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个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举行政府工作会议,对俄远东地区土地的“无偿赠送”议题表示意见,认为尽管方案还需要论证,但总体上持支持态度。

这项仍在讨论中的政策,其核心如下:俄罗斯政府计划首先将远东地区土地无偿提供给当地居民和从俄罗斯欧洲地区过来的本国公民,每人1公顷(折算为15亩,或2·47英亩),可以自行决定用途,比如从事农业生产、林木栽种、办狩猎场或疗养地。土地获得者必须提交详细可行的开发规划,政府则在贷款、税收方面提供优惠条件。5年后,如果土地没有荒置,即变成私有。普京表示,日本人、中国人早就建议开发这些土地,不仅能为俄国供应农产品,而且可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因为这些土地非常肥沃。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真的吗?会不会是假新闻?每人无偿赠送土地1公顷!

其实,远东地区的开发始终是俄国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里土地过于辽阔,气候过于寒冷,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没人愿意去。在沙皇时代和斯大林时代这里是流放地,不仅流放罪犯、政治反对者,斯大林还强迫迁移了一些少数民族。索尔仁尼琴所说的古拉格群岛,主要就分布在这一带。流放西伯利亚及远东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方式,而且带有经济目的,即强迫移民,开发荒凉的远东地区。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曾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落户,开垦了4000万公顷的土地。苏联解体后,这些强制、半强制性的办法行不通了。当年强制性移民的后代纷纷向俄国西部欧洲部分回流,数以百计的中小城镇和上万个村庄被废弃了。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俄国远东地区的本国居民约630万,加上中、韩等国的外来人口才不过10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人。人烟越来越稀少,许多城镇完全走空了。街道上空无一人,植物在城市里蔓延,彷彿回到洪荒时代。比如一座叫卡德昌(Кадыкчан)的小城,最早是流放政治犯的的古拉格集中营,后来发展成一座工矿城市,2003年被正式废弃。又比如极东地区楚科奇州的共青城(Комсомольский),1998年被废弃。看上去楼房、街道尚完整,但人去楼空,死一般沉寂,形同“鬼城”。

白熊

没有了人烟,白熊竟可以在城市里闲逛

坦克

这些废弃的远东城市,到处可见各种设备、器材,直至退役的坦克、装甲车、直升机。不必担心被盗,因为没有道路可运走。

有如此一问:世界上最大的废墟在哪儿?

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面积1200万平方公里。从南到北纵越20个纬度,从东倒西横跨9个时区。从乌拉尔山向东一直到楚科奇半岛绵延上万公里。——在如此之大的地域里,一座座工厂、村镇和城市成为废墟,其规模和分布可用壮观浩瀚来形容。

远东地区缺的是人,中国多的是人,人口膨胀,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耕地沙化酸化毒化等等,生存空间极为匮乏。远东恰恰相反,有几乎是无限的生存空间。

15年前,我曾在一篇谈中国生存空间的文章中写道:

中国早已不可挽回地越过了国土正常承载力。在人口膨胀、可开垦荒地耗尽的情况下,将面临极其严重的局面。我们可能拿出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认为:“此后,除非大规模地输入农副产品,缓解农业资源压力,或者大规模向世界各国输出人口,否则别无他途!”在黑龙江以北,是属于俄罗斯的一望无际的森林和适于耕种的大平原,但人口不足500万,并且还在下降。而在黑龙江以南,是黑龙江省有人口3千8百万,东三省人口1亿,耕种每一块可耕地。用更大的视野看,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面积大大超过中国十几亿人居住的地区,而人口仅仅有1千6百万。一条界河两边,生存空间是如此不平衡,自然会形成移民潮。事实上,中国人早就开始了静悄悄的人口输出。规模最大的当属远东地区。据美国网络智库“战略预测”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俄罗斯远东地区如海参崴、伯力等地区,目前已有150万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越过黑龙江——静悄悄的“人口输出”》)

中国人静悄悄地来了。俄国人奇怪:怎么他们起那么早?怎么“他们像疯了一般工作”?怎么他们用那么多化肥?中国人也奇怪:怎么有无边无际的肥沃的土地?怎么简直找不到一个想做工而不长期酗酒的人?怎么他们打老婆?也许这些差别不仅仅来自于基因与文化,还来自希望与绝望。

有俄罗斯统计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俄罗斯需要3千到4千万移民,对此,俄罗斯政府必须放宽他们的移民法。但俄罗斯政府有自己的政治考虑,害怕中国移民大量增加,总有一天会要求收回历史上属于他们的黑龙江以北的土地。17年前,普京总统2000年访问靠近中国的海兰泡时曾发出警告,“如果你们不采取积极的经济发展措施,几十年之后,俄罗斯人口就要讲日语、汉语或者韩语。”可是17年过去,莫斯科仍然未能扭转远东地区经济衰退的大趋势。2011年,日本发生了千年以来最大的摧毁性地震,震级为9级。为了民族生存,日本提出了向非洲移民的计划,打算向非洲某些国家提供高达1至5万亿美元的资金,租用部分国土作为日本的非洲开发区。200年后,最终建立起非洲日本国。一些对中国有防范心的俄罗斯政治人物希望在远东引入日本移民与中国移民抗衡,声称日本人是模范公民,欢迎日本人去定居。

——如何挽救远东地区的凋敝和慢性死亡,是俄国政府一道难题。计划经济和强制移民这些过去的老办法行不通,是应该试一试经济手段了。赠送土地并最终私有化看来是一个好办法,这可能多少受了美国西部开发历史的影响。当时美国政府为鼓励居民从东部向西部偏远地区移民,曾以象征性的价格出售荒地。1862年通过的《宅地法》,规定每个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160英亩无人耕种的土地,定居并开垦5年后,土地就永远归其所有。不知道俄罗斯的政策制定者们是否注意到了一个重大的差别:美国是每人160英亩,俄国打算每人1公顷(2·47英亩),算下来差了64倍。俄国远东地区国有土地面积为6·14亿公顷,比当年美国西部荒地不知道大到何种程度。一个需要理解的事实是,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多的闲置可耕地。《环球日报》记者向一位俄罗斯学者求证普京的赠地计划,回答是:“俄罗斯地广人稀的状况完全出乎你们中国人的想像。俄罗斯到底有多少土地等待开发?虽然我说不出具体数字,但你可以转告你的中国朋友,这个数字肯定大到足以吓倒他们。对,会把他们吓趴下。”——如此看来,俄罗斯的政策制定者们显然犯了一个大错误:免费赠送土地1公顷太少了。依我看,增加到10公顷也不算多。前些时候,俄罗斯某州曾以每公顷土地几十甚至十几美元的租价吸引投资者,显然并不成功。一位长期在俄罗斯学习的中国学者说:对俄罗斯人而言,土地原本就是不太值钱的东西,俄罗斯人对赠送1公顷远东荒地未必买账。

丰饶的土地

远东一望无际的丰饶的土地

完全相反的估计来自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鲁什卡。据他说,官方的民调显示,已经有3千万俄罗斯民众准备在免费获得土地后搬到远东地区长期定居。34岁以下的的年轻俄罗斯人中,有这种想法的人能占31%.——这个民调结果很难令人相信。如果1公顷土地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逃离远东的那些人精神失常了吗?如果赠送1公顷土地就能把1/5的俄罗斯人迁移到远东,那普京就比彼得大帝、斯托雷平和斯大林加起来还伟大了。专门从事地区经济研究的俄罗斯学者祖巴列维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不要指望莫斯科人、圣彼得堡人,或是其他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居民会利用这项法律搬到远东地区定居。有关莫斯科人因为这1公顷免费土地而放弃目前的生活搬到远东去住的说法简直是在开玩笑。

西伯利亚及远东的荒芜主要在于东西部差别。为了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人们向西、向俄罗斯的欧洲地区迁徙。留下的空白,中国人、日本人愿意去填补吗?——不一定。中国人和俄国人一样,也懂得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迁徙,那里的收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都远远超过落后荒凉的远东。与中国东北地区相比较,2016年,黑龙江省的平均月薪为667美元,而在滨海边疆区这个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州,仅有563美元。再加上气候、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别,对于大多数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来说,俄罗斯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终目的地,而是一个打工赚钱养家的临时方案。大多数中国移民不是永久定居者,而应该被称作临时工。旺季有需求就来,打一季零工就走,这是自帝俄时代就延续下来的古老传统。在城市化急剧发展,城乡差别急剧扩大的今天,白送1公顷土地中国人会买账吗?对于东北人,中国发达地区的吸引力远比1公顷位于远东的土地要大得多。

荒芜

日益萎缩并外流的人口,再加上不敢对外开放的封闭保守,使远东陷入绝境

我手头没有远东农业经营规模的研究数字,但从新闻报导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据《纽约时报》2016年一篇报导:

来自中国的李氏父子在紧邻黑龙江省的俄国Opytnoe Pole村,向当地一名妇人租了82英亩地(等于33公顷)。62岁的李成斌(译音)说,他从来没有耕过这么大的地,中国3亿农民绝大多数顶多只有两英亩地,他在中国的田地更小。

他说,在中国,如果有这么大块地,“我就是全国最大的农场主了”。他正拉着一根生锈的操纵杆,试图让他那辆冒烟的拖拉机跑得更快一些。

——李氏父子耕种的是33公顷土地!白送他们2公顷有什么意义?看来,普京和他的经济顾问们还是太保守了。远东地区6亿多公顷的土地,目前被个人和企业所利用的不到3百万公顷,即1/200.俄罗斯人口数量是1亿4千多万,就算每个人都想移民远东,也只能耕种远东土地的不足1/4.被废弃的土地并不值钱。“被废弃”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价格。如果俄罗斯政府真的想繁荣西伯利亚和远东,赠送“永业田”之面积必须大到能吸引数百万移民的程度。换言之,要使人们向荒凉地带反向移民,必须向他们承诺一个可望也可及的梦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世界,并确保传之于后代子孙。只有长久的、世世代代的梦想,才能使那些最勤奋、最富于冒险精神和智慧的人们走向沉睡的与被废弃的土地。

我想普京和官员们还有些共产公有余毒吧?土地本来是人民的,你们不过代管而已,手把得这么紧何苦来哉?

——《纵览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刊登日期:Monday,May 7,2018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