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晚,笔者在柏林SİNEMA影院,观看了新加坡跨性别女性(Trans Woman)导演黄倩仪(Quen Wong)及其团队拍摄的影片《一些女人(Some Women)》。影后,在现场的Quen Wong还回答了包括笔者在内多位观众的提问,还有场外交流。
影片讲述了导演Quen Wong自己作为“酷儿(Queer,即性取向非异性恋或/和性别认同非传统男女二元的群体)”,在新加坡从隐藏“酷儿”身份,到大胆“出柜”、突破困境、彰显自我、获得爱情的故事。影片还展示了同样是“酷儿”的她的“丈夫”及其他LGBTQ群体成员的生活与声音。
笔者并非“酷儿”/LGBTQ,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均属于社会多数派。但我看到影片,仍然颇受触动。Quen Wong和她的同伴们,因其性别认同与性取向的特异,长期以社会边缘者身份生存。在数十年前,同性恋和变性人普遍被视为“有病”的时代,他们只能隐藏自己的性向,为此不得不与没有情感、无法唤起情欲的“异性”结婚,日常也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性别认同。许多人就这样忍受着痛苦、隐瞒真心,浑浑噩噩度过一生。
Quen Wong是幸运的。她生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生活条件也较优渥。即便如此,迫于社会压力,她仍不得不长期隐藏自己真实的性别认同与取向。她直到46岁,才鼓起勇气、向周围的人们展示真实的自我认同。之后,她用镜头记录下自己从生理男性变为女性、公开穿着女装、与爱人步入婚姻殿堂的历程。尤其Quen Wong和她丈夫Francis Bond的爱情故事,颇为感人。
而新加坡的LGBTQ群体,也逐渐从边缘走向大众舞台,从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社会,并勇敢表达自己的身份与诉求。他们希望在教育、医疗、公民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能够获得与社会主流群体实质平等的权利与保障。这几十年,新加坡公私机构和社会大众对待LGBTQ群体,已越发开明包容。
影片中还展示了Quen Wong和她父辈组成的南洋华人家庭的生活侧影,例如拜年时讲的华文祝福语“新年大吉、龙马精神”,反映的是东南亚华人对传统文化、民族认同的坚守,也让我这位中华人听起来倍感亲切。新加坡是多元的国度,新国华人既是新加坡多元族群共同体的一员,又有独特的认同与文化传承。
放映结束后,笔者向Quen Wong导演提问了关于新加坡、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四地,LGBTQ处境的异同问题。Wong女士回答说,相对而言台湾的LGBTQ群体更多权利自由,已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而香港对LGBTQ的歧视较多,但LGBT维权人士活跃。而中国大陆和新加坡各自有不同的问题。
之后的场外讨论,Wong女士对笔者说到,在新加坡,虽然并没有公开的制度性歧视,但体制和社会对待LGBTQ,仍然有诸多隐形的歧视与压力。如在一些学校,学校的心理医生不愿为LGBTQ人士提供心理辅导,当事人被迫寻求昂贵的私人机构帮助。而在求职时,也会受到较保守机构的婉拒。
听到这些,笔者知道,虽然如今新加坡已颇为多元与包容,但一些特殊群体仍面临各种困境。而这些困境,往往为官方和大众所忽视。这些忽视,有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以及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缺乏互相沟通与了解的原因。
华人社群一直有着重视家庭、传宗接代、遵礼守序等传统文化意识,往往将一男一女的结合作为命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确是让华人得以顽强生存、传承文化、生生不息。但它也有保守的一面,和21世纪的多元社会、尊重不同性别认同、性取向、生活方式的新文化、新思潮、新新人类,有着分歧与摩擦。
在传统与现代、秩序与人权的碰撞下,LGBTQ群体的权利问题,也越发浮出水面和引人思考。其实,华人文化并没有强烈的反同性恋、反变性人传统,中国古代一些帝王和名人,如“秦皇汉武”中的汉武帝刘彻,就是双性恋者。史书频繁记载上流社会“男风”盛行,也指同性恋的普遍。这说明华人并非一直排斥同性恋,只是由于后来体制僵化、理学盛行等因素,桎梏增多、自由减少,逐渐形成了压制不同性向的文化形态。
相对于民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的差异易导致冲突纷争乃至流血暴力,LGBTQ群体只是希望能够有独特的私人生活、在公共空间不受顺性别异性恋者的歧视、更自由表达自身认同和爱好,并不希望与主流社会对抗(而更多希望在保持自身性别和性向认同同时,融入主流社会),并不会产生社会安全危机。
一些人担忧LGBTQ群体冲击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秩序,且不说家庭和社会本就需与时俱进,LGBTQ也并不会损害传统家庭的存在和利益,也无意破坏社会。倒是对边缘人群不合理的限制与各种歧视打压,导致怨愤与不满,反而增加了不安定因素。LGBTQ也是国民、公民、人民的一部分,尊重和维护LGBTQ的尊严与权利,才更利于国家稳固、社会安宁。
所以,无论在新加坡还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无论是华人社群还是其他族裔,无论体制还是大众,都不必以有色眼镜和警惕乃至敌视态度对待LGBTQ群体,而应更为包容和体贴,起码以非歧视原则对待LGBTQ。 这既符合现代人权理念,也合古时自由包容之风,更利于社会多元和谐。
新加坡在经济发展和法治领域已取得惊艳的成功,还实现了华人、马来人、印度裔、欧裔等不同族群的和谐共处、多元文化共存与交融。这些都令人赞叹和敬佩。那么,如果新加坡能够在LGBTQ权利自由的保障、体制和社会对性少数的包容领域,再有更多进展和突破,那就更好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包容每一个无意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成员,无论其族群、信仰、身份认同、性取向如何,是否是“主流”,皆尊重爱护。
Quen Wong作为一位跨性别女性,成为在世界上都颇为耀眼的导演、艺术家,还获得了多项大奖,也证明了LGBTQ群体有能力做出不亚于顺性别异性恋者的成就。国家和大众对于这些不得不处于社会边缘、但努力彰显自我的奋斗者们,应予以更多褒扬与鼓励。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LGBTQ人士,也不应待以冷漠和隐性歧视,而要理解与包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多元多彩、充满爱的狮城,才是所有新加坡人温暖的大家庭,也是华人世界的榜样。
对于“酷儿”/LGBTQ群体的宽容和鼓励,不止是新加坡应做的,也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全球华语地区和华人社群,以及其他各国各族群,都应为之事。无论何种性别认同和取向,都应得到尊重;无论其想如何更改认同,也都是其自由;同性的恋爱与结合,亦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他人不应加以侮辱诽谤、骚扰谩骂,而应尊敬和祝福。
(本文已发表于《联合早报》,封面图片源自 Tatler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