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先生在为余杰的书《我无罪:刘晓波传》写的序言中,特别肯定了刘晓波的一个特质,那就是:思想彻底。所谓思想彻底的意思,指的是刘晓波对于专制政权不抱任何幻想,对保守的传统思想敢于全盘否定,对于知识分子的立场丝毫也不动摇。而刘晓波为何能够在他的心灵和精神上孕育出这样的“思想的彻底性”呢?余先生也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他的思想和写作中往往贯注着一股浪漫奔放的精神。”

今天我们讨论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问题,就不能不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缺乏“一股热情奔放的精神”。激情还是理性?这是很多人苦苦挣扎的,因为大多数人,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是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外界评价的度量衡上去确认的,而社会做为一种既成的体制,自然会偏爱秩序和理性。这就使得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往往以理性为基本的职业操守,自觉地把自己演习得周延严密,很少有人敢于揭起激情的大旗,做为自己的座标的。而这,就是刘晓波从这个人群中脱颖而出之处。

在北京师范大学念美学博士的时候,刘晓波选择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审美与自由》。从这个题目的选择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激情与理性,晓波有他自己的独到的认识,这绝不是简单的个性使然,而是晓波的思考成果。余杰援引康德的观点,对此给出了背景分析:“康德在他的《第三批判》中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论断:我们对于纯粹的美的判断必须超出一切利害之上,也不能在美的物件之外,赋予它以任何外在的目的。康德称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自由的’。换句话说,人只有处在这样一种‘自由’的状态之下,才能成就美的判断。”

的确,审美与自由这一选题的重要,就在于晓波看到了,一个追求美的人,必然倾向于珍视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往往是自由主义运动的主力的原因:他们的专业特性使得他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的自由,做为专业发展的条件;同时由于这样的追求来自对美的享受,或者说来自于人性,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追求自由的人,总是很难被权力驯服的。因为你可以剥夺他外在的自由,但是这只能更加激发他对内在自由的积聚,以及对外在自由的加倍珍视。

历史注定了一件事情:刘晓波,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未来的中国政治变化和社会发展中,势必扮演重要的角色,不管他自己是否愿意。这是我一再向大家推荐余杰的这本刘晓波传记的原因所在。你要了解中国的未来吗?那就应当了解刘晓波,因为刘晓波,就是中国的未来的一部分。我们要了解他为什么可以如此执着,为什么可以对于自由如此珍惜,甚至不惜付出自由做为代价,这都是他将在未来影响中国的基本理念。

自由时报2013.05.15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