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尧/
台湾民主的脆弱与韧性:
从罢免事件、美丽岛教训到微观日常与后现代叙事

易尧/台湾民主的脆弱与韧性:从罢免事件、
美丽岛教训到微观日常与后现代叙事
2025年7月26日,台湾举行针对24名中国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的罢免投票,结果全部失败。这次由民主进步党支持者及公民团体推动的行动,旨在移除被指为「亲中」、阻挠台湾自主的国民党立委,但所有选区选民投下的不同意罢免票都超过了赞成罢免者,导致国民党仍保留了立法多数。
我的朋友发信息表达遗憾和担忧,担心国民党的持续影响力会削弱台湾的国防与自主性。但我认为没必要那么悲观:不管怎样,有党派制衡,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相反,如果民进党一家独大,倒可能带来更大的危险。民主制度并非最好的制度,它只是最不坏的制度,如丘吉尔(John Church)所言。事实上,民主极其脆弱,历史上有太多例子,比如伊朗的极端势力推翻巴列维(Muhammad Rizā Shāh Pahlevi)后的残酷、缅甸从富国堕入军政府的混乱、而韩国总统频频入狱。美国的繁荣并非全赖民主制度,权力制衡才是重心,正如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书中所阐述。
2016年,我去台湾旅行了一次,那次经历让我对台湾社会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思考当下政治事件时,多了一层个人视角。旅行中几个小事至今难忘。第一,在许多景点和周边民众交流时,他们普遍热情友好。没有台币?人民币照收不误,甚至还会多聊几句台湾风土。这与我去香港的经历截然不同,那里购物消费非港币不可,感觉更商业化和疏离。第二,早上在旅馆周边跑步时,每遇一人,他们都会笑容满面地招呼一声「早上好」。这让我很尴尬,因为在我们大陆,遇见陌生人没有这个习惯,我往往不知如何响应,只能生硬地响应一个微笑。第三件事更令我汗颜:我接过街头发的一份宣传广告报纸,随手就扔进了垃圾桶。马上就有人过来,从垃圾桶中捡出报纸,对着我批评说,你不看就不要接收,这是浪费资源。我无语了,因为在我以往的生活经验中,不管看不看,接受一份街头广告就是对发广告人的一份尊重和帮助。
这些小事让我感受到台湾社会的微妙差异:一种谦卑、自信、不疾不徐、若即若离的民国风情,令人十分迷恋。它根植于更注重礼貌、资源和小区的集体意识。这也让我联想到台湾的民主:它不是抽象的制度,而是根植于日常微观层面的社会习俗,正如微观政治理论所描述的。道路虽不宽敞,车辆却井然有序,这与我的驾车体验完全相反——在我们大陆,城市塞车是常态,总有些人急于抢先而导致拥堵。就是现在,我楼下的汽车鸣笛声不断,令人烦躁。一个小区的出口都难以有序,何况一个城市。还有,在台湾期间,我几乎没有看见一个环卫工,但每到一处,地面都是干干净净的,感觉十分清爽。这些体验让我体会到一种内在的自律与秩序,仿佛民主的韧性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细节中。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美丽岛事件是关键转折点。1979年12月10日,高雄爆发大规模人权示威,由党外杂志《美丽岛》主办,抗议国民党一党专政、言论管制及选举不公。示威者要求民主改革,但国民党政府以「叛乱」罪名镇压,逮捕多名领袖如施明德、黄信介,导致数十人受伤、上百人被捕。这事件震惊国际,烧亮台湾民主火种:公开审判过程曝光威权黑暗,激发人民对党外运动的普遍同情,最终促成1986年民进党成立、1987年解除戒严、1992年国会全面改选以及1996年首次总统直选。美丽岛事件后,国民党政府在国际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推动下,逐步放松控制,包括在1989年正式解除党禁,允许新政党合法存在,这标志着从一党独大向多党竞争的转变。
美丽岛事件揭示民主的脆弱:国民党通过白色恐怖(如情报监控、媒体审查)维持统治,民主要求在街头被暴力压制。转型后,台湾虽成为亚洲民主典范,但脆弱未消。26日的罢免失败即例证:民进党支持罢免,视国民党为「亲中威胁」,但国民党动员基层,强调「恶意罢免」违背去年国会选举结果。结果,投票率低迷,未达门坎(需超过原选区选民25%同意,且赞成票多于反对票)。这维持了党派制衡:国民党控制议会,缓冲民进党总统赖清德的政策(如国防扩张),防止一党独大可能带来的风险,如政策偏激或社会分裂。
然而,这种制衡也源于党派斗争的深层裂痕。早在陈水扁执政时期(2000-2008年),民进党就开始推动「去蒋化」进程,逐步抹除蒋介石和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痕迹,例如2007年将以蒋介石命名的中正国际机场改名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并移除多处蒋介石铜像和相关纪念物,这被国民党视为对历史遗产的抹杀,进一步激化蓝绿对立。进入蔡英文时期(2016-2024年),这种斗争升级为对国民党资源的系统性打击:2016年通过《不当党产处理条例》,成立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没收国民党数百亿新台币的「不当党产」,导致国民党财务濒临崩溃;同时,2018年的国民年金改革大幅削减军公教人员退休金,包括许多国民党时代的老兵待遇,引发大规模抗议和议会冲突。
这些措施虽旨在纠正历史不公和推动转型正义,但被国民党视为政治清算和「绿色恐怖」,加深了党派间的敌意与不信任。国民党内部因此更倾向于向大陆示好,寻求经济和政治支持,以对抗民进党的「本土化」政策,这种「亲中」姿态并非单纯意识形态,而是对国内生存压力的响应,进一步撕裂社会共识,并在如本次罢免事件中体现为「反共vs.和平」的叙事对抗。回想我的2016年旅行,这些事件让我有更接地气的理解。台湾人的热情和资源意识,似乎源于美丽岛后的社会反思:从威权到民主,民众学会在日常中守护权利。但罢免失败也让我担忧:两岸紧张下,党派斗争更容易被外部利用,北京称此为「政治操弄失败」。
对比其他国家,台湾的脆弱更渐进。伊朗1979年革命推翻巴列维,民主迅速转为神权,导致黑暗;缅甸民主屡遭军方颠覆;韩国转型后总统频入狱;托克维尔指出,美国社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社会习俗,比如对上帝的信仰。台湾不同:美丽岛通过审判公开化,渐进改革,避免剧变。但我的旅行经历提醒,民主根基在日常:如果像我扔报纸那样「浪费」信任,最好的制度也会碎裂。党派裂痕的深化,正如去蒋化和党产没收所引发的怨恨,可能会在微观层面积累成宏观危机。
微观政治理论源于福柯(Michel Foucault)、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瓜塔里(Pierre-Félix Guattari),视权力为散布于社会毛细血管的动态过程,而非仅限于宏观制度。在台湾,美丽岛事件体现了微观权力的碰撞:国民党通过情报网、地方警察等日常机制监控异议,示威者用杂志、街头集会等小规模策略抵抗。镇压后,微观层面(如家属抗议、国际压力)放大影响,推动改革。当代罢免事件类似:表面宏观选举,实则微观操控。国民党通过基层网络(如村里长动员)、社交媒体宣传「平衡两岸」叙事,抵御民进党的「亲中」标签。选民日常担忧(如经济压力)胜过宏大议题,导致投票冷淡。这制衡了民进党潜在独大:若民进党掌控,可能通过微观预算分配压制国民党,酿成新威权。
党派斗争的透彻分析显示,这种微观权力博弈在转型正义措施中尤为明显——党产没收和年金改革看似宏观政策,却通过影响老兵家庭和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生活,放大怨怼,推动国民党转向大陆资源,形成「亲中」作为生存策略的循环。我的2016年经历印证此:陌生人「早上好」的问候,是微观礼貌规范,强化小区凝聚;捡报纸批评,则是资源意识的微观监督。这些小事显示,台湾民主成功在于日常权力动态,而非纯制度。美丽岛后,公民社会(如非政府组织)成为缓冲,罢免失败虽挫民进党,却强化多元声音。显然,台湾在微观政治层面更健康:旅行中感受到的热情,源于美丽岛反思,避免韩国式循环。但若忽视如扔报纸般的「微观浪费」,权力易失衡。党派裂痕若继续深化,可能像年金改革抗议那样,从街头延伸到两岸关系,放大外部干预风险。「
后现代哲学家如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宣告「宏大叙事终结」,民主仅为碎片化的「小叙事」拼凑;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解构其二元对立;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视之为媒体「仿真」。在台湾,美丽岛事件拆解国民党「反共复国」宏大叙事:示威「小叙事」(本土民主)对抗威权,导致叙事崩解,推动转型。但后现代脆弱显露:审判成媒体仿真,事件被本土化解读为「民主起点」。罢免事件延续此:民进党的「守护台湾」宏大叙事被国民党「小叙事」(经济平衡)击败。社交媒体放大碎片:假新闻模拟现实,选民疲于「危机感」,选择制衡。这防止独大,但也制造脆弱——若民进党主导,叙事可能转向压制。去蒋化和党产处理的「小叙事」被国民党解读为「政治报复」,而民进党视为「正义」,这种二元对立加剧裂痕,推动国民党拥抱「两岸一家亲」的替代叙事,进一步「亲中」化。
我的旅行经历让我反思文化碎片:同文同根,却在日常理念上不同。人民币「照收的包容对比香港的严苛;「早上好」的热情对比我的尴尬;报纸事件的批评对比我的「尊重」观。这些「小叙事」差异,揭示台湾民主的碎片性:美丽岛后,多元叙事通过制衡对话,避免伊朗式转向。对比缅甸,部落碎片助军方颠覆;伊朗神权取代民主;韩国腐败循环;美国选举成「真人秀」。台湾独特:旅行中感受到的小区规范,促进民主韧性,如利奥塔主张的小叙事对话。
从我的视角看,台湾案例,融入美丽岛事件和2016年旅行经历,彰显民主脆弱却可控:从威权镇压到党派制衡,转型渐进,避免他京剧变。微观政治揭示日常权力动态,后现代暴露叙事碎片。罢免失败虽遗憾,但强化制衡,缓冲独大风险;美丽岛教训提醒,忽视微观裂痕可致崩盘。党派斗争的深化,通过去蒋化、党产没收和年金改革等行动,不仅矫正历史,但也制造新怨恨,推动国民党「亲中」转向,这提醒我们,民主的韧性依赖于跨越裂痕的对话,而非单方面压制。
那些旅行小事让我明白,同根不同叶:台湾的民主根植于独特的社会「小叙事」,如热情与资源意识。这让我更乐观:与其他国家对比,台湾民主更显「最不坏」。无需悲观,但需警惕两岸压力下的脆弱,方能守护其遗产。毕竟,民主如旅行中的尴尬问候——不完美,但促进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