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里最小的房间
一场肉眼不可见的无声持续彩剧正上演。
这是受困的光
就像那创世的瞬间
生于其内并留行其间,
因它分裂成最小的光谱线
根据棱镜折射定律
具有可视者称为颜色的振频数
如果遇到眼睛能看见。
按周期移动
小到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但有足够时空供孩子们利用。
事实上是有足够地方和时间。
以纳秒为周期移动在微空间
从白色光线到光谱颜色
再回到白色光线。
一种光的呼吸呈现。

光子呼吸并彼此脉动闪现,
其动量和层级改变。
因此保持光一直亮闪
处于光谱平衡
从集光束到分光线
再次进入集光和分光,
在光谱循环中
重复无限。

这就像一场光扇表演,
根据适于彩虹的相同定律,
但有打开和折叠的光扇
相互替换
根据已确定的光定律。
那是光密封跳舞时的表现
当它不在外旅行且可见。
这属于光的本质
可以被锁在里面
但其运动并未衰减
还能自保于黑暗
作为思想、技能及观点,
仍记得其转变
以及其舞蹈,其开关游戏的表演。
以其如此艺术,光聚集
无数的物质团
并用光翅吟唱
永恒之歌,关于宇宙灿烂。

来源:选自马丁松诗集《光明与黑暗的诗》(1971年)
(张裕 译于2024年10月30日)

译注:哈里·埃德蒙·马丁松Harry Edmund Martinson,又译哈瑞·马丁松,1904年5月6日—1978年2月11日),瑞典著名诗人、作家,早年当过海员,1949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与另一院士埃温德·雍松(Eyvind Johnson,1900—1976年)同获诺贝尔文学奖,1978年在医院中自杀去世。其主要诗集有《鬼船》(Spökskepp,1929)、《游民》(Nomad,1931 年)、《自然》(Natur,1934年)、《顺其自然》(Passad,1945年)、《蝉》(Cikada,1953年)、《图勒的青草》(Gräsen i Thule,1958年)、《车辆》(Vagnen,1960年)、《光明与黑暗的诗》(Dikter om ljus och mörker,1971年)、《丛簇》(Tuvor,1973年)等。其长篇幻想史诗《阿尼亚拉号》(Aniara, 1956年)和长篇小说《荨麻开花》(Nässlorna blomma,1935年)中文版有华裔瑞典作家万之译本。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