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总是说鲁迅是黑暗中国的产物,这一说法现在看来只说出了一半真理,而且是不太重要的那一半真理。

鲁迅不仅仅是黑暗中国的产物。中国历史上不乏黑暗的时期,却并没有相应地产生鲁迅式的人物。鲁迅是专制统治在中国突然“崩溃”(或叫“断裂”、“休克”),中国社会出现了罕有的(虽然是很短暂的)自由空气的产物。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光有黑暗,中国是产生不了鲁迅的。

一个社会,只有在——既存在黑暗,也有与之抗争的光明力量生存的空间,既存在压迫,也能对压迫展开相当程度的反抗而不至于被一网打尽,既有对言论的限制,却也有或一程度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产生鲁迅。

绝对的黑暗——压倒一切笼罩一切吞灭所有光亮禁闭所有光源的黑暗——绝对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有多少鲁迅也会被消杀灭绝或胎死腹中。

当然,太光明了也不会有鲁迅。头上的太阳如果24小时不落,生活中如果真如教科书所描绘的“到处莺歌燕舞,举目国泰民安”,鲁迅只有改行开矿或行医去了。

首发2003年3月3日《士柏评论》
http://www.pen123.net.cn

旧文重发补白:
尽管连鲁迅本人也认为他生活的民国是一个“黑暗时期”,他甚至在1925年应美国左翼刊物《新群众》之邀写了一篇介绍中国文艺界现况的文章,题目就叫《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但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评判“中华民国”短暂的“一生”,我们都不再有勇气说:民国的37年是黑暗年代。所以我这篇文章第一段话中的“黑暗”两字应该打上双引号,是确定无疑了。

我们今天不得不承认,清王朝覆灭后诞生的中华民国,是中国漫漫长夜一千多年历史中最光亮、最开放、国民自由度最高、文化最繁荣、大师频出、社会活力四射、各行各业均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时期。

中国社会在专制体制突然“崩溃”、“断裂”、“休克”后出现的短暂“空窗期”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休养生息和自我再造的机会,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民族精神的苏醒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大舒展大解放。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思想与文化领域展现的高度开放性与惊人创造力是近千年中国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中华民族在精神方面表现出的谦逊以及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先进文明的“姿态”尤为感人。尤其是在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这“黄金十年”间(1927-1937),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群星耀目、大师辈出,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和学术繁荣的局面。民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思想遗产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被学界视为史上最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时代。可惜这一切随着《一九四九》的到来戛然而止。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