凭自己的血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也。但最为关键的,我以为,还是这些知识分子的身上,破天荒拥有了近代意识,超越了书生清议的古代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他们第一次自觉地认识到了近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这个命题。这是一道光亮,照破中世纪的暗夜。蒲柏说,自然法则隐藏在幽暗中,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世界一片光明。而言论自由这个近代命题在中国知识者心中生根、发芽、传播,何尝不是一种光明?这些知识者在写文章、办报刊的时候,心中是清楚的,是有自觉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梁启超提出“新民说”,正是要以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来“新”一国之民。中国从专制皇权社会进入共和社会的进程中,梁启超的言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文体被称为“新民体”。邹韬奋、王芸生等人都是读着梁启超,才获得了启蒙。

《新青年》时代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大旗,那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启蒙时代,从人们的思想到社会宽容度,都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陈独秀因此继梁启超之后,成为执思想言论界牛耳的人。

最值得一提的当为《大公报》。《大公报》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不”主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党,便是不和任何党派发生关系;不卖,便是经济独立;不私,指报纸为天下公器;不盲,便是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四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大公报》同仁独立办报的思想。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提出自觉、明确的独立办报主张,是知识分子对近代以来言论自由这一命题的呼应。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等名字,因此而显得不同凡响。胡适评价《大公报》,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好的报纸,乃在于登载确实的消息,以及发表负责任的言论。1941年5月《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国际新闻界大奖,颁奖词说:“该报自于1902年创办以来,始终能坚守自由进步之政策;在长期办报期间,始终能坚持其积极性新闻之传统;虽曾遇经济上之困难,机会上之不便以及外来之威胁,仍能增其威望。”从张季鸾的《无私与无我》,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再到王芸生的《看重庆,念中原》,《大公报》始终坚守着“四不”的追求。多年以后读到《大公报》的政论,读到这些负责任的文字,仍不免叫人心生惆怅。故人已乘黄鹤去,欲采苹花不自由啊!

书生论政,文章报国,在追求一个自由、开放的国家的进程中,知识者面对的是不可一世的强权,是枪杆子,是赢家通吃的逻辑。史量才与蒋介石的对话可以看做是一个报人的处境和其底气的隐喻。蒋介石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冷答道,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吴宓诗云,终信文章胜甲兵。吴宓的诗句有一种确信,相信历史,相信社会的进步。我觉得,如果甲兵指代强权,那么吴宓的话说得还不完全准确,因为我们要胜过的,除了强权,还有强权逻辑,那种因为几千年皇权专制而深入人骨髓的唯权力是从的观念。告别中世纪,跳出历史周期律,以言论史观之,便是用观念战胜观念的过程。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傅国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26.80元。

《文人的底气》,傅国涌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30.00元。

历史上正确的一边

 

直到最近的一个世纪,我们仍会看到一个自由民族孤立、冷落他最好的儿女的事实。那些人并非遭政府有意敌对,而是被民众主动冷落。我们在怀想古希腊众多英豪的丰功伟绩时,也无法对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等人的结局避而不论。普鲁塔克说,“奥林匹斯神”这个在当时就已属于陈词滥调的喻词,用在伯里克利身上却是再恰当不过。这个人用一种隐性独裁的方式,教导民众学会自己治理国家。他是古代贤人政治家的典范,尽管他最后在民众怀疑的目光里死于瘟疫。

在《地中海——传奇之海》中写到伯里克利的时候,埃米尔·路德维希毫不吝惜他的赞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懂得光荣与野心之间的区别;这位独裁者也许是唯一可以声称在身经百战、魂归西天之后,任何雅典人都没有假装悼念的独裁者。”也就是说,他教会了人民以自由,又以自己晚年的受辱和死亡来考核这种自由观念的深固程度。有这样的领导人,无怪乎“光荣”二字会被历代的仁人志士授予古希腊。路德维希在自己生活的时代里,对独裁、暴政、野心有太多的见识和心得,他因而书写伯里克利之伟岸——他高于后来罗马的屋大维,高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高于波斯穷兵黩武的诸王,更不用说导致希腊“黄金时代”毁于一旦的斯巴达人。

据说伯里克利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战役,这场由地米斯托克利领导的决定性战役,被公认为是后来希腊拥有黄金时代的一个前提。但是,战争毕竟是人类最残忍的行为之一,伯里克利时代的辉煌要依赖于最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路德维希说,当今的思想家、科学家,看到自由和正义遭到高科技产物的威胁时,会为自己的思想和发明感到羞耻不安,然而在文明早期,希腊人却用造船、航海术和战略,在萨拉米决定性地“将野蛮人和世界上教化程度最高的民族隔开”。他把古希腊列为自由的开端,并且毫不隐讳地陈说自己对高级和低级文明的界分,希波战争是标准的文明对野蛮的胜利。

自由的护佑者最终也受自己栽培的自由的连累;自由、民主、进取等等所谓“地中海的精神”,却是靠着军事上、科技上的先进来保卫的。古希腊的“光荣”中凝聚着种种矛盾。在周时奋先生所著《地中海的秩序——希腊罗马时代的军事博弈》一书中,大量插图复原了希腊,这一地中海国家中最早制造出三列桨战船的国家,其与海军强国波斯一争高下的场面:船艏冲角充满威胁的姿态,舰只本身狭长,作出一副如凶猛的斗鱼一般的姿态。路德维希赞叹着当时的海军战术:“每一艘船都试图使自己的冲角对准对手船只的侧翼冲去,这是在高速前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超群技巧。大约公元前660年古希腊一场早期海战中科林斯对克基拉的战法,也是晚近到了1866年时一艘奥地利船只在一次海战中在莱什诺击沉一艘意大利船只的战法。”

尽管在《地中海——传奇之海》中对希腊和它的伟人们赞誉有加,路德维希并不讳言这种伟大与武力、与战争的关系之密切。萨拉米战役胜利后产生了阿提卡海上联盟,正如色当之战后产生了德意志联盟,胜利者既书写历史,自然也获得了证明自己比敌人更“高尚”的权力。所以这之后,雅典人担当起了古希腊道德领袖的地位,而作为同盟者的斯巴达人不知不觉“出局”了,这让他们十分不满。过了半个世纪,斯巴达人终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起进攻,他们的胜利显然趁了雅典政治的虚:发达的民主造就了城邦自身的涣散,人们为了防范贤人的变质而流放他们,而作为政治民主的直接产物之一,党派制度却在日益深化社会的腐败与分裂。

古往今来,之所以那么多有识之士扬雅典而抑斯巴达,也许是出于对由伯里克利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由衷的仰慕。说起斯巴达,则会联想到纪律,联想到尚武精神——自由的反面。夏多布里昂就是如此,当年他走向雅典时,说自己“体会到了一种使我不再会思索的极大的快乐”。而在斯巴达就不是如此,斯巴达阴郁、严肃而孤寂,雅典的废墟遗迹则洋溢着明朗、轻松的氛围,人气馥郁。夏多布里昂写道,是“人性中的高尚情操”使雅典具有了斯巴达所缺的优雅。生活在这种优雅之中,雅典人的战争也显得浪漫、纯真,他们出于对祖国与自由的热爱而战,这并非一种盲目的天性,而是理性的情感,它源于对上天慷慨地赐予他们的对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斯巴达的境界难以望其项背,路德维希甚至说,斯巴达的军事化管理是纳粹精神的早期预演。

但是,在为心目中的“圣地”厄琉西斯大唱赞歌的时候,夏多布里昂也无奈地发现,当地人竟已经遗忘了自己民族英雄地米斯托克利。昔日的辉煌和盛典早已化作尘土,岸边是野渡无人,战船的碰撞和白浪滔天的景象只能仰赖于文人驰骋的想象。

时间的确能使人学得客观起来。《地中海的秩序》篇幅并不大,却涵盖了希腊罗马时代大大小小二三十场经典战役和战争,兵燹频仍,不绝如缕,所谓的“文明”、“先进”因来自落后一方的一次次残酷冲击而充满了悲剧色彩,好像看到游牧民族冲击中原文化那样教人忧虑。对斯巴达,路德维希不觉得有什么可留恋的,就连仅有的伟人,温泉关战役下捐躯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他也没有多少叙述。但夏多布里昂却是这样说的:“从斯巴达的废墟走到雅典的遗迹,我觉得我愿意和列奥尼达同死而和伯里克利共生。”

伯里克利和列奥尼达合则一体,分则各见其弊。公元前480年,东方与西方之间的那片地中海上发生了两次惊心动魄的战役——在萨拉米之前,还有温泉关。当波斯大军十二路齐进,拥入潭蓓峡谷的时候,斯巴达国王背后的希腊联军竟然不知所措,民主自由的雅典,到了需要沉闷呆滞、残酷寡情的斯巴达来保卫的时候了。文人们用非凡的头脑去想象历史场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说:“他依然站在那里。沉郁而坚毅的眼色扫视过平原。他很清楚,让他留下来坚守的必然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苦痛的对自由的渴望。”

自由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列奥尼达理解的自由,难道就比伯里克利懂得的肤浅么?在遭叛徒出卖,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镇守温泉关的列奥尼达选择了孤注一掷,用三百名沉郁但忠诚的斯巴达勇士的生命来换取希腊人团结御敌的决心。或许我们可以把萨拉米的胜利归于注定要流芳百世的雅典,但是谁又敢说,没有温泉关的一战,雅典还能赢得了三十年后再度辉煌的机遇?

在讲述地中海故事的书里,雅典与斯巴达之间著名的恩怨总是一块叙事的基石。如果说自由是“地中海精神”的核心,是“历史上正确的一边”的话,那么雅典和斯巴达以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式在这“一边”站过。我们得对这两方同时献上敬意:他们各自代表着片面的理想。在地中海畔游览过后,戈尔丁写得动情无比:“正因为大大小小的列奥尼达长眠在这里,我才能去我想去的地方,写我想写的东西。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奉献使我们获得了自由。”

《地中海的秩序——希腊罗马时代的军事博弈》,周时奋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8.00元。

《地中海——传奇之海》,(德)埃米尔·路德维希著,梁光严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版,48.00元。

 

王朔新书《我的千岁寒》“五合一”

近日,出版人路金波透露,王朔的新作《我的千岁寒》将于三月中旬上市。该书将包括王朔近年来创作的五部作品,风格与王朔以前的小说迥异,体现了他复出以来强调的“科学”、“哲学”概念。

  《我的千岁寒》

  给知识分子看的“美文”

  据路金波介绍,《我的千岁寒》实际上是王朔近年来的五部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全书共13万字左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王朔在为全书做的序《我是谁》中,自称偏爱本来写给张元的《我的千岁寒》,并强调“这部作品让汉语有了时态”。《我的千岁寒》取材于《六祖坛经》,历经三版,王朔自信地说,这部作品“全是文字的精华,要说美文这叫美文,这可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

  《金刚经》与《唯物论史纲》

  科学哲学两不误

  除了《我的千岁寒》,新书中还有充满“科学味”的北京话版《金刚经》第二版与《唯物论史纲》。北京话版《金刚经》用北京话通俗地“科学”地重写了《金刚经》。王朔表示,《金刚经》成书于两千年前,那时物理和化学没有现在发达,更多的得靠观心,既然物理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就得拿起物理这个利器,这是把锃亮的刀子。“有的作家还从传统中找灵感,那就是传统的奴隶,你得从科学里找。”王朔说。

  新书中的《唯物论史纲》原来叫《论上帝是物质》,源自王朔给女儿考大学推荐的哲学题纲,后来他一“推”不可收拾,“发现物质后面还有人”,一路推演至今日。

  “宫里”与“梦想”

  给徐静蕾写的“电影”

  新书里还有《宫里的日子》,王朔自评这是“根据《资治通鉴》改编的小武的故事,不完全是史实,有些废太子李承乾的行举‘按’在高阳身上”。他还表明“《宫里的日子》是给老徐(徐静蕾)写的,希望今年能拍出来”。当然,新书也收入了他为徐静蕾写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

  对于新书题材风格均与以往作品不同,王朔说:“我把过去自己的东西全部砸碎,这才能绝处逢生。我放眼的是宇宙。以前说,民族的是世界的,我说,个人的才是世界的。”王朔还表示,新书出版后,还将在台湾发行繁体字版。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手稿拍卖 《愤怒的葡萄》创记录

 

近日,约翰。斯坦贝克的名著《愤怒的葡萄》的初稿卖出了近五万美元的高价,创造了诺贝尔文学作品拍卖的最高价。

这份手稿原属于斯坦贝克的姐姐伊丽莎白,是《愤怒的葡萄》初稿的一部分。手稿中带有大量作者的题字,对研究斯坦贝克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因此最终拍出了47800美元的高价,这一价钱是估价的两倍。

在手稿中还有斯坦贝克另一本小说《托蒂亚平地》的复制本,在里面作者亲笔写道“赠予我亲爱的姐姐伊丽莎白,没有她,我根本无法认识我书中所写的那些人”。

这场拍卖在旧金山和洛杉矶同时举行,斯坦贝克其他一些手稿也在拍卖之中,其中包括了《人与鼠》的复制本,其价是7768美元。但《愤怒的葡萄》手稿的高价还是出乎了大部分人的意外,它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拍卖中的最高价。评论家表示斯坦贝克一直以来都受到拍卖场的欢迎。

刘云萍诉王春元《忏悔无门》剽窃案败诉

 

本月15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对刘云萍诉《忏悔无门》作者王春元,以及该书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著作权纠纷一案一审公开判决,驳回刘云萍的诉讼请求,该案15539元(人民币,下同)的诉讼费与5520元的财产保全费由刘云萍负担。

据报道,早在去年8月,女作者刘云萍一纸诉状将《忏悔无门》的作者王春元推上被告席,声称王春元违反了他们此前曾口头承诺的共同署名、利益均分的协议,导致出版的《忏悔无门》只署了王春元的名字。刘云萍认为,《忏悔无门》一书整体剽窃了她的创作内容,剽窃字数多达22万字之多,除主要人物名字改换、句式变换及少量文字添减外,故事框架完全相同。王春元辩称,《忏悔无门》是他在掌握大量采访资料后,根据李春平的事迹创作而成。刘云萍只是他创作初期的助手,从事的是辅助性工作而不是创作。法院认为,刘云萍要证明该书为合作作品,以及王春元剽窃了她创作的内容,就应当举出她创作的证据。法院认为刘云萍所举证据,不足以证明其提出的涉案作品为合作作品以及王春元剽窃其作品的主张。

中国人误读的世界:伊朗人恨死美国与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




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一幢公寓楼前,几个居民正在品尝国产可乐。



伊朗城市街头的CK广告。


位于哈尔滨的犹太墓地。中国收留犹太人的历史已经远去。

中国人误读的世界

两百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两百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当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误读一:伊朗人恨死美国

【常见误读】为渲染和夸大其词,不惜将“反美”意愿牵强地加在伊朗民众身上,国内部分媒体一贯喜欢这样“先入为主”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张淑惠发自德黑兰 “伊朗那边是不是很危险?”“他们是不是特别恨美国人?”每次国内的朋友问起这些问题,我都要耐心地解释半天。

西方媒体对伊朗的报道往往喜欢带着有色眼镜,大多数国内媒体又很容易“跟着西方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媒体上的伊朗总是充斥着暴力性质的“反美”、焚烧美国国旗的游行示威等等。其实这种报道往往脱离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伊朗社会的真实面貌。

年轻人热衷考托福

德黑兰市中心有一堵著名的“打倒美国墙”,大街上到处可见反美口号,而前美国大使馆的外墙更是画满了“反美图画”。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以来,伊朗和美国便断绝了外交关系,并打了二十多年“口水战”,伊朗政府似乎成了反美的标志。

当我把在现场拍的一些高喊“打倒美国”的照片给一个伊朗朋友看的时候,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吃惊地说:“你怎么去那种场合呢?那太不真实了!”她表示,这些游行示威都是“政府组织的”,很多伊朗人都不喜欢这种游行,因为“没有什么意义并且堵塞交通”。

这样的看法其实代表了大部分伊朗民众的观点。在德黑兰贝赫什提大学校园,一个学计算机的伊朗男孩告诉我,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希望能够交一些美国朋友,“因为美国人民和政府是不一样的”。

在德黑兰的大街上,经常可见托福、GRE等英文培训班的大幅广告牌。考托福已经成为伊朗年轻人时髦玩意儿,就在两周前,我的一个伊朗朋友就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他的目的和大多数伊朗年轻人一样,就是希望去美国留学。

尽管伊朗是一个保守的伊斯兰国家,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伊朗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实,伊朗年轻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年轻人一样:爱穿时髦的耐克,喝可口可乐,对好莱坞明星布拉特·皮特、安吉丽娜和安妮斯顿的三角绯闻津津乐道。

克林顿传记很畅销

前些天我坐火车在伊朗中部旅行,一个伊朗年轻人跑过来沮丧地说:“我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每当介绍自己是伊朗人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你们是恐怖分子’!特别是美国人。要知道我们不是恐怖分子,我很渴望了解真正的美国社会,也希望他们能够了解真正的伊朗人。”

这种失落的情绪在伊朗人中间是很普遍的,因为除了伊朗政府对美国言辞激烈以外,普通伊朗人大都热切地希望了解世界。很多家庭偷偷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这在伊朗是非法的),以便能看到外国电视台,德黑兰大街的报刊亭能够买到《时代》和《新闻周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我的生活》、希拉里的自传《活着的历史》以及《哈里·波特》等书籍都很畅销。

其实,无论伊斯兰革命之前还是之后,都有大量伊朗人前往美国留学和工作。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朗研究小组估计,目前在美的伊朗人大概有100万,其中不乏包括网上拍卖公司易趣创始人皮埃尔·奥米戴尔等名流,而美国网球巨星阿加西和CNN的国际报道首席记者阿曼普尔等名人也都是伊朗裔。

误读二: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

【常见误读】国内不少媒体在报道韩国时往往喜欢选择自己中意的角度,把韩国人描绘成了民族情结深厚的“政治动物”,而其国民不买日货、为抗议日本不惜断指都成为误读的“论据”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元涛发自首尔 刚到韩国时,我问过一位教授朋友:韩国为什么很少见到日本车?教授一愣:这也是问题吗?我跟着一愣:这怎么不是问题?后来我承认,这确实是个假问题,就好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问韩国朋友“为什么不吃豆角”,他们同样无法回答一样。

买国货与爱国无关

也就是说,在韩国人不买日本车这件事上,我们的理解与实际情形是有差异的。对韩国人而言,韩国车质量不差,服务很好,价格不贵,买它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爱国不爱国无关。相反,如果韩国车毛病多多,价格昂贵,不管是谁再喊爱国的口号,大家也不会买。我的那位教授朋友说,他注意过中国的媒体喜欢宣传韩国人怎么爱国怎么只买韩国产品之类的,他觉得,那是中国人在按自己的观念来解读韩国人,韩国人一般不那么泛政治化。如果按这个逻辑,韩国人开韩国车是爱国,那么韩国总统坐美国生产的专用飞机是什么呢?

前些日子,我坐公交车去江源道看朋友,正巧遇上农民闹事,在路上堵了整整一天。后来看电视新闻,报道说是农民示威抗议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他们真的全都是农民吗?不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一群专业人员,为各个团体所雇佣,充当示威抗议的生力军。到香港去捣乱WTO的是他们,抗议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切手指的,也是他们。

农民当然是反对自由贸易协定的,这完全是出于利益考量。如果美国廉价大米源源涌入,农民就不好活了。可是,与我一起被困在公交车里的其他韩国人,对农民的举动却颇多烦言,有便宜大米可吃,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利益分化,立场就不同,这才是真实的韩国。

利益永远大于肾上腺

在韩国超市买大米你一定要留意,米袋上印着“身土不二”字样的,是本地产品,价格要贵一些。但他们并不是从“爱国米”来诠释的,而是强调健康概念,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说,你这个身体,不能和你这片土地分开,才有利于健康成长。怎么算不分开呢?吃这片土地产的米、菜和肉就对了。在东亚国家,这类朴素的饮食哲学,历来就不乏广泛的民间基础。

占据韩国报纸头版头条的,不是参拜靖国神社,而是类似这样的数据:2005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227亿美元。对此,韩国成年人的态度也不是义愤填膺,而是面有羞色:技不如人,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还要依赖进口,对不起大家!他们不会只为泄愤而徒劳无益空口白话地呼吁抵制日货,更不会在自家酒吧门口写什么“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他们不和钱过不去。他们天天希望裴勇俊和东方神起能表现得再有魅力一点,把全日本大大小小的师奶和女优统统吸引到韩国来旅游才好呢。

在咱们一般印象里,日本人但凡有个风吹草动,中韩往往是联合发声,互为倚角。这是不错的。只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和忘记的是,当韩国也有人跟咱们一起大声嚷嚷的时候,人家手上的活计,可是一刻没停。在国际交往层面,利益永远大于肾上腺,连韩国的出租车司机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对日本游客,可能还要更客气一点。

误读三:以色列对中国充满感恩

【常见误读】当年接纳和拯救犹太人的那段历史,被很多中国人拿来当作解读中以关系的万能钥匙,认为以色列会因此在国际事务中“感恩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朱剑慧发自耶路撒冷 来以色列工作快1年了,每逢向当地人自我介绍说“我是中国人”时,总能受到对方热情的欢迎,随后他们或好奇地询问中国的情况,或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色列人对中国的这份友好和热诚,常常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国内很多人认为,犹太人对中国的良好情谊主要是基于感恩,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掀起的灭犹浪潮中,当世界各国都对犹太人关闭大门的时候,中国上海以宽大的胸襟收容了两万多从中欧国家逃难来的犹太人,在他们穷困潦倒、流离失所时给予他们生活援助,使他们重拾生存的希望。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难免有些以偏概全。

年轻人不解“中国恩情”

对于那些曾被中国收留的犹太人来讲,中国的确是他们的恩人,抱有感恩的心态十分自然。以中友好协会会长、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对于我们这些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人来说,中国是一个意义非比寻常的地方,中国人热情无私地善待我们,没有哪个国家曾经像这样挽救过两万多犹太人的生命。”

然而,伴随着原居中国犹太人的陆续作古,这段历史在以色列也渐渐成为尘封往事,不再广为人知。普通以色列人对中国也并非抱有什么感恩之情,而是更多地以平常心态来走近这个东方国度。

我的朋友塔利就是这样的人,她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去饱览那里的秀丽山河,或者找一个不为现代文明所扰的村落去静心隐居一段时间。当我跟她谈起中国对犹太人所行的善举时,她对此全然不了解,这令我非常吃惊,也从此放弃了关于犹太人对中国总是怀有感恩之情这样的臆断。

喜欢中国与历史无关

我在以色列遇到过许多“中国迷”,他们喜欢中国的理由也五花八门。几个月前,在以军的炮兵阵地上碰到一名叫汤默的青年士兵,一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他立刻掏出一本书,原来是希伯来语的《易经》。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着迷,曾经学习过太极拳,现在正在研究中国哲学。“中国的哲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例如追求事物间的平衡与和谐,以色列需要这样的思想。”汤默一脸的真诚。

在崇尚西化的风气正在中国各个角落蔓延的时候,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医药、艺术、哲学等却正在吸引着以色列人。

以色列和中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民间沟通渠道也呈现多样化,此时,中国人更应以一种平等、平和的态度来看待中以关系。如果还沉浸在“以色列人对我们感恩”这样的臆想之中就未免有些自作多情,那段历史的确增进了两个民族间的联系,但它难以主宰所有以色列人的情感世界。固执地指望以色列凡事都站在中国一边,也是不现实的,国家政治中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的还是“利益”。

误读四:印度远落后于中国

【常见误读】印度是一个除软件外在其他方面比中国落后许多年的国家,一个总喜欢和中国较劲的国家,一个肮脏和社会动荡的国家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发自北京 前些日子陪一个朋友去印度。在目睹了印度人在恒河沐浴和火葬之后,朋友大发感叹:“恒河边这些身穿破衣烂衫的印度人真是肮脏和丑陋。”

朋友的反应早在意料之中,但他不知道的是,对于印度教徒来说,能到瓦伦纳西的圣河——恒河里沐浴是他们一生最为向往的神圣事业,因为只有用恒河水沐浴后才能洗刷掉现世的罪孽,从而使来世过得更加安宁快乐。

破败外表下的年轻与活力

中国人喜欢以貌取人,而印度的脏乱和贫穷落后恰好常常暴露于表面。在印度,如果不和印度人深入交流,不去细心体会,人们对印度贫穷落后的印象就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就亲眼所见,印度的贫民窟往往就散落于大城市最繁华地带,乞丐也通常落落大方地向人行乞,印度的高楼大厦不如中国多,马路不如中国宽、大型购物中心不仅少也没有中国那样气派。然而,隐藏在印度破败外表之下的,却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国度。

随着对印度了解的深入,我时时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透过印度人的言谈举止,能够看得出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由衷的自豪与自信,虽然有时难免显得夜郎自大。

由于中印同是具有相似国情的大国和邻国,印度近年来在国际舞台的日渐活跃,也使中国公众对于印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

媒体选择的“印度形象”

不过,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因而中国公众了解印度的渠道多半还是透过媒体。但遗憾的是,虽然近年主流媒体在大力报道印度,但总体来说仍然有很多误区,而且不少中国媒体还是跟在西方媒体后面看印度。

对于印度,中国媒体基本上围绕几个点来构筑其形象框架:核与导弹、软件、大国梦、印度追赶中国、宗教和种姓冲突、中印边界问题、天灾人祸以及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最近一年又加上了中印崛起与合作。

值得一提是,或许印度的天灾人祸及社会新闻具有广阔的受众兴趣,于是火车出轨、汽车爆炸、热浪袭人、坠机楼塌、强奸骚乱等等便成为中国不少媒体中最流行的印度题材。

久而久之,中国人眼中的印度形象便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扭曲,印度似乎是一个不断追求大国梦想但又力不从心的国家。

印度不是只有软件

但显然,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印度。除了软件之外,印度在其他不少领域的发展也相当了得。印度是世界生物大国、药品制造大国、“世界的办公室”,未来印度还要做知识大国。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但它却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国家,这将可确保印度在20年后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发展经济。印度在许多方面的确不如中国,但我们也用不着看见几篇外国人表扬“中国比印度好”的文章就感到洋洋自得。

印度人有时是喜欢拿中国说事,但是国内有些媒体在很多情况下也同样喜欢夸大其辞。去年底,一篇转自印度空军司令的发言曾吸引了大批国内读者,文中称“印度空军不怕和中巴打核战争”。然而,仔细翻阅提亚吉的讲话,并没有找出这层含义,国内媒体的标题尽管能吸引眼球,但却误导了读者对印度的印象。

误读五:俄罗斯与老美对着干

【常见误读】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俄,与伊朗保持密切关系,向挑战美国的委内瑞拉大卖武器。2006年,俄罗斯对美外交让不少国人欣喜断言:俄罗斯羽翼已丰,应该是又要跟老美对着干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盛世良发自北京 俄罗斯的对美外交,经历了三个阶段。苏联时期很干脆:凡是美国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美国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叶利钦初期很鲜明:美国佬干的,就是俄国人盼的;普京抛弃这两个极端,回归理性,不是从意识形态或抽象概念出发,而是根据本国利益和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如何表态,怎么应对。

反美情绪的确高涨

对俄罗斯来说,今天的俄美关系虽然不再像苏美关系那样决定全球格局,事关本国存亡,但依然是最重要的一对国家关系。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要求:“必须预防未来能挑战美国全球优势地位的力量中心的形成。”不甘心久居人下并迅速崛起的俄罗斯,恰恰是这种中心之一,美国当然不会掉以轻心。

俄国人本来就不习惯韬光养晦,何况现在已还清欠发达国家的债务,经济一连7年增长,2007年要晋身“万亿美元GDP俱乐部”,用不着再看美国人眼色行事。

俄罗斯对美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还由于美国并没有因为俄罗斯支持其反恐战争而给予回报。我的朋友尼科诺夫是名政治观察家,早年他曾对俄美合作充满信心,现在却忍不住抱怨,“像我这样亲美的人都对美国失望,何况一般老百姓呢。”俄罗斯精英和民众感到受骗上当,反美情绪扶摇直上。

不是盟友也非敌人

然而,俄美两国现在虽既不是盟友,却也不是敌人,而是伙伴加对手,双方该合就合,该掰就掰。即使斗,也是斗而不破,在非原则问题上互相妥协。

“尽管美国是王八蛋,但是俄罗斯的安全环境现在离不开美国。”另一位政治观察家拉齐霍夫斯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多数俄罗斯人的心态。

俄罗斯的这种对美外交符合普京亲自宣布的外交三原则——实用主义、可预见性和国际法至上,其精髓是实用主义——一切服务于本国的安全和经济利益。

最近的例子就是联合国安理会伊朗核决议。俄罗斯没有跟美国过不去,同意制裁伊朗,但又捍卫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制裁只涉及军事核计划,既不禁止俄伊在布什尔核电站建设上的合作,也不禁止俄向伊出售防御性武器。

七大“想当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国或外国人的一些看法上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样或那样,但或许事实并非如此

Q:非洲国家穷得叮当响?

A:错误。现在的非洲至少有17个国家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我们对非洲应该刮目相看。

Q:发达国家年轻人都买房?

A:错误。多数西方国家的年轻人都更喜欢租房,超过一半的美国人选择在工作10年、结婚5年后才着手买房。

Q:外国人性生活很随便?

A:错误。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对性自由带来的后果顾虑重重,逐步提倡保守主义:性知识上开放,性行为上保守。

Q:英国人很绅士?

A:错误。在欧洲,人们一提起英国人,往往会觉得是喜欢聚众闹事的粗野象征。

Q:外国人也爱发短信?

A:错误。在加拿大,人们还是更喜欢以打电话的方式沟通,短信几乎无人问津。

Q:美国孩子很轻松?

A:错误。美国孩子上学前几年虽然一般没有家庭作业,但在到12岁的法定工作年龄之前,他们大多会在课余、周末或假期干些零活,挣些小钱,培养独立自主和社交能力。

Q:新加坡人也爱到饭店聚餐?

A:错误。在当地饭店聚餐的多数都是中国人,本地人大多没有到外面吃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