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我来到柏林的犹太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博物馆。博物馆非常详尽的展示了犹太人遭迫害的历史,许多犹太人遇害前的人生,以及遍布博物馆的各种记录与缅怀逝者与历史悲剧的影像、音乐、艺术品。

犹太人大屠杀之所以为世人关注,就在于犹太人对同胞的亲爱,对历史的认真、对真相的追求。


我也在博物馆门前,展示了怀念张纯如女士和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海报。

纪念博物馆,内部陡峭,道路弯曲,陈列了许多遇难者的资料,荧屏不间断的在播放历史映像。还有一些艺术家缅怀逝者、祈愿和平的作品。

对生命和尊严的珍视,对真相和正义的渴求,才能让人类走出野蛮蒙昧、向文明进步迈进。忘却历史、颠倒黑白,乃至以丑为美、以恶为能,是类同屠杀者的罪犯。

这里参观者很多。每天每小时,都有这么多人乃至更多人,在看、读、听这些被杀害者的故事。死者不能复生,但可以得到告慰。我相信,绝大多数参观者,必然是同情受害者,谴责作恶者,而不会是非颠倒。

这些纪念地,我早就想去。而最近某些人挑衅南京大屠杀受害族群、否认屠杀存在等行为,及其他人的冷漠沉默,确实让我加快了步伐。

每件遗物,都记录着一个人人生的一段乃至全部历程。这些遇难者,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本来应该有更加美好和长久的人生。例如这个小提琴遗物的主人,应是一位颇有音乐造诣的犹太人,人生或许就像《美丽人生》中主人公那样幸福快乐。然后,纳粹排犹和大屠杀,一切都改变了。

而那些纳粹遗物,同样记录着他们的人生。这些纳粹分子,也不是天生恶魔,但后天成长的恶魔更可怕。

沉重的历史中,有许多人沉沦与死亡。每个“弯路”,都是多少人的尊严被践踏、生命被毁灭,民族的精神丧失和堕落。

在纪念馆中,有这么一条由铁做的头骨堆成的道路。应是象征着欧洲犹太人的死亡之路。游客们几分钟走完就可折返,而那些犹太人则一去不能回。尽头是黑暗。
不知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走向死亡的绝望。中华儿女的历史,也是这样头骨堆积,黑暗常伴。但很少有人反思,冷漠、麻木,让民族继续挣扎在黑暗中

波兰作家、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有一句话:“奥斯维辛的道路由仇恨筑成,但路上铺满了冷漠。”
而如今的国人乃至多数世人,仍然如此。历史循环。
不过,气候变化危机下,或许民运下一个循环了。而气候危机的恶化,也在于各界人们的麻木。
而中国人,则是冷漠、自私、麻木的“佼佼者”


展厅的出口附近,展示着法国大革命的年份:1789年。还有作为大革命纲领的《人权宣言》的话:人生而自由与平等。但在大革命后的一百五十年,仍然发生了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亚美尼亚大屠杀、达卡大屠杀、中共清洗等悲剧。

但前路还是有希望的。


我也承认,看到犹太人遇难者的这些图片和影像,虽然压抑、动容,但仍然不像看到同胞受难死亡那样的情感触动。鲁迅说“人与人悲欢并不相通”,虽然不完全如此,因为有情有善者的悲欢有所相通。但远近亲疏不同,共情的程度,还是颇有区别。

希望未来有一天,世界上不分民族、宗教、身份,不独亲其亲,天下人之苦痛如己亲之苦痛,平等、互助、大同。

8月11日,我又去了犹太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墓碑群的下面,也有一个小型展览区。这里讲述着犹太人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到1945年大部分被屠杀的具体过程。
20世纪,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这些历史被记录了下来。如今的人们看这些,似乎恍如隔世。但法西斯主义一直在世界各地存在,只不过以另外的形式出现。

这些历史,对于我们,是一段话、一段影像。对于当事的犹太人,是度日如年的绝望,一路都是苦难与死亡

人与人的悲欢,有时候相通,有时候不相通。有类似经历,就会相通多一些,没有,就相通少一些乃至不相通

犹太人在铭记历史、为那些逝去的祖辈父辈做记录和追忆。
中国人呢?被骂民族悲剧,也根本不当成事

犹太人铭记着同胞的每段历史、各种时间地点。每个人的生命都被尊重和珍视,传承相继,民族共同体下充满互助与温暖。当今的犹太人也知道,未来他们也会被新一代的同胞所记忆。有了这些情感和纽带,才能共同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

而汉族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犹太人在思索黑暗历史,最终走向光明。汉族则是在光明的纸醉金迷中,无视身边同胞的苦难,更不在乎历史还现实中种种黑暗。
汉民族的光明和希望在哪里?

附:

我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展示中国女权抗争、揭露中国艾滋病“血祸”的高耀洁女士、写下唤醒人们关注南京大屠杀的《The Rape of Nanking》的华裔美国作家张纯如女士海报,以及继续展示“山河四省”概况、呼吁、诉求的宣传海报。

我希望,更多的国人用这样的和平非暴力方式,为中国人民尤其弱势群体争民权

张纯如女士书写的《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真相-被遗忘的大屠杀)》,让因各种原因被尘封许久的南京大屠杀悲剧,重现于世界。曾经死去的南京几十万亡灵,经历种种屈辱的幸存者,虽仍然不能昭雪、难以得到正义。但是,这也算一种迟到和有限的告慰。

我不仅在勃兰登堡门展示,也去了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将纪念张女士的海报放在无名墓碑上。

或许她会有所欣慰。但或许仍然死不瞑目。

作者 editor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