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六四时我在山大任教,看了潘强的《从山东大学到天安门广场》(大参考2004.5.25)使我心潮激荡,感触不少:

首先,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六四的山大校友,没有忘记六四,而且将他的经历写成文字,流传世界。让我们这些过来之人,不忘当年,不忘自己的责任。

第二,他的回忆,使我想到,我们应该书写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指引我前进的灯塔,它让我们看清方向,让我们知道如何达到目的地。

山东大学有个校史馆,但其中只有中共的光荣史,某些人的“成功史”。没有震憾人心的“六四”和五七“反右”。我想将来要编山大校史的时候,潘强的文章应是重要的史料。

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中,应该大书特书民众争自由,争民主的历史,而这正是现行教材中的缺失。

章诒和写了《往事并不如烟》,根据亲身经历,写大右派,极具史料价值,成了畅销书。

第三,不忘六四的人,应该尽自己可能,写回忆,写评述,从各种视角写六四,使六四精神永存,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自由化,民主化。也是为中国写历史。

第四,潘强先生提出:要求多一些建设性、策略性的论述。多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我想这是一个很现实,而且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希望每年六四前后,都能看到,各个层次的回忆和联系实际的讨论。

2004-5-27于山东大学

(博讯《孙文广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