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走向共和”之三
本人很少看电视剧,因此对于《走向共和》的播出,也一如既往,没有在意。家人在看的时候我也偶而瞟了一眼,却被几个镜头深深吸引。为了一睹全貌,又买了《走向共和》的原著和VCD光碟.
**几个发亮的片断**
《走向共和》的几个片断,使我眼睛一亮。
其一是荣禄死后,慈禧召集众大臣讨论给个什么封号。讨论之后,慈禧对众大臣做总结,他对荣禄的评价,突出了一个“忠”字,大意是当官的人,不管有什么过失,只要是忠于大清,就是好官,就是可贵的,他举了很多已故的大臣,凡是值得她怀念的,值得重用的,都有一个“忠”字。
这使我一楞,让我想起了“文革”中的献“忠”心,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
另一个片断是,剧中展示了“民国”初年,在袁世凯当大总统时,竟然一下子冒出了1000多份报纸,二百多个政党。当时的报纸多是私营的,袁世凯无法派人监控,也没有办法操纵和实现“舆论导向”。否则他的儿子袁克定也不可能花数千大洋,专门印一份报纸去骗他爸爸。
我查了一下资料,在民国初年,除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之外,还有民主党、共和党、竞进党,进步党、公民党、民宪党等多个政党。他们之间好象也分不出哪个是领导党,哪个是被领导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没有规定那个政党是领导党。表面上看好像很乱,实际上正是反映了风雷激荡的九州生气。
在“民国”初年一下子冒出那么多报纸,那么多政党。看来当时的民众还是有一定的言论和结社自由,那一定是个很热闹的景象。但这种史实在我们近50年的教科书中是看不到的,通过教科书对那段历史我们只知道一个“袁世凯窃国”。当时的“民主”和“自由”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竟然都没有反映。
再一个使我眼睛发亮的镜头是“民国”初年,在北京选举大总统的场面。当时在大街上有人分别为袁世凯和黎元洪拉票的竞选活动,演说的人非常热情,非常投入。还有一张选票的特写镜头,让我吃惊的是那张选票和我们现在的完全不同,我们现在的选票不论是选乡长还是选国家主席上面只印一个名字,让你只有画圈或划叉的选择,而在民国初年,当时的选票竟是空白的,可以自由填写。在电视画面上有人写袁世凯,有人写黎元洪,而有的人还写了妓女小凤仙(蔡锷的情人)。
我国在1949年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如果谁在神圣的选票上写个妓女,那准要坐牢。我的老师束星北教授——他是世界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得意助手、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恩师,就因为被怀疑在选票上写了美国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的名字,而被先批“反革命”,后打“极右派”。一个闻名国内外的物理学家,一个为了参加神圣的抗日战争回到中国的科学家,结果沦为“黑五类”,压到人间底层,20多年才得“改正错划”。
选举权是民众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如何实现?80年前的“民国”初年中国人怎样选举?如何选举?制度如何?这样的珍贵资料,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记载。
**一部很好的历史剧**
《走》剧,在电视台上播放,我只看了最后几集,后来翻看了“剧本”和VCD片。
我的初步感觉,这是我看过的迄今为止最好的、最成功的历史电视连续剧。
山东大学有些老师(包括不同专业)对这部电视剧评价比较高。我也认为这部电视剧能够从多方位比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得公众能有机会重新审视历史。对我国现在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思想观念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启迪作用。
“走向共和”的策划者,是由多位作家组成的群体,在“走向共和”一书的前言中他们表示要:
“塑造出一批逼近历史真实的人物群像,写出走向共和历史进程中的几个重要台阶,写出历史转折和社会转型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风云变幻,写出各种政治势力和思想流派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局限。”
“给观众提供深层思考的新的历史观念。”
我想《走》剧作者和演出者们是圆满地,甚至是超额地完成了他们预期的目标。
**开展自由地讨论与争鸣**
“走”剧播出之后,在知识分子中反应强烈,叫好者不少,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这当然有待开展争鸣和讨论。但是争鸣也好,讨论也罢,大家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地讨论,争鸣。而不应该是老子训儿子,不应该是上级对下级,也不应该是用你“写作”,我“把关”。我们最要反对的是,有的人,总是自持手上握着一把真理是非的戒尺,一切争论要由这个威权人定夺。(学术问题应该是越争越明,文创作问题也应该越讨论越清楚。在这里是重要的是,应尊重个人的自由。在文艺问题上,“创作自由”应该是一面最主要的旗帜。必须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尊重作者的责任。
否则出了问题该谁负责?是幕后的指挥者负责?还是幕后的“把关者”负责?例如,在“走剧”播放过程中,对原来的VCD版进行了重大删改,出在谁人之手?原因是什么?应该公开说明。
“走”剧当然还有不足和粗糙之处。如有些人物比较苍白,这有待改进。有人认为某些史实有出入,这应该探讨。
另外“走”剧播放时,原来是每天一集,最后改为每天三集。原因是什么?看完三集要拖到半夜。但愿重播时,不把时间拖得太晚。
最后还是要感谢从不相识的作者们,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电视剧。
2003.5.24于山东大学
(新世纪、大参考)
(博讯《孙文广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