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人】萨特哲学述略(十七)

在匮乏的条件下,异化是人类实践的先验可能。

1、需求的诞生

作为物质有机体的
个人
为了维持和继续自已的
生存 拼命发挥自已身上
种种机能
把自已没入外部世界
然而匮乏的存在
阻断了能量的攫取
人类产生了需要
无休无止地需要

对需要的渴望
才激活自身的物质性
才把自已身体工具化
使之作用于
外部物质世界

2、物我两化

一方面
人的实践赋予物质存在以
意义
使之适应于人的需要
从而 实现外在性的内在化
即世界的人化

一方面
物质存在又要求
人去适应物所指示的指标
和物之为物的规定和办法
从而完成
现实内在性的外在化
即人的世界化

人愈是把物内化于自身
人本身也越外在化于物
从此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3、一个人的实践

个人的实践本来是
一个人对自身的率意而为
是不受必然性制约的
完全透明
在外在和内在的互化中
人柒上了花柳病――惰性
自主自由被蚕食
人与物形成了
“被动的无为的统一”

物在人的打磨砥砺下
便有了人的实践奥意其中
于是
既是实践
又是惰性

4、人与物的辩证

人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行为不间断地超出物质
物质又不断地否定行为
行为不甘于否定
又非要超赶物质
在这个意义的枢纽上看
物界的统一
不过是把人
吸收和投放在非人化的海洋

5、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斗争
经常走向愿望的反面
“反――结果”
伐木者的意外
让身体残缺
扭曲的目标
在树木倒下的同时
在其实现中被挫败了

(1993年1月于潍坊)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