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极重要的一个节气。一般人以为它是两千多年前测定出来的,还有人猜测是周公测定天下之中时测出来的。先民要测时定时,都会不可避免地与冬至相识;无论是四千年前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是五六千年前的良渚祭坛,观察冬至日都是人类文明史早期极为重要的活动。

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的本领。人类测定时间,除了月亮、星星,最重要的就是测定太阳与地球、与人身的关系。“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木竿、竹竿、土圭,以八尺为标准,其实就是以人的八尺身高为参照。以人身为度,因为人在夏天的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在冬天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长。立人身为尺度,立竿见影,每次最短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即是冬至。

祭 祀

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所以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日进行,其做法类似于今天人们送日历挂历习俗。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冬至节的祭拜活动有很多,主要有祭祖、拜父母、拜师等。冬至祭祖,是人们向祖先汇报一年的丰收情况,祈求祖先保佑的行为。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读书人要祭祀先师孔子,因冬至如同过年,等同于增寿一年,所以冬至日要悬挂孔子像或设孔子牌位。这一天,学生还要备礼看望老师,酬谢一年的教育之恩。

农 业

对农民来说,冬至节气算得上农闲时节,主要农事如积农家肥,做好防冻工作,等等,并不算劳累。王朝时代的统治者会抓住这一时机,动员民众做一些大型工程,如兴修水利。明代的朱元璋就曾派国子监生分赴天下的郡县, 组织吏民利用农闲时间, 根据地形情况, 全面的整修水利工程。后来的统计数据显示, 这次集中的整治行动共开塘堰四万多处,河道四千多处,坡渠堤岸五千多处。

一年中“冬至”日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少,过了冬至进入“头九”,标志着最冷的冬天要来了。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消 寒

为挨过漫长冬季,中国人发现以“数九”方法消遣,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办法,一家人在一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明代有 “画九”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清代还有“写九”习俗。“写九”的文化味很浓,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饺 子

确实,在冬至这天,中国人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一般人以为饺子起源于春秋时期,民间传说则以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民谚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冬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时间里,它的前面为剥卦时空,时空中的阳能被剥尽,但中国人说,这不要紧,剥极必复,复则见天地心。什么是天地心?是太阳,人心,是希望,是能量,是生命本身。诗人白居易有一年冬至在邯郸度过,他写诗说: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余世存工作室 2016-12-2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