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兴读到英强的这份演讲稿并向朋友们推荐。

英强在这里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立人之路,一个乡村少年如何从阅读中打开一个世界,如何汲取这个世界的营养,并立己立人。他发起创立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已经是当下社会的一大景观,感动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他是如何成为我们时代那些特立独行中一员的?读这份演讲大概可以了解一些。

这份演讲其实并无高深之奇思,而是平实、日常,甚至有一些简单,一些寒怆。较之当下都市中丰饶的阅读环境,就是这简陋的阅读成全了英强。跟英强以前的诗性演讲有同有异,我读出了他的诚恳,也读出了他的“中年之音”。这是面对社会转型的个人态度,其中有力行,专注,沉淀,慢慢地着急,无奈地皈依,责任和理性,明认和坚定。

关于阅读和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有很多论述。我相信朋友们能够从英强这里得到参考,在个人的生长史上,阅读占据重要的地位。用哲学家们语言,它使人从无明状态中解放出来。阅读就是使人心明眼亮的道路。一个不能从事阅读、不曾体会阅读之甘苦的人,一定没有诞生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的时空仍是家庭的、社会的、国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没有诞生、成长。那些夭折的二代、那些成年却仍孩子心智的“类人孩”,多半可以从与阅读无缘的角度进行解释。

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类的阅读能力形成并非是上帝的礼物,而是千万年积淀、寻找的结果。正是在进化的阶梯上的这一突破,人类从“无明”或无知之幕中解放出来。但以我们数千年的经验,这仍只是文明史上的一步而已。中国哲人早就明白,阅读是明,自知者明;阅读就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

但仅有阅读是不够的,中国语汇中,聪明相连,且聪在明前。即在说明聪的重要性,聪跟耳朵、交谈、交往相关。是以中国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交四方友,后二者即是聪的经验。一个人是否聪明,不仅要阅读,更重要的是要交流。但中国哲人都无奈地明了人性的瓶颈,一个人真正要聪明起来,得有漫长的人生阅历,孔子感叹,六十而耳顺。由此可知,我们相当多的人,或者明而不聪,或者聪而不明,或者封闭,或者无自知之明。

更进一步,东西方哲人还发现,聪明跟智慧也是有区别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要达到般若智慧,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那需要内省,返求诸己。知止而后有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持戒、入定、生慧。……如此庶几有望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使命,有望服务于世界。

一个人需要这样艰难的修行,才有望立起来。但乐在其中的个人多认可,只有这样的修行,才是人生的使命,也是人生对世界的回报。那些不曾“诞生”的个体,也许幸运地得到上一代的眷顾,而缺少修行的动力;他们生来是有福的,但他们如无慧心,则极容易遭受报应。用中国五行系统来表述,任何生发的个体,在属性上为木行,需要生发成长一如可参天荫地之大树,但上一代属性为水,祖父一代属性为金,钱财为金为水。水多则木难以扎根,金多则木受克难以生发。当下的“高富帅”们多是如此无根基的,多是如此无能生长的。

跟个体一样,时代社会也遵循这种“天行”。对当代人来说,他们的身心都受着水行和金行的诱惑、侮慢和克制;他们的头脑难以生发,而是成为白板,成为他人的跑马场,他们的心性难以自立,成为信马由缰的怪物。众所周知,当代社会像“高富帅”一样,所领受的福祉是空前的。但当代人的难以自立,已经是现代性危机中最突出的现象,美国人称年轻的一代为愚蠢的一代,甚至称那些电脑控或整天连线连网者为“电脑流氓”,他们也追问着技术的道德品质……古典中国人则称此现象为“洪水猛兽”,人或人性被淹没、吞食。庄子说,方今之世,仅免刑焉。

英强的道路因此有着非常的意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他首先救赎了自己。他知道,也去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自己的光热在都市会被污染,还会被体制异化,还会被中国占有,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回到边缘人群中,回到上帝的视野里。这种义无反顾之义,正是我要强调的当代社会的人生正义。这是罗尔斯、诺齐克、齐泽克们都很少关注的一个领域。

如果追问个体在当代的正义,人们也许仍会借取罗尔斯们的词句,什么最小最大化原则,机会开放原则等等。但是正义的人格形式、人格形象有极其实在的内容,并非这些社会性自大的语汇所能代表。尤其在我们东方社会经受着现代转型和现代危机的多重碾压,正义的实现极为艰难,它需要落实到个体那里去。

正义人格在形象上的表现最为清晰可见。那就是我一再申述的,现代成年公民对自己面相、身体和心灵的责任感。我多次说过,一个现代国民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那些人到中年尚不能慈悲、谦卑、温润的人是不义的;那些人到中年尚不能健康、平易的人是不义的;那些肥胖症患者、富贵病者、酒囊饭袋者,那些仇恨、戾气、恶毒、轻浮、功利、狭隘……的人是不义的;……

一个正义的人,在度过人的青春期后将自然地呈现为慈悲、清朗、俊逸、优雅、宁静、美丽、欢愉、沉着、担当、布施、同事、开放、智慧……等诸相诸好。这种人的身心的诸相诸好是不可能假借的,是不可能装扮的,即使有人粉墨登场,身心之相也会在某一不经意的瞬间露出其狰狞不义。因此,我们说,成年人的身心相好乃是人生社会正义的第一原则。

要解决当代文明的危机,我们还需要引入正义的第二原则。那就是东西方文明史上无数圣哲、使徒、仁者、志士们示范的一条道路,弃绝;对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的抗议并弃绝,乃是危难时代的正义原则。在精英群氓苟活或自以为活着的时候,苏格拉底说过,“你们活,我去死,究竟谁幸福,唯有神知道。”在大家都玩弄智术的时候,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才能回归大道。孔子则说,邦无道则隐;孔子还说,道不行,乘槎泛于海。在贵族们都沉沦的时候,耶稣成为“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并以自己的献身救赎人类。……

因此看当代文明的成年个体,多半是不义的。因为这种不义,我们时代才有着惊人的罪性,有着上帝、佛祖都难堪的业力。在这种罪性和业力面前,那种蹂身而上,与之死决者当然是勇者是烈士。但在魔兽世界的游戏网罗一切的时候,烈士的生命多半只是血祭了魔兽。我们如要“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则最好的态度就是挫其锋芒;而这一行为,既要求我们能够抗议、教训,更要我们退场,弃绝,做为己之学,过自己的生活。

就是说,在一个不义的社会里生活,命运给予了每一个体展现其才华心力的机会。但这一机会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五年十年之内,他已经尽力尽心而为,这就够了。如果他还要恋栈,还要占据公共平台,他就从命运的使者变脸为反动,成为不义之人。孔子痛斥这类人,邦无道,富而且贵,耻也。这种正义原则,甚至为文明社会所采纳,即在其公权力平台里,任何个体的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时间到了,他必须退场,让位于他人、年轻人。

由此可知我们社会里,那些长达十年以上的主编、校长、司长局长、董事长……他们已经多行不义,已是不用置疑。以此观察当代社会的救济、慈善、公益,甚至启蒙,多被称“伪”,其原因也在这里。那些以一己小智欲澄清社会腥膻的艺术家,那些以一己之力欲驱除时代雾霾的企业家和官员,那些以一己之声音欲给当代人以形式感宗教感的学者,……如果不能恶毒地说他们不甘寂寞,仍能说他们南辕北辙。在孟子那里,他们是缘木求鱼者;在老子那里,他们更可笑地属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在人性和文明深处,他们是不义的。当代真正的义是弃绝的、退场的、行散的,是孔子说的“咏而归”,是宗白华力行的“散步”,是千万人所示范的“散财”、“还权”、“退隐”、“行道”……

要解决文明的危机,我们还需要强调正义的原则,开放。开放的精神和心态在人格形象层面已经包涵,在此强调,只是表明,正义既是人生社会的目的,也是其手段;正义有其自足的一面,它需要对世界敞开。在开放中,正义能够超越它自身,回归到大道之中。只有开放,正义才能成为道义,与人生社会的其他价值相参赞,与仁心、礼仪、智慧、诚信等时空属性并行并育,能够保证并实现人生社会的自由。这是人的目的,也是文明的目的。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每个人通过网络可以自由地“通天地”、亲自然,每个人都是知识的收集和创造者,没有人能够像前现代生活中的专家、独裁者一样垄断知识和信息,这一点,只要看看每个人手机上的微信信息大同小异即可明白。那些仅靠自以为是的独家信息去做判断的人,那些垄断历史、现实乃至人生解释权力的人,都是不义的,都是无知的,也是不自由的。

我们以此来看英强的阅读经验,以此来看英强的人生,当知英强已经获得了国人少有的自由状态。他从阅读开始认识了自己,他也把阅读的生活提供给广大城乡众多的有缘者,这就是义。我和英强交往多年,影响是相互的。这几年因为个人原因,我跟英强交往少了,但我一直记得他悲悯的眼神、清朗的笑容,一直记得他的寻找和付出。记得当年在草坪沙龙,我对郭玉闪和他的朋友们说,你们现在有二三十人,三五年后就剩下两三人。这个说法确实残酷而又尊重现实。玉闪、英强,以及同龄的何忠洲,是我在京城遇到的罕见的年轻朋友,他们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他们的生命能量有异于常人。这种生命能量的丰沛与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对自我的认知相关。

有时想,是什么动力使玉闪能够在大家绝望无望的时候救出盲人光诚?是什么力量使忠洲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候去为打工者服务?……现在看英强的演讲,我们至少明白,他和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没有忘记阅读对自我的救济和提升。英强没有忘记从阅读开始的人生,没有忘记他母亲说的,“我连到学堂里面去摔一跤的机会都没有。”……与之相反,我们当代的不义者有无数的机会,却多忘记了阅读,他们多是不阅读的,多是聪而不明者,他们甚至是反阅读的;他们的阅读跟教材教辅的阅读者一样是工具化的,是实用的。真正的自我完善是从有效的阅读开始,从阅读的价值理性而非工具理性入手;正义、道义,从价值阅读开始,这正是个体明其明德、自新并止于至善的道路。

“我年轻的时候领略过一种高尚的情操,我至今没有忘掉,这是我的烦恼。”

这是诗人的话。对英强和英强们来说,这不是烦恼,这是人的使命。

2013年12月14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