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向往了十多年的埃及之行,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年(2024年)终于兑现,与好友茉莉、傅正明夫妇9月结伴同游。虽然因时间不对,盛夏未过,赤道的艳阳在日间仍然炙热,而我还刚做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不久,仍在康复期,不敢像以往外游那样从早走到晚搏到尽,只能如蜻蜓点水般走马观花,但也让我感受很深。

在米纳宫午膳,左起:傅正明、笔者、茉莉。蔡咏梅提供

此行没有前往上埃及的历史名城卢克索,只在下埃及的开罗和亚历山大两个城市一共逗留了十天,在这10天,悠悠闲闲,半游览半度假,到过沙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米纳宫(Mena House)、地中海亚历山大湾的阿拉伯理工海运学院(Arab Academ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ritime Transport)、亚历山大灯塔遗址上所建的奎贝堡、地中海海滨长廊、当地人的红茶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开罗罗达岛的马尼亚宫(法鲁克王朝故宫)、尼罗河畔的酒吧、埃及博物馆、开罗科普特区、垃圾城、洞穴教堂、大文豪马哈福兹纪念馆、香草广场、最古老的清真寺埃尔哈兹清真寺、哈利利市集等,还夜游了尼罗河。整个行程还算丰富。

开罗五星级国宾酒店米纳宫。蔡咏梅摄影

很多朋友都知道,深爱旅游也深爱历史的我在外旅游时喜欢钻一些历史的牛角尖,爱寻访与中国有关或中国人会感兴趣的历史踪迹。这次在埃及住宿在吉萨金字塔区的旅馆中,就特别去寻访了一宗对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影响甚钜的历史事件现场,而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到埃及的头四天,我们住宿在吉萨金字塔区的一家民宿Seven Pyramid Inn,刚好有个机会让我去寻访这个历史事件的场景。这家民宿位置极佳,就在吉萨金字塔区售票处正对面,与著名的吉萨三座金字塔只隔了一道围墙。车子进入这条小巷首先要过一个安全警岗站,围绕入口的几个街区都戒备森严,显然是为防止恐怖份子袭击游客。

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蔡咏梅提供

站在这家民宿的楼顶上可以看见在沙漠中已沉默了四千五百年的胡夫金字塔和可能更古老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园区早晨八点才开门迎接游客,但这几天我每天清晨一起床,才六七点钟,晨光熹微,我就会爬上天台,在一片静寂中注视着默默无声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与遥远古老的历史无言对话。晚上则在四楼一边吃晚饭一边欣赏园中的金字塔灯光秀。欧洲古典历史学家认定的世界七大奇迹,现存的唯有吉萨三座金字塔。吉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60年,另外两座(卡夫卡金字塔和蒙卡拉金字塔)稍后,这三座金字塔建成的时间,在中国还是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因此古埃及人(非今天埃及人)说,人类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有幸能如此贴近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奇迹,我的幸福感那几天可以说完全爆满。

在旅馆天台上拍摄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蔡咏梅摄影

另外一宗令我兴奋的事,住宿在此,不仅贴近最遥远的人类文明,也靠近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现场,因为开罗会议的历史场址米纳宫就在金字塔园区另一端。

大家都知中国在近代国际地位的巨大跃升,从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弱国腾地起飞为世界公认的大国,甚至首次能与英美两超强大国平起平坐,这缘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在人类历史这一巨大转折关头,作出了无比正确的历史选择,坚决站在了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当时的中华民国成为二战反法西斯阵营的四大同盟国之一,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就是1943年的开罗会议。当时中国抗战已到后期,胜利在望,这年11月23日至26日中英美三国首脑蒋中正、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开罗举行了一次高峰会谈,这就是有关亚洲战后问题安排的开罗会议,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宣称同盟国将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的日本应将占领的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这次三国高峰会议,蒋夫人宋美龄也跻身与罗斯福、蒋介石和丘吉尔三巨头之间,留下了一张四人照片。历史学家说,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与世界强国领袖平起平坐,开罗宣言的公告也首次奠定了抗战后中国的大国地位。那张中英美三巨头和蒋夫人并坐一排,相谈甚欢的照片深深烙印在大家的头脑中。

中美英三巨头在米纳宫花园合影,前排左起:蒋中正、罗斯福、丘吉尔、蒋夫人宋美龄。(wiki)

在Google地图上,金字塔园区的北端有一大片绿色,这就是鼎鼎大名的Mena House,一家五星级豪华酒店,中文翻译为米纳宫(也翻译为美纳宫)。米纳宫已有近一百五十年历史,最早是埃及法鲁克王朝第五代统治者伊斯梅尔帕夏的一间狩猎小屋,因地理位置极佳,紧靠胡夫金字塔,被英国商人买下,扩建为酒店,于1886年开张,取名Mena House。Mena者,是取5000年前统一埃及的第一王朝法老美纳斯(Menes,另一名叫纳尔迈)之名。现为万豪酒店集团管理的豪华酒店,等于埃及的国宾酒店,这一百多年来是无数造访埃及,朝圣金字塔的各国政要、达官贵人之下榻首选。而且还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场景,因此位列全球最著名的历史酒店名单之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就是中美英三巨头参加的开罗会议之场址,在此下榻或参访的国际显客中有中国首脑蒋中正。

其实米纳宫离Seven Pyramid Inn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沿着金字塔区围墙一直北走即到,但中间隔了很多小巷和街道,必须绕道而行。在进入金字塔园区,我们三人探访了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坐马车回到旅馆后,再兴致勃勃地叫车去米纳宫吃午饭,以便探访开罗宣言发表的旧址。

与外面尘土飞扬、垃圾遍地、人声鼎沸的喧嚣世界相比,一进入米纳宫,就如走进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这是一个葱茏蓊郁的花园,园中有一个波光粼粼的水池、四周环绕着装饰优雅的静谧餐厅,坐在有冷气的餐厅享受美食,视线越过水池和绿地,在一排高高的椰枣树后面,高耸著两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在前,卡夫卡金字塔在后,两座金字塔在米纳宫的水池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

午餐完毕,我向餐厅一位女侍应打听开罗会议的遗址。

“什么开罗会议?”她一脸茫然,然后问了好几个,直到找来他们的领班,才指著水池对面右首一排米黄色建筑说,那就是开罗会议的旧址,是米纳宫最古老的部分。

蔡咏梅拍摄于米纳宫,背景可看见金字塔和米纳宫最古老部分,即开罗会议旧址。蔡咏梅提供

找到了!我们很兴奋,在水池前,以金字塔为背景照了几张相后,就冒着午后的烈日高温,穿过花园立刻找了去。

这是一座土黄色的建筑,一看就经历了很长的岁月。这座建筑正在翻修,不能入内,我以为开罗会议旧址这样有名的建筑,应该会有一些标志说明,想以这一标志照一张相,很奇怪的是,找了半天,完全没有,室外墙上贴有一些活动宣传图片,也与开罗会议毫不相干。可以说,米纳宫没有任何文字或图片表示这里曾经是开罗会议的场址。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于是又问了一些装修工人和工作人员,他们都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这就是开罗中美英三国高峰会召开的米纳宫旧址,现米纳宫其他部分,包括我用餐的餐厅都是后来扩建的。

大家都知道,重要的历史场景一般都会是商家用作商业宣传,吸引游客的最好卖点,但在游客下榻,而且还是很有钱的游客下榻的这家五星级豪华酒店,主管经营的万豪集团为何弃而不用,甚至都没有只言片语提到?

回到香港后,我到网上查看维基百科查找Mena House的资料,出现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情况,维基有关Mena House这一条目,以及米纳宫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无论中文英文都无只言片语提到这次重要的历史会议,Mena House条目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家酒店曾被奥地利军队两度占领。然后就越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罗会议,跳到1977年12月的大卫营会议之前,说埃及和以色列的代表,加上美国和联合国的代表在美纳宫曾秘密接触,最后产生以埃和解至建交的大卫营协议。大卫营协议的签署固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毕竟签署场地在美国大卫营,开罗米纳宫只是这一历史事件前奏的一个次要场地。漏掉历史意义远更重要的开罗会议,显然是说不通的。

维基在米纳宫条目下的“显赫嘉宾”(famous visitors)一栏中提到历年曾来下榻或来此参加宴会的贵宾,计有1889年的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孙阿尔伯特•维克托王子、1894年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作者柯南道尔夫妇、1909年还未登基的英王乔治五世及玛丽王后,以及埃及国王法鲁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纳西,以及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扮演詹姆斯·邦德的英国影星罗杰摩尔、美国流行歌手佛兰克•辛纳特拉、著名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等。也提到常来米纳宫作客的二战盟军统帅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文中说其住宿房间被称为“蒙哥马利套房”。

但论其历史地位,上述显赫客人多数应该不及参加开罗会议的丘吉尔和罗斯福。有关米纳宫的显赫客人,维基提到了丘吉尔,但只称丘吉尔1914年曾在此下榻。1914年的丘吉尔当时还只是一位海军大臣,名气远逊二战时候的丘吉尔。丘吉尔后来成为世界历史巨人,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率先抵抗德国法西斯,在人类文明生死存亡危机关头他发出战斗到底,决不投降的誓言,扭转乾坤,成为捍卫人类文明的中流砥柱,开罗会议也是他这一不朽历史伟业之一标志,但维基竟然完全不提。维基米纳宫条目中提到的显赫嘉宾有一位美国总统,但不是罗斯福,而是历史地位远不及罗斯福的尼克松,指尼克松1974年曾到访过美纳宫。当然也没有提到另一位本不应该遗漏的显客,即参加开罗会议的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

开罗会议三巨头(wiki)

为什么米纳宫没有开罗会议的任何痕迹?甚至连米纳宫维基条目英文部分也无只字提及?而且还在显赫嘉宾中遗漏了蒋介石,甚至罗斯福?为何会有这样明显的遗漏?我有些惶惑,一度怀疑我是否搞错了,开罗会议实际不是在此召开。我在电话中和一位曾到访过埃及的朋友谈起此事,她告诉我没有搞错,多年前她也到访过米纳宫,还看到展示有中英美三巨头在米纳宫的合影照片。

更铁证如山的是,维基的开罗会议条目就特别说明,会议在开罗米纳宫举行,中国方面还有蒋夫人宋美龄、商震、林蔚、周至柔等将领。中国代表团21日到达开罗,是日晚同日到达的丘吉尔还在米纳宫宴请了蒋介石夫妇。

我再次上网,发现就在维基的米纳宫条目下方附加的资料出处言之凿凿称,米纳宫就是开罗会议的场地。丘吉尔不止是1914年下榻过米纳宫,他在二战期间常下榻于此,包括开罗会议期间,因此他常下榻的房间就命名为“丘吉尔套房”,套房墙上就有那幅他身着白色西装,与戎装的蒋介石,以及罗斯福并排而坐的著名照片。丘吉尔套房和蒙哥马利套房都是米纳宫最珍贵的历史遗产。据悉,这两个套房后来不再提供给客人住宿,只供参观之用。2008年,世界旅游业的全球著名历史酒店推广工程还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米纳宫历史的旅游书,其中就特别提到米纳宫开罗和平会议的中美英三巨头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可见,开罗会议在此召开是米纳宫最值得炫耀的历史。

问题是,既然开罗三国高峰会议是米纳宫历史的一个高光时刻,一宗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但为什么现在这家酒店不是大做文章,大肆宣传,以此招揽客人?反而要特意讳莫如深?好像见不得人?原因何在?而维基上米纳宫条目这样故意隐而避谈的编写,是出自何方之手?

我想大概唯一的原因,是出于政治原因,因为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触及到中共现最敏感的海峡两岸问题的神经线。这次会议是二战时期,同盟国举行的十四次高峰会议之一,中美英三巨头在此聚首讨论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新秩序。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宣称要将日本占领的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华民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件第一突出了中华民国政府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等于证实国民党政府才是抗日的主力。第二台湾归还的对象是中华民国,这对声称有台湾主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宗法理上的大难题。

而维基上米纳宫条目这样故意隐而避谈的编写,是出自何方之手?中共的手有无可能伸到埃及而致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的真相被掩盖?我觉得有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到埃及后,觉得中国的的影响在埃及相当大。埃及是中国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在非洲投下重本的一个国家。埃及制造业不发达,我们走到闹市街头,发现市场上售卖的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甚至礼品店出售的礼品,均大量产自中国。在参观阿拉伯海运理工学院时,还发现华为花了大钱资助埃及一项国际智力竞赛项目,所有参赛者都穿上了印有华为标志的红色T恤衫。而且发现埃及人说中文的很多,我们在游客区碰到的埃及人很多都会说一两句中文,还结识了一位曾在中国留学读中文并交上一个中国小伙子男友的埃及女孩。据说现埃及大学所设立的中文系达23个之多,另外全国还有三所孔子学院和四所孔子学堂。埃及教育部还在中国的资助下,准备将中文纳入继英语之后中小学生可选修的第二外语。以中文为母语的我,自然也不免感到高兴,但伴随而来的政治影响力则未必是好事,至少对开罗会议场地这一历史真相而言是如此。

近年中国与埃及走得很近,每年有大量中国游客游埃及,中国直航飞开罗的航空公司就有好几家,在开罗机场的停机坪上我就意外看到从我家乡成都直飞而来的川航客机。中国人成为埃及旅游业的重要顾客。游开罗,金字塔是必游之地,吉萨金字塔园区旁的米纳宫也成了中国有钱游客可能光顾的热门景点,因此美纳宫为开罗会议历史场地有很大可能成了某些人想极力屏蔽的事实。而米纳宫在巨大政治压力下,或许是巨大经济诱惑下,为免得罪豪客,故不得不淡化,乃至否定其最高光的过去。至于有关方面是如何台下秘密运作达成目的,只能猜想了。

2016年这一年春节之前,海峡那岸最有权力的人物访问了埃及,中国和埃及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关人等是否害怕米纳宫彰显中华民国的光辉会让彼岸不快而得罪了贵客?是否从那时后开始历史的真相即因现实的政治而弯曲?米纳宫正在进行的装修是否也与此有关?

这让我又想起恰好在此的一年前,即2015年,中共推出抗日神剧《开罗宣言》,电影海报中,不见开罗会议的主角之一蒋介石,却有与开罗会议毫不相干的毛泽东的硕大头像,这种赤裸裸的偷天换日无耻行为顿时引发舆论大哗,纷纷指责海报严重违反历史事实。米纳宫讳谈开罗会议,中共抗日神剧海报用毛泽东来取代蒋介石在抗战中的领袖角色,这二者之间有无内在关系?

中共电影《开罗宣言》的海报竟然有毛泽东。蔡咏梅提供

这次游埃及,发现为了政治原因而掩盖历史事实,并非中共所独有。我用google map 查看当地地图,发现以色列这个国家不见了,在以色列的地理位置上只有巴勒斯坦的标注。另外,在埃及历史博物馆有一块著名的麦伦普塔石碑,这块石碑记载了公元前1209年或1208年古埃及新王朝法老麦伦普塔征服迦南的历史功绩,碑文的埃及象形文字所记的征服民族中有以色列的名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有关以色列民族的最早文献记载,这也是唯一提到以色列的古埃及文献,其历史价值无与伦比。但我在博物馆找到这块著名石碑,阅读旁边的文字说明,竟然发现说明没有提到碑石这一独特的历史价值,仅说这是新王朝法老麦伦普塔记载迦南战役的胜利纪念碑。显然这是要有意淡化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存在。

行文到此,我不禁感叹到,我们在读历史时,会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读到的都是真实的历史,其实多数时候,我们读到的只不过是人家喂养给我们,想让我们信以为真的历史,这些纸上的历史可能与历史的真相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还可能南辕北辙正相反。

来源:欧洲之声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