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

香港跨媒体时事评论员,曾任民主党智囊,又做过政府的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有“香江才子”之称的刘细良,最近一连出版两本结集,分别为《细良好读·看中国》和《细良好读·看世界》。今天方思行先和大家一起看《细良好读·看中国》。

刘细良说自己爱读书,又办杂志、出版社多年,大部份时间都围绕着书本,将一页页盛载着知识的好书向读者介绍,好像将知识作导赏,甚有满足感。不过,刘细良这本《细良好读》似乎并非一般的书评,更多的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甚至“单单打打”。因此作者这本在一份报章专栏的结集,与其说是一本书评,不如说是作者的政论文章。

说穿了,作者其实对不少政治和社会的议题都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只是透过别人的著作,来讲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他想评论“等埋发叔”事件,偏偏就介绍一位本地文化及社会学学者罗永生2015年出版的《勾结共谋的殖民权力》。

罗永生这本书,讨论的是1997年之前,港英殖民地政府,如何与本地华商、土坤、知识份子合作勾结,就地而治,使到香港经历百多年的殖民管治,产生一种有别于大中华国族的主体意识。“勾结共谋”独特之处,是管治者建立一种“间接管治”,尊重华人的独立身份,令他们不用变成唯唯诺诺的主奴关系。刘细良就是要借此讽刺“等埋发叔”事件中,反映出香港回归之后的政府主仆关系。有人怕少了一票会触怒主人,于是方寸大乱,出现“等埋发叔”这场閙剧。

2016年年初一,旺角发生骚乱,政府以“暴动”罪名检控多名参与者。刘细良将这场“暴动”与1967年的暴动,后来被当局淡化为“骚乱”做比较。指出1967年的暴动死了52人,802人受伤,而2016年的骚乱,并没有人死亡。

刘细良又介绍了时任《亚洲周刊》记者,现为《南华早报》政治编辑张家伟,深入研究六七暴动所写的《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一书。书中指出,港英政府在暴动之后,展开了全方位改革,暴动成为香港发展的分水岭。错误的历史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因为英治的文明。如果港英在六七之后只懂得严刑峻法,重判骚乱参与者,进一步压制本地年青人,香港的历史进程会不一样。

张家伟访问了暴动期间港英政府的主要决策者,后来更获委任出掌廉政公署的姬达爵士。张家伟问姬达,如果没有六七暴动,改革会否减慢,姬达的回应是:没有六七暴动,根本就不会有改革!这番说话,确实发人深省。刘细良似乎又想比较,2016年旺角骚乱之后,特区政府与当年港英政府的处理手法。确实,在旺角骚乱之后,香港并没有任何改革,只是归咎于港独思潮,并且展开全面打击行动。

从香港讲到中国,刘细良书中另外一篇文章讲中国的贪污。自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台以来,从中央到到地方,一共查处了135万名贪官。虽然并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反贪行动,因为最大反贪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但也是中共建政以来最大规模的。

刘细良引述张宏杰的《低薪的盛世》一书,认为中国历朝官员腐败,原因是官俸低,这点不难理解。但是,掌控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习近平,他的月薪只有11385元人民币,甚至低于美国工人工资的中位数。试问在总书记带头下,其他各级官员的月薪,又怎能高于国家领导人?薪酬这么低,确实难以叫人不贪。

刘细良认为,这是中国人仍摆脱不了千百年来,儒学衍生出来的伪道德主义,以为低薪就是清高。言下之意,中国如果不改革其官员的薪俸制度,贪污问题将禁之不绝。

《细良好读·看中国》共收录刘细良的57篇,我视为他的政论文章而非书评。不过,如果读者想多看书,《细良好读》书中提到的各本书,都值得一看。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