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褶里的真相》第一辑: 初期红事(5)

国民党的“左”

我们这拨“50后”,从小被灌输共产党为“左”,国民党乃“右”;“左”为革命的红色,“右”为反动的白色。如此这般,形成天经地义般强大思维定势。长成后,读书稍多,方知事情绝非赤红雪白那么鲜明,历史真相原来复杂得很,中共的简单归纳不仅幼稚,实为别有用心。近日展读《蔡孑民自述》,吓了一跳:国民党怎么也“左”得那么可爱!而且是“白色恐怖”笼罩的1930年代。

1930年4月,南京立法院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一次聚餐会上,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1879~1936)向众人提出三个问题,要求与会者发表意见——

第一、要不要姓?若要,从父姓还是从母姓?第二、要不要婚姻?若要,早婚或晚婚有无限制?第三、要不要家庭?若要,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好?

三个问号三个设想,至少提前100年,甚至超前500年。不料,出席该会的蔡元培一本正经回答:

第一、不要姓,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也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代替。第二、不要婚姻。在理想的新村里,有一人独宿或两人同寝的房间。当两人要同居时,须先经医生检查与登记日期,以便确认生出子女的归属。第三、不要家庭。不得已而思其次,小家庭比大家庭好。[1]

阅读至此,哑然失笑。往深处一想,敛然凝笑,暗暗摇头。

从思想根源上,胡汉民之所以会提出三个比共产主义还要共产主义的问号,显然来自辛亥以后流播甚广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怀疑一切现实既成,追求绝对自由,标榜彻底解放。对一切传统与现实取绝对否定之态,乃所有“左稚”之通弊。在大变革时代涌现这样那样枝枝杈杈的左倾偏差,亦不奇怪。只是,高层精英如此慎重严肃地提出三个偏歧甚巨的问号,又一致赞同,像煞有介事讨论起来,彼岸愿景此岸化,确然可谓大事不妙矣!

窥斑见豹,从这三个问号以及蔡元培的答复中,能清晰感受到其时涌动于国民党上层的极左思潮——认定能够急剧变革社会。如此这般,产生下列联想便十分自然了:如果不是抗战,国民党会不会就此一直“左”下去,直至也爆发文革?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寻根溯源。至少,1950年代后期中共的大跃进、1960年代的文革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吧?追究“左”源,五四时期、1930年代左倾思潮实在也是不得不去的一个车站。而且,还得出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左”并不仅仅来自共产党,也缘自国民党。

2001-9-20于沪·国权北路

[1] 蔡元培:《蔡孑民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页196。

原载:《世纪》(上海)2007年第1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