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的庸俗化

现在的父母,学校的老师还有社会对个人存在的判定是不够完备的。我们整个社会还是过于把人当成工具了,虽然我们喊得很高,好像生命重于一切。但事实上通过房价涨价就可以看出人在中间扮演的工具性角色。比如说房价政策一改,很多夫妻就要求离婚,因为离了婚就可以买第二套房,里面确实有合理性的成分,要理解人性的庸俗化;但这样的事如果成为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就可怕了。那么学校也是如此,学校也是把孩子的培养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无限创造力的人去尊重、激励和鼓励。有些学校看不起学生,但是学生的头脑看起来空白,一旦激活了就有无限的创造力。

“尊重生命”、“终身学习”等这些口号很容易提,但是我们怎么在日常细节里让人觉得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确实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成?这一点我真的不太清楚。以我自己举例,我这么多年在体制外生活,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就是我一直没有放弃想问题,它既是在挑战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在挑战我作为中国人、作为人的一员的心智。这个问题诱使我去读书去探索,使得我这么多年还能得到一些东西。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去见一个知名的文化人,我和他聊天的时候和他说自己最近没什么书要看,希望他能推荐一本书,他居然很郑重地说:“现在还读书干什么,从小学到大学读了几十年书还不够吗?就应该赶紧去工作,赶紧去挣钱,赶紧去创造。”他还用了一个慷慨激昂的排比句,我都觉得很纳闷,大家把读书看得如此功利化,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自我教育是要伴随我们终生的。

学习让生命完善

我经常看到周围的人吹牛,说自己大学的时候对哪本书是下过大工夫的,就好像靠当年下过的工夫就可以玩一辈子一样,用我们现在的概念这也是违背现代精神的。学习是终生的,而且需要和身边的人、和亲朋好友一起互动。

我经常拿哈佛大学的黄万盛教授举例子。他曾经跟我讲,现在西方研究哲学的很多转向价值哲学的研究,他们需要更加有效的、可以安顿生活的价值。我后来就问那有哪些价值呢?他说有四大价值:其中第一大价值就是学习,西方人现在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在社会中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其实和东西方的文明教育是不矛盾的。你看你读孔子的《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也是要推崇学习。那么我们就来想象一下孔子的情境,因为论语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结集的,孔子死后这么多年弟子们把他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放在前面,放在前面的就是“学而时习之”,所以我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孔子,孔子最重要的理论不是仁爱,可能是学习。

孔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一辈子也有好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他提倡礼学,克己复礼;中年的时候他提倡仁学;但到了晚年他又提倡易学。我们不要把仁爱看成至高无上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命价值中的一个维度而已,孔子还有很多维度,其中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把学习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事,顶多是急着要用的时候才去买点书看。我们在朋友圈、餐桌上聊的内容大多是作为炫耀的工具,我们很少将其内化为我们的精神信念。这是我们学习不够造成的。

所以你说现代人怎么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完善起来而不是缺失?就是要终其一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你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保持足够的开放,才能有更包容的心态。就像之前有个年轻人对我说虚构类的东西他是不看的,他先天给自己规定了一些东西,我觉得我们中间有很多人都是这样,都给自己设限,然后又以为这是最重要的,以这个限去干预别人,就像很多儒学的人看不起信佛的人,看不起基督教一样。我们应该更开放一点,因为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零和一,零和一不是完全对立的,从数学的角度零和一是互根的,互为根本,同我们《易经》里的阴阳一样。中国人爱讲“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所以画地为牢,不与外界打交道,这既违背古老的东西方文化的教导,也违背技术文明带来的互联网的内在精神。

余世存工作室 2017-02-10

作者 editor