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文化色彩鮮明的戰爭命名

        “抗日戰爭”應該改稱“中日戰爭”。

        歐洲戰爭為什麼不叫抗德戰爭呢?中日戰爭為什麼一定要叫抗日戰爭呢?這裏面的貓膩肯定很少有人去深思!

         一個“抗”字,似乎將中國的被動受欺、被逼無奈、迫不得已、積貧積弱、含冤被辱、遭侮不服、堅持控訴、抵制反擊、英勇戰鬥等等情緒都濃縮在了裏面。

        然而,歷史真相果真如此嗎?隨著檔案的解密和多邊資料的比較研究,“抗”字欺騙人民、忽悠國際輿論、博取世界同情、掩蓋歷史真相的意味越來越躍然紙上。

        中國人不愧是玩文字遊戲的高手。既將文字獄玩得史不絕書,又將國際社會和海峽兩岸的愚民大眾玩得終身蒙在鼓裡。

        多年來,中日兩國都在反思戰爭。日本人更多的是反思本國在戰爭中應負的責任,然後寫出了深刻反思戰爭的力作《參謀的戰爭》。

        但時隔多年,中國大陸至今不見該書的評本出版。

        台灣海峽兩岸的華人社會和政府也有對戰爭的反思,但我們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反思”日本人。近十多年來更是將橫店影視劇拍攝基地“反思”成了抗日的主戰場。這真是非常奇葩的對比。

二、致命昏招:改旗易幟

        我近10多年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在對中日戰爭歷史真相的了解和研究上。隨著思考的深入,越來越覺得因為有著濃厚蘇俄色彩的國民黨南京政府1927年成立后,1929年又成功策動張學良改旗易幟,犯了大錯。

        國民黨這樣的外交冒險,徹底動搖了滿州的利益格局與和平基礎。因為蔣介石對張學良的這種收編,讓日本直接感受到其自日俄戰爭勝利后獲得的國家利益,馬上會遭到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脅,中日之間的直接較量因此開始陡然升級。

        到1931年,日本軍方的少壯派強硬勢力,終於引爆了九·一八事變。區區2萬關東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完成了對滿州的全境佔領。從那開始,中日摩擦就沒斷過,直到演化為雙方在華北的小規模衝突,再演變為兩國全面戰爭。

        對這樣的戰爭爆發,日本人肯定不可能沒有責任,但我認為應該屬於次要責任。引爆戰爭的主要責任應該在蔣介石,在國民黨,在南京國民政府。

        雖然中日爆發華北衝突,但日本此時此刻並沒有全面侵華的作戰計劃,而是被南京政府一步一步拖進了全面戰爭的陷阱之中。日軍也才會做出在剛開始投入淞滬會戰時,被動採用逐步增兵這種觸犯兵家大忌的戰法。

        日本人並非不懂用兵之道。如果日本真有全面侵華、一舉打垮國軍的計劃,以日軍的巨大優勢,加上主動出擊,國軍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根本就不是對手。以中日之間國家整體實力的巨大差距,“三月亡華”並非完全不可能。而是日本並沒有真正制定徹底“亡華”的政策和計劃。

        實事求是的分析,要想讓兩個主權國家投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如果不是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幾乎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因為一兩件並非預謀而是偶然發生的小事情促使兩個國家投入一場全面戰爭更是不可能。

        實際上,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沒有那種長時間的敵對意識,兩國之間偶爾有點小摩擦,或者打死一兩個人,都是可以進行外交談判,可以賠償點錢或道歉什麼的給予解決。什麼七.七盧溝橋事變,還有上海8月虹橋機場打死兩個日本軍人,都不過是為發動全面戰爭而故意尋找的借口。

       像那七.七盧溝橋事變,有一個日軍士兵失蹤了,然後引起日本人的搜查,這叫偶發事件。是不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就算是有心懷叵測的陰暗勢力在背後故意挑釁和搞事,頂多也只是會引發直接接觸的雙方軍隊發生一些小規模的衝突。

        能被第三方陰暗勢力挑撥離間耍手段引起兩個國家全面戰爭,只能說其中一方早已做好了全面開戰的準備。只是尋找一個開戰的借口和時機罷了。從七.七盧溝橋事變到淞滬會戰,就是這種情況的經典之作。

三、蘇俄的遠東戰略

        雖然促使中日衝突、激化中日矛盾是蘇俄預謀已久的國家戰略,但這是蘇俄根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制定的長期政策,他們站在自己國家利益的立場如此決策並沒有錯!問題是你國民黨不應該像憤青一樣心甘情願的為蘇俄當人肉盾牌呀!國民黨這樣做,不單禍害自己,也禍害了中華民族的國家利益!如果國民黨沒有從聯俄容共開始,執行十多年的親蘇敵日外交政策,而是反其道行之,採取親日拒俄的外交政策,中日之間怎麼可能會發生全面戰爭呢?

        北洋政府執政期間,雖然中日之間也多有利益爭執,但會盡量避免上升到軍事衝突。可想而知,回顧歷史,反思戰爭,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不得不對被執行了10多年而非常錯誤的外交路線負主要責任。

        隨著檔案的解密和重要當事人回憶錄的出版,近些年民間熱心研究七.七事變的人也愈來愈多。越來越多的線索被指向當年在華北非常活躍的中共北方局,和潛伏在政府軍隊中的中共地下黨軍官。這些研究和發現當然非常有價值,為進一步佐證共產國際遠東總政策就是激化中日矛盾和衝突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但我認為這樣的證據並不能減輕南京國民黨政府在引爆中日戰爭這個問題上的主要責任。

        因為當時執政的是國民黨。如果國民黨腦袋瓜子清楚,對國際格局能夠非常明白的看清楚,對什麼才是中國的國家利益有清醒認識,對誰才是中國國家利益最大的危害和威脅,誰才是應該聯結的國際盟友,然後依此制定對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最有利而現實的外交政策和內政方針,怎麼可能會被區區幾個共產黨北方局的地下黨左右國家戰略呢?

        就算是共產國際和北方局想引爆中日戰爭,但畢竟共產黨不掌握國家機器,對不對?以他們區區幾萬人,還躲在遙遠的陝北山窩裡,他們怎麼可能引發中日全面戰爭,對不對?他們就算是有心也無力呀!要引發中日全面戰爭,一定得是國民黨自己啊!

       當下不少網友在爭辯時常常會把戰爭責任全部說成是共產黨在其中搞鬼挑釁,躲在中間朝中日軍隊兩邊打槍或放鞭炮。但我們冷靜的想一想,上海淞滬會戰完全是蔣介石和國民黨一手策劃的呀!這裏面似乎沒有看到任何共產國際和中共華東局的影子。

四、四錯戰爭

        7月份中日在華北衝突的規模並不大。8月份戰爭全面升級完全是蔣介石指揮張治中根據早就擬定的方案,讓清一色持德械裝備的國軍精銳5萬多人對駐滬6400多日本海軍陸戰隊發動突然襲擊造成的。

        而日本這六千多海軍陸戰隊中有一千多還是從駐滬日僑中的在鄉軍人(退役老兵)臨時召集的,人家根本就沒有做好投入一場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爭的準備。否則在淞滬會戰的第一階段日本人怎麼會打得非常被動呢?因此說,從華北事變到淞滬會戰,將衝突升級成全面戰爭是蔣介石國民黨蓄謀已久的戰略戰術。現在這樣說應該不算冤枉蔣介石和國民黨南京政府吧?可以說,淞滬會戰是國民黨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區錯誤的升級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國共兩黨對中日戰爭源頭的詮釋都是1931年的9.18事變,兩黨都將這一天作為日本侵華的開始。對不對呢?既對,又不對。說對,是因為日本關東軍通過9.18事變對滿州進行了全面軍事佔領,將滿州各省所有與南京國民黨政府有關係的黨政軍系統全部趕過了山海關。說不對,是因為日本關東軍並非9.18才從日本登陸滿州,而是他們早已在此駐軍26年。

        在此之前的26年中,關東軍與中國從大清到中華民國的各屆政府和地方軍,大體都能和平相處,各安其事。即便是在辛亥革命,大清帝制不繼,改行共和的動蕩時刻,日本關東軍也沒聽說有什麼非份之想,更無僭越行為,非常本份的駐守在條約規定的地盤內。

        在滿州安靜駐紮了26年後,為什麼會突然與國民黨為背景的南京政府翻臉而對滿州進行全面軍事佔領,這裏面一定發生了非常複雜的變化。而國共兩黨對“九·一八事變”來龍去脈的背景研究和解釋,通常是簡單而臉譜化的,非常沒有說服力。

五、歷史教育的致命盲區:日俄戰爭

        要了解日本關東軍為什麼會在26年前就開始駐軍滿州,則必須去研究發生在1904年一1905年的日俄戰爭。不了解日俄戰爭,就看不清楚俄國人為什麼會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因為日俄戰爭中,日本以犧牲10萬軍人的巨大代價,將俄羅斯帝國當時最引以為傲的兩支海軍艦隊幾乎全部殲滅。

        俄羅斯海軍由彼得大帝親手締造,是300多年來整個俄羅斯帝國稱雄世界的驕傲。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作為一個剛剛才從亞洲崛起的海島小國,竟然將俄羅斯這個歐洲老牌帝國的兩支海軍艦隊幾乎消滅得乾乾淨淨。這種慘敗給俄國人留下的心理恐懼長達四十年。

        直到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被美國人打得接近戰敗的最後關頭,俄國人才敢再次對日宣戰。蘇聯紅軍以出動174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向滿州的關東軍發動突然進攻。幾天後,日本宣布終戰投降。

        而在此之前的四十年中,俄國人的長遠國家戰略,就是要千萬百計激化中日兩國之間的矛盾,讓中國人跟日本人進行全面戰爭。只有中日進行全面戰爭,俄國人才會有安全感。

六、俄國人最擔心的惡夢

        俄國人最怕的就是中日聯盟。因為在日俄戰爭的時候,就有日本智囊和陸軍省參謀提出要跟大清帝國結盟共同對付俄羅斯。將俄羅斯向遠東滲透和擴張勢力的意圖徹底堵死。因為大清帝國土地遼闊,有非常好戰略縱深,有取之不竭的物質資源,還有巨大的四億人口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

        如果中日結盟,聯手共同打敗俄羅斯是可以期待的。甚至將俄國人趕回烏拉爾山以西也不是沒有可能。然後中日兩國以東經120°度為界,中西日東,把整個西伯利亞給瓜分了。這就是日本人在日俄戰爭時期的設想。然而很無奈,中國人完全無法理解日本人的偉大夢想,更不要說與日本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俄國人。

        然而幾十年後的蔣介石和國民黨,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上海可以說是中國當時經濟的心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工業中心,也是最富裕、最發達的地方。蔣介石選擇在這裏跟日本人全面開戰,真是昏了頭。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選擇在上海主動進攻日本人的海軍陸戰隊,把這個本可控制在華北的衝突擴大為中日兩國的全面戰爭,不能不說蔣介石和國民黨應負主要責任。

七、三場戰爭的對比研究

        在20世紀的前50年中,在經歷明治維新而由遠東的一個島國崛起成為世界性強國的日本,先後與3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眾多,體量巨大的國家進行了3場全面戰爭。

        第一場大戰是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年至1905年,前後耗時19個月。日本獲勝。

        日本人為了戰勝俄羅斯帝國,開戰前,對雙方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可以爭取的國際盟友和選擇的戰場等等各方面情況,統統進行了精心策劃和數年時間的準備。

        相對俄國來說,日本國土面積小,沒有戰略縱深,沒有迴旋餘地,缺少資源,兵源不足,整體國力相差懸殊,無法與對方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日本制定了集中全部力量,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力爭在第一輪交戰中就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而取得巨大勝利,從而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再力爭在短時間內擊敗對手從而與敵方簽訂和約。

        正是這樣的戰略戰術選擇,使日本在與俄羅斯的大戰中大獲全勝。從而一舉跨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第三場大戰是太平洋戰爭,耗時45個月。日本戰敗。

        1941年12月7日,針對比俄羅斯更強大的美國及其英國,日本人採取了與當年日俄戰爭時同樣的策略,精心策劃、長期準備、突然襲擊、不宣而戰、首戰必勝、佔據優勢。

        不能不說,日本人對珍珠港的偷襲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在戰爭的前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勝利。

        第二場大戰是中日戰爭,耗時8年。新的提法是耗時14年。日本戰敗。

        將這三場戰爭進行對比研究,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第一場和第三場大戰都是日本主動挑起,偷襲對手。唯有夾在中間的第二場大戰是被對手偷襲。

        日本戰敗后,國共兩黨對日本侵華的解釋,歷來是將戰爭的責任全扣在日本的頭上,說日本人侵華的圖謀由來已久,並且有個著名的三階段論,先征服滿州,再征服中國,最後征服全世界,所以侵華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國家罪惡。

        如果這些宣揚了幾十年的說教都是真的,我們現在是否有個迴避不了的問題必須要得到正面回答。那就是為什麼日本在進行第二次與中國的全面戰爭時,不採用第一次對付俄羅斯和第三次對付美國同樣的戰略戰術,反而是在淞滬戰場上被中國的優勢兵力偷襲,而不得不從本土緊急調兵增員?這完全就是沒有做好全面戰爭而被動應戰的表現嘛!

        我們再冷靜的想一想,如果日本採用進行日俄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手段對付中國,以國軍1937年的軍力和國家實力,能頂得住日本陸海空軍的突然襲擊嗎?淞滬會戰的結局告訴人們,顯然不能。

        開闢8.13淞滬會戰是成功的將日本從北往南的侵華戰略改變為由東向西進攻,這純屬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為推卸戰爭責任、忽悠國民而胡說八道的託詞。

        從李宗仁等人的回憶錄就能非常清晰的看得出,蔣介石和國民黨實乃毫無國際視野和格局的山寨土包子。憑藉狹隘的民族主義,挑起中日衝突,將外交爭端逐步演變為兩國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導致中國國家利益遭受重創,最後完全無力抗拒赤色勢力的滲透而使中華全面淪陷於極權主義的地獄深淵,直至如今。

        日本作為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開始崛起的世界性強國,其國際視野和對地緣政治的格局意識都是遠超中國的。

        日本人非常清楚其地緣政治上潛在的戰略勁敵是蘇俄,而不是中國。因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和大清洋務運動的失敗,已經通過甲午戰爭讓雙方決出了勝負。

        這種較量的結果是導致中國在非常長的時間內,在地緣政治上根本不可能對日本的國家利益形成真正的威脅。

        因此,即使在中日雙方進入全面戰爭的持久戰階段,日本也沒有放鬆對蘇聯的警惕。

 八、關東軍要塞的真相

        現在公開的歷史資料表明,日本從1934年就開始構築滿蒙、滿蘇的邊境要塞,總共修了17處。一直修到1944年,日本接近戰敗才完全停止。

        直到蘇聯紅軍以174萬大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向滿州發動全面進攻前,關東軍在滿州的兵力還保持在接近百萬之眾的數量上。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中國使出渾身解數與日本苦戰了8年,日本也還是沒有將中國軍隊視為其在中國戰場的頭號勁敵。從而沒有將其最強悍的部隊全部調去與中國軍隊戰鬥。而是一直對蘇聯紅軍保持著高度警惕。

        因為在日本人的眼裡,中國軍隊只是蘇聯在國際地緣政治較量中的人肉盾牌。蔣介石堅持苦戰,只是為了幫蘇聯人將日軍拖在中國戰場,而無暇顧及向北進攻,與德國東西夾擊蘇聯。

        將現在的各種資料研究分析之後,我們是否可以做一個顛覆性的歷史假想。如果孫文、蔣介石的“南方革命政府”沒有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走上聯俄容共的錯路,同文同種的中日關係又何至於會走到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全面開戰的敵對局面。某種程度上,所有犧牲於1931.9.18一1945.9.2之間的國軍英烈,是否可以說都是在為國民黨的錯誤外交政策賠葬呢?

        如果說蘇俄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而在遠東設計了觸使中日敵對,進而誘使中日全面開戰的國際戰略。那麼可否下定論,孫文聯俄容共的南方政府和蔣介石國民黨的南京政府,則應該對不能識破這個將導至中華民族陷入百年赤化深淵的詭計負有重大的歷史罪責!

2020年8月15日初稿于汕頭,9月1日完稿于深圳

作者 editor3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