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样是具有代表性的。

极左经济思想

不顾客观条件历史条件搞变革。脱离生产力的水平搞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在58年我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还很低,他不顾当时的条件发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号召,在全国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左”的经济思想在58年是急性狂热地发作,但是苗头在这之前已经有所表现。这种思想不但表现在农业上而且还表现在城镇个体经济的政策上。

“一大二公”的思想。认为农业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情况下,生产组织的规模越大越先进,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先进,在很长时间,都极力宣传所谓“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这种思想一直在我国存在着广泛影响。

脱离物质条件,夸大思想意识作用。在我国物质资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要搞超乎客观条件允许的大跃进,高速度。严重忽视物质条件,无很夸大思想意识的作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批判唯生产力论。当有的同志反对脱离生产力水平去搞经济变革时,就大批唯生产力论。

高指标、高征购、高积累。从58年开始提高指标,57年钢铁产量只有580万顷,但是要在62年达到2500万吨。煤炭粮食都要求在几年之内翻番。高指标用强迫命令向下推行,而且层层加码,使得不少干部讲假话,造成全国上下浮夸成风。58年的高征购使农民陷于饥饿,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而高积累则是用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换取表面上的高速度。

要提前消灭工家、城乡差别。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为名,要农业大办工业,要城市工厂办农业。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要提前消灭工农城乡差别。

不顾国情,我国劳力多,资金少,不顾农村已经存在大批剩余劳力,要在全国推行农业机械化,结果经济效果不大。用了很多外汇进口的的高度自动化成套设备,结果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力。

盲目排外。在某些方面盲目排外,如在造船和一些大型产品中追求全部配件都是国产。拒绝吸收外国资金进行建设,把借外债当做耻辱。以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修正主义为名,盲目排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排斥在商品生产中规律。

小生产经济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生产资料由社会和劳动者集体占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大规模的包罗万象的经济活动,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按照经济规律,有计划、有比例、有目的的进行发展。这就是说要有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或者说要由要产业工人阶级的经济来做指导。

毛泽东晚年所代表的经济思想,是一种小生产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是一种小农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是过去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这是一种不要科学思想指导,没有目的,不要计划、不要比例、主张搞平均主义、搞无政府主义的经济思想,其表现为:

不要计划:在指挥经济活动时极力摆脱计划,说什么计划总是要打破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崇尚盲目自发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搞理论、不搞设计。对重大宏观经济决策不进行研究探讨。搞重大行动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用过去战争年代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8年大炼钢铁,大办水利,大办食堂都是这种情况,后来大办农田基本建设,大办农业机械化都类似。

不要比例:视野的局限,产生严重的片面性。在国民经济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从整体,从全局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看到钢铁的重要性时,要“以钢为纲”,发动全民大炼钢铁,要其他工业让路。在看到粮食的重要性时,要“以粮为纲”于是毁林场,牧场种粮食。在看到重工业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看到轻工业又要优先发展轻工业。始终看不到按比例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国的经济比例也就失调了二十年。

不要目的:在领导经济活动时,不讨论经济活动的目的,不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制定计划,公布数字首先是钢铁指标。似乎钢铁就是目的。在安排钢铁高指标之后,资金剩下无几,于是就顾不得人的生活了,全国多数工人二十年不长工资。在58年以后的二十年中,只报导了几次钢铁的增长数字,给人一种国民经济增长的表面现象,但是从来不报导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的数字。二十年来实际上是用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来换取钢铁等产品的增长速度。

平均主义:多少年来批判“物质刺激”批判“奖金”说这是“刘少奇那种路线”。在讲话中,多次抱着无限怀恋的心情谈红军时代每月几钱油、几钱盐的战时共产主义生活,认为那时战士情绪很高。联系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到在他思想深处是一种浓厚的平均共产主义的思想。

自给自足。在国际上要搞闭关锁国的孤立主义。国内要在各省县建设独立稳定的工业体系,要人为的割断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扭转南粮北调,北煤南运曾长期成为工农业布局的原则。农机制造要以地方为主,中小型为主,把社队企业说成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大力支持小钢铁等五小工业。这些都说明了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思想。长期造成的损失不是百万计、千万计,而是百亿计。

不讲实效,好大喜功。小生产者的虚荣性,表现在指导工作就是好大喜功,不求实效。很多工程搞花架子,求大求壮观,好看,不求实效。很多东西不顾自己的生产力水平,强行要上结果上去,以后却是一个没有实效或实效很差的产物。搞科学技术也要量力而行、超过水平就要碰钉子,事倍功半。我国化了很多钱搞卫星,搞氢弹,造出来之后有多少进展呢?是不是一具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呢?

化了很多钱,向外国进口大型自动化的成套设备,结果安装,维修都是问题。用这些外汇进口一些中间技术,中间设备,既便宜又能安排我国的劳动力,也便于管理、维修,这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一定要追求世界最先进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高自动化的成套设备呢?

批判资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实际上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批判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成就。

毛泽东的“大”与“小”

认真分析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时可以看到其中有要“大”的一面,还有要“小”的一面。

一“大”二公,“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大”办水利,“大”办机械化,“大”干,“大”鸣,“大”字报,“大”辩论,“大”革命,“大”跃进,“大”……这表现他要“大”的一面。

除了要“大”的一面之外,还有特别喜爱“小”的一面。如“小”土群,“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五“小”工业……,在政治上当然还有“小”人物。

要大要小表现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上的两个方面。他的要“大”,好大喜功,说明他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实际是一种“左”的思想,后来他不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某一项事业中要搞“大”的,而是要在全国搞大办,大跃进,在碰得头破血流,精疲力竭之后还要高举“大跃进的伟大红旗”这就是极左,就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

毛泽东特别喜爱“小”的,则表现他的小生产或者说小农的经济思想。钢铁生产,很多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进行大工业的集中生产,能够省焦炭、省电,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我国早已有了一些大的钢铁中心,有了一些经验。为什么毛泽东还要迷恋小钢铁呢?除了他要发动群众之外,就是他要搞各地的自给自足。

不论要“大”的狂热性,或者要“小”的分散主义或自给自足,其思想基础都是小生产或小农的经济思想。或者说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

迷信思想与经济建设

多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毛泽东的语录和思想的迷信的基础上。

科学思想是唯物的思想,主张实践做为检验标准。在过去很多年,毛泽东的经济意志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的语录就是中国经济工作的宪法。

毛泽东的“以钢为纲”“扭转南粮北调,北煤南运”“农业学大赛”“一大二公”“抓革命促生产”,“鞍钢宪法”“阶级斗争为纲”十几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最高指示”。

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利用人民群众对他的盲目崇拜迷信,在经济工作中搞了一系列瞎指挥。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所以能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并不是依靠其真理性而是因为很多人缺少科学思想,缺少文化知识,是依靠对毛泽东的迷信。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所以能够兴起那么大的运动,感染那么多的人,是因为存在着历史的、思想的、社会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余毒,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扫除,中国曾是一个小生产的世界,小资产阶级曾是中国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正是小生产者的狂热性,盲目性狭隘性的集中表现。

专制主义经济

多少年来我国的重大经济决策完全靠少数人独断专制。靠“主席语录”,“长官意志”、“首长批示”来搞经济工作。形成封建色彩浓厚的“官商化”、“官工化”的“官办经济”。不研究经济规律,不研究经济科学,不靠经济手段,靠行政命令,首长决定。而且一旦决定之后,只准讲好不准讲坏。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中已经出现这种苗头,到了58年则更是恶性发展。“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大办农田基本建设”、“大办农业机械化”“大办五小工业”都是类似情况。

重大经济决策,不准讨论,不准提批评意见,搞专制经济,其结果只能是弊端丛生。造成社会性,全国性偏差和巨大浪费。

我国推行专制主义是和大规模迫害知识分子同时进行的。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在中国迫害知识分子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是古今中外首见的。

毛泽东排斥迫害知识分子,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58年提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在全国大造舆论,这是针对着知识分子和多种专家而来的。在这之后他还提出:大知识分子最没有知识,我们焚书坑儒超过秦始皇。在他的领导下,十余年时间里全国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备受摧残迫害。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对专家如此深恶痛绝,必欲除之而后快,是因为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继承人类文化,具有广博知识,思想敏锐,追求真理,他们具有反封建的传统。这就必然形成毛泽东推行专制主义全面专政和强大阻力。毛泽东的专制主义,极左经济思想,小资产经济思想,正是在连年鞭挞知识分子之后,才能畅行无阻的推向全国。

农业学大寨——极左的典型

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文化大革命中大树特树大寨典型。“农业学大寨.”成为我国整个农业的方向和道路。在史无前例的“运动”中学习大寨主要是学抓阶级斗争,学批资本主义,批修正主义。学“割自留地尾巴”“关闭集市贸易”“砍家庭副业”,学习大寨的平均主义的评工记分,学他如何搞形式主义。

大寨不但被宣传为农业典型,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了各行各业的典型。按照“千重要万重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最重要”的思想办起来的大寨中小学也成了全国教育的样板。

实际上后来大寨已经不是一个农业典型,而是一个政治典型,路线典型。是由极左路线的推行者们按照他们的意志树立起来的极左典型,极左样板。在多少年中大寨说出了极左路线执行者们所要说的话,办出了他们所要办的事。

毛泽东讲了“农业学大寨”,谁反大寨谁就是反对毛主席,就是“反革命”,大寨就是毛主席,毛主席就是大寨。所以说大寨这个极左的典型,是用“全面专政”的办法树立起来的。后来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初期所具有的性质。大寨是被利用了。

评“抓革命,促生产——兼论怎样调动积极性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这个方针,贯彻在整个运动的始终,沿用到十一大的决议中。

“抓革命”就是抓阶级斗争,就是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把一部分人打成“阶级敌人”,把人民内部的一些活动打成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在这之后就对某些人实行专政,进行批斗关押,利用斗争的声势,在人民中形成恐怖,在这咱恐怖的基础上建立少数人的统治。

用“抓革命”的方式表面上看也能激发某些人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缺少物质基础是建立虚伪的政治冲动之上。某些人还出于一种愚昧的赎罪感情。用这种方式激发起来的积极性也建立在破坏民主,实行专政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革命”对“专政”的恐怖思想感情之上,当奴隶主手扬皮鞭,鞭打某一个奴隶的时候,其他奴隶就起劲的干活,但是皮鞭声停止,奴隶主走开,干劲就会一落千丈。

用抓革命的方式促发起来的积极性总是不能持久。57年我国抓了反右派斗争,58年出现轰轰烈烈的生产热潮,但很快败落下来。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某些单位,搞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一打三反”表面上看也调动起了一些积极性,但这是虚假的,暂时的,很快就消失了。

毛泽东的“抓革命”只能从根本上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物质利益是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因素。我们应该让广大劳动人民看到,体会到寓于集体之中,寓于社会之中的持久物质利益。

要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还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包括:

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全面物质利益原则;

用远大目标,用社会的,人类的整体利益教育劳动者;

鼓励事业心,上进心,进取心,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包括物质的奖惩。

发扬民主,包括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因为民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民主生活不但能集中正确意见,发现人才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感觉;

学习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

只有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积极性才能持久。

1980年7月

(《狱中上书》,孙文广/著,香港夏菲尔出版社,2002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