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泰山压顶
(39)一周年
光是“舞照跳、春照游”,并不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四通还有相当务实的应对:活照干、生意照做、钱照赚……
1984年,我们通过M-2024打印机的二次开发,打开了局面,营业收入980万元,赢利100多万元。到1985年,我们却不得不退出M-2024打印机市场。原因很简单,我们自己既没有外汇渠道,也没有进口批文。一旦有外汇、有批件的国营企业也进入该市场,我们肯定竞争不过,所以只能出局。我们开发的驱动程序,他们随便拷贝,盗版没商量。如果有独家代理协议,也许能保护自己。但当时,我们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实力。如果要当独家代理,就必须承诺相当数量的销售额。
聪明的王安时,立即转战OKI的1570彩色打印机,同样是24针,价格和M-2024相当,打印速度却提高了1.5倍,而且能彩色打印。一推出,立即风靡当时国内的打印机市场。我们的合作对象是日本的另一家大商社:伊藤忠。这一次,我们拿到了1570的独家代理权。
1985年5月6日晚七点,公司召开了全体会议。我分析了国内形势的变化:公司整顿开始了,信贷要紧缩,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努力销售,扩大市场。我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年销售2500万元,日销售额不能低于9万元。否则我们渡不过难关。
1985年5月16日,公司成立一周年了。
我们在被调查的低迷气氛中,庆祝了自己的生日。我记得是在民族文化宫的一个地下大厅。和后来的周年庆典贵宾如云相比,这一次相对冷清。在当时的形势下,力挺我们并且到会的,是三位女士:海淀区的史定潮区长、北京市经贸委的陈遂庭处长、北京计算机三厂的蒋如华厂长。我当时的感觉:在困难面前,女性往往表现得更有抗压能力。

会上,我发表了周年讲话。这次讲话没有讲稿,我只写了几条提纲,但李玉保留了一个不完整的记录稿。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片段:
四通公司成立一周年了。这一年,是探索改革的一年,是红红火火的一年,也是风风雨雨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创业的艰难、丰收的喜悦、风雨的考验。
这一年,我们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开辟了舞台;凝聚了人才;形成了特点;做出了贡献;经受了考验。
我们这些科技人员,想多做贡献,但是苦于没有舞台和渠道。于是我们自己起来搭台。有了四通这个舞台,为我们自己,也为一切有志于改革的有识之士,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根据地。现在,科研单位一些科技人员想做事情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时,他们就会感叹:“唉,还不如到四通去。”四通无意中已经成为一种选择模式,成为现行体制不足的一种补充。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四通和海淀一条街上其他兄弟公司一起,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希望。正如美国CST公司总裁赵鉴芳教授所说,“这反映了一种重新组合,它已经产生了,还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长期在科学院工作,非常了解目前科研体制的弊病:科研与生产脱节,成果与商品绝缘。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拥挤在这个封闭体系中,追求成果、职称、论文、鉴定;相互碰撞、牵制、磨耗、抵消,把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内斗中耗尽。国家每年大量投资(仅科学院就每年八亿元左右),全部花掉,但却无声无息,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领导部门不满意,科技人员自己也不满意。据说,紫阳同志曾批评:“把钱扔到水里还听到一声响,扔在你们科学院连个响声都听不到。”这不仅是钱财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浪费。
如何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环境?这是我们创办四通的初衷。公司对于每一个来者,都待之以礼,委之以任,施之以惠,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冶金部自动化所的王缉志,在原单位有许多很好的想法,却不能实现。他辞职来到四通,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在1570的技术开发中,他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四通,我们真正做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承认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我们尊重学历,更尊重人的实际才能。只要你有真才实学,我们都会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培养重用。所以四通有很强的内聚力——聚贤的能力,也因此四通人才济济,充满活力。
我正面谈到了这次“清理整顿”。
4月7日,北京市工商、物价、税务、外汇、银行等管理部门,联合组成了调查组,进驻四通,检查我们的工作,我们认为是必要的、有益的,我们持欢迎的态度。因为我们在从事一个全新的事业,怎么做,谁也没有经验,经验需要总结,政策需要明确。摸着石头过河嘛,STONE(四通),本来就是一块石头。”
“公司初创,我们还在打基础的阶段,政府就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我们作了一次全面、严格的体检。长远来看,对我们今后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好处。一个月过去了,我们经受住了并将继续经受更为严苛的考验。”
“调查组的同志要求我们‘慎之又慎’,说得好。经商办企业这条路,对我们来说,充满了陷阱,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才能站稳脚跟,扎扎实实地迈出每一步。”
“一切革新都会招致孤立,创造性始终包含有做人所不熟悉的事情的意义。它需要有一种能抛弃人所共知的事情的意志。”
最后,我引用了一段罗斯福总统关于“斗士”(Fighter)的语录:
光荣不属于那些批评家:那些指出强者如何跌倒,或者实干家哪里可以做得更好的人。光荣属于在竞技场上拼搏的人。”
“这个人满脸都是尘土、汗水和血,他英勇地进行斗争,他一再犯错误,达不到目的。因为没有任何努力是没有错误和缺点的。但是他确实努力干。他有巨大的热情,有伟大的献身精神,他献身于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他知道在最好的情况下,他终于将取得胜利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最糟的情况下,如果他失败了,那至少是在冒险致力于伟大事业的情况下失败的。”
现在读来,依然有一丝悲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