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摄於1984年1月11日(AP)

 

二○一九年十月十七日,被软禁至死的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在去世将近十五年之后,其家人终于与中共当局达成协商,他和他的妻子的骨灰入葬北京郊外的民间公墓,墓碑上干干净净地只有夫妻两人的名字。

赵家兄妹在〈祭先父赵紫阳百岁冥寿文〉中回顾了父亲的家世:

先父出生于河南北部的农家。我们的曾祖父丶祖父是乡绅:按后来的称呼叫地主。先父晚年说,就是农民。

中原地区殷实农民积累财富的手法不多,无非是勤俭丶攒钱丶买地。祖上也不例外,只是勤俭到极致而已。先父回忆儿时光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那两口大缸,用来腌渍家族常年食用的咸菜,用的是从盐硷地中淘洗出来的「小盐」;而「大盐」,即一般的食盐,是舍不得买的。

这家秉承传统的农户,重男轻女是当然的。先父年幼时,赵家是一个三代同堂,一起过日子的大家庭。曾祖父是当然的大当家。吃饭时,只有他的碗里有白面馍馍。他有时会拿起一个,对着长孙儿说:「赏你一个,拿去吧。」据我们的姑姑後来说,曾经还被允许过蘸着白糖吃呢!

他是长孙,又是独子。在姐姐羡慕又安份的侧目下,吃着姐姐可能从来都不知道滋味的食物。大家也许都会猜想:这男孩将来会是个自私丶懦弱的人吧?但是,常识是会捉弄人的。先父後来居然成长为一位具有悲天悯人丶天下关怀胸襟的人。他看不得别人受苦,对剥削丶压迫有着本能的仇视;他看不得不公不义,对苦难丶人权有着天生的敏感。

赵紫阳的父亲赵廷宾是河南滑县的开明乡绅和有名的中医,为人豪爽,在当地颇孚民望。抗日战争时,赵廷宾支持独生子赵紫阳参加八路军抗日。不料,土地改革时,当地农民会却拿他开刀,对于他的死因,说法不一。一说是气死;一说是被激进农民打死;一说是被共产党地方当局处决。赵紫阳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文革期间,在广东任职的赵紫阳戴着一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高帽子,接受革命小将批斗,颇受皮肉之苦。此时,赵家再次受到强烈冲击,即使远亲也不能幸免。祖坟包括父亲的坟曾被掘开,以使地主阶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并且「遗臭万年」。

据说,红卫兵小将们之所以要掘开赵家的坟墓,其中一大原因是,作为「地主阶级孝子贤孙」的赵紫阳,从未回过家乡,此举被解读为对父亲的被镇压怀恨在心,以及藐视家乡人民。赵紫阳曾有过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记录,文革后赵紫阳复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不曾「衣锦还乡」,是否因父亲当年之死而心存暗结,旁人不得而知,但家乡人一度对他颇不谅解。

文化大革命(文革)的红卫兵(美联社)

赵紫阳的父亲死於土改,最早的依据是赵蔚所着的《赵紫阳传》。在香港一九八八年出版的繁体字版中,有赵父「竟在土改的急风暴雨中丧生」的句子,暗示赵父被杀。该书还引证赵作为家乡地委书记在干部会上诸如「农民起来对罪大恶极的地主要打死,领导上则应批准」,「地主的反抗家属同样要消灭」的讲话,并指出一九六六年九月文革初期「一名广东省委的行政干部」,在省委大院贴大字报揭发赵地主出身,「父亲于土改时被处死,要求将此事搞清楚」。香港《开放》杂志前总编辑金钟在纪念赵紫阳的文章〈革命吃掉自己的儿子〉中引用这则资料,引起读者的争议。金钟又写了一篇〈澄清赵紫阳父亲之死〉,补充了一些新资料。一九八九年在中国出版的同一本赵传的简体字版,在一百四十三页上,赫然有一段香港版中没有的话:「其实,赵紫阳父亲赵廷宾,是土改中受过火冲击后发病去世的,并非如大字报所述被处死。」

其后,金钟再托朋友向赵家子女求证。赵的女儿王雁南表示,她的祖父是病死的,当时赵紫阳夫人梁伯琪带着尚是婴孩的长子赵大军回去奔丧。赵大军一九四六年出生,祖父应在四七至五○年间去世。赵紫阳本人对父亲的传言从不澄清,也不曾向组织写信或打报告澄清。包括那本赵某写的《赵紫阳传》「错误百出」,赵紫阳说:「如果我纠正,就成为我写的了。」

金钟也电话采访到《赵紫阳传》的作者赵蔚。赵蔚说:《赵紫阳传》简体字版的出版社是属於新华社下属的「新华出版社」在一九八九年三月出版的,当时赵是总书记,学运尚未爆发。关於赵父之死的文字,由出版社「把关」处理。以中共的出版审查制度而论,关於总书记的传记当然会严格「把关」。赵蔚肯定地说,赵紫阳父亲不是被镇压处死的,是被斗後很快死去。他还说,他写的赵传有四百多条注释,是真实的,无人指责有错误,是关於赵早期历史最详实的一本书。

赵紫阳在一九八○年代的施政过程中,得罪了不少元老。据说,王震曾骂赵紫阳跟共产党有「杀父之仇」。赵蔚说,他也听说过,是批《河殇》时的事,但不能证实。为此,金钟再查询《河殇》总撰稿人丶流亡海外多年的苏晓康。苏证实王震透过秘书唐云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说了很多批评《河殇》的话,其中有指搞《河殇》的人对我们有「杀父之仇」的话。《人民日报》将王震的批评汇报给当时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还为此发过一份内参。当时,中央广电部还正式向苏晓康传达过。苏认为,是反邓小平的党内大佬(陈云等)要王震出面批《河殇》,将矛头针对邓支持的赵紫阳。而赵是赞赏《河殇》的,一九八八年九月,赵会见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特地送了一套《河殇》给李光耀。不久,苏晓康听说赵紫阳的父亲「死在狱中」,因此,他认为王震骂的人就是赵紫阳。

赵紫阳的父亲究竟是怎麽死的,知情者另有说法。旅美学者丶耶鲁大学退休教授张育明在其回忆录中提及,抗战期间,他是黑北省教育厅长徐重远组织成立的河北省流亡小学的学生,当时意外地得知青年赵紫阳在国民党的搜捕中死里逃生的一个细节。

一九四一年某日下午,邮差送给从保定女师毕业的蔡庆荣老师一封信,她一边读一边呼叫班敬先老师过来看,说这是班老师的丈夫、河南省滑县县长刘先生请她转交的信。这位刘县长在抗日战争前后在滑县一带领导地方武装抗日很有点名望,外号刘大麻子。在一旁念书的张育明听班、蔡二位老师谈及,开封高中学生赵紫阳参加共产党,在豫北地区策反好几百名地方民团青年参加八路军,河南省国民党党部命令县长刘大麻子把赵紫阳逮捕起来送交在洛阳的河南省政府。刘县长令其通信员以找作为老中医的赵紫阳之父看病为名,通知赵紫阳逃出家门,如此救了赵一命。

一九五四年,张育明从六年制大学医学本科毕业後,由中央卫生部分配到河南医学院工作。无巧不成书,有一个南下老干部张科长是其保定老乡,在赵紫阳家乡土改时,是土改工作队队长。老张科长亲口对张育明说,土改运动中,中共利用所谓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实际上都是不务正业、农村「摔大娃」(保定土话即不好好劳动又不安分守己的人)的流氓无赖,任意吊打烧烤所谓地主分子,他实在受不了,干不下去。县委又派一个正队长,把他降为副队长,他才勉强干下来。张科长亲口告诉张育明说:

赵紫阳的父亲是一个很谦和的老头儿,是个老中医,又是教了一辈子书的私塾先生,一辈子一年四季都劳动,每天早晨起来背着粪篓到大街上拾大粪,还拿着本书念,工作队一再发动群众,但确实一点民愤都没有,真是一个和善对人的好老汉。

但是县委硬是命令农村必须村村见血,要杀人口的百分之一,土地最多的地主就是无罪恶无民愤者也要杀,说这是为了推动革命,制造阶级仇恨。

枪决赵紫阳父亲的大会,我装胃病不去参加,要我签字,我说正队长一个人签字就可以了,批斗现场打死那麽多人,有谁签字了?

这则史料证实,赵父是被枪决的,但它是孤证,难以形成定论。赵紫阳的父亲究竟是怎样死去的,还有待更多考证。总而言之,是死于共产党的政治迫害,是非正常死亡。共产党害死数千万类似的无辜者。在中共体制内身不由己的赵紫阳,不敢对父亲的死发一句怨言。在毛时代时代,他也参与杀人游戏(尽管他没有亲手杀过人,但并不能与自己掌权地区发生的屠杀完全脱离关系),即便如此,一度执行左倾政策的赵紫阳,仍在文革中被打倒。

文革结束后,赵紫阳出任四川省委书记,给农民松绑,在农村率先推动包产到户的改革,四川经济出现转机,「要吃粮,找紫阳」一说在农民口中广为传颂。由此,赵紫阳上调中央,出任国务院总理,主持一九八○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

大陆民众展出横幅怀念赵紫阳在农村改革时的贡献(维基百科)

在「六四」这个历史关头,赵紫阳宁愿放弃总书记的职位乃至被软禁至死,也拒绝参与邓小平血腥的杀人计划。或许,正因为自己父亲悲惨的死亡,以及毛时代看到太多的死亡,让赵紫阳决定再也不能杀人了。赵家子女祭文中的这段话是真实的:

曾经,家父在与我们闲话时说道:「胆小的人有原则」。此话颇费解,因为是悖论;胆小的人,怎么会有原则呢?后来我们明白,他说的胆小的人,是指不敢肆意而为的人。在众所皆知的那件事上,他是一个「胆小的人」,他选择了苦路,他惧怕那悠悠後世的骂名。

赵紫阳拒绝在调动军队杀人的命令上签字,因而被老人帮非法罢黜。他在权力斗争中是失败者,却在民间受到颂扬和怀念。

民众在富强胡同6号赵紫阳故居悼念赵紫阳逝世十周年(维基百科)

在中国,不杀人,居然成为对领导人的最高评价!这是一个何等神奇的国度!

来源:风传媒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