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教訓到微觀日常與後現代敘事
易堯
2025年7月26日,臺灣舉行針對24名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的罷免投票,結果全部失敗。這次由民主進步黨支持者及公民團體推動的行動,旨在移除被指為「親中」、阻撓臺灣自主的國民黨立委,但所有選區選民投下的不同意罷免票都超過了贊成罷免者,導致國民黨仍保留了立法多數。
我的朋友發資訊表達遺憾和擔憂,擔心國民黨的持續影響力會削弱臺灣的國防與自主性。但我認為沒必要那麼悲觀:不管怎樣,有黨派制衡,最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相反,如果民進黨一家獨大,倒可能帶來更大的危險。民主制度並非最好的制度,它只是最不壞的制度,如邱吉爾(John Church)所言。事實上,民主極其脆弱,歷史上有太多例子,比如伊朗的極端勢力推翻巴列維(Muhammad Rizā Shāh Pahlevi)後的殘酷、緬甸從富國墮入軍政府的混亂、而韓國總統頻頻入獄。美國的繁榮並非全賴民主制度,權力制衡才是重心,正如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書中所闡述。
2016年,我去臺灣旅行了一次,那次經歷讓我對臺灣社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在思考當下政治事件時,多了一層個人視角。旅行中幾個小事至今難忘。第一,在許多景點和周邊民眾交流時,他們普遍熱情友好。沒有台幣?人民幣照收不誤,甚至還會多聊幾句臺灣風土。這與我去香港的經歷截然不同,那裡購物消費非港幣不可,感覺更商業化和疏離。第二,早上在旅館周邊跑步時,每遇一人,他們都會笑容滿面地招呼一聲「早上好」。這讓我很尷尬,因為在我們大陸,遇見陌生人沒有這個習慣,我往往不知如何回應,只能生硬地回應一個微笑。第三件事更令我汗顏:我接過街頭發的一份宣傳廣告報紙,隨手就扔進了垃圾桶。馬上就有人過來,從垃圾桶中撿出報紙,對著我批評說,你不看就不要接收,這是浪費資源。我無語了,因為在我以往的生活經驗中,不管看不看,接受一份街頭廣告就是對發廣告人的一份尊重和幫助。
這些小事讓我感受到臺灣社會的微妙差異:一種謙卑、自信、不疾不徐、若即若離的民國風情,令人十分迷戀。它根植於更注重禮貌、資源和社區的集體意識。這也讓我聯想到臺灣的民主:它不是抽象的制度,而是根植於日常微觀層面的社會習俗,正如微觀政治理論所描述的。道路雖不寬敞,車輛卻井然有序,這與我的駕車體驗完全相反——在我們大陸,城市塞車是常態,總有些人急於搶先而導致擁堵。就是現在,我樓下的汽車鳴笛聲不斷,令人煩躁。一個社區的出口都難以有序,何況一個城市。還有,在臺灣期間,我幾乎沒有看見一個環衛工,但每到一處,地面都是乾乾淨淨的,感覺十分清爽。這些體驗讓我體會到一種內在的自律與秩序,仿佛民主的韌性就體現在這些日常細節中。
臺灣的民主化進程充滿曲折,美麗島事件是關鍵轉捩點。1979年12月10日,高雄爆發大規模人權示威,由黨外雜誌《美麗島》主辦,抗議國民黨一黨專政、言論管制及選舉不公。示威者要求民主改革,但國民黨政府以「叛亂」罪名鎮壓,逮捕多名領袖如施明德、黃信介,導致數十人受傷、上百人被捕。這事件震驚國際,燒亮臺灣民主火種:公開審判過程曝光威權黑暗,激發人民對黨外運動的普遍同情,最終促成1986年民進黨成立、1987年解除戒嚴、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以及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美麗島事件後,國民黨政府在國際壓力和內部改革的推動下,逐步放鬆控制,包括在1989年正式解除黨禁,允許新政黨合法存在,這標誌著從一黨獨大向多黨競爭的轉變。
美麗島事件揭示民主的脆弱:國民黨通過白色恐怖(如情報監控、媒體審查)維持統治,民主訴求在街頭被暴力壓制。轉型後,臺灣雖成為亞洲民主典範,但脆弱未消。26日的罷免失敗即例證:民進黨支持罷免,視國民黨為「親中威脅」,但國民黨動員基層,強調「惡意罷免」違背去年國會選舉結果。結果,投票率低迷,未達門檻(需超過原選區選民25%同意,且贊成票多於反對票)。這維持了黨派制衡:國民黨控制議會,緩衝民進黨總統賴清德的政策(如國防擴張),防止一黨獨大可能帶來的風險,如政策偏激或社會分裂。
然而,這種制衡也源於黨派鬥爭的深層裂痕。早在陳水扁執政時期(2000-2008年),民進黨就開始推動「去蔣化」進程,逐步抹除蔣介石和國民黨在臺灣的執政痕跡,例如2007年將以蔣介石命名的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並移除多處蔣介石銅像和相關紀念物,這被國民黨視為對歷史遺產的抹殺,進一步激化藍綠對立。進入蔡英文時期(2016-2024年),這種鬥爭升級為對國民黨資源的系統性打擊:2016年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沒收國民黨數百億新臺幣的「不當黨產」,導致國民黨財務瀕臨崩潰;同時,2018年的國民年金改革大幅削減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包括許多國民黨時代的老兵待遇,引發大規模抗議和議會衝突。
這些措施雖旨在糾正歷史不公和推動轉型正義,但被國民黨視為政治清算和「綠色恐怖」,加深了黨派間的敵意與不信任。國民黨內部因此更傾向於向大陸示好,尋求經濟和政治支持,以對抗民進黨的「本土化」政策,這種「親中」姿態並非單純意識形態,而是對國內生存壓力的回應,進一步撕裂社會共識,並在如本次罷免事件中體現為「反共vs.和平」的敘事對抗。回想我的2016年旅行,這些事件讓我有更接地氣的理解。臺灣人的熱情和資源意識,似乎源於美麗島後的社會反思:從威權到民主,民眾學會在日常中守護權利。但罷免失敗也讓我擔憂:兩岸緊張下,黨派鬥爭更容易被外部利用,北京稱此為「政治操弄失敗」。
對比其他國家,臺灣的脆弱更漸進。伊朗1979年革命推翻巴列維,民主迅速轉為神權,導致黑暗;緬甸民主屢遭軍方顛覆;韓國轉型後總統頻入獄;托克維爾指出,美國社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社會習俗,比如對上帝的信仰。臺灣不同:美麗島通過審判公開化,漸進改革,避免劇變。但我的旅行經歷提醒,民主根基在日常:如果像我扔報紙那樣「浪費」信任,最好的制度也會碎裂。黨派裂痕的深化,正如去蔣化和黨產沒收所引發的怨恨,可能會在微觀層面積累成宏觀危機。
微觀政治理論源於福柯(Michel Foucault)、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視權力為散佈於社會毛細血管的動態過程,而非僅限於宏觀制度。在臺灣,美麗島事件體現了微觀權力的碰撞:國民黨通過情報網、地方員警等日常機制監控異議,示威者用雜誌、街頭集會等小規模策略抵抗。鎮壓後,微觀層面(如家屬抗議、國際壓力)放大影響,推動改革。當代罷免事件類似:表面宏觀選舉,實則微觀操控。國民黨通過基層網路(如村里長動員)、社交媒體宣傳「平衡兩岸」敘事,抵禦民進黨的「親中」標籤。選民日常擔憂(如經濟壓力)勝過宏大議題,導致投票冷淡。這制衡了民進黨潛在獨大:若民進黨掌控,可能通過微觀預算分配壓制國民黨,釀成新威權。
黨派鬥爭的透徹分析顯示,這種微觀權力博弈在轉型正義措施中尤為明顯——黨產沒收和年金改革看似宏觀政策,卻通過影響老兵家庭和國民黨基層組織的生活,放大怨懟,推動國民黨轉向大陸資源,形成「親中」作為生存策略的迴圈。我的2016年經歷印證此:陌生人「早上好」的問候,是微觀禮貌規範,強化社區凝聚;撿報紙批評,則是資源意識的微觀監督。這些小事顯示,臺灣民主成功在於日常權力動態,而非純制度。美麗島後,公民社會(如非政府組織)成為緩衝,罷免失敗雖挫民進黨,卻強化多元聲音。顯然,臺灣在微觀政治層面更健康:旅行中感受到的熱情,源於美麗島反思,避免韓國式迴圈。但若忽視如扔報紙般的「微觀浪費」,權力易失衡。黨派裂痕若繼續深化,可能像年金改革抗議那樣,從街頭延伸到兩岸關係,放大外部干預風險。「
後現代哲學家如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宣告「宏大敘事終結」,民主僅為碎片化的「小敘事」拼湊;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解構其二元對立;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視之為媒體「模擬」。在臺灣,美麗島事件拆解國民黨「反共復國」宏大敘事:示威「小敘事」(本土民主)對抗威權,導致敘事崩解,推動轉型。但後現代脆弱顯露:審判成媒體模擬,事件被本土化解讀為「民主起點」。罷免事件延續此:民進黨的「守護臺灣」宏大敘事被國民黨「小敘事」(經濟平衡)擊敗。社交媒體放大碎片:假新聞模擬現實,選民疲於「危機感」,選擇制衡。這防止獨大,但也製造脆弱——若民進黨主導,敘事可能轉向壓制。去蔣化和黨產處理的「小敘事」被國民黨解讀為「政治報復」,而民進黨視為「正義」,這種二元對立加劇裂痕,推動國民黨擁抱「兩岸一家親」的替代敘事,進一步「親中」化。
我的旅行經歷讓我反思文化碎片:同文同根,卻在日常理念上不同。人民幣「照收的包容對比香港的嚴苛;「早上好」的熱情對比我的尷尬;報紙事件的批評對比我的「尊重」觀。這些「小敘事」差異,揭示臺灣民主的碎片性:美麗島後,多元敘事通過制衡對話,避免伊朗式轉向。對比緬甸,部落碎片助軍方顛覆;伊朗神權取代民主;韓國腐敗迴圈;美國選舉成「真人秀」。臺灣獨特:旅行中感受到的社區規範,促進民主韌性,如利奧塔主張的小敘事對話。
從我的視角看,臺灣案例,融入美麗島事件和2016年旅行經歷,彰顯民主脆弱卻可控:從威權鎮壓到黨派制衡,轉型漸進,避免他國劇變。微觀政治揭示日常權力動態,後現代暴露敘事碎片。罷免失敗雖遺憾,但強化制衡,緩衝獨大風險;美麗島教訓提醒,忽視微觀裂痕可致崩盤。黨派鬥爭的深化,通過去蔣化、黨產沒收和年金改革等行動,不僅矯正歷史,但也製造新怨恨,推動國民黨「親中」轉向,這提醒我們,民主的韌性依賴於跨越裂痕的對話,而非單方面壓制。
那些旅行小事讓我明白,同根不同葉:臺灣的民主根植於獨特的社會「小敘事」,如熱情與資源意識。這讓我更樂觀:與其他國家對比,臺灣民主更顯「最不壞」。無需悲觀,但需警惕兩岸壓力下的脆弱,方能守護其遺產。畢竟,民主如旅行中的尷尬問候——不完美,但促進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