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的开山杰作,二十多岁的艺术家在三年的创作中以激情、愤怒和悲哀雕塑了这件传世佳品。

十五世纪末,萨伏那罗拉,一个“代替基督来清除世上污秽”的修士,奔走呼号,一边揭露罗马教廷的腐败,主张宗教改革,一边为人民“鼓与呼”。罗马教廷逮捕了萨伏那罗拉,并将他烧死在火刑柱上。

这位为拯救人类命运而在烈火中永生的圣者,使少年的米开朗基罗心灵大受震撼。

哀悼基督本系圣经故事,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马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号啕痛哭。

米开朗基罗借此经典在雕像上寄托自己对那位伟大改革者的哀思,被专制与暴力所虐杀的殉道者萨伏那罗拉正是他心中的耶稣,抱着尸体无限悲伤的年轻美丽的圣母则象征着意大利祖国。

在黑暗专制走到极至而面临转型时,总有几个人类最优秀的先驱奋身而起,在血光刀丛中辗转呼喊。当然,这种呼喊,往往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剧告终。不过,萨伏那罗拉是幸运的,他神圣献身的热血震撼了无数有良知的心灵(也包括米开朗基罗这种伟大艺术家的心灵)。“意大利母亲”对她优秀儿子的深深哀悼使这一惨烈悲剧得以升华。米开朗基罗的良心、悲痛和哀悼通过他的艺术创造展示于世,让不幸的生命、难言的悲哀凝固成一种感昭后世的永恒。

注视《哀悼基督》的雕像,我赞叹苦难催生的艺术;想到米氏1000多个日夜的艰辛,我敬慕人类良知的壮美。

悲剧,若能唤起一种震撼、留下一屡永恒,便不会跌落到绝望的深渊;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若能得到“哀悼基督”的悲哀,便会拥有一种永生的欣慰。

真正的悲哀是无法“哀悼基督”的悲哀,面对被虐杀的生命,不准良心发出半点声音。真正的悲剧是火刑柱的火光穿不透一丝凝重的黑暗,先驱者啼血的长鸣在冷漠的荒原中没有任何回响。真正的绝望是密密麻麻人群中那密密麻麻的麻木,透彻心灵的寒凉则是掷向殉道者的石块和沾裹着志士鲜血的馒头。

苦难累累的大地,生长不出《哀悼基督》的雕像;时光流逝的废墟里,看不见殉难者淡淡的血痕。在尸体加尸体的落幕中、在刑火一次又一次的燃烧里,没有人举起尖利的錾子和沉重的铁锤,在冰冷的花岗石上雕刻出悲愤的永恒。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一种深于《哀悼基督》的悲哀。

写于2001年1月

木公的博客2008-01-12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