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戰爭
國際筆會第91屆年會現場。
俄烏戰爭成為歐洲、甚至全球的主要話題,作家會議自然直接面對文學與戰爭討論。9月3日,在克拉科夫文學館舉行戰爭中的文學作用與地位討論。
當主持人提問:戰爭中,人們希望知道數據、信息,文學似乎顯得蒼白無力,是否這樣?
烏克蘭筆會會長弗拉基米爾·葉爾莫連科(Volodymyr Yermolenko)回答:紀實詩歌,是描述戰爭中發生的屠殺、流血、死亡,用文學來敘述與記錄,確實是無情而現實,但戰爭的悲劇形成文字和傳播,我認為可以舒緩人們的懦弱與膽怯情緒,舍棄同情與憐憫乞求,甚至可以轉換情緒,喚醒麻木,激發豪情,成為一種精神武器。戰爭期間,文學起到了安慰人心發揮了作用。文學幫助和鼓舞人們對存活提高信心,克服戰爭帶來的痛苦、悲情與失望,振奮抵抗戰爭的意志,從精神文化上堅定意志。
我們還會將詩人派往前線,給士兵朗誦詩歌,不僅如此,詩人也有參軍留在前線,與士兵一起作戰,激烈的戰爭中,面對險惡環境,生死一線,詩歌能舒緩精神的緊繃,這就是戰爭中文學的作用。
格魯吉亞筆會會長娜塔莎·盧默莉(Natasha Lomouri)指出:1993年、2008年,俄羅斯侵略格魯吉亞,我們同樣經曆了這一過程,文字確實發揮了作用。作家雖來自普通百姓,卻是一批思想者、文化人,從俄羅斯侵略的痛苦與經曆中,催化了紀實性散文,鼓舞了百姓,激勵了戰士,并轉換成一種精神力量。
亞當·米奇尼克(Adam Michnik)是波蘭曆史學家,散文作家,前異見人士,有「反對派運動設計者」、「當代思想家」之稱,是波蘭最大報紙《選舉報》的現任主編。
2011年2月,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等代表前往波蘭訪問,受到1989年後波蘭第一位民選總統華勒沙的接見,她也拜會了米奇尼克和一眾波蘭文學界曾參與「團結工會」爭抗運動的作家們。當廖天琪向他提醒這一舊事時,他即刻微笑説,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米奇尼克說道:討論戰爭文化,還得看到一個客觀現象:普京是戰爭販子,是摧毀者,他的獨裁統治,注重武器與屠戮取代俄羅斯文學,摧毀了文化與精神,不能忽視了這一面。而另一面,文學不僅是記錄了真實,描述了殘酷,體現了各種意志、精神與文化層面的東西,同時,要看到獨裁統治者始終綁架了愛國主義,藐視人類的和平生活與環境,戰爭是不可取的。描寫戰爭真實,不能僅敘述敵人的殘暴與血腥,還要描寫我們的軟弱、無助與恐懼,這才是面對戰爭客觀態度。
「普京化」的延伸與擴張
廖天琪向亞當·米奇尼克(Adam Michnik)提起十多年前見面的情景。
亞當·米奇尼克還談了一個觀點:俄羅斯文學中的普希金詩歌,是反對和歧視烏克蘭的,所以俄羅斯侵略本身,也是來之於俄羅斯文學與文化。在波蘭的曆史上,爆發了無數戰爭,入侵、亡國等,波蘭人非常勇敢,我們的歷史經歷,使得我們格外愛好和平,珍惜和平。
葉爾莫連科說道:俄羅斯侵略格魯吉亞、烏克蘭,沒有正義與道理,是純粹的占領與擴張,普京想恢復前蘇聯紅色帝國,我們必須往深處考慮這場戰爭,應當可以推論:如果烏克蘭失敗與投降,就代表下一個受害者是波羅地海三小國,甚至整個歐洲都有風險。人的生存與死亡,原本神秘莫測,戰爭中,生與死成了現實,是眼前的瞬間,是由戰爭制造者、是由權力決定的,普世的生命與尊嚴,精神與道德的價值,蕩然無存、煙消云散。
米奇尼克指出:以巴今天的戰爭,也變得復雜化了,而美國川普總統對待戰爭的態度,可說是文化毒藥。普京主導了當下俄烏戰爭,主導了威脅歐洲和平環境,正在形成新一波世界性的「普京化」。
這些現實討論,結合北京「9•3閱兵」的思考,廖天琪指出:北京的「9•3閱兵」,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習近平、普京、金正恩三人正在形成緊密聯盟,世人必須對此有個清晰的認識與判斷。從現實政治來看,中俄朝三國在反西方文化認同,在對抗美歐西方的共同戰略,搆建了一個共同的「西方敵人」形象,批判西方「霸權」與「虛偽民主」是相同的。比如:中國長期強調「美式民主失敗」、「西方價值崩塌」,俄羅斯以俄羅斯民族主義對抗「墮落的西方」,朝鮮一貫教育民眾「帝國主義者」是民族的最大威脅等。這搆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共同立場與宣傳策略。在價值體系上,這三國的政治文化都強調國家主權、秩序穩定、國家利益高於個人自由,這一點在社會文化、文學作品、影視宣傳中多有體現。時下這個政治軍事聯盟,正向亞太、台海、南海進行軍事延伸與擴張,這必須令全球警覺與重視。這是現實存在的「普京化」。
民主體制下文化的異化現象
民主制度下的核心價值是自由、平等、參與、法治。在民主制度運行過程中,文化亦有演變、扭曲或異化現象。
川普總統再次執政以來朝三暮四、單方面強調美國利益的做法,歐亞國家因而都發生了對川普分化國際秩序的批評,這於長期認同的美歐一體化聯盟與戰略背道而馳,歐洲媒體、學者,將歐洲近年來某些政治極端化現象與川普總統的風格和政策進行比較及批評。人們意識到歐洲政治中出現越來越多類似「川普式」風格或價值觀的現象,比如: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反全球化、反移民,敵視媒體、反「建制派」,煽動社會撕裂,破壞制度性約束等。
川普政策嚴重制約了美國新聞界、文化界,在學界、媒體與文化圈中引起了廣泛討論、批評和反抗。國際筆會獄中作家委員會因應這種現象,提出一個決議案,強烈譴責美國日益升級的對言論自由的侵犯。
決議擔憂: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職能已經越權並濫用,壓制川普政府不喜歡的言論,并將其支持的觀點強加於人。政府正將矛頭指向文化、媒體和教育領域,對言論自由施加廣泛的壓制。
決議指出:當下政府對書籍禁令迅速升級;通過法律來規范和壓制中小學、學院和大學的教育;政府試圖對美國歷史的既有詮釋進行干預;將集會結社等抗議權利進行壓制;利益集團倡導審查的意願日益增強。作家、記者、學者、教育工作者、學生、藝術家和文化創造者正處於這場來自政府的壓制的最前線。
婦女作家委員會提出支持LGBTQ的議案,獲得全場一致的認同,美國筆會女會長說,自己就是川普打壓歧視這種「異類」的受害者,愛爾蘭筆會代表甚至聲淚俱下地訴說個人遭受歧視的經驗,會場一時極爲震驚,給兩位女性報以鼓勵和支持的掌聲,這個決議案得到一致的通過。
總之,參加第91屆國際筆會年會,來自數十個國家的兩百多位作家們,對於當下受到戰爭、暴力衝擊的時局、顛沛流離的加沙難民、氣候變化造成的環境危機等等,不僅表達關切和焦慮,更提出對這些災難製造者的強烈譴責和建設性意見,大家進行腦力激盪,交換不同的視角和資訊,幾天下來,的確獲益良多,特別是幾個「決議案」,幾經辯論和修正,在大會通過後,將公諸國際輿論界,並分別提交給有關的機構,或可促成一定程度的良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