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习惯,每遇到群体事件,总想分门别类,统计归纳,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读《唐诗三百首》,也动了这门心思, 想把这三百首诗作为全唐诗的抽样,对唐诗甚至唐朝社会得到一个粗浅的了解。当然这需要一个假设,即横塘退士先生在收编三百首时,取样工作是随机的。显然这条假设未必成立。比如李、杜诗名很高,他俩的诗篇被收入得会多些。何况像李贺这么一位让毛泽东备加赏识的诡异诗人,三百首里竟不见一篇他的作品。横塘先生已经作古,其中的缘由怕是无从探寻。只好按照诺贝尔没设数学奖的理由作个推论,李贺竖子拐跑了横塘先生的爱女。横塘先生怀恨在心,于是拒绝收录李诗,让他小样儿一辈子不能扬名。

按百度的信息,全唐诗共有42863首诗和2529名诗人。《唐诗三百首》收集了三百一十四首诗(七十九位作者),占全唐诗的0.73%。 取样率不到1%,故而统计的精度不会太高。作为一种胡乱的猜测,均方偏差不会好于25% 。不管怎么说,即使简单的分析也会有某种代表性,不无裨益。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集体创作的瑰丽奇葩,诗人众多,诗篇丰富。唐诗以风骨俊逸色彩缤纷著称。诗人们用简洁美妙的词句反映了边塞的征战,颂扬了崇高的友谊,描绘了爱情的珍贵,反映了民生的疾苦。唐诗是一部五彩斑斓的史诗, 唐诗是一座珍贵的文库。唐诗集盛唐文化之大成,可以同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德国古典音乐比美。可是比起《红楼梦》和《金瓶梅》来,文学界对唐诗还欠重视。大概是因为唐诗不容易改编成电视剧,卖不了座,缺乏经济价值。有时我在想,要是能把唐诗谱上京剧曲调宣传演唱,既弘扬了京剧,又传播了唐诗,比那些娘炮低俗的无病呻吟要胜强百倍。不知道是否有人已经为唐诗申遗,如果还没有的话,得赶快去办。要不然,韩国人又会抢先一步。弄不好,李杜还得带着一帮诗坛精英到国土局去更换护照,集体转成韩籍华人。

《三百首》中有生年和卒年的作者共五十三人,把他们的年龄加到一起,用人数来除,就得到了《三百首》作者的平均年龄,58.96岁,四舍五入后应是五十九岁。也就是说,唐朝文人的寿命多在五十九岁左右。由于这些文人不需要下地劳动,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还可能有医疗保险,生活条件比一般人要高。也就是说,唐朝百姓的平均寿命比五十九岁可能要少几年,甚至十年。年事最高的要数丘为,活了九十五岁。他是天宝年间进士,官居太子右庶子。他喜欢在山里读书,有隐士风度。其次是贺知章,八十五岁,浙江萧山人。武后时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后来当了道士。此人性情狂荡,好饮酒,与李白有忘年之交。《三百首》仅录其一首七绝,广为传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寿命最短的是唐初四杰的王勃,《滕王阁序》乃其惊世之作,终年二十七岁。三百首中收其一首五律,内有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文革时毛泽东曾借过来比喻中国和阿尔巴尼亚间的兄弟情谊。

按地区划分,《唐诗三百首》有出生地的七十位作者分布于十三个省份,按人数多少的顺序,河南十六人,浙江十人,陕西九人,山西九人,江苏六人,湖北五人,甘肃三人,安徽三人,福建一人, 广东一人,四川一人,河北一人。山西、陕西与河南的作者总数为三十四人,约占总数的50%。这一权重表明当时这三省接近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教育比较发达,文人数目较多。河南文人多的原因大概是唐朝曾以洛阳为陪都,到武则天时又叫神都。加之洛阳靠近华夏中心,商农比较发达。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个是偏离长安数千里之远的浙江,缘何会有十位诗人?湖南在湖北之南,居然没有一位诗人入选。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全唐诗中抽调更多的信息,了解湖南和浙江两省当时经济文化的具体状况。看来浙江不光出过炒房团,还涌现过一批文人。书底如此厚实的省份居然也染上了铜臭。

按出生年份来划分作者,从公元650年到950年分成六组,每组跨越五十年。我们有:

650-700, 16人;
700-750, 17人;
750-800,11人;
800-850,11 人;
850-900,1 人;
900-950, 1 人。

取样五十五人,生于650-760 年间的诗人有三十三人,占总数的58%;生于750-850 年间的诗人有二十二人,占总数的39%。唐朝存在于公元618到907年,亦即唐朝诗人的高峰在唐初稍后的几十年里。到了中期,人数开始减少;到了后期, 已经寥寥无几。实际上,由于诗人一般得到二十岁左右才会成名,故而需用出生年来反映社会面貌。故而还得往前倒推二十年左右。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时间,需要一 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慢慢熏陶。大唐贞观之治始于627年, 终于649年。唐天子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休养生息,恢复教育、科举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稳定和谐的局面。也就是说,唐诗的丰盛时期是贞观之治的结果。李世民播下的种子,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时候,开花怒放。

唐诗的丰盛期也表明在武则天执政期间,经济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百姓的生活还说得过去,至少能养得起一批成天吟诗作乐无所事事的文人墨客。至少,当局能容忍这些文人以诗言志,尽兴发挥。唐朝的开元盛世起于712年,终于742年,早期的唐玄宗保持发扬了贞观之治的成就,唐诗和诗人的数目继续保持在顶峰上。自天宝后,安禄山叛乱,连边远的吐蕃都杀进了长安,唐朝由盛世转为衰落,诗人的数目骤然减少了30%。到了晚唐,局势更加不妙,诗坛暗淡,盛世不再。

从《三百首》中的作者身份来看,获得进士第的有四十五 人,占58%。 大大小小当过官的,除了第一把手李隆基先生,总共六十一人,占77%。 在这六十一人里,当过宰相的四人,尚书两人,刺史八人。这些数据表明,当时文人的出路只有做官一条,大部分诗人都有做官的经历,但是以小官、闲职居多。当官的人数超过了进士的人数,表明进士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唐朝想进入公务员的行列难度很大,中了进士以后还得通过吏部的分科考试才能入选为官。像韩愈这么有学问的大家到吏部考了三次都没通过,只能靠写信走后门去求职。当时的学校只有文科,不重视理工,故学生毕业后出路狭隘。当不上官,或者丢了官的,要么像李白放浪洒脱,以酒为乐;要么归隐深山,远离红尘; 要么落魄潦倒,四处漂泊。

《三百首》作品中的收录最多的诗人是杜甫,共三十九首,以七言律诗最多。诗圣的七律工整对仗,风格严谨,留下许多名句。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句句脍炙人口,环环相扣。李白的诗收进三十五首,以古诗、乐府居多。李白律诗较少,大概与他豪放不羁的性情有关。相对来说他更善于长短交错游刃有余的乐府,比如《将进酒》《蜀道难》。其次是王维和李商隐,各有二十四首被选。王长于五律,李善于七律。有三十七位诗人,将近50%,只有一首诗收录。流传较广又有特色的如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

王翰有一首七绝《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别具一格,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光凭这首七绝就应当追认他为共产党员。王翰同志大小也算个省部级干部,浑身散发着浩气。哪像崛起年间的那些贪腐官吏,“醉卧情场君莫笑,古来贪官几人回”,遭人唾弃。

浙江籍金昌绪的五绝“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只用二十个字讲述了一个情意绵绵而又活泼浪漫的小故事。表达了年轻少妇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如果用京剧的西皮南梆子曲调把它唱出来,多好,词高曲美,一定让人回肠荡气。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永济人王之涣先生,他有两首诗被收录。他家在黄河的北岸,他被收录的两首诗也都情系黄河,不愧称为黄河诗人。诸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妇孺皆知的佳句。

由于资料和人手的限制,以上的分析颇为粗浅,只能作个尝试。建议国家出资,雇上几位文科和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为全唐诗建立一个数据库(Data Base)。有兴趣的可以按照时间或地区把作者或诗篇征调出来,分析研究,统计归纳。把诗人和诗的内容、格式与风采按照时间和地区展开,或许能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概括的了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作者文集 《爽籁清风》)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